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16695600000021

第21章 消化系统病证(3)

1.辨病情轻重呃逆有轻重之分,轻者多不需治疗,重者才需治疗,故需辨识。若属一时性气逆而作,无反复发作史,无明显兼证者,属轻者;若呃逆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兼证明显,或出现在其他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则属较重者,需要治疗。若年老正虚,重病后期及急危患者,呃逆时断时续,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弱,则属元气衰败、胃气将绝之危重症。

2.辨寒热虚实呃声沉缓有力,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面青肢冷,舌苔白滑,多为寒证;呃声响亮。声高短促,胃脘灼热,口臭烦渴,面色红赤,便秘溲赤,舌苔黄厚,多为热证;呃声时断时续,呃声低长,气出无力,脉虚弱者,多为虚证;呃逆初起,呃声响亮,声频有力,连续发作,脉实者,多属实证。

3.治疗原则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故治疗原则为理气和胃、降逆止呃,并在分清寒热虚实的基础上,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急当救护胃气。

(二)分证论(治)

【实证】

1.胃中寒冷

主症: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舌苔白,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方药:丁香散。

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高良姜、甘草温中散寒。若寒气较重,胸脘胀痛者,加吴茱萸、肉桂、乌药散寒降逆;若寒凝食滞,脘闷嗳腐者,加莱菔子、槟榔、半夏行气导滞;若寒凝气滞,脘腹痞满者,加枳壳、厚朴、陈皮;若气逆较甚,呃逆频作者,加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气降逆;若外寒致呃者,可加紫苏、生姜。

2.胃火上逆

主症: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饮冷,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方药:竹叶石膏汤。

方中竹叶、生石膏清泻胃火,人参(易沙参)、麦冬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粳米,甘草调养胃气。可加竹茹、柿蒂以助降逆止呃之力。若腑气不通,痞满便秘者,可用小承气汤通腑泄热,亦可再加丁香、柿蒂,使腑气通,胃气降,呃逆自止。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可用凉膈散。

3.气机郁滞

主症: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纳减嗳气,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方药:五磨饮子。

方中木香、乌药解郁顺气,枳壳、沉香、槟榔宽中行气。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川栋子、郁金疏肝解郁。若心烦口苦,气郁化热者,加栀子、黄连泄肝和胃;若气逆痰阻,昏眩恶心者,可用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若痰涎壅盛,胸胁满闷,便秘,苔浊腻者,可用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若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呃不止者,可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

【虚证】

1一脾胃阳虚

主症: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自光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方药:理中汤。

方中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干姜温中散寒。可加吴茱萸、丁香温胃平呃,内寒重者,可加附子、肉桂。若嗳腐吞酸,夹有食滞者,可加神曲、麦芽;若脘腹胀满,脾虚气滞者,可加香附、木香;若呃声难续,气短乏力,中气大亏者,可用补中益气汤;若病久及肾,肾失摄纳,腰膝酸软,呃声难续者,可分肾阴虚、肾阳虚而用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胃阴不足

主症: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法:益胃养阴,和胃止呃。

方药:益胃汤。

方中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甘寒生津,滋养胃阴。可加炙枇杷叶、柿蒂、刀豆子以助降逆止呃之力。若神疲乏力,气阴两虚者,可加人参、白术、山药;若咽喉不利,胃火上炎者,可用麦门冬汤;若日久及肾,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肝肾阴虚,相火挟冲气上逆者,可用大补阴丸加减。

