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才艺智慧(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
16666700000032

第32章 艺绝天下(6)

莲溪心灵手巧,记忆力很强。他做小吃生意,对于经常来这里吃饭的人,爱吃酸的、爱吃辣的、爱吃咸的、爱吃淡的,或者爱吃腻的、清口的,他都能记得清清楚楚。只要你一到,不用说话,他就能主动给你端上可口的饭菜;即使是只去过一两次的,客人不用说话,他也能端上可口的饭菜。每当这时,客人便惊异地问他:“你怎么知道我爱吃这种饭菜?”

每每听到这种疑问,他总是微微一笑。

他的这种异常的才能,后来被一位老画家发现了,很喜欢他,便收他做了书童。

这位老画家不但自身画技高超,而且擅长临摹,尤其是扬州八怪的作品,经他临摹出来后,人们很难分出真假。因此,平时来找他作画的人络绎不绝。

莲溪来到老画家身边,十分羡慕老画家的学问和才华,干起活来,很是勤快。他虽为书童,但打水扫地、端饭倒茶,样样都干。为了使老画家有更多的时间作画,连铺床叠被和端洗脚水的活都包下来了;特别是在老画家作画的时候,他更是时刻不离,一会儿研墨,一会儿铺纸,一会儿倒茶,一会儿打扇,侍候得老画家很是称心如意。因此,老画家一有时间,便教莲溪读书识字。

时间一天天过去,莲溪在老画家的指点下,不但认了许多字,还可以自己读书。时间一久,他对作画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画家没有教他,便自己偷偷地学。每当给老画家铺纸研墨的时候,他都要细心看着老画家如何运笔、如何调色;在老画家有事外出的时候,他便自己在家练习绘画。

有一天,老画家刚刚应邀去一位远方的朋友家做客,就有人上门来求画了。

这是一幅预约的画。原来,附近有位乡绅,新盖了一所院落,请老画家为他画一幅中堂挂在堂屋的中央,并约定了取画的时间。

其实,这幅中堂早就画好了,也许老画家走时匆忙,忘了交待这幅画放在什么地方,莲溪找了半天也未曾找着,只好抱歉地对来求画的乡绅说:“老画家出门了,过一两天就会回来的。我一时也未能找到,等老画家回来后再取吧!”

那位乡绅听了,却十分着急地说:“后天我就搬家。这‘乔迁之喜’,岂能后拖的?”莲溪望着乡绅那焦急的神态,心中十分为难,再次去翻箱倒柜,到处寻找,可仍未能找到。于是,他急中生智,脑子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遂对那位乡绅说:“不要着急,画肯定能找到的,我再仔细找找,你后天一早来取,保证误不了你的‘乔迁之喜’就是了。”

当取画的人走后,莲溪立即铺纸研墨,调好色彩,细心回忆了在老画家作画时自己看到的那幅中堂画的内容和布局,便一笔一笔地靠印象模仿着画了起来。中堂画完之后,他又仿老画家的笔迹写上落款,盖上老画家的印章,挂到墙上审视起来。他审视来审视去,最后不由得满意地笑了。

几天后,老画家回来了,莲溪没敢向他说起这件事,认为时间一长,老画家记不起来就算了,免得惹他生气。可是,又过了几天,那位乡绅乔迁新居之后,来请老画家去新居吃饭。莲溪听了,心中不由得紧张起来。他想:这下可坏了,看来这顿批评是少不了的了。但是乡绅一见到老画家,还没有来得及说请他吃饭的事,就连连称赞起画来。老画家听了,感到莫名其妙,便立即一同前往,急着要去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画家来到那人新居厅堂,见不少客人对画赞不绝口,自己便也细细地审视起来。他连着看了几遍,都感到这幅画画得的确好,开始一看,和自己的笔法无异;可细细一瞧,并不是自己的作品,不禁暗暗称奇。这时,他已经猜到是莲溪所为了。

老画家吃过饭回到家中,还未说话,莲溪便跪在了他的面前,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并且苦苦哀求说:“师傅怎样处罚都行,只是不要赶我走啊!”

