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处方膏肓、肺俞、膻中、太溪、足三里。
膏肓功擅补肺滋阴;肺俞、膻中属前后配穴法,可补肺止咳;太溪补肾水以滋肺阴;足三里疗诸劳虚损。
2.加减运用
(1)肺阴亏损证。
加肾俞、复溜、三阴交以养阴润肺。诸穴针用补法,膏肓、肺俞可用灸法。
(2)虚火灼肺证。
加尺泽、阴郄、孔最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膏肓、肺俞可用灸法。
(3)气阴耗伤证。
加气海、三阴交以益气养阴。诸穴针用补法,膏肓、肺俞可用灸法。
(4)阴阳虚损证。
加肾俞、脾俞、关元以填补精血、温补脾肾。诸穴针用补法,膏肓、肺俞可用灸法。
(5)胸痛。
加内关以理气宽胸。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6)心烦失眠。
加神门以养心安神。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7)急躁易怒。
加太冲以疏肝理气。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8.面浮肢肿加关元、阴陵泉以温肾健脾利水。诸穴针用平补平泻法,关元可用灸法。
(二)耳针疗法
取肺区敏感点、脾、肾、内分泌、神门,每次取双耳穴2一3穴,毫针刺法,留针15一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三)穴位敷贴法
(1)取穴。颈椎至腰椎旁膀胱经第一侧线。
(2)药物。五灵脂、白芥子各15g,甘草6g,大蒜15g。
(3)方法。五灵脂、白芥子研末,与大蒜同捣匀,入醋少量,摊纱布上,敷于颈椎至腰椎旁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保持1—2小时,皮肤有灼热感则去之,7日1次。
八、预防及预后
肺痨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长期以来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痰涂片检查阳性的肺结核排菌患者,传染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染。结核病传染的程度主要受结核患者的排菌量、咳嗽症状以及接触的密切程度等因素的影响。预防或减少发生结核病的措施首先就是不要受结核菌感染,不受结核菌感染就不会发生结核病。因此及时发现和彻底治疗结核患者,消灭传染源,是控制结核病在人群中流行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方法。如能在人群中及时发现并彻底治疗传染源,则能保护健康人减少或免受结核菌的传染,从而使受结核菌感染的人群和发生结核病的人明显减少。
新生儿应进行疫苗注射结核病患者,尤其是排菌患者应尽量减少出现在公共场所,避免对着他人咳嗽、打喷嚏,在患病期间最好不结婚、生育,以免把病菌传染给对方或加重病情,应待肺结核病情稳定后再结婚、生育。肺结核患者一旦确诊必须进行全程规律化疗,这种方法能治愈90%以上新发的肺结核患者。对长期与排菌患者密切接触且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人群也主张用异烟肼预防性化疗六个月。卡介苗接种是预防儿童粟粒型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有效方法,所以对新生儿应该按计划免疫程序进行卡介苗接种,以提高对结核病的免疫能力。
做好宣传工作,预防疾病的传播流行。痰是结核杆菌最集中的地方,对痰的处理,是防止结核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最科学简便的方法是把吐在纸上,包好,然后烧掉。或在痰盒中装少量石灰,能杀死结核菌。
做到“无病早防,有病即查,查出必治,治必彻底”,并且向广大群众进行防痨宣传,使广大群众掌结核病的防治知识。定期集体肺部检查,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九、病案选录
郭XX,女,20岁,1976年3月25日初诊。
病史:咳嗽,发热两个多月,伴精神不振,身软乏力,食欲减退,口苦乏味,吐痰不多,两颧潮红,午后发热,体温在37.4—38.3C,夜间盗汗,有时心悸,睡眠不实,停经一个多月,血沉38mm,胸透为浸润型肺结核,注射链霉素有反应。现仅服雷米封,但症状不减。脉沉弦数,舌质红,苔薄。
辨证施治:肺阴不足,阴虚火旺,肺失清肃,虚热内生。治以滋阴清热之法。
处方:沙参12g,生地12g,黄芩9g,夏枯草15g,连翘15g,麦冬12g,丹皮6g,地骨皮12g,百部12g,甘草6g。
二诊:服上方六剂,精神佳,咳嗽轻,痰少,仍低热,纳呆。上方加麦芽24g,银柴胡9g。
三诊:服药十剂,症状明显好转,精神好,食欲增,体温降低,37.2—37.5C。原方加赤芍12g,银柴胡9g。
四诊:又服十剂,一般情况好转,体重增加,身不发热,体温正常,盗汗也不明显。仍以上方化裁,共服四十余剂,病情稳定,60多天后复查血常规、血沉均属正常,5个月后胸部透视病灶已趋硬结。
(李爱萍田洪义)
(第九节)肺胀
一、概述
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根据肺胀的临床证候特点,与西医学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相类似,肺性脑病则常见于肺胀的危重变证,可参考本节内容进行辨治。但由于本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病理演变复杂多端,还当与咳嗽、痰饮(支饮、溢饮)等互参,注意与心悸、水肿(喘肿)、喘厥等病证的联系。
