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16695600000020

第20章 消化系统病证(2)

七、病案选录

杨XX,女,39岁,1973年11月2日初诊。

病史:顽固性呕吐一个多星期。患者素日性情孤僻。少言寡语,近日因工作关系,情志不舒,食欲日减,胸闷嗳气,恶心呕吐,食后即吐,吐后则适,吐物为清水或食物,有时喝水也吐,近日呕吐加重,并感胁肋不适,气不够用,头昏脑涨,睡眠不实。曾服各种西药健胃止呕剂、镇静剂等,仍不能控制。脉弦,苔薄腻,胸透及消化道造影(一)。

辨证施治:情志不舒,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而致呕吐。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呕之法。

处方:陈皮9g,半夏9g,旋覆花9g,代赭石24g,茯苓15g,白术9g,竹茹9g,柴胡6g,香附9g,白蘧仁6g,藿香9g,夜交藤15g。水煎服。

二诊:药后呕吐减轻,次数减少,能饮少量开水。仍不能进食。

上方加麦芽30g去竹茹。

三诊:服药二剂,呕吐明显减轻,睡眠好转,嗳气减少,胁肋胀满减轻。

仍宗原方去竹茹、藿香,代赭石改18g,加麦芽30g。薄荷6g共服十余剂,病愈。

(张立群汤方旺侯蓉蓉)

(第五节)噎嗝

一、概述

噎膈是因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致食管狭窄,或津枯血燥致食管干涩,出现吞咽食物梗噎难下,甚则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噎膈的证候表现较为复杂,一般规律是初起只表现为吞咽食物噎塞不顺,尚可咽下,继则随着噎塞的逐渐加重,出现固体食物难以下咽、汤水可入,最后汤水不下,咽后即吐。随着病邪日深,饮食逐渐不得,导致胃之阴津、脾之阳气均衰竭,出现全身虚脱,病情危重难医。也有终生梗噎不顺,一直未出现食饮格拒不下之症者。

西医学的食管癌、贲门癌,以及食管憩室、食管狭窄、食管炎、食管贲门失弛缓症、贲门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病症出现噎膈症状表现时,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二、临床表现

初起咽部或食管内有异物感,进食时偶有滞留感,或轻度梗阻感;病情加重后呈持续性进行性吞咽困难,甚至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夹有痰涎。常伴有咽部干燥,胃脘不适,胸膈疼痛,甚则形体消痩、肌肤甲错、精神疲惫等。

三、相关检查

胃镜检查为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贲门、胃体及病灶形态,并可在直视下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病性。食管X线钡餐造影检查可观察到食管的蠕动,内壁的充盈、龛影,黏膜的变化,以及狭窄程度。食管CT扫描检查可显示食管与邻近纵隔器官的关系,但难以发现早期轻微病变。

四、鉴别诊断

1.噎膈与反胃二者均有食入即吐的症状。但噎膈以本虚标实为基本病理性质,正虚以阴虚有热为主,初起无呕吐,后期格拒,食物难下,食人即吐,此时病情较重,预后不良。反胃以正虚为主,多系阳虚有寒,饮食能顺利下咽,但经久复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病证较轻,预后良好。

2.噎膈与梅核气二者症状均有咽中异物感。噎膈系痰积、瘀血等有形之物为主郁阻于食管致吞咽困难。梅核气是患者自觉咽中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但饮食下咽顺利,无阻塞,以气机郁滞为主,为无形之邪所致。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主次噎膈以正虚为本,夹有气滞、痰积、血瘀等标实之证。因忧思恼怒、饮食所伤,致气滞、痰积、血瘀者,以实为主;因热饮伤津、年老久病伤肾而致津枯血燥,甚则气虚阳微者,属虚。病变初期病程短者多属实,或实中夹虚;病变中后期病程长者多以虚为主,或虚中夹实。实证主要以吞咽困难,梗塞不顺,胸膈胀痛为证候特点;虚证主要以食管干涩,饮食不下,或食人即吐为证候特征。临床又常见虚实夹杂之证候,尤当详辨其主次。