六、其他疗法

1.简验方

(1)刀豆子10g(杵碎),枇杷叶6g,水煎服,适用于一般呃逆。

(2)荜澄茄、高良姜等分,研末,每服3g(水煎剂量加倍),适用于胃寒呃逆。

(3)柿蒂9g,水煎服。

(4)鲜姜、蜂蜜各30g。用法:鲜姜取汁去渣,与蜂蜜共同调匀,一次服下。

(5)南瓜蒂4只,水煎服,连服3—4次。

(6)枇杷叶30—90g,刷去毛,以水二碗,浓煎一碗服。

(7)姜半夏10g,荔枝核24g,荷叶蒂21g,水煎服。

2.针灸

主穴:内关、膈俞。

配穴:足三里、中脘、太冲。

治法:先刺主穴,用中强刺激手法。体虚呃逆不止者,用艾柱直接灸膈俞、足三里。

七、预防与调摄

预防本病,平时要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犯胃。注意饮食调节,不要过食生冷及辛热煎炸之物。患热病时不要过服寒凉。患寒证时不要妄投温燥。要情志舒畅、以免肝气逆乘肺胃。若呃逆是并发于一些急慢性疾病过程中,要积极治疗原发病证,这是十分重要的预防措施。

呃逆的轻症,多能逐渐自愈,无须特别治疗和护理。若呃逆频频发作,则饮食要进易消化食物,粥面中可加姜汁少许,以温宣胃阳,降气止呃。一些虚弱患者,如因服食补气药过多而频频呃逆者,可用橘皮、竹茹煎水温服。

(蔡新章吕波)

(第八节)腹痛

一、概述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由于腹中有许多脏器,手足三阴经及足少阳、阳明等经脉也通于腹中,而许多病因,诸如六淫之邪,七情内伤,虫积食滞,气血亏虚,痰气瘀阻等,均可导致腹痛,所以,腹痛病证所涉范围甚广。就现代医学来说,诸如胃肠痉挛、急性胰腺炎、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部分肠炎、结肠炎等,凡以腹痛为主症者,皆可按此病辨治。

二、临床表现

一般来说,腹痛的诊断并不困难。凡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者,便可断为腹痛。其寒热虚实及虫积瘀血等,又有不同特点。

寒痛:腹部拘急而痛,遇寒加重,得热稍缓,其脉沉迟。寒实者痛剧,常兼腹部坚满,气逆呕吐等;虚寒者喜温喜按,痛势绵绵而无增减。

热痛:其痛时作时止,腹中多有灼热感,伴口舌干燥,溲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虚痛:痛势连绵,喜温喜按,或按之似痛重按却不痛。属气虚者,多兼身疲少气,似饥非饥,腹中空虚;血虚者常见腹中拘急而痛。

实痛:发病急骤,痛势剧烈,腹胀,便坚,拒按;或见呕逆痞满,饱食益甚,脉沉实等。

气滞痛:痛而兼胀,时轻时重,攻冲移行,部位不定,伴有胸脘满胀,嗳气或矢气后腹痛减轻等。

瘀血痛:腹中刺痛,痛处固定不移,多兼有口燥咽干,但欲漱水不欲咽,舌有瘀斑,脉细涩等。

食积痛:多食痛甚,便后稍安,其痛常始自胃脘,后及腹中,常伴有嗳腐吞酸,脉弦滑等。

三、鉴别诊断

内科腹痛,当与肠痈、疝气、霍乱、痢疾、积聚等腹痛相鉴别。

肠痈腹痛,多在右下腹,痛重拒按,右足喜屈而畏伸;疝气腹痛,多伴有少腹拘急,痛引阴股;霍乱腹痛,多伴有上吐下泻,绞痛不已,厥冷转筋等;痢疾腹痛,多伴有后重逼迫,便下脓血等;积聚之痛,多见腹中包块,有形可征,痛处固定不移等。其他诸如妇科腹痛,多伴有经带胎产之异常,医者若能用心体察,鉴别并无困难。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性质疼痛暴作,遇冷痛剧,得热痛减者,为寒痛;痛处灼热,时轻时重,腹胀便秘,得凉痛减,为热痛;腹痛胀满,痛处不定,攻撑作痛,得嗳气矢气则胀痛减轻者,为气滞痛。腹部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拒按,入夜尤甚者,为血瘀痛;脘腹胀满,嗳气频作,暖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者,为伤食痛。

2.辨急缓突然发作,腹痛较剧,伴随症状明显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蛔虫内扰等,属急性腹痛;发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绵绵,痛势不甚,多由内伤情志,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属慢性腹痛。

3.辨部位大腹疼痛,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脐腹疼痛,多为虫积;胁腹、小腹疼痛多为厥阴肝经受病;小腹疼痛,多为膀胱病变。