二、诊断依据
(1)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多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久难愈。多见于老年人。
(2)临床表现为咳逆上气,痰多,胸中憋闷如塞,胸部膨满,喘息,动则加剧,甚则鼻扇气促,张口抬肩,目胀如脱,烦躁不安,日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喘脱。
(3)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他如劳倦过度、情志刺激等也可诱发。
三、相关检查
1.X线检查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横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透亮度增加,肺血管纹理增粗、紊乱,右下肺动脉干扩张,右心室增大。
2.心电图检查表现为右心室肥大的改变,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出现肺型P波等。
3.血气分析检查可见低氧血症或合并高碳酸血症。
4.血液检查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升高,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可增加。白细胞总数可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加。后期可有肝、肾功能的改变,血清电解质紊乱。
四、鉴别诊断
肺胀与哮病、喘证:肺胀与哮病、喘证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有其类似之处。区别言之,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除咳喘外,尚有心悸,唇甲发绀,胸腹胀满,肢体浮肿等症状;哮是呈反复发作性的一个病种,以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喘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以呼吸气促困难为主要表现。从三者的相互关系来看,肺胀可以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与喘病久不愈又可发展成为肺胀。此外,肺胀因外感诱发,病情加剧时,还可表现为痰饮病中的“支饮”证。凡此倶当联系互参,掌握其异同。
五、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证总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因此应分清其标本虚实的主次。一般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偏实者须分清痰浊、水饮、血瘀的偏盛。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后期痰瘀壅盛,正气虚衰,本虚与标实并重。偏虚者当区别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肾、脾病变的主次。早期以气虚为主,或为气阴两虚,病在肺、脾、肾;后期气虚及阳,甚则可见阴阳两虚,病变以肺、肾、心为主。
(二)治疗原则
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祛邪与扶正共施,依其标本缓急,有所侧重。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甚或开窍、息风、止血等法。本虚者,当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三)分证论治
1.痰浊壅肺证
主症:胸膺满闷,短气喘息,稍劳即著,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畏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暗,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
证机概要:肺虚脾弱,痰浊内蕴,肺失宣降。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方药: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二方均能降气化痰平喘,但苏子降气汤偏温,以上盛兼有下虚,寒痰喘咳为宜;三子养亲汤偏降,以痰浊壅盛,肺实喘满,痰多黏腻为宜。
常用药:苏子、前胡、白芥子化痰降逆平喘;半夏、厚朴、陈皮燥湿化痰,行气降逆;白术、茯苓、甘草运脾和中。
痰多,胸满不能平卧,加葶苈子、莱菔子泻肺祛痰平喘;肺脾气虚,易出汗,短气乏力,痰量不多,酌加党参、黄芪、防风健脾益气,补肺固表。
若属外感风寒诱发,痰从寒化为饮,喘咳,痰多黏白泡沫,见表寒里饮证者,宗小青龙汤意加麻黄、桂枝、细辛、干姜散寒化饮;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若痰浊夹瘀,唇甲紫暗,舌苔浊腻者,可用涤痰汤加丹参、地龙、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