2.辨病理性质本病初起以标实为主,当辨其气、痰、瘀三者的主次,一般先见痰气交阻,若病情发展则为瘀血内结;病久往往由实转虚,多表现为阴血枯槁,终致气虚阳微。临床以邪实正虚并见者为多。若病程短,咽中不适,略有噎塞,重者吞咽欠利,饮食不减,症状发生和加重与情志因素有密切关系,多责之于气;若吞咽不利或困难,呕吐痰涎,胸闷,苔腻,脉滑,多责之于痰;若病程久,胸骨后疼痛固定,饮食难下,呕吐紫红色血,舌紫,脉细或涩,则多责之于瘀。病程日久正虚为主,见形体消痩,皮肤干枯,舌红少津者,为津枯血燥;出现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面浮足肿为主者,为气虚阳微。临证时必须辨明标本的各自性质。

(二)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旨在扶正与祛邪,当按邪正虚实主次,权衡标本缓急而施治。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为治疗原则。且根据具体病情、病期的不同,有所侧重地运用理气、化痰、祛瘀之法。如初期标实为主,重在理气、化痰、行瘀,伴有火盛者结合清热解毒,少佐扶正、滋阴润燥之品;后期以本虚为主,重在扶正,应根据阴血枯槁和阳气衰微的不同,分别治以滋阴润燥或温补中阳,并可酌情配用理气、化痰、散瘀之品。根据标本虚实的主次缓急确定相应治法,病变初期或标实为主者,重在治标,适当补虚。治标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品,以免伤及津液,治本应注意顾护胃气。

(三)分证论治

1.痰气交阻证

主症:吞咽时自觉食管梗阻不畅,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症减,精神抑郁时加重;伴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

证候分析:本证以痰气交阻,郁热伤津为主要病机。痰气交阻,食管不利则吞咽梗阻不畅,胸膈痞闷,甚则作痛;情绪舒畅,气机调畅则病减,精神抑郁则气机郁结,故病重,初期以气郁为主,易见此象;痰气交阻食管,易犯胃,胃气七逆,则嗳气呃逆,呕吐痰涎;气郁痰阻,津液不能上承下达,且郁热伤津,故咽干口燥,大便艰涩;舌质红、苔薄腻、脉弦滑皆为痰气交阻且郁热伤津之征象。本证以哽噎不畅,胸膈痞满,易随情绪增减,伴痰气交阻征象为辨证要点。

治法: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方药:启膈散加减。若泛吐痰涎多,可加全瓜蒌、陈皮、半夏,或含化玉枢丹,以增化痰之力;若嗳气呕吐明显,加旋覆花、代赭石、姜汁增降逆和胃之效;若气郁化火,心烦口干,加山豆根、金果榄、栀子等增强清解郁热之效;若津伤较重,大便干涩,舌红少津,加玄参、天花粉、蜂蜜增强润燥生津之功;大便不通,加大黄、莱菔子等,便通即止,不可久用。

2.津亏热结证

主症:吞咽梗塞而痛,水饮可下,食物难入,或入而复出,甚则滴水不入;伴胸背灼痛,五心灼热,口燥咽干,渴欲冷饮,大便干结,以及形体消痩,肌肤干枯;舌质红而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以胃津亏耗,胃失润降为主要病机。胃津亏耗,食管失于濡润,故吞咽时梗塞作痛;初期食管郁结不重,且进水则食管得润,故水饮尚可下,但固体食物则难下;热结食管,胃气上逆,故食后复出;津亏热结,其热在阴,故五心烦热;热结津伤,胃肠枯燥,故口燥咽干,渴欲冷饮,大便干结;胃不受纳,无以化生精微,故形体消痩,肌肤干枯;舌质红而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皆为津亏热结之征象。本证以吞咽梗塞症状较重,伴津亏热结征象为辨证要点。

