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内科临床诊治
16695600000018

第18章 呼吸系统病证(6)

大凡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咳嗽,如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慢性肺脓肿后期、肺纤维化、肺不张、肺硬变、矽肺等,经久不愈,咳唾稠痰、脓痰或涎沫,或痰中带血丝,咯血者,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二、临床表现

咳吐浊唾涎沫,虚热者痰黏而稠,不易咯出,容易咯血;虚寒者吐涎沫,痰清稀而量多。有肺脏内伤久咳,或痰热久嗽,或肺痨久咳,或肺痈日久,或寒哮日久等病史。

三、鉴别诊断

1.肺痿与肺痈肺痿与肺痈同属肺脏疾患,但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痈以咳则胸痛、吐痰腥臭,甚则咳吐脓血为主症。《医门法律》说:“肺痈者,肺气壅而不通也;肺痿者,肺气衰而不振也。”一般说,肺痈为实证,或虚实夹杂为主,肺痿则纯属虚;肺痈脓痰腥臭,肺痿浊痰不臭,虚热肺痿虽亦咯吐黄痰浊痰,或咳唾脓血,但痰浊脓血不腥;肺痈发病急,病势凶,形体不痩,肺痿发病缓,病程长,形体消痩。肺痈失治久延,可转为肺痿。肺痈脉数而实,肺痿脉数而虚。《医宗金鉴》说:“肺痿得之于热亡津,虚邪也,故脉数虚;肺痈得之于热毒蓄结,实邪也,故脉数而实。”

2.肺痿与劳嗽劳嗽与肺痿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肺脏器质性和功能性病变,但肺痿不同于劳嗽的病理改变,二者有轻重因果关系。一般说,肺痿较劳嗽更为严重,是在劳嗽的基础上进一步恶化而形成。临床表现二者都有口干舌燥、痰中带血,骨蒸盗汗,气短,喘促,语声低怯,皮毛干枯,神疲消痩,失精亡血,脉虚数等,为阴虚内热,鉴别要点就在于有无浊唾涎沫及气息张口抬肩。一般说,劳嗽未恶化到肺痿病理阶段,不出现浊唾涎沫之症状;劳嗽虽然可以出现呼吸困难,气短,但其程度没有肺痿严重,待劳嗽发展成肺痿时,呼吸就更加困难,不得不借助于张口抬肩来进行呼吸。临床见有劳嗽后期可转为肺痿重疾。

3.涎沫与饮痰肺痿写痰饮病之临床表现不难区别,仅就咳吐涎沫与饮痰而言,一般肺燥津伤之轻者,则发为无痰之干咳,然肺燥深重津气伤极而叶萎者,则发为“吐白沫”之肺痿,这种白沫的特点是中间不带痰块,胶黏难出,伴口燥咽干,白沫之泡,小于粟粒,轻如飞絮,结如棉球,有时粘在唇边,吐而不爽,与痰饮病咳吐之饮痰,痰液成块,或虽色白粘连成丝,但口咽一般不燥,较易咯出,显然有别。肺痿咳吐之浊唾涎沫与痰饮病之饮痰,乃一燥一湿,一虚一实,有如水之与火,冰之与炭,不可混为一谈。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虚热肺痿是阴液不足,虚热内生;虚寒肺痿是用气耗伤,肺中虚冷;两者容易辨认。唯虚热肺痿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或出现寒热夹杂现象。寒热夹杂者,应当辨其阴虚内热为主,或是气伤虚冷为主,施治方可中的。如虚寒肺痿仍按虚热论洽,必将进一步耗伤阳气,反使病情加重,不可不慎。

2.辨兼证肺痿病位主要在肺,肺阴不足可以同时有肾阴不足,证见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腰痛膝软,足跟疼痛等;肺气不足可以同时有脾气虚损,证见全身乏力,纳少腹胀,大便溏稀,四肢沉重等。在辨证中均宜分辨。

(二)分证论治

1.肺燥津伤,虚热肺痿

主症:咳吐浊唾涎沫,其质黏稠,不易咯出,胶黏唇边,吐不清爽,长丝不断,或涎沫中带有血丝,或咳甚则咯血,血色鲜红,咳声不扬,语声低怯,甚则音嗄,气急喘促,咽干口燥,潮热盗汗,形体消痩,皮毛干枯,可兼肾阴亏损或心阴不足等见症。舌质红,津少而干;脉象虚数。

治法:滋润生津,益气养阴,清金救肺。

方药:麦门冬汤加减。

党参15g,麦冬12g,法半夏10g,山药18g,玉竹15g,石斛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

如阴虚燥热较盛、虚热表现比较明显,可用清燥救肺汤(桑叶、石膏、杏仁、甘草、麦冬、人参、阿胶、炒胡麻仁、炙枇杷叶)以清热润燥。津伤甚者,再加沙参、玉竹养其肺津;潮热明显,可加银柴胡、地骨皮等以清虚热。平时可常服琼玉膏调理(生地黄汁、茯苓、人参、白蜜)。

