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16695600000024

第24章 消化系统病证(6)

主症:身热,口干苦而渴,欲饮水,目黄、身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心中懊恼,食欲不振,脘腹不适,时有恶心,胸肋胀闷。小便黄赤,大便干或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舌面少津;脉弦而数,或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泄下。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

绵茵陈30g,栀子12g,大黄10g,鸡骨草30g,车前草20g,茯苓15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腹胀满明显者可加枳实、厚朴、川楝子等;呕吐者可加竹茹、法夏、陈皮等,若因砂石阻滞胆管者,可加柴胡、枳实、郁金各12g,金钱草30g。

2.湿重于热

主症:目黄、身黄,色黄而不晶亮,身热不振。头痛头重,如蒙如裹,困倦乏力,胸腹痞满,食少纳呆,厌食油腻,口虽渴而不欲多饮。大便不实,或溏而不爽,小便黄。舌尖赤,苔厚腻,或微黄;脉弦滑濡数。

治法: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减。

绵茵陈30g,茯苓、猪苓各15g,白术、泽泻、藿香各12g,薏苡仁20g,布渣叶15g,厚朴10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可酌加藿香、佩兰、蘧仁;阳黄湿热并重者,宜改用甘露消毒丹利湿化浊,清热解毒;黄疸初起兼表证者,宜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解表清热利湿。

3.急黄

主症:发病急骤,黄色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瘀斑。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水牛角30g,黄连、栀子、黄芩各15g,生地黄20g,玄参18g,石膏30g,牡丹皮、知母、赤芍各12g,大黄15g,金银花20g,人工牛黄3g(冲),甘草6g。水煎服。

【阴黄】

1.寒湿阻遏

主症:目身皆黄,黄色晦滞,脘腹胀满,遇寒则甚,食少纳呆,神疲乏力,肢冷畏寒,大便溏薄。舌淡胖嫩,舌苔白腻,脉沉细而迟。

治法:温中健脾化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

茵陈、白术、附子、干姜、肉桂、炙甘草。

加减:可酌加苍术、厚朴、秦艽等。

2.脾虚血亏

主症:面目及肌肤发黄,黄色不著,精神委靡,全身或肢体浮肿,倦怠乏力,时时头晕,心悸气短,食少便溏。舌质淡白、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濡而细,或细弱无力。

治法:健脾温中,补养气血。

方药:黄芪建中汤。

黄芪、桂枝、白芍、甘草、大枣、饴糖。

加减:酌加党参、白术、当归、熟地等。

3.瘀血停积

主症:身目发黄而晦暗,面色青紫暗滞,胁下有包块而疼痛不舒,皮肤可见蛛纹丝缕,大便黑,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退黄。

方药:膈下逐瘀汤。

桃仁、红花、赤芍、丹皮、五灵脂、当归、川芎、元胡、乌药、香附、枳壳、甘草。加减:酌加茵陈等退黄药,也可合鳖甲煎丸。

五、其他疗法

简验方如下:

(1)虎茵汤。虎仗、茵陈、红枣各30g,煎成100ml,加糖适量,分两次服,连服至黄疸消退,适用于阳黄。

(2)青叶胆30g,煎服,每日3次,用于阳黄。

(3)金钱草30—60g煎服,适用于胆囊炎、胆石症引起的黄疸。

(4)青黛1.5g,明矾3g,共研细末,装入胶囊,做一日量,分三次服,具有清热消炎,排石退黄的作用,可用于黄疸经久不退的患者。

六、预防调护

感受外邪而引起的黄疸,多具有传染性,故应注意饮食卫生和餐具的消毒。

1.阳黄

(1)休息。

休息的好坏对疾病的发展与好转有密切关系。黄疸初期,注意休息,保存正气以抗御外邪,并应保持心情舒畅,使肝气调达以恢复其疏泄功能。

(2)饮食。

片面强调三高一低(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热量、低脂肪)饮食,不利于肝炎(黄疸)患者肝功能的恢复。湿热之邪伤及脾胃,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应予易于消化的食物,食欲恢复后,适当增加营养,起到补脾缓肝之效。禁食辛辣热及油腻助湿之品。