(二)分证论治

1.阳气亏虚

主症: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饥饿或劳累加重,进食或休息后稍减,伴有畏寒肢冷,身疲气短等症。舌淡苔白,脉虚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散寒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

饴糖30g,桂枝9g,芍药18g,生姜9g,大枣6枚,炙甘草6g。

若肝胃虚寒,症见脘腹疼痛,呕逆涎沫,巅顶疼痛等,可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症见腹中痔痛,汗出肢厥者,可用四逆汤类治之。肝肾虚寒,少腹痛重者,可用暖肝煎加减治疗。诸虚寒腹痛,证见少气乏力,动则汗出者,重用参、芪多有效验。

2.阴血不足

主症:腹中拘急而痛,连绵不止,伴有面白无华,心悸多梦,纳少身疲,甚或潮热颧红,五心烦热,夜卧盗汗,身体消痩等。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弱。

治法:滋阴养血,缓急止痛。

方药:四物汤加味。

熟地、当归、川芎、芍药、木香、陈皮。

若腹痛连绵,喜温喜按,面白身痩,少气乏力者,可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常服。腹痛兼有五心烦热者,可酌加地骨皮,制百部、青蒿、鳖甲等益阴清热;气血两虚者可合用四君子汤;肝肾阴精倶虚者,可用左归丸治之。

3.寒邪内阻

主症:腹痛急骤,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

治法:温里散寒。

方药:正气天香散加减。

香附、乌药各12g,紫苏叶10g,陈皮6g,木香6g(后下),高良姜12g,延胡索10g,干姜、甘草各6g。水煎服。

若腹痛兼有呕吐者,可加半夏、茯苓、生姜;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痰水者,可用附子粳米汤治疗;寒实内结,胁下偏痛,大便不通者,可用大黄附子汤或温脾汤治疗;若绕脐疼痛,汗出肢厥,脉沉紧者,可用大乌头煎治疗。

4.实邪壅滞

主症:腹部痞满胀痛,按之益甚,口渴引饮,潮热自汗,矢气频转,或下利清水,或便结不通等。舌质偏红,苔黄燥,脉沉实。

治法:通腑泄热。

方药:小承气汤。

厚朴、枳实、大黄。

若腹痛及胁,口苦心烦,往来寒热,大便秘结者,可用大柴胡汤治疗;若胀重痛轻,大便不通者,可用厚朴三物汤治之;少腹满痛,瘀血不行者,可用桃核承气汤;热盛津伤,无水舟停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5.肝胃气滞

主症:腹痛而胀,攻窜不定,痛引少腹,时有胸胁胀满,情绪急躁等。舌正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壳、芍药、甘草、陈皮、香附、川芎。

若肝郁化火,胁腹胀痛,口苦耳鸣,甚或动血者,可用化肝煎治疗;若七情郁结,脾胃失和,吐泻交作者,可用《局方》七气汤治疗;若气病及血,心腹疼痛者,可用乌药散治疗。

6.瘀血内结

主症:腹痛如刺,部位不移,按之痛甚,或有积块可征等。舌质青紫,或有瘀斑;脉细涩而沉。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消癥。

方药:祛痛散。

青皮、五灵脂、川楝子、穿山甲、大茴香、沉香、木香、槟榔、砂仁、高良姜、玄胡、没药。

若是瘀血部位偏上,痛在脐腹者,可用膈下逐瘀汤治疗;少腹刺痛,或见气块者,用少腹逐瘀汤;心腹痛兼有腿、臂疼痛,或有外伤,或见积聚者,可用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

7.饮食停聚

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

神曲12g,山楂15g,连翘12g,法半夏10g,陈皮6g,莱菔子15g,大腹皮12g,枳实12g,鸡内金10g,甘草6g。水煎服。

若脾气虚弱,饮食内停,症见食少难消,脘痞便溏,苔腻脉弱者,可用健脾丸治之;食停于内,寒热互结,心下痞痛,不思饮食,倦呆乏力者,可用枳实消痞丸治之;积滞日久,内生湿热,胶结胃肠,证见脘腹痞满胀痛,下利赤白,或大便秘结者,可用木香槟榔丸治之:若食滞气停,痰湿内生,脘腹胀痛满者,可用消导宽中汤治之。