老画家立即将他拉起,然后哈哈大笑着问他:“画得好,画得好!我从来没教你学画,你是怎么学会的?”

莲溪见老画家并未生气,便放下心来,遂将自己学画的经过说了一遍。

老画家听后,不但感到莲溪是个有志气、有心计的孩子,而且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便精心地教他学起画来。半年之后,老画家又把他介绍到当时著名画家石涛的弟子那里学画。

后来,他跟师傅一样,出家做了和尚,仍专心致志地学习作画,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画家,莲溪就是他的法号。

任伯年冒名拜师

任伯年,是清朝后期著名画家,上海人。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大画家,完全是靠他自己自幼刻苦勤奋得来的。

任伯年的父亲也是一位画家。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两三岁开始读书的时候,就喜欢看父亲作画。不久,任伯年对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六岁开始到一家私塾读书。由于他天资聪慧,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快就学会了;然后,他便凭着记忆,私下去画父亲画过的画。有时画到一半,忘记了,他便待下学后,回到家中,水不喝,饭不吃,也要立即把父亲画过的那幅画找出来,临摹着画完。

但是,他的父亲认为,靠作画当官发财的自古以来就没有几个人,还是靠读经书才能走上仕途。因此,当他发现任伯年私下学画后,竟不管他画得如何,全给他翻了出来,一把火烧掉了;并限制他今后只可专心学习经书,不准再学画画。

对父亲这种专横的做法,任伯年虽然很不满意,但理解父亲“望子成龙”的心情。所以,当父亲烧他的画的时候,他虽然心疼得眼泪汪汪,也没有说出一句反对的话来。

尽管如此,任伯年仍没有放弃画画,只不过是比以前更隐蔽些罢了。为了不被父亲发现,他每天照常专心攻读经书;而到了晚上,看见父亲房中的灯光没有了,他才开始画画。有时候,他正在画着,父亲去上厕所,他听到了父亲房子的门响,便以为父亲来检查他了,于是,赶紧把画收起,翻过来,压在床席下;有时候,父亲真来检查他的学业,实在来不及收起,便赶紧把画纸翻过来,放在一旁,也没有被父亲发现。

不料,在他12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了。父亲去世后,家中也随之贫寒下来,任伯年因此也失学了。后来,任伯年为生活所迫,被介绍到一家扇子店当学徒。

在扇子店里,任伯年和他的小伙伴干不了重活,只能做刮扇条和糊扇面一类的轻活。即使这样,一天干活下来也是很累的。但是不管多累,他每天仍坚持画上几笔;没有钱买纸,他就用废纸作画;画完之后,就像从前那样,习惯性地画面朝上,压在床席底下。

有一次,任伯年调换住处,小伙伴们帮他搬床铺。当拿起他的床席时,小伙伴竟像发现什么重大奇迹一样,不由得惊呼道:“你的床席下压着这么一堆废纸做什么?”

但是,当他们收起那些废纸的时候,却发现废纸的另一面全是画:有山水花草,有人物动物,五光十色,很是逼真。大家不由得又惊呼道:“真了不起,没想到你还是个小画家呢!”

店中老板知道后,认为他的画的确不凡,便从此不再让他干粗活了,专门为扇面作画。

自从店主发现任伯年会画画后,就专门让他画扇面。从此,他学有所用,画画的积极性也就更高了。有时候为了画一张好的扇面,他竟翻阅几十种资料,反复观察,认真琢磨,取众家之长,补自身之短,力争画出的作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然而,尽管他的人物画、山水画都画得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店主也十分满意,可扇子卖得并不快,他为此大伤脑筋。

后来,经过调查,他终于弄清了原因。原来,扇子卖得不快,并不是他的画画得不好,而是因为他没有名气。当时,上海画家不少,而最有名气的,则是任渭长。为了使扇子好卖,他灵机一动,便在他画的扇面上,落款全署上了任渭长的名字。

这一招果然有效,扇子卖得快了,有时竟供不应求。

可是不久,这件事被画家任渭长本人知道了,便来到店中订货,并点名扇面上必须是任渭长画的“仕女图”,约定三天后来取。

任伯年不知底细,以为这是笔“大生意”,赶紧四处奔走,搜集来了任渭长画的“仕女图”,连夜绘制。

三天到了,任渭长来到扇子店取货。当任伯年把扇面交给任渭长后,任渭长看了看,显出很满意的样子说:“画得好,像任渭长画的!”