(3)针灸。

黄疸消退缓慢者,可配合针灸,取穴肝俞、内关、足三里等。

2.阴黄全身症状如发热、无力等明显时,应很好休息,好转后,应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增强体质,有利于疾病恢复。进食富有营养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禁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免阻碍脾胃气机的升降。

3.急黄绝对卧床休息。吃流质食物。频繁呕吐者,可补充液体。舒适的环境,愉快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密切观察脉证的变化,如出现脉微欲绝、神志恍惚,烦躁不安,黄疸加深,并有瘀斑、瘀点出现,乃病情恶化之兆,应组织力量,多途径给药,及时抢救。总之,各类黄疸的急性期,均应卧床休息,食欲及全身状况好转后,适当增加体育锻炼,动静结合;病程的始终均应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七、病案选录

阎xx,男,40岁,1967年12月9日入院。

病史,全身黄染一周。病初似如感冒,未予介意,仅感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泛泛欲呕,迅即全身发黄,皮肤发痒,大便发白,小便黄赤,脉弦数,苔黄腻。肝功能化验:胆红质4.8mg,黄疸指数60单位,麝浊16单位,麝絮(+++)谷丙转氨酶1300单位,诊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收住入院。

辨证施治:证属湿热黄疸,治以清热利湿之法。

处方:茵陈30g,栀子6g,大黄3g,茯苓12g,猪苓6g,泽泻4.5g,秦艽9g,木通6g,车前子12/水煎服,每日一剂。

一周后,大便不白,恢复正常黄色,第十天黄疸消退,服19剂后,谷丙转氨酶降至120单位,其他各项均正常,又服9剂,复查肝功,全部正常。

(张立群丁瑶张晓晓)

(第十四节)积聚

一、概述

积聚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病证。积和聚有不同病情和病机:积是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是无形,聚散失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

西医的腹部肿瘤,肝脾肿大及增生型肠结核,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等疾病出现类似积聚的证候时,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临床表现

1.积证

(1)腹部可扪及大小不同、质地较硬的包块,并伴有胀痛、刺痛。

(2)病程较长,肿块出现前,相应部位常有疼痛,或兼有恶心、呕吐、腹胀等。

(3)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消痩与虚损症状明显。

2.聚证

(1)腹中气聚,攻窜胀痛,以胀为主。

(2)发作时可见气聚胀满的肠型,但不能扪到肿块。

(3)反复发作,常见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

三、鉴别诊断

临证需与痞满、鼓胀鉴别:

(1)痞满是患者自觉胸腹满闷、痞塞不通。但体检时,腹部无气聚胀急可见,更不能扪及坚积包块。

(2)鼓胀为肚腹胀大、鼓之如鼓、腹内除积块外,尚有水液停聚,而积聚腹内无水液停聚。

四、辨证论治

(一)辩证要点

1.辨积与聚的不同积与聚虽合称为一个病证,但两者是有明显区较别的。积证具有积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程较长,多属血分,病情较重,治疗较难等特点;聚证则无积块,腹中气时聚时散,发有休止,痛无定处,病程较短,多属气分,一般病情较轻,相对地治疗亦较易。

2.辨积块的部位右胁腹内积块,伴见胁肋刺痛、黄疸、纳差、腹胀等症状者,病在肝;胃脘部积块伴见反胃、呕吐、呕血、便血等症状者,病在胃;右腹积块伴腹泻或便秘、消痩乏力,以及左腹积块伴大便次数增多、便下脓血者,病在肠。

3.辨初、中、末期虚实的不同积证大体可分为初、中、末三期,一般初期正气未至大虚,邪气虽实而不甚,表现为积块较小、质地较软,虽有胀痛不适,而一般情况尚可。中期正气渐衰而邪气渐甚,表现为积块增大、质地较硬、疼痛持续,并有饮食日少,倦怠乏力,形体消痩等症。末期正气大虚而邪气实甚,表现为积块较大、质地坚硬,疼痛剧烈,并有饮食大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黧黑,明显消痩等症。

(二)分证论治

【积证】

1.瘀血内结

主症:腹中积块由小渐大,由软渐硬,固着不移,痛有定处,或在脘腹,或在胁肋,面黯消痩,纳差乏力,或胸膈不利,食难下咽,或兼低热、衄血、黄疸,甚则形体渐赢,肌肤甲错。舌苔薄,舌质暗晦,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理气,软坚散结。