2.痰热郁肺证
主症: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胀睛突,痰黄或白,黏稠难咯,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饮,溲赤,便干,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证机概要:痰热壅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汤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加减。前方宣肺泄热,用于饮热郁肺,外有表邪,喘咳上气,目如脱状,身热,脉浮大者;后方清肺化痰,用于痰热壅肺,喘急胸满,咳吐黄痰或黏白稠厚者。
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黄芩、石膏、桑白皮清泄肺中郁热;杏仁、半夏、苏子化痰降气平喘。
痰热内盛,胸满气逆,痰质黏稠不易咯吐眷,加鱼腥草、金荞麦、瓜蒌皮、海蛤粉、大贝母、风化硝清热化痰利肺;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葶苈子泻肺平喘;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加天花粉、知母、芦根以生津润燥;痰热壅肺,腑气不通,胸满喘逆,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以降肺平喘;阴伤而痰量已少者,酌减苦寒之味,加沙参、麦冬等养阴。
3.痰蒙神窍证
主症: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嗜睡,甚则昏迷,或伴肢体瞷动,抽搐,咳逆喘促,咳痰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证机概要:痰蒙神窍,引动肝风。
治法:涤痰,开窍,息风。
方药:涤痰汤加减。本方可涤痰开窍,息风止痉,用于痰迷心窍,风痰内盛,神志昏蒙或嗜睡,痰多,肢体相动者。
常用药:半夏、茯苓、橘红、胆星涤痰息风;竹茹、枳实清热化痰利膈;菖蒲、远志、郁金开窍化痰降浊。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苔黄舌红者,加葶苈子、天竺黄、竹沥;肝风内动,抽搐,加钩藤、全蝎,另服羚羊角粉;血瘀明显,唇甲发绀,加丹参、红花、桃仁活血通脉;如皮肤黏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者,配清热凉血止血药,如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等。
4.阳虚水泛证
主症:心悸,喘咳,咳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紫,苔白滑,舌胖质黯,脉沉细。
证机概要: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前方温阳利水,用于脾肾阳虚之水肿;后方通阳化气利水,配合真武汤可加强利尿消肿的作用。
常用药:附子、桂枝温肾通阳;茯苓、白术、猪苓、泽泻、生姜健脾利水;赤芍活血化瘀。
若水肿势剧,上凌心肺,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者,加沉香、黑白丑、川椒目、葶苈子、万年青根行气逐水;血瘀甚,发绀明显,加泽兰、红花、丹参、益母草、北五加皮化瘀行水。待水饮消除后,可参照肺肾气虚证论治。
5.肺肾气虚证
主症: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证机概要:肺肾两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前方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于肺肾气虚,喘咳有痰者;后方功在补肺益气,用于肺气虚弱,喘咳短气不足以息者。
常用药:党参(人参)、黄芪、炙甘草补肺;冬虫夏草、熟地、胡桃肉、脐带益肾;五味子收敛肺气;灵磁石、沉香纳气归原;紫菀、款冬、苏子、法半夏、橘红化痰降气。
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肉桂、干姜、钟乳石温肺散寒;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生地养阴清热;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发绀明显,加当归、丹参、苏木活血通脉。如见喘脱危象者,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回阳固脱。病情稳定阶段,可常服皱肺丸。
六、预防调护
(1)原发病的治疗。
(2)防止经常感冒、内伤咳嗽迁延发展成为慢性咳喘,是预防形成本病的关键。
(3)既病之后,更应注意保暖,秋冬季节,气候变化之际,尤需避免感受外邪。
(4)一经发病,立即治疗,以免加重。
(5)平时常服扶正固本方药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禁烟酒,忌恣食辛辣、生冷、咸、甜之品。
(6)有水肿者应进低盐或无盐饮食。
(孙琼田洪义薛卫强)
(第十节)肺痿
一、概述
肺痿,系咳喘日久不愈,肺气受损,津液耗伤,肺叶痿弱,临床表现以气短,咳吐浊唾涎沫,反复发作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