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扫除成长心理障碍(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16718900000006

第6章 是我太笨了吗

望子成龙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不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好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出国深造、一举成名……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功课好,分数高,力争二好;有些家长期望孩子有特长,一能在数学竞赛中获奖,能在英语、钢琴、体育、书法大赛中获奖,等等。他们对孩子的期待值很高很高,而且居高不下。

长此以往,孩子不禁对自己产生了疑惑:“是我太笨了吗?为什么我老是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我真没有用,我真是太笨了!”孩子痛苦着,深深地自责着。

家长对孩子有一定的要求是应该的。不过,如果对孩子要求过高、过大,就很容易使期望落空,使孩子的自信心受挫,自己也会很失望。

现今的父母,即使自己回想童年,看看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和成就,并不完全信服“成绩挂帅优秀论”,但再和左邻右舍、同事亲戚做个比较,相互交换了一些“成绩逊色,就会如此如此”的“真实”写照后,还是不会冒险地违反“成绩挂帅”的社会价值观。有一些孩子的父母更是“输不起”,也深怕自己一时“反叛”社会价值。而“害”了孩子。其结果便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普遍追求分数,80分不够好,要90多分、100分,才感觉脸上有光。

学生在学海、题海中苦苦挣扎。填鸭式的教学,以及看重考试成绩的观念,把他们逼得窒息。

教师拼命“喂养”学生,学生也不顾一切地吞下资料,到了考试,再将这些知识一一吐出来。因此,批改考卷的教师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每一份考卷的答案都一样,再仔细一阅,原来正是从自己提供给学生参考的资料中“克隆”出的!

我们的学生不知道自己读的到底是什么,只懂得一味背书、啃书,为的就是考取一张文凭,将来找工作时就可“派上用场”(不过最近也有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些技巧是否能在将来学以致用,是一个疑问。

父母的“危机感”,一直督促着他们给孩子做各种学习安排,连周末、假期也在补习、上课、学东西。没有父母愿意给自己、给孩子施加压力,但是社会价值观是这样,他们便不敢放松,怕孩子真会被淘汰掉。

苦读了一个学段后,教育部门为学生安排了一段假期,让学生们能好好地休息,养足了精神后,在新的学段重新奋斗;学生们当然是日盼夜盼,期望假期快点到来。遗憾的是,假期却变成学生的负担。

在假期里,学生必须回校补课、参加课外活动以及参与其他活动。此外,家里还有堆积如山的作业等待着他们清理。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居然得叫学生们牺牲一大部分的时间完成种种安排,难怪他们都埋怨“有假期不如无假期”!

即使是放学后,轻松的晚上,学校不再布置很多家庭作业,为学生减负之后。许多学生还是报了许多名目繁多的学习班,有时候一个晚上接连要上好几个学习班。学生的命确实有些苦。

平常上课的日子还不见得有那么多的功课、那么多的活动等待着他们。

教师都以为学生一定会在假期闲着,所以每一个科目的教师都会安排功课让他们完成。这些教师忘了其他教师也会布置作业呀!如此一来,一名教师安排两项作业,五名教师便安排了十项作业!

家长、教师应该懂得体谅学生的困境。学生什么权力也没有,只有休息的权力。要是连休息的权力也剥夺了,学生可能会崩溃。因此,应该休息的时候,就让他们休息,排山倒海的课业对学生无益。

没有玩好,那些乖孩子是不会有太多怨言的。他们害怕的是,即使自己十分努力,所有的空余时间也搭进去了,成绩还是那样令人失望,各种考试还是应付不了,只能叹道:学习啊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啊。

因为中考没考好,惧怕高考,期末成绩不理想……心思过重的中学生选择出走来释放压力的不在少数,而且现在正在呈现增加的趋势。

有一段时间,某市火车站接待了四五位寻找离家出走孩子的家长。一天,这个车站值班室里,一位满头大汗的中年男子,气喘吁吁地问值班的客运员:“去往广州的××次列车开了吗?”客运员告诉他该次列车已经离开了。中年男子颓然地叹了一口气,告诉客运员,自己的女儿刚参加完中考,平时盼着上重点高中,由于中考后感觉考得不理想,整天在家里哭,谁劝都没有用,还嚷着要出去打工。当天下午,女孩给家里留下一张纸条,说去广州找她姑妈。其父下班回家看到后,急忙赶到火车站。

值班的客运员介绍,这几天值夜班,不时有家长来找出走的孩子,他们已经接待了四五位了。这些孩子都是不堪考试压力出走的,其中有中考后自我感觉不好的,有害怕即将来临的高考的,甚至还有一位初一的男生因期末考试没考好而出走。客运员说,前几天有一位高三的女生由于怕考不好出走了,她的父亲、舅舅、姨妈三人一块找到火车站。她的父亲急得直哭,说女儿成绩很好,立志要考重点大学,但是离考试的时间越近。就越感到头疼,心理压力也就越重,几乎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最后竟不辞而别。

学习,其实是一种快乐。在今天的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需要了。学习的重要性不必言说。但是当把学习当成一种职业,把成绩当成被人夸耀的资本时,一种病态的学习就要出现,最终受到伤害的还是那些在学海中苦苦挣扎的孩子。

为人父母无不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成龙成凤,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成功不一定就是考试得到好成绩,只要尽了力就应该鼓励。此外,更重要的是德育的培养,使孩子不会变成社会明天的负担。每个人对社会贡献的方式都不一样,不一定要成为人上人才算成功。

要发掘孩子的天分、潜能,得多花时间耐心观察和了解,帮助他们培养和发挥才能。在这方面,做父母的有时比学校里的老师更清楚。但有些人基于怕输心理,或认为面子攸关,一定要孩子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忽略了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表现。

学生穷于应付的学习内容中,有好些其实是可以删除的,因为将来到社会上立足时,也不见得会用得上。删除了这些单元,学生的包袱无疑减轻了,读书不就变得既轻松又实际了吗?与其让学生什么都学,不如让他们学应该学的知识。

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现在是好好地反思自己思想偏差的时候了。

让孩子们量力而行吧!告诉他们,其实,他们并不笨,而且还相当优秀呢!给他们自信!还他们一片自由的空间吧,让他们在学习中真正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