任伯年一听,不高兴地说:“怎能说像不像呢?本来就是任渭长画的么!”

任渭长道:“据我所知,任渭长近日不在上海,他怎么能画得这么快?你认识任渭长吗?”

任伯年随口答道:“笑话!他是我的叔叔,我怎能不认识?前两****是外出了,这是他昨天回来后,连夜赶出来的。”

任渭长一听,忍不住笑了,不由得说道:“好你个小不点儿,这谎撒得可够圆的;你知道我是谁吗?”

任伯年见客人如此一说,不由得瞪大了眼睛,无语地摇摇头。

任渭长继续道:“我就是你冒认的叔叔任渭长啊!”

任伯年一听,顿时羞得面红耳赤,低下了头。

任渭长见任伯年机警聪慧,又有作画的天赋,也很喜欢他,于是就笑着对他说:“孩子,你既然冒认我是你的叔叔,就说明我们之间有这个缘分,那我也就认了你这个冒充的侄子吧!”

任伯年一听,十分高兴,当即跪倒在地,求任渭长收他为徒,任渭长也高兴地收留了他。

从此,任伯年在这位名师“叔叔”的悉心教导下,技艺日高,最后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画家。

赵甸九岁识画值

明末清初,有个著名画家名叫赵甸,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中。可到了他的父亲这一代,由于战争不断,时局混乱,民不聊生,连赵甸的父亲这样一个出名的画家,也只好以卖画为生。

赵甸小的时候,聪明伶俐,学文会背,学诗能吟,很得父母喜爱。正因为如此,家中虽然贫穷,但父母仍然省吃俭用,挤出钱来供他读书,期待时局稳定后,让他得个一官半职,光耀门庭。

赵甸学习经书很是刻苦,有独到见解,经常受到称赞。但他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又和画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在读经书的空隙,每见父亲作画,他总要在旁一边帮着研墨,一边细心观看,日积月累,也学会了画画。

赵甸九岁那年冬季的一天,父亲从外地求学回来,浑身是雪。母亲赶忙点火做饭,以给父亲暖暖身子。可她一掀缸,竟一粒米也没有了,便顺手拿了一幅画,让赵甸去集市上卖掉,买些米回来下锅。

赵甸冒雪来到集市上,把画打开一看,竟是一幅古画,价值连城,便急忙卷起,转了一圈,拿着一个空罂回到家中。

画没有卖掉,米没有换来,怎么向母亲交待?他灵机一动,便作了一首诗,取名为《古画》,进门念道:

吾家有古画,其价重连城,

不易街头米,归来雪满罂。

诗的意思是说,在这战乱的年代,米价昂贵,我家虽然有价值连城的古画,却连一粒米都没有换来,雪倒落满了罂中,真是可悲啊!

父亲听了,感到纳闷,心想,现在时局是乱,可我们赵氏家族的画,也不至于到了卖不出去的地步啊!于是,他把画接了过来,看看他拿去的是一幅什么画。

待他接过画来,打开一看,竟是自己保存了多年、从来不轻易拿出让别人欣赏的一幅古画,名字叫《送子天王图》,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的作品,不由得大惊失色;他又抬头望了望赵甸,只见赵甸微微笑着,向他做了个鬼脸。父亲这才一下子明白了,哈哈大笑道:“好诗,好诗!我们家出了这样的一个孩子,就是三天三夜挨冻受饿,又算得了什么呢?”

母亲看到他们父子这样的表情,也不由得乐了,她是在为他们父子之乐而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