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16695600000025

第25章 消化系统病证(7)

如水湿过重,如肉桂、猪苓、泽泻;如气虚息短者,可加黄芪、党参;如胁腹痛胀可加郁金、砂仁、青皮。

3.湿热蕴结

主症:腹大坚满,脘腹胀急,烦热口苦,渴不欲饮,或有面目皮肤发黄,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边尖红,苔黄腻或兼灰黑,脉象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厚朴、枳实、黄连、黄芩、知母、半夏、陈皮、茯苓、猪苓、泽泻、砂仁、干姜、姜黄、人参、白术、炙甘草)。

茵陈蒿汤(茵陈蒿、山栀、大黄)。

若病势突变,骤然大重吐血、下血,系热迫血溢,症情危急,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仙鹤草、地榆炭以凉血止血。

本证有湿热蒙闭心包,神志昏迷者,亦属危候,如昏迷前烦躁失眠,狂叫不安逐渐转入昏迷者,证属热人心包,可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如昏迷前静卧嗜睡,语无伦次转人昏迷者,证属痰湿蒙闭心包可用苏合香丸。

4.肝脾血瘀

主症:脘腹坚满,青筋显露,胁下癥结痛如针剌,面色晦暗黧黑,或见赤丝血缕,面颈胸臂出现血痔,口干不欲饮水,或见大便色黑,舌质紫黯,或有紫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莪术、川芎、当归、延胡索、赤芍、瞿麦、大黄、槟榔、陈皮、大腹皮、葶苈子、赤茯苓、桑白皮、细辛、官桂、炙甘草、姜枣、白芷)。

若胁下癥积肿大明显,可加穿山甲、虻虫、牡蛎、水蛭等;如病久体虚,气血不足或攻逐之后,正气受损,宜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营丸等补养气血,如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茜草、侧柏叶等化瘀止血;如病热恶化大量吐血,下血或出现神志昏迷等危象,当辨阴阳之衰脱而急救之。

5.脾肾阳虚

主症:腹大胀满,形似蛙腹,朝宽暮急,面色苍黄,或呈自光白,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体胖、质紫、苔淡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方药:附子理中丸(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

五苓散(桂枝、白术、茯苓、猪苓、泽泻)。

《济生》肾气丸(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炮附子、桂枝、牛膝、车前子)。

如偏于脾阳虚弱,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者,加黄芪、山药、扁豆;偏于肾阳虚衰者,力口肉桂、仙茅、仙灵脾。

6.肝肾阴虚

主症: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唇紫,口干而燥,心烦失眠,时或鼻衄,牙龈出血,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散。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方药:六地味地黄丸(熟地、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

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膈下逐瘀汤(五灵脂、当归、川芎、桃仁、丹皮、乌药、延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

若内热口干,舌绛少津,加玄参、石斛、麦冬、如腹胀甚,加大腹皮。如兼有潮热,烦躁、失眠,加银柴胡、地骨皮、夜交藤;如小便少,加猪苓、滑石或少加肉桂心以反佐之;如齿鼻衄血,加仙鹤草、鲜茅根;如阴虚阳浮证见耳鸣、面赤颧红,加牡蛎等。

肝肾阴虚证,病情较重,多为臌胀的晚期滋阴易助湿,温阳利水又易伤阴,治疗颇为棘手,故如何掌握好养阴与利水的关系实为治疗之关键。

本证后期,病势恶化,可见吐血,下血及神志昏迷等危候治按前列各法。

六、其他疗法

1.简验方

(1)鲤鱼赤小豆汤。鲤鱼500g(去鳞及内脏),赤小豆30g。多用于臌胀虚证。

(2)阿魏、硼砂各30g,共为细末,用白酒适量调匀,敷于患者脐上,外用布带束住,数日一换,有软坚散结之效。

(3)用麝香0.1g,白胡椒粉0.1g,拌匀,水调呈稠糊状,敷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日更换1次,有温中散寒,理气消胀之功,适用于寒湿困脾者。

2.针灸

腹胀,尿少。针灸水分,三阴交以利水消胀,若腹部胀剧,用艾条灸腹部,以脐为中心,从左至右,从上至下,进行十字灸,可理气宽胀。

七、预防与调摄

预防:针对引起臌胀的原因,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预防臌胀的发生。

(1)避免饮酒过度,已患过黄疸的患者更应忌饮。

(2)感染血吸虫也是鼓胀的一个主要病因,应注意避免与疫水接触。

(3)避免情志所伤和劳欲过度。

(4)已患黄疸和积聚的患者,应及时治疗,休养将息,务使疚病好转、痊愈。

调摄:对已患臌胀病的患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摄。

(1)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如腹水较多,应取半卧位。

(2)在饮食方面,宜进低盐饮食,《格致余论》说:“却盐味,以防助邪”。因食盐有凝涩助水之弊。在尿量特别少的情况下,应给予无盐饮食。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忌食煎炸、辛辣、坚硬的食物,以防助热伤络。一般饮食以半流质和无渣饮食为宜,少量多餐,多吃蔬菜、豆腐、痩肉、鸡蛋等富于营养的食物,餐次分配为早上、中午多食,晚餐少进样有助于脾胃的传输,并能避免夜间腹胀影响睡眠。