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五灵脂12s,当归12s,川芎10s,桃仁12s,丹参20s,赤芍12s,延胡索12s,红花10g,鳖甲30g,蒲黄10g,川楝子12g,枳壳12g,鸡内金12g,甘草6g。水煎服。

加减:若积块坚硬痛剧者,加三棱12g,莪术12g,三七末5g(冲服)。气虚者,加党参15s,黄芪208,茯苓15§。血虚者,加熟地黄、首乌各15s,鸡血藤30s。阴虚者,加生地黄、沙参、麦冬、石斛各15g。

2.脾虚积结

主症:脐腹或下腹部胀痛,常于活动时加重,并可触及逐渐增大的积块,大便稀溏,便中时或夹有黏冻及脓血,或便秘与腹泻交作,食欲减退,四肢倦怠,面色少华,日渐痩羸。舌质淡或有瘀象。脉细涩,沉弦而细。

治法:补脾益气,和血消癥。

方药:大健脾丸。

人参、白茯苓、广陈皮、枳实、青皮、半夏曲、山楂肉、白术、谷芽、白豆蔻、广木香、川黄连。

3一脾肾阳虚

主症:腹中积块明显,腹部疼痛剧烈,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精神委顿,形体羸痩,或呕吐纳呆,或便中有黏冻下血,便溏泄利。舌淡胖或兼瘀象,苔白。脉沉细无力,尺部尤甚。

治法:温补脾肾,兼以消积。

方药:肾气丸。

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

4.阴虚内热

主症:腹部积块久而不消,形体消痩,口干咽燥,眩晕耳鸣,五心烦热,手掌发红,甚则潮热盗汗,或见齿衄鼻衄,大便下血,遗精崩漏等症。舌红少津,甚至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

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黄柏、知母、熟地。

【聚证】

1.肝郁气滞

主症:脘腹胀满窜痛,或腹中有块,随气上下,时聚时散,发无定时,舌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逍遥散加减。

柴胡12g,白芍15g,当归12g,薄荷6g,白术12g,茯苓15g,香附10g,青皮9g,延胡索12g,广木香6g(后下),甘草6g。水煎服。

加减:兼有痰湿者,加法半夏12g,陈皮6g,藿香10g。兼食滞者,加山楂15g,鸡内金10g、神曲9g。大便不畅或便秘者,加大黄12g,槟榔15g,枳实12g。

2.食滞痰阻

主症:腹胀或痛,纳呆便秘,或胸脘痞胀,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或扪及,触按胀痛愈加,甚则便闭呕吐,满腹膨大硬痛,不能触按。舌苔腻或厚腻而黄,脉弦滑。

治法:消导化滞,理气化痰。

方药:三棱化积丸。

三棱、山楂肉、大黄、槟榔、蓬术、木香、青皮、陈皮、香附子、枳实、厚朴、缩砂,神曲、炒麦芽、制南星、姜半夏、萝卜子、黄连、桃仁、干漆、甘草。

五、其他疗法

简验方:

(1)肿节风片,每次5片,每日3次或肿节风15g,水煎服。可用于脘腹部、右上腹及下腹部多处肿瘤。

(2)醋炒三棱、莪术、黑白丑、槟榔、茵陈各15g,研细末,醋糊为丸,每服5g,1日2次,治腹中痞块。

(3)甲鱼1只,黄泥封固,焙黄去泥,研细末,每服6g,1日3次,红糖调服,治疗脾脏肿大。

六、预防与调摄

积聚之病,起于情志失和者居多,故正确对待各种事物,解除忧虑,避免情志内伤,至关重要。饮食上应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刺激之品,多吃新鲜蔬菜;平时应注意锻炼身体,如见胃脘痛、胁痛、泄泻便血等,应早期检查,及时治疗。

在调摄上,首先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保持愉快的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积聚患者脾胃运化较差,食物新鲜,清淡可口而又富于营养。注意休息,切勿过劳,病情重者需卧床治疗。