2.肺中虚冷,虚寒肺痿

主症:咳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口不渴,形寒气短,神疲乏力,不思饮食,尿频数或遗尿不禁,夜尿次数较多,舌质淡苔薄白,舌体胖嫩,脉虚弱。

治法:温肺散寒,益气生津。

方药:甘草干姜汤加味。

炙甘草9g,干姜12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黄芪12g,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阴虚血少气弱者,可选用炙甘草汤以益气养血滋阴(炙甘草、人参、桂枝、生姜、阿胶、生地黄、麦冬、火麻仁、大枣),往往可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五、其他疗法

简验方:

(1)百合30g煮粥,每日一次,适用于虚热肺痿。

(2)银耳15g,冰糖10g。同煮内服,适用于虚热肺痿。

(3)紫河车一具,研末,每日一次,每服3g,适用于虚寒肺痿。

六、预防与调摄

由于肺痿是因久咳引起,积极预防咳嗽反复发作,对预防肺痿有积极的意义,除了外感咳嗽及时治疗外,平时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要戒烟,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也可减轻咳嗽的发作。

(3)避免过食黏腻肥甘之品,以免助痰生湿,加重病情。

(4)改善环境卫生,消灭烟尘等空气污染,对预防咳嗽有重要意义。

(李爱萍田洪义薛卫强)

(第十一节)衄血

一、概述

凡血不循经,引起鼻、齿龈、耳、舌以及皮肤等出血的病证,统称为衄血。因其出血部位的不同,故有不同的名称。如鼻腔出血的称为鼻衄,齿龈出血的称为齿衄,皮下出血的称为肌衄等。

本节主要讲述鼻衄,现代医学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尿毒症等引起的鼻出血,均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二、病因

(1)热邪犯肺。肺有燥热,或感受风热之邪,以致肺热上壅,损伤络脉,血溢肺窍而为鼻衄。

(2)胃热熏蒸。膏粱厚味,饮酒过度,以致阳明热盛,胃热熏蒸。阳明经脉上交鼻颊,热伤血络,迫血妄行,上循其络而出,发为鼻衄。

(3)肝火亢盛。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火上炎,或肾阴不足,肝火偏亢,以致血随火升,上逆鼻窍而出,成为鼻衄。

总之,肺开窍于鼻,阳明之经上交鼻颊,故鼻衄常由肺胃之热所引起,而阴虚肝旺者亦可发生。

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咳嗽痰少,舌质红,苔薄,脉数。凉血止血。

三、辨证论治

1.热邪犯肺

主症:鼻燥衄血,

治法:清泄肺热,

方药:桑菊饮。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桔梗、杏仁、甘草、苇根。

加减:肺热盛而无表证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栀子清泄肺热。阴伤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养阴润肺。

2.胃热炽盛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玉女煎。

石膏、知母、地黄、麦冬、牛膝。

加减:热势甚者,加山栀,丹皮、黄芩,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3.肝火上炎

主症: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生地、

加减:阴液亏耗可去车前子、泽泻、当归,加玄参、麦冬、

4.气血亏虚

主症: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

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当归、远志、生姜、大枣、炙甘草。

四、其他疗法

(1)黑山栀,研为细末,过筛,鼻衄时吸入少许。

(2)百草霜、血余炭各等量,将血余炭研成细末,和百草霜混匀,装入瓶中,鼻衄时将药轻轻吹进鼻内。

当归、甘草。

女贞子、旱莲草。

五、预防与调摄

一般可参考咯血的调摄方法。无论鼻衄、齿衄不宜穿着过热,在局部可用冷敷,如敷脑、额、面等处。若鼻衄、齿衄不止,患者应安卧,治疗除按医嘱服药外,可用蒲黄炭、槐花末吹拭患处。

凡衄血患者均应避免情志激动,以防升火,衄血复潮。对患者须进行精神安慰,消除紧张情绪,室内保持空气流通。

(孙琼王强张军)

(第十二节)咯血

一、概述

咯血是血由肺而来,经咳嗽而出的一种证候。或痰血相混,或痰中夹有血丝,或为纯血,间夹泡沫,或一咯即出,满口皆血,故前人又称为嗽血或咯血。

咯血的发生多和肺有关,但其他疾病,特别是心脏疾患也可引起咯血。

现代医学的肺结核、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心力衰竭、血液病等,都能引起咳血,均可参照本篇施治。

二、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者多属肺有燥热,证见发热头痛,咽痒咳嗽,口干鼻燥,脉浮数。内伤者,或属肝火犯肺,证见口苦胁痛,烦躁火升,苔黄,脉弦数,或属阴虚阳亢,两颊潮红,午后潮热,咳嗽痰少,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弦细。

