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三级医院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手册
16694900000050

第50章 输血科(血库)的质量管理(5)

(4)负责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质检、标签、外包装、入库、出库和有关资料等质量检查和监督。

(5)负责对仪器、设备、衡器、量具质量的检查和监督。

(6)质量中有违反操作规程和严重问题要及时向科主任汇报。

(7)按质量检验规定检测试剂、血液、器材等,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三)核对制度

1.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河北省护理操作规范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2.输血前核对制度及相关记录包括二大部分,即在输血科核对和在临床核对。后者又包括三部分:抽取配血标本时在床旁的双人核对、取血后在护士站(或治疗室)和输血患者床旁的双人核对。

(1)在输血科核对内容。

①输血科要认真做好血液出入库核对、贮存及登记,有关资料保存10年。

血液成分入库前核对验收内容包括:运输条件、物理外观、血袋封闭及包装是否合格,标签填写是否清楚齐全(供血机构名称及其许可证号、供血者条型码编号和血型、血液品种、容量、采血日期、血液成分的制备日期及时间,有效期及时间、血袋编号/条形码,储存条件)等。

②送血样时,由医护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双方逐项核对受血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诊断血型、用血时间、既往输血史、妊娠等情况,填写是否完整,标本粘连号与输血申请单联号、姓名是否一致。

③输血科两人值班时,ABO正反定型、RhD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等试验由两人互相核对;一人值班时,操作完毕后自己复核,并填写配血试验结果。

④发血时,发血者、取血者应再次核对病人姓名、血型、病区、床号、住院号、血量;献血员血型、血袋号、血量,同时严格检查血液质量、血袋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有无污损不清,血液制品有效期等,确定无误后双方签名,并注明取血时间,发血。

⑤血液制品一经发出一律不再退回。

(2)在临床核对内容。三次双人核对,而且有双人核对的签字记录。

①抽血时医护二人在床旁核对。

②在护士站或治疗室的核对。

③在输血患者床旁核对。

(四)输血科交接班制度

交接班制度是保证科室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

1.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保证临床用血准确及时地进行。

2.每班必须按时交接班,接班者提前15min到科室,在接班者未明确交班内容前,交班者不得离开岗位。

3.值班者必须在交班前(除急诊)完成本班各项工作,写好交接班记录,整理好物品,遇到特殊情况,必须详细交接。白班要为夜班做好物品书面交接及口头复述。

4.接班时如发现问题,应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如因交接不清,发生差错事故或物品遗失,应由接班者负责。

5.交班报告应由值班人员书写,要求字迹整齐、清晰、简明扼要、有连贯性,运用医学术语。

6.交接班方式和要求。

(1)集体交接班。

(2)早晨集体交接班时,应严肃认真地听取夜班报告,要求做到交班本上写清,口头讲清。

(3)白班、中班、夜班、下班前均应互相进行口头及书面交接班。

7.交班内容。

(1)费用明细交接。接班者与交班者一起核对今日工作产生的一切费用,必须使输血申请单、已配血或已备血申请单、血型检验单的费用同当日核算一致;交班者要完全核对清楚当日所发生的血液制品出入库量。

(2)外联情况交接。a.血站定血及记录。b.临床科室用血未完成记录。c.特殊患者(稀有血型或配型不合等)记录。d.总务物资请领情况。e.收文书记录。f.工作纠纷情况。g.其他。

(3)科内情况交接。a.库存血量。b.生物和物理安全(水、电、废血处理等)。c.试剂使用及预定情况(报科主任与否)。d.仪器设备运行情况。e.各表格记录(如消毒记录、冰箱记录、出入库记录等)的完成情况。f.其他。

(五)输血科登记、记录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良好的工作秩序,严肃工作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对输血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登记、记录管理作以下规定。

1.建立登记、记录管理制度。

(1)工作人员应根据登记本内容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时间,逐项记录。

(2)每天白班工作人员负责统计工作量,统计前日17时至当日17时的工作量、金额、库存,月末由组长负责月汇总,上报科主任及医院相关部门。

(3)每天由白班人员统计库存各型血量。除AB型外,任何一种血液制品库存量小于安全存量时,要根据当前备血情况和术后病人的需求程度进行及时补充,以免耽误临床用血。

(4)各表格记录本(如消毒记录、冰箱记录、出入库记录、配血登记本等)登记时要求认真、仔细填写,不允许涂擦记录,如错写等原因对其修改时,只能在错的正中画二条横线,再将正确的内容填于正上方。各种记录必须能真实、完整、及时、准确地反映完成各项工作的情况,操作者要签署全名且规范,以便于识别。

