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16711800000332

第332章 明月何皎皎

【原文】

无名氏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1]。忧愁不能寐[2],揽衣起徘徊[3]。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4]。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人房[5],泪下沾裳衣。

【鉴赏】

该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最后一首,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表达了久居他乡的游子的离愁别绪。

[1]罗床帐:罗帐。[2]寐:入睡。[3]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4]旋归:回归,归家。旋,转。[5]引领: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

全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表现思家盼归的主题。“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两句从明亮月光写起,照在不眠的游子床帱上,这月光牵动起游子的愁肠。“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愁肠百结难以入睡,游子披衣而起,徘徊于室内。月光皎洁,万籁俱静,游子倍感孤寂凄凉。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是游子在屋内徘徊所感。游历在外,虽有乐趣,但毕竟难以及得上与父母妻儿其乐融融,欢聚一堂,那及早回归就是当务之急了。“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出门后的感觉是犹豫、彷徨,思乡之愁仍难以遣怀,这愁应当告诉谁,自己的心情才会释然呢?这两句把游子殷切望归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既然已想清想透,应及早还家,但这长夜为什么不快过去,好让自己踏上归途呢?“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长夜难以迅速过去,只能自己先回房中。可念起即将见到久别的亲人,仍不免泪湿衣裳。

该诗由明月起兴,触景生情,又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来表现客居异地的游子盼归的乡愁。语言质朴,简练,结构紧凑自然,层次井然有序,情节环环紧扣。是一篇影响深远的传世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