治法:滋阴养血,清热生津。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若胃火偏盛,加用山栀、黄连、芦根、山慈菇、山豆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清胃泻火解毒;食入即吐者加竹茹、生姜汁和胃止呕;若阴津枯竭,肠道失润,大便干结,加火麻仁、瓜蒌仁、何首乌润肠通便;若火盛灼津,大便不通,腹中胀满,可用大黄甘草汤泻热存阴,但宜中病即止;若食管干涩,口燥咽干,可另用五汁安中饮频频呼服,生津润燥,降胃散结。

3.瘀血内结证

主症:饮食难下,甚则滴水不入,或虽下而复吐;胸膈疼痛,固定不移,面色暗黑,肌肤枯槁,形体消痩;舌质紫暗,脉细涩。

证候分析:本证以瘀血内结为主要病机。病情深重,瘀血内结,阻于食管,因而胸膈疼痛,固定不移,饮食难下,甚则滴水不入;瘀阻位置偏下,则下而复吐;因饮食不入,生化乏源,津血亏虚不能充养肌肤,故肌肤枯槁,形体消痩;面色暗黑、舌质紫暗、脉细涩皆为瘀血内结之征象。本证以梗噎不入或下而复吐,伴瘀血内结征象为辨证要点。

治法: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方药:通幽汤加减。瘀阻重者加乳香、没药、丹参、三七、蜣螂等,增强活血通络之力;瘀结甚者可更加三棱、莪术、炙穿山甲、急性子等,增强破结消瘀之力;若呕吐甚,痰涎多,可加海蛤粉、法半夏、瓜萎等化痰止呕;若呕吐物如赤豆汁,为吐血,加云南白药化瘀止血;若服药即吐,难以下咽,可含化玉枢丹,开膈降逆后再服汤药。

4.气虚阳微证

主症:长期吞咽受阻,水饮不下,泛吐大量黏液白沫,肢体浮肿,面色白光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阴损及阳,脾肾阳衰为主要病机。长期吞咽受阻,病情加重,脾阳衰微,饮食无以受纳和运化,津液输布无权,故饮食不下,泛吐痰涎;阳虚无以运化水谷、水液,故面色白光白,肢体浮肿,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皆为气虚阳微之征象。本证以噎膈日久,伴脾肾阳虚证候为辨证要点。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方药:补气运脾汤加减。临床应用时可加旋覆花、代赭石增强降逆之力;若泛吐白沫,加吴茱萸、丁香、白蔻仁温胃降逆;若伴明显的口咽干燥、形体消痩等阴虚征象者,加石斛、麦冬、沙参滋养阴液;肾阳虚征象明显者,可加附子、肉桂、鹿角胶、肉苁蓉等温补肾阳。总之,噎膈的辨治主要是分清虚实的主次。急则治其标,即理气、化痰、行瘀,祛其邪毒;缓则治其本,以补气温阳、滋阴养血为主。临床用药多是虚实兼顾,标本同治。

六、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

华蟾素注射液、六神丸、冬凌草片均适用于热毒郁结型;开郁顺气丸适用于气滞痰凝型;平消片适用于痰瘀互结之噎膈。

(二)单验方

(1)大黄鱼鳔1008,将鱼鳔洗净,沥干,用香油炸酥,取出制粉,装瓶备用。每次。每日3次,温水送服,可祛风活血、解毒抗癌,用于食管癌、胃癌。

(2)活壁虎5条,白酒500ml,用锡壶盛酒,将活壁虎放入,2天后可以服用。每次10ml,慢慢吮之,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有祛瘀消肿之效,用于食管癌梗阻者。