2.保存制度。

(1)输血申请单等原始记录必须保存10年。

(2)各种业务资料、记录须进行整理,并能追踪查询和检索。

(3)已配血标本和未配血标本的保存条件:标本于2~6℃保存7d。

(六)差错登记、报告和处理制度

为了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1.工作差错登记的目的。

(1)希望所有工作人员在上班时有高度的责任心,专心做好每一件事。

(2)对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及时示警并整改。

(3)使科室的工作流程不断完善。

(4)使全科职工互相团结、相互堵漏。

(5)对重复犯错者给予一定的行政和经济惩罚。

2.差错主要包括。

(1)一般差错。

①血型鉴定错误。

②漏报、错报、误报检测结果。

(2)严重差错。

①错发血液并已给患者输入,未发生严重反应者。

②各种原因造成血液污染,已将污染血液输入患者体内但未引起严重反应者。

(3)事故。

①错发血液已输入患者体内发生严重反应,并导致患者脏器功能损害或死亡者。

②各种原因造成血液污染,已输入患者体内导致患者脏器功能损害或死亡者。

3.报告及处理办法。

(1)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设置登记人员,负责差错事故登记,每月在月报表内认真填写。

(2)凡发生医疗护理差错,均应立即报告科室领导,并主动报告登记人员。凡属严重差错,科室应于24h内报告医务科或护理部。

(3)差错发生后,科主任及相关人员应主动与临床科室协作,迅速处理,防止差错发展为事故;并注意查找原因。事故发生后,科主任及相关人员应主动与临床协作,迅速处理,竭尽努力减少事故所导致的危害。

(4)当发生差错事故时,当事人应于差错事故发生后3d内提交书面分析材料,说明事件经过、差错、事故的处理与结果,分析原因及教训。科室主任应于一周内组织科室人员分析原因,找出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对暂不能定性的医疗护理问题应填写《医疗护理问题报告表》,两周内报主管领导,并拿出处理意见。

(5)差错、事故定性后,依据医疗护理差错事故处理办法进行处理。

(七)血液标本留样保存管理制度

1.确定输血后,由医护人员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

2.由医护人员将患者血标本与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输血科工作人员要检查留样试管及血量、标签、标号、姓名、血型是否齐全,如有遗漏应拒收。检查合格,双方签字,做好登记,注明标本份数、来源、日期等。

3.患者配血试验的血标本必须是输血前3d以内的。

4.患者和供血者的血标本存放于2~6℃冰箱内保存7d,之后按报废血处理。

5.做好患者和供血者的血标本保存登记及销毁记录。

(八)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制度

1.凡接到临床科室反映有输血反应时,输血科医师应及时深入临床科室,妥善处理并报告科领导。

2.记录发生输血反应患者的姓名、血型、住院号、科室、所输血液制品的名称、血液编码、输入量、反应症状、处理方法、结果等。

3.重新采集患者血样,由医护人员送交输血科。

4.及时收回因输血反应未输完的血液,复检交叉配血和ABO正反定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以及其他相关检测,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以利临床医师对症治疗。将患者和供血者血袋存封并上报。

5.确因输血造成的传染性疾病,由医生填写传染病卡片,并执行河北省疾病防控中心所指定的相应制度。

6.输血科医师应经常深入临床科室,了解输血治疗情况,及时发现输血反应,并宣传教育输血反应防治知识,提高临床诊断输血反应能力7.输血科将输血不良反应汇报单,按月上报医务科。

(九)血液报废制度

1.血液一经入库,按A、B、O、AB血型将全血、血液成分分别贮存于血库专用冰箱不同的层内或不同专用冰箱内,并有明显的标识。

2.安排用血时,应执行先储先用,合理搭配(特殊情况如血液病、新生儿等根据临床需求给予新鲜血),应注意进库血液的失效期,血液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3.输血科工作人员检查发现某项不全、溶血、脂血、血液制品过期等,需填写血液报损申请单,报输血科负责人。