2.辨标本虚实咯血者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张景岳说:“咳血属肾。”即是指其本而言。若肾阴亏损,则虚火上犯于肺,而里上盛下虚之侯。一般来说,外感者属实,内伤者多虚或虚实夹杂之证。

3.咯血与吐血相鉴别两者容易混淆,但其病因证治各不相同,故必须分清。

(二)分证论治

1.燥热伤肺

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

主症:喉痒咳嗽,痰中带血,

治法: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方药:桑杏汤。

桑叶、栀子、淡豆豉、沙参、梨皮、杏仁、贝母。

加减:兼有外感风热的表证时,加银花、连翘、牛蒡子。

2.肝火犯肺

主症: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凉血止血。

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

桑白皮、地骨皮、海蛤壳、青黛、甘草。

加减:肝火较甚者加丹皮、栀子、黄芩;若咯血量多、纯血鲜红,可用犀角地黄汤加三七粉冲服。

3.阴虚肺热

主症: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方药:百合固金汤。

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当归、

加减: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

三、其他疗法

白芍、贝母、甘草。牡蛎。

(1)鲜土大黄60g。水煎服。适用于肺结核咯血。

(2)生地18g,黄芩8g,丹皮9g,大黄炭9g。水煎服。适用于热伤血络之咯血。

(3)地榆、甘草各12g。水煎服。适用于肺结核咯血。

(4)白及30g,百部30g,百合60g,桃仁9g。共为细末,每次9g,每日2次。适用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咯血。

(5)白及、花蕊石、血余炭各等分,或其中任何一味研细末,每次6—9g。适用于应急止血。

四、预防与调摄

咯血,是内科常见急症,病因复杂,病情多变,严重者威胁患者生命,应尽快找出病因,明确出血部位。急则治其标,先止血。但千万不能忽略针对病因的治疗。虽然咯血国内常见的仍是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肿瘤,但对每个患者均需全面考虑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检查、治疗。

(1)预防感冒外出时要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服,防止受寒感冒。

(2)注意饮食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首选。

(3)“管理空气”房间经常通风,保持适宜温度(一般18—25°C)和湿度(一般40%一70%)。

(4)锻炼身体要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和呼吸功能锻炼。

(5)备急救药家里要备小药箱,尤其要备足止咳药物,如治疗干咳为主的喷托维林(咳必清)片和糖浆;以镇咳为主的可愈糖浆;以镇咳化痰为主的棕胺合剂等。家庭必备止血药物如云南白药、镇静的药物如安定等。注意要及时更换小药箱里的过期药物。

(6)戒烟、限酒患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戒烟、限酒,以减少发生咯血的诱因。

(7)情志调畅中医认为,情志变化和疾病有一定的关系,如“喜伤心”“忧伤肺”。像+红楼梦》中患有肺结核的林黛玉平时忧虑过度,对花落泪,悲天悯人,最后因咯血而死。所以,预防咯血还要注意修身养性。

五、病案选录

励XX,男,39岁,1973年9月6日初诊。

病史:吐血五天。患者于7年前发现胃小弯溃疡。五天前突然大口吐血,量较多,同时黑便,在某医院治疗五天,稍有好转,但仍断断续续,且黑便不止,伴胃脘嘈杂不适,头晕,耳鸣,口干苦,全身乏力,精神不振,睡眠不安,过去有吐血、便血史。

体检:面色苍白,精神委靡,呈明显贫血貌,肺(一),心前区可闻柔软之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上腹部轻压痛,肝脾来触及,三天前查血色素10.9g,现大便潜血试验仍阳性。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数。

辨证施治:胃病日久,脾胃虚弱,劳倦过度以致气不摄血,血液妄行而吐血。治以益气摄血,佐以降逆清火之法。

处方:黄芪30g,当归15g,赤、白芍各12g,生地炭12g,旱莲草9g,丹参12g,白及9g,黄芩炭12g,仙鹤草12g,煅牡蛎30g。

二诊:服药两剂,症状明显好转,头晕减轻,食欲好,未再吐血,大便转为黄色,仍感全身乏力,有时上腹部不适,舌淡苔白,脉细弱。仍宗前方加减:

黄芪30g,党参12g,当归15g,白芍12g,茯苓9g,白术9g,白及9g,仙鹤草12g,陈皮9g,麦芽15g,牡蛎30g,甘草6g。

三诊:服药三剂,大便潜血试验(一),精神食欲均佳,有时上腹轻微不适,舌质较前转红,上方去仙鹤草,加山药15g,远志6g。

四诊:一般情况较好,生活自理如常,唯感腰困,乏力,仍以上方为基础去白及、牡蛎,加枸杞子、麦冬等。后以此方加减化裁,又服中药十余剂,恢复正常工作。

(田洪义李爱萍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