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扫除成长心理障碍(学生心理健康悦读)
16718900000004

第4章 都是压力惹的祸

2002年5月30日大众网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就在千千万万个面临初中毕业的中学生紧张迎接中考时,南化四中的一名初三复读生因压力过重服毒自杀。

陈江是南化四中的学生,去年参加中考因各种原因而未能考取心仪的学校,于是在南化四中复读,其父母都是大厂区某化建公司的下岗职工,父亲到外地打工去了,母亲在家只能领到微薄的下岗工资。父母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希望儿子考个好高中,而陈江去年却在重压之下考试失误。

陈江自杀的日期是5月11日,当晚他的母亲不在家,陈江从外面买来了一瓶农药喝了下去。那天晚上,楼下的邻居听到楼上有撞击跌打的声音,还以为是吵架发出的声音,就没有上去看个究竟,谁知是陈江喝药后挣扎发出的声响。陈江的母亲当晚回去很晚,以为儿子睡着了,恰巧钥匙忘在朋友家中,她不想惊醒儿子,就到楼下自家的车库里将就了一夜,第二天早上回家敲门时却没人回应,请人撞开门后才发现痛苦死去的儿子。陈江的母亲当时就如五雷轰顶,昏死过去。

据陈江的同学小童说,陈江由于只是在南化四中借读,有时几天不来上课,他是陈江的好友,陈江经常向他表示考试压力太大。小童介绍,那天下午,已经放学了,白天没来上课的陈江忽然很奇怪地来到学校,四处看了看,好像很留恋的样子,当时他觉得不正常,但也没有问什么,谁知第二天早上就得到他服农药自杀的消息,当时真的不敢相信。

无独有偶,据中新社2002年6月10日消息,悉尼一名中国留学生疑因学习压力过大至疲劳过度而猝死。据传媒报道,25岁的新南威尔士大学会计硕士生穆晓龙,6月2日早上被室友发现倒毙于浴室之中。初步估计是由于学习压力过大,疲劳过度,沐浴时摔倒窒息。这个来自中国陕西省的穆晓龙,身高一米八五,体格健壮,到澳大利亚刚半年。他来澳后一直生活艰苦,学习很用功。

提及晓龙,其父母泣不成声,泪流满面。儿子的意外犹如晴天霹雳,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打击。孝顺懂事的晓龙是他们全部的心血,25年的养育。千方百计供晓龙出国留学的艰辛,望子成龙的期望一切都成了泡影。

在日本,高中生如果考不到优异的成绩,就进不了著名的高等学府。许多学生面对茫茫前途、渺渺人生,在十分无奈的情况之下,终于自杀,甚至集体自杀。小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基础。近年来,日本连小学生也会自杀。这是因为这些考不到优秀成绩,却有独到眼光的好孩子,居然都能早早就看透了自己的锦绣前程,小小年纪就了无生趣,以致自杀。

2001年,有个小学六年级毕业生,会考及格,可是进不了她第一选择的著名中学。她竟擅自改了成绩单以欺骗父母。过后又自觉纸是包不住火的,于是在惶恐的当儿,跳楼自杀。死时只有12岁。另外还有一位跳楼自杀的小学生,却并非成绩不好。她在小四分流考试的时候,成绩非常优异。升上小五之后,成绩仍旧优异,只是不如小四时那么优异,她因此自萌短见。听说她在跳楼的那个清晨,吃饭时曾问过她家的女佣:“我可以不再去上学吗?”女佣叫她去问父母,而当时她的父母还在房里酣睡。她提了书包,走到走廊,就从五楼跃下,当场死于非命,死时只有10岁。

以一般常理来说,青春少年,是一生的黄金阶段,应该是单纯朴实、年少不知愁滋味的,是人之一生最幸福的岁月,我们曾将之誉为“不知天高地厚”。而读书,也是人一生之中一件最快乐的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天塌下来有父母为他们顶住,又有什么事让他们承受不了,而去寻短见呢?

到底是谁在背后,剥夺了他们一生之中最幸福和最快乐的岁月呢?都是学习压力惹的祸。

现在一部分学生反映学习压力太大,父母对自己要求过高,怕自己实现不了而让父母失望,也怕自己因考不过别人、考不上好学校而丢脸。在这种心态下学习,就难免做出一些出轨的事情。

素质教育已经搞了很多年,但考试制度导致实际实行的还是应试教育,在这种考试制度的外部条件短期不会改变的情况下,学生只能通过调节自身的心理来适应这种客观条件。除了以一个很好的心态去学习,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情外。还要知道自己是为自己活着,不是为别人活着。同时家长要积极和校方、孩子沟通。多进行交流,多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孩子,不要因为一次考了好成绩就认为应该是那个分数,因为一次分数的高低可能有很多原因。同时要克服虚荣心,不要拿小孩的成绩互相攀比。那样会增加小孩的心理压力。

压力,我想只要活着。每个人都会有。造成压力的因素也有千万种,如果整天把压力当口头禅挂在嘴边,反而会增加压力。学习抗拒压力、化解压力,才是自我解救之道。儿童、青少年在这一方面,是需要成年人多一些扶持的,要注意,解压的工作不能完全推给社会工作者、义工,家庭成员和亲友师长都有责任行此义务。

如果能够为身旁的人提供疏导压力的管道,花一点时间跟有压力的人沟通,倾听一下他们的心声,表示理解与同情,再进行适当的劝解,相信有些不幸的事件与悲剧是可以避免的。有些青少年、儿童仗着父母亲的宠爱,动辄要死要活。迫使父母亲依从他们,以达到目的。这种现象,与孩子人数少、父母亲过度溺爱与放纵孩子有关系。我认为环境过于安逸的人,承受压力的能力相对会削弱。温室里的小花更不必说。家长们若想帮助孩子们解压,除了深入了解孩子实际的能力之外,也应该向他们灌输正确的生命观与价值观,加强他们抗拒压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