书城文化移风易俗(中华美德)
16724100000011

第11章 春季之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第一句“春雨惊春清谷天”说的都是春季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六个节气。

1.立春

立春又叫打春,古称春节,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早为八节之一,是我国传统社会一个重要的农事节日。立春意为春天的开始,民间有“春打六九头”说法,是说打春日在冬至后开始数九的第六个“九”的开头,约在公历2月3日-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立春时节的物候为“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谚语有“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的说法,表明冬去春来,气候开始转暖,物候亦呈新春萌发迹象。自此,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农忙活动也陆续开始。

立春时节,人们要举行迎春仪式。该节日古为帝王所重,《礼记·月令》载,立春前三日,天子即开始斋戒。至立春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以祈丰年。迎春所祭之神为句芒,又名芒神、春神,是主管农事之神。

迎春仪式在民间广有流传。不仅要祭春神,还有打春牛等仪式。浙江地区的迎春习俗,是在立春前一日,敲锣打鼓地抬着句芒神上山,人们夹道观看,并争掷五谷以迎春。山西民间流传有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说的就是立春时节的物候与早期节俗活动等。依旧俗,立春前一日有报春和迎春仪式。报春仪式由两名民间艺人承担,他们两人峨冠博带,分别饰春官和春吏,在乡间游走,一路高喊:“春来了。”乡人见之,皆以礼相待。俗日“报春”。这一天,旧府州、县要举行隆重的迎春活动。迎春队伍前为鼓乐仪仗队引路;中间是州、县长官率领的所有僚属,皆穿官衣;后面是执农具的农民。队伍来到城东郊,迎接先期制作好的芒神与泥塑的春牛。人们面对芒神,先行跪拜礼。执事者递酒与长官,长官以酒酹地后,再行跪拜礼。然后到春牛前作揖。礼毕,与来时一样热闹,将芒神、春牛迎回城内。立春当天,地方长官要率僚属和百姓鞭春。阴阳官先要举行一定的传统仪规。地方官主持迎春仪程,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然后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匝,礼毕回署。众农民将春牛打烂。

现在,一些农村仍有打春牛风俗。华北很多地方逢立春日,先由村民推选出的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打春牛仪式意味着一年农事的开始。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据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北地区流行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些民间艺人还在立春期间制作很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给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也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俗称“春牛图”。辽宁一些地区立春日不打春牛,而是在家屋墙上,小孩子脑门上,甚至是牛角等畜身上,画红色“十”字,作为送走寒冬、迎来春天的标记,同时重在辟邪。

春饼是立春的节令食品,唐《四时宝镜》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春饼在唐代已成节令食品。春饼是一种薄面烙饼,可以卷肉丝、蔬菜等食用。也可以卷上馅料等炸成春卷享用。民间还有立春日吃萝卜、姜、葱等辛辣食物以提神的习俗。立春日吃这些节令食品俗称“咬春”,强调了对春天的重视。

2.雨水、惊蛰和春分雨水

雨水是立春之后的节气,约在公历2月18日-20日交节,太阳黄经为330°。此时节春回大地,气温升高,雨水渐多,因此称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一场春雨一场暖。”到雨水前后,人们要忙着备耕,给越冬作物追肥等。春雨贵如油,及时而至的春雨对保证农业墒情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农家还流传这样一句话,叫“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对于农作物生长阶段的重要诚如所言。

惊蛰

惊蛰指的是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陆续苏醒,开始活动,是对自然物候现象的直接反映。比如“惊蛰闻雷报”“惊蛰蛇出洞”等说法。惊蛰节气在公历3月5日-7日期间,太阳黄经为345°。气候进一步回暖,明显高于雨水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约为12℃至14℃,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关于惊蛰的农事歌有这样描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此时节,春雷乍动,“天暖地气开”,春耕忙碌即将进入实质性阶段。

春分

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太阳黄经为0°。在公历3月20日-22日之间交节,这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故称“春分”。这一天南北两半球昼夜相等,此后,北半球进入昼长夜短时期,气温渐升,春色转浓,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也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对应的物候为“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北方地区候鸟陆续返归,在春风的扰动下,渐有草长莺飞、枝叶抽新绿的景象,正值“春风不刮,杨柳不发”的“风发”时期。南方广大地区开始进入春耕忙碌状态,安徽有农谚“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湖北农谚说“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都是对春忙农耕的形象描述。

春分属八节中的“二分”之一,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祭祀性节日。周朝有春分祭日仪式,《礼记》有春分日“祭日于坛”的记载。此俗历代相传,清代的《帝京岁时纪胜》载:“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于春分前后,宫中祠庙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于是日致祭宗祠。春分祭日作为国之大典为历代朝廷垄断祭祀,可见当时人们对日的重视,对自然天时的仰赖。民间有于春分日植树的传统。如今,春分日的节俗传承早已被淡化,只作为农事节气为人们看重。

3.清明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后来被民众传承至今的一个重要节日。作为节气之一,太阳黄经为15°时,约值公历4月4日-6日,节气为清明。此时节气候清爽温暖,雨水增多,草木萌发新枝芽,万物呈欣欣向荣之象,所谓“清清明明,阳气上升”之际,是春季耕种的大好时机,农谚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说,点明了顺应农时的重要。作为后期形成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包含有祭祖、驱祟等信仰习俗和踏青、郊游等游艺习俗在内,是一个节俗内容丰富的人文节日。