七、病案选录

王xx,男,36岁,1974年10月19日初诊。

病史:胁肋坠胀,疼痛半年多,并伴食欲不振,时而恶心,全身乏力,自觉右上腹有肿物,口干,小便黄,大便干。舌质暗,有瘀点,苔薄微黄,脉弦。望之面色晦暗,蜘蛛痣(<),肝大肋下三指,质柔韧,轻度触痛,脾大一指。肝功能化验: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6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谷氨酸一丙酮酸转氟酶180单位。

辨证施治:肝胆湿热,湿浊留恋不去,瘀血滞留成积,治以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之法。处方:茵陈18g,栀子9g,茯苓12g,秦艽9g,赤芍12g,当归12g,丹参12g,郁金6g,柴胡6g,片姜黄6g,焦山楂12g,大黄6g。

二诊:服药四剂,大使偏稀,肝医痛减轻,食欲好转。苔薄而不黄,舌质瘀点变淡。上方去大黄,加川楝子6g。

三诊:上方服八剂,食欲增加,肝区痛减,坠胀感也轻,舌质正常。

原方去大黄,加莪术9g,生牡蛎18g,枳壳9g。

四诊:服上方十一剂,病情稳定,复查肝功能TTT9单位,TFT(+),GPT正常,肝大一指,脾可及边。脉弦,苔薄白。

原方去大黄,片姜黄,加积壳9g,白术9g。

五诊:又服上方十九剂,精神好,食欲增,偶尔肝区隐痛,复查肝功能正常,肝可及边,脾未触及,改逍遥丸以善其后。

(张立群丁瑶张晓晓)

(第十五节)臌胀

一、概述

臌胀,是指腹部胀大,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病证。

臌胀为临床较为常见多发的病证,多由黄疸、胁痛、肝癌等失治,气血水瘀积于腹内而成,所以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防治十分重视,把它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证之一,说明本病为临床重症,治疗上较为困难。

西医学中,肝硬化,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形成的腹水,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临床表现

初起脘腹作胀,腹部膨大,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或移动性浊音。继则腹部胀满高于胸部,重者腹壁青筋暴露,脐孔突出。病史:往往有胁痛、黄疸、积聚等病史。

三、辅助检查

腹部B超、X线食管钡餐造影、CT检查和腹水检查,肝功能检查等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局部或全身浮肿。严重的水肿患者可出现胸水、腹水,因此,需与臌胀作出鉴别诊断。

水肿病证病位多在肌肤,其基本病机为肺、脾、肾三脏失调,水液泛滥于肌肤。其临床表现为初起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四肢以至全身,亦有从下肢开始水肿,后及全身,皮色不变。后期病势严重,可见腹胀满,不能平卧等症。

臌胀病位在腹部,其病机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互结于腹内。其临床表现为腹部胀大,甚则腹大如鼓,初起腹部胀大但按之柔软,逐渐坚硬,以至脐心突起,四肢消痩,皮色苍黄,晚期可出现四肢浮肿,甚则吐血、昏迷等危象。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臌胀虽属虚中央实,虚实错杂,但虚实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一般初起为肝脾失调,肝郁脾虚;继则肝脾损伤,正虚邪实,终则肝脾肾三脏倶损。

2.辨邪实邪实中要辨气滞、瘀血、水饮的侧重。鼓胀以气滞、瘀血、水饮互结最为突出。腹部膨隆,脐突皮光,叩之如鼓以气滞为主;腹大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以水饮为主;腹胀大,内有癥积疼痛,外有赤丝血缕,则以瘀血为主。

(二)分证论治

1.气滞湿阻

主症: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胀甚,得嗳气,矢气稍减,小便短少,舌苔薄白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方药:柴胡疏肝汤(柴胡、枳壳、芍药、甘草、香附、川芎)。

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桂枝、白术、泽泻、茯苓、猪苓)。

若胁下胀满疼痛较重胸闷气短,脉弦,肝气郁滞为主者,可用柴胡疏肝汤。若食少腹胀甚,小便短少,舌苔腻质淡体胖,脉弦滑,脾虚湿阻为主者,可用胃苓汤。

2.寒湿困脾

主症:腹胀满,按之如囊裹水,甚则颜面浮肿,下肢浮肿,脘腹痞胀,得热稍舒,精神困倦,怯寒懒动,小便少,大便溏,舌苔白腻,脉缓。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附子、干姜、白术、甘草、厚朴、木香、草果、槟榔、木瓜、生姜、大枣、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