(3)姜半夏、姜竹茹、旋覆花、代赭石、广木香、公丁香、沉香曲、豆蔻、川楝子、川朴、南北沙参、天麦冬、石斛、急性子、蜣螂、当归、仙鹤草。水煎服,日1剂。

(4)八仙膏。用藕汁、姜汁、梨汁、萝卜汁、甘蔗汁、白果汁、竹沥、蜂蜜等份和匀蒸熟,适量饮之,治疗噎食。

(蔡新章柳忠利张军)

(第六节)反胃

一、概述

反胃是饮食人胃,宿谷不化,经过良久,由胃反出的病证。

西医学的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症,胃部肿瘤,胃神经官能症等,凡并发胃幽门痉挛、水肿、狭窄,引起胃排空障碍,而出现反胃症状者,可参考本篇内容辨证论治。

主症: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吐后转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手足不温,大便溏少,舌淡苔白滑,脉细缓无力。

治法: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方药:丁香透膈散(人参、白术、丁香、半夏、术香、香附、炙甘草、砂仁、神曲、

白豆蕺、麦芽)。若吐甚者,加代赭石、旋覆花;若脾胃虚寒,四肢不温者加附子、干姜,若面色自光白,四肢清冷,腰膝酸软,肾阳不足者,用右归丸。

二、其他疗法

简验方:

(1)雪梨1个,丁香50粒,梨去核,放人丁香,外用纸面包好,煨熟吃。

(2)守富1—2只(去腹由杂物),鸡蛋1个。用法:将鸡蛋一头打开,装人壁虎蒸熟,每日服1个,连服数日。

(3)木香调气散(《证治汇补》)。白豆蔻、丁香、木香、檀香、砂仁、甘草。

三、预防与调摄

此证之预防,就注意劳逸结合,增强体质;要怡情放怀,避免精神剌激;勿过量饮酒和恣食辛辣食物,免伤胃气;应外避六淫,免除外因之干扰。

在治疗中,宜内观静养,薄滋味,忌香燥,戒郁怒,禁房事。

(蔡新章柳忠利张军)

(第七节)呃逆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而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胃、食道手术后等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一、病因病机

呃逆的病因有饮食不当,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

(1)饮食不当进食太快太饱,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致寒气蕴蓄于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并可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使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生呃逆。如《丹溪心法·咳逆》曰:“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若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致燥热内生,腑气不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发为呃逆。如《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2)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胃气上逆挟痰动膈,皆可发为呃逆。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所说:“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3)正气亏虚或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等,均可损伤中气,使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或胃阴不足,不得润降,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若病深及肾,肾失摄纳,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导致呃逆。如《证治汇补·呃逆》提出:“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

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并与肺、肝、肾有关。胃居膈下,肺居膈上,膈居肺胃之间,肺胃均有经脉与膈相连;肺气、胃气同主降,若肺胃之气逆,皆可使膈间气机不畅,逆气上出于喉间,而生呃逆;肺开窍于鼻,刺鼻取嚏可以止呃,故肺与呃逆发生有关。产生呃逆的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

二、临床表现

呃逆的主要表现是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频频发出,患者不能自制。临床所见以偶发者居多,为时短暂,多在不知不觉中自愈;有的则屡屡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呃声有高有低,间隔有疏有密,声出有缓有急。发病因素与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受凉等有关。本病常伴胸膈痞闷,胃脘嘈杂灼热,嗳气等症。

(1)临床表现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症。

(2)常伴胸膈痞闷,胃脘嘈杂灼热,嗳气,情绪不安等症。

(3)多有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受凉等诱发因素,起病较急。

(4)呃逆控制后,作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四、鉴别诊断

(1)干呕与呃逆同有胃气上逆的病机,同有声无物的临床表现,二者应予鉴别。

(2)呃逆的特点是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其声短促而频;干呕的特点为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其声长而浊,多伴恶心,属于呕吐病,不难鉴别。

(2)嗳气与呃逆也同属胃气上逆,有声无物之证,然呃逆的特点为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嗳气的特点则是声长而沉缓,多可自控。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