4.输血科负责人核实血液报损原因,上报医院输血管理委员会有关领导报批。

5.报损血液批准后,报批单登记备案。血液报损后,从电脑中出库该血袋资料,并注明为报损血液。

6.处理程序。

(1)报废登记。在报废登记本及电子文本上按表格内容依次填写清楚,必须有两名本科室工作人员在场才能进行报废。

(2)消毒。剪开血袋,血与血袋一同按传染性垃圾进行消毒浸泡12h。按医院规定包装、称重、贴上规定的标记送医院指定地点存放。

(3)操作人员必须戴手套进行操作。

7.血液报废标准。

(1)肉眼观察有溶血、大凝块、血袋破裂、管口热合不严密或启过封、血液颜色呈紫玫瑰色或高锰酸钾色、红细胞呈稀泥状者。

(2)血液过期、变质或培养有细菌生长。

(3)血液启封后或离开输血科在3h以上。

(4)经复检后不合格的血液。

(5)确认是输血反应而退回的血液。

(6)患者因故未用完而退回输血科的血液。

(十)自身输血工作管理制度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特制定本制度。

2.为了保障采血袋的质量安全,在我院医务科同意并报设备科备案后,由输血科请供血机构代为购买。

3.严格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相关内容要求进行操作。自身输血可以避免血源传播疾病和免疫抑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自身输血的三种方法:贮存式自身输血、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及回收式自身输血。

4.严格血液管理,积极宣传输血相关知识。

(十一)防止院内感染及消毒管理制度

1.布局合理,应有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血液储存、发放室设在清洁区,血液检验和处置室设在污染区,办公区设在清洁区。

2.管理要求。

(1)进入输血科的血液及试剂必须有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许可证。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2)必须严格按卫生部颁发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3)各区洁净的要求。储存、发放血液应分室在Ⅱ类环境中进行,并配备有相应的隔离设施。

(4)保持环境清洁,每日清洁桌面、地面,被血液污染的台面应用高效消毒剂处理。

(5)储血冰箱应专用于储存血液及血液成分,定期清洁和消毒,防止污染。每月对冰箱的内壁进行微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和真菌。

(6)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定期检查乙型肝炎病毒抗体水平。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处理。

(7)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分类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十二)仪器、设备使用和管理制度

1.专用仪器培训及使用权限。

(1)培训:仪器安装调试后,在实验室进行现场培训。内容包括:工作原理、日常操作程序、质量控制或校正的实施、保养方法、常见故障的排除、检测结果的分析、仪器的临床应用。对象主要为使用该仪器的专业技术人员。

(2)使用权限:a.日常使用权限。b.校正参数设置的权限。c.特殊保养和简单故障排除权限;维修权限。要求落实到人。

2.仪器的维护。

(1)每日维护。主要是仪器外部清洁,开机前的检测,工作结束后的清理及断开电源等。

(2)每周维护。包括操作规程用高效清洁剂清理仪器内部,擦洗接触标本的部件,检查仪器的机械部件运行情况等。

(3)每月维护。主要是润滑机械部件,擦洗机械部件、试剂残留物及灰尘、清洗用于阻挡灰尘的通风滤网等。

(4)每季维护。主要对检验结果起关键作用的部件及特殊维护。

(5)必要的维护。指仪器在出现检验结果不准确或不能运行时,有必要对某些部件进行维护保养。

(十三)废弃物处理制度

加强实验室各种废弃物处理,严格执行废弃物处理规定,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1.根据标本的类别将标本分别置于有明确标识的包装物和容器内。

2.盛放废弃标本的容器有警示标识、中文标识或密闭加盖的专用容器。

3.各种垃圾袋颜色要符合要求。

(1)黄色垃圾袋盛放污染性标本。

(2)锐器装入锐器盒内。

(3)黑色垃圾袋收集生活垃圾。

4.玻璃安瓿、载玻片等,使用后必须直接投放入锐器盒内收集,收集满后最好使用双层黄色垃圾袋收集。

5.试剂盒外包装等未受到病人标本污染的纸塑类物品不属于标本,放置在黑色垃圾袋内,按生活垃圾回收处理。

6.血袋及其血袋上的小辫子必须剪开浸泡。将健之素牌消毒片(500mg/片)溶于水中,配成有效氯浓度为2000mg/L,浸泡作用30min。每日早上上班前由夜班将前日污物清理后,再配制当日消毒水。

7.分类收集的标本达到专用包装袋或容器的3/4时,应当及时将专用包装袋或容器严密封口。

8.工作人员按时将废物运至制定位置,与转运人员交接,填写交接本。

9.操作人员必须戴手套进行操作。

(十四)储血、临床用血应急预案

1.根据临床用血计划输血科负责向血液中心订血液制品,储存备用。

2.当输血科向血液中心订血供给不足时,立即落实血液中心是何原因,并向医务科和主管业务的副院长报告,立即通知相关科室,尤其是手术室。

3.如果患者急需输血抢救生命,输血科和血液中心都无血液时,通过多种渠道配合血液中心做好无偿献血员的最快动员工作。

4.临床若遇大失血休克患者,标本无法抽取时的紧急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