据萧放在《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中论述,汉魏以前,清明主要是指自然节气,与农事活动密切关联。唐宋时期,寒食和清明还连在一起。两节之间相隔一天,先是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然后是清明的取新火活动。朝廷还颁令放假,容官吏扫墓。《唐会要》卷八十二记有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日的敕令“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后又有五日、七日不等的假期。清明应该是寒食的一部分。唐宋之后,清明才真正成为民俗节日,将与其日期相邻的寒食节的禁火、墓祭和郊游等习俗纳入自己名下。到明清时期,作为节日的寒食节基本消隐,让位于清明节。如今,清明前夕的禁火、冷食之俗在山西、山东一些地方仍有流传。

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重要节俗内容。清明、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是中国的三大鬼节,届时,人们分别举行一些扫墓、度亡灵和送寒衣等祭祖活动,以示慎终追远,不忘先祖之情,同时亦传达祈祖灵佑护的愿想。清明期间的祭祖活动可以在清明节当天,也可以宽限为前后几天之内。浙江讲究“前三后四”,上海则有“前七后八,阴司放假”之说。

清明祭祖以墓祭最为常见,除了例行的酒肉等祭品外,主要是给先祖烧纸钱和修整坟墓。修坟主要是芟除杂草,添新土,把被风雨销蚀的坟修整一新,以免有荒废之象。纸钱早为在黄表纸上加盖或打印圆形方孔章制成,现在又增加了一种新式冥币,即仿人民币甚至美元、欧元形制印刷的冥府纸钞。把纸钱在坟前焚烧,或用石头、土块等压在坟头上,即表示送达给祖先了。也有把纸钱连成串,挂在坟旁或插在坟上的做法。清明坟头新的做法一直为民间重视,它不单单是后人表达对死者的追思,还用行动告慰死者本家族后继有人,香火在延续,也是一次家族系谱的身份确认。在这种观念下,清明时节的光坟头就成了此家断后的民俗标识。这也从反面加固了清明上坟习俗的稳定传承。清明祭祖的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合族同聚,共祭祖先,祭后共进餐团聚,以人多为荣,取人丁兴旺之意。

清明节期间,离乡在外或因其他缘故不能去祖坟的人,就到十字路口或山头,向着祖坟方向祷告、烧纸,遥祭祖先。如今,北京郊区还盛行这种做法。人们用白纸糊一个大口袋,把纸钱放进去包好,纸袋上写有死者名讳,标明专人专用,别的亡灵无从染指。晚上,拿到路口焚烧,名为“烧包袱”,同样能把后人的孝心火速送达给死者。

驱祟求吉活动也是早期清明节俗的重要内容。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等说法,从反面言说出清明节戴柳以辟邪的习俗。与桃树一样,柳树也是民俗信仰中能避邪祟的神奇之木。清明时节,人们把新绿的柳枝插在门楣上,盘成圈戴在头上以辟邪祟入户近身。民国时《北平风俗类征》收录有:“都下寒食,游人于水边以柳圈祓禊。”同时启用了能辟邪的柳枝和能带走邪祟的流水。墓地植柳也是上古习俗,辽宁南部地区至今在清明节上坟时,还要把锡纸折成的“金元宝”“银元宝”等挂在柳枝上,插到坟上。

以柳除祟之外,人们还在清明节放风筝以去晦气。此时放风筝与往日不同,民间有“清明风筝放断线”的说法,就是等风筝飞高时,把线剪断,任风筝飘走,自身的晦气、疾病等不吉利的东西也会随之消散。出于同样的心理,无论人们看到多漂亮的风筝都不能捡拾,以免带来不吉。《红楼梦》中对清明放风筝以“放晦气”的习俗有过描述。放风筝活动在现今广为流行,但放晦气观念已淡漠。人们更看重的是在奔跑中舒活筋骨、陶冶心情、娱乐健身的主旨。

清明踏青习俗一直得到很好传承。扫墓之余,人们在“梨花风起正清明”的春色中,流连于郊外踏青游乐、折柳、放风筝、歌舞尽兴等等。宋《东京梦华录》卷七对当时清明踏青的盛况做过如此描述:“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能在清明时节,走进清爽明丽的大自然中踏青寻春,享受宜人的风景,对城市居民而言,尤其难得。

清明节期间的传统游戏还有荡秋千、拔河、踢球等等。人们借助这些户外活动,告别去冬以来御寒内敛的状态、在和煦的春风中尽情舒展,温暖身心。现如今,人们郊游的条件和意识都有显著提升,踏青等活动早已不限于清明节,但清明时节仍是春游的大好时机。

清明节食品各地有所不同。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并提前做好面燕称“子推燕”,以纪念守节浴火的春秋名臣介子推。在山东莱阳、招远等地区还有吃冷高粱米饭以防冰雹的习俗。浙江有些地区要在清明节的晚餐上吃螺蛳、糯米藕等节日传统菜,据说,这样可以保证蚕宝宝顺利无扰地成长。

4.谷雨

谷雨在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太阳黄经为30°,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暮春时节,气温继续回升,降雨逐渐增多,五谷在雨水的滋润下得以生长,即如俗语说“雨生百谷”。谷雨前后是种大田的最佳时节,农谚有“谷雨前,好种棉”、“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立夏正相宜”等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