五、其他疗法

1.简验方

(1)肉桂,沉香粉各1g,和匀,温开水调服,治寒邪腹痛。

(2)木香粉、延胡索粉各1.5g,温开水调服,4小时一次,治寒阻气滞腹痛。

(3)白芍1.5g,甘草1.5g,研粉,温开水调服,治肠痉挛所致腹痛。

(4)立效散(《类证治裁》):山楂肉、川楝子、茴香、枳实、茅术、香附、山栀、青皮、吴茱萸为末。治气滞腹痛。

(5)活血汤(《寿世保元》):当归、赤芍、桃仁、丹皮、元胡、乌药、香会、枳壳、红花、官桂、木香、川芎、甘草。治血瘀腹痛。

2.针灸

(1)针刺。腹痛取内关、支沟、照海;脐腹痛取阳陵泉、太冲、足三里、支沟、中脘、关元、天枢、公孙、三阴交、阳谷;腹中切痛取公孙;积痛取气海、中脘、隐白。

(2)灸法。脐中痛、大便溏者灸神阙。

3.外治法

(1)花椒30g,葱白一撮,盐30g,麸皮250g,共炒热,布包,趁热敷褽痛处,适用于寒性腹痛。

(2)皮硝30—90g,打碎,布包,敷于痛处或脐部,用于因食滞,湿热蕴结引起的实证腹痛。

六、预防与调摄

腹痛的预防,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适寒温,避免外邪入侵。

(2)慎饮食,防止暴饮暴食,以免损伤脾胃元气。

(3)调情志,心情愉快,避免忧思郁怒等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

本病在调摄方面,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如虚寒腹痛,饮食应以甘温之味,食滞腹痛,饮食则当予节制。对剧烈腹痛,或疼痛不止者,应卧床休息,并加强护理与临床观察。对伴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肢冷、脉微者,尤应注意,谨防变端。

七、病案选录

郝XX,男,46岁,1973年7月30日初诊。

病史:腹泻七月余。大便每日少则二三次,多则五六次:稀溏,不成形,无脓血,脐周隐疼,嗳气,矢气频烦,肛门下坠感,纳呆,口淡乏味,喜热饮,四肢乏力,腰困腿软,睡眠不实,半夜易醒。曾服多种抗生素,未见效果。脉弦,舌质暗,苔薄白。

辨证施治:病程日久,损伤脾胃,脾气虚弱则运化失职,胃失和降则气机失调。证属脾虚泄泻,治以健脾和胃,理气止泻之法。

处方:党参9g,白术9g,茯苓9g,山药15g,薏苡仁30g,陈皮9g,广木香6g,马齿苋30g,赤芍9g,内豆蘧9g,甘草6g。

二诊:服药四剂,大便成形,次数减少,每日一二次,腹痛亦轻,身软肢困也好转,乃以上方化裁,共服九剂,诸症得愈。

(孙伟张晓晓)

(第九节)泄泻

一、概述

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则泻出如水样为特征,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两者虽有轻重,但无明确区别,统称泄泻。

泄泻与西医所说腹泻含义相似,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因消化器官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而致的腹泻。有各种细菌性食物中毒、肉食中毒等,有急性肠道感染,如病毒性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霍乱、副霍乱等。有其他原因的急性肠炎,如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等。还有肠结核、结肠炎、结肠过敏症等都包括在中医泄泻的范畴。

二、临床表现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比正常增多,粪质稀溏,或如水注,腹痛肠鸣,食少腹胀或发热口渴等作为主要诊断依据。有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洁之物的病史。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三、鉴别诊断

泄泻与痢疾、霍乱均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或挟脓血,腹痛等。但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为主症。然霍乱是以吐泻并作,来势急骤、病情凶险,甚则腹中挛痛,汗出肢冷津竭亡阳之候,《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治》:“呕吐而利,是名霍乱。”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