(3)患者若在医院住院,应每日记录小便次数、颜色、数量,借以了解水湿消退情情况。每星期测量体重、腹围1—2次,帮助判断病情。患者如发生呕吐,对呕吐物的颜色、数量需细致观察和记录。

(4)如需服用逐水药物,以在清晨空腹为宜。

(5)病情稳定者,可适当进行轻微体育活动,如气功、太极拳之类,以助脾胃健运,肝气条达,血脉流畅,有利于疾病恢复。

八、病案选录

刘xx男,52岁,1972年10月28日初诊。

病史:腹胀明显一月余,伴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精神不振,食欲不佳,食后腹胀更甚,经西药治疗仍小便不多,腹胀如故。过去确长期饮酒史。脉弦滑无力,苔白腻。

检查:巩膜轻度黄染,蜘蛛痣(+),心肺(一),腹部膨隆,肝脾触诊不满意,蝮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下胜凹陷性浮肿。

辨证施治:嗜酒过度,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虚则运化失职,湿浊蕴聚于中,肝失条选,气血郁滞,气滞湿阻而成臌胀。治以健脾益气,利水除胀之法。

处方:黄芪30g,茯苓24g,猪苓6g,白术9g,泽泻9g,车前子15g,大腹皮15g,柴胡6g,当归9g,白芍9g,牛膝9g。

二诊:服上方四剂,精神好转,小便稍多,但腹胀不减。上方加槟榔6g,肉桂2g。三诊:又服四剂,小便增多,腹胀减轻,精神好,食欲佳,仍以上方加减,先后服药30余剂,腹水消退,腹胀得解。肝功能好转,麝香草酚浊度试验9单位,麝香草酚絮状试验(廿),谷丙转氨酶正常。乃改以调理肝脾之法,以巩固疗效。

处方:黄芪12g,党参9g,茯苓15g,白术9g,山药12g,当归12g,白芍9g,川芎6g,柴胡6g,丹参12g,麦芽20g。

两个半月后复查,肝功能全部正常,一般情况良好。

(张立群丁瑶张晓晓)

(第十六节)吐血

一、概述

凡血液由胃和食道而来,经口吐出的称为吐血,也叫呕血。由于其出血量的多少,血液在胃内滞留时间的长短,血的颜色稍有差异。若出血量多,在胃内停留时间短,则血色暗红;若在胃内滞留时间长,经过消化液的作用,则血色变为棕褐色。

吐血一证,虽多属胃的疾患,但其他疾病的影响,也可导致胃络受伤,而致吐血。如《诸病源候论》说:“上焦有邪则伤诸脏,脏伤则血下入于胃,胃得血则闷满气逆,气逆故吐血也。”研以不论直接或间接的原因,皆可引起吐血。

现代医学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慢性胃炎、肝硬化、胆管疾病、胃癌、食道癌等所致之吐血,均属本证范畴,可参照本篇施治。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吐血有虚实之分。实证者多由乎热,但有胃热与肝火之分:胃热盛者,面赤烦躁,口渴脘闷,常突然吐血,血出如涌;肝火盛者,常见胸胁疼痛,嗳气频频,急躁易怒,且赤口苦,多困情志内伤而吐血。虚证者,吐血绵绵不止,时轻时重,伴身倦乏力、头晕等全身虚弱之表现。临床上尤以虚实夹杂为多见。

2.辨热与瘀的偏盛在吐血中应辨别血热与血瘀的偏盛。如热伤血络引起吐血的特点是出血较为鲜红,常伴有其他火盛的证候;而血瘀留积引起出血的特点是血色瘀暗或紫黑,常伴有疼痛、低热及广泛部位的出血,面色晦暗,多见于慢性疾病过程中。

3.辨脉舌舌苔黄腻,脉沉滑或弦滑者,多为湿热塞盛;舌红苔黄,脉弦数,多属胃中实热;舌淡脉沉弱,是脾气虚弱之象;舌红苔少,脉弦细数,为阴虚之象。

(二)分证论治

1.胃热壅盛

主症: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挟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牡丹皮、棕榈皮、大黄、黄连、黄芩。

加减:胃气上逆而致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等。

2.肝火犯胃

主症: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治法: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黄芩、栀子。

3.气虚血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