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才艺智慧(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
16666700000030

第30章 艺绝天下(4)

原来,岑乾在老家浙江余姚读书时,并不会下棋。特别是由于功课紧张,在父亲与人下棋时,他是连看都不看的。但是,后来跟父亲迁居到杭州,这里的孩子多爱好围棋,每逢放学后,便拉上他去玩。开始,他只是看,后来就试着下,再后来,就会下了。同学们都想赢他两盘,无论输赢他都奉陪到底,这就是他所谓的“练棋”。不久,他就只赢不输了。同学们不服气,就一个一个地和他接着下,实行“轮番大战”,不料,这更增强了他的棋艺。

父亲和那位朋友听了他练棋的过程,都很高兴,便分别和他对了一局,结果,都被他的奇招异术给打败了。消息传出后,社会上的各界人士都来找他下棋,仍然不是他的对手,于是,他围棋神童的名声传遍了整个余杭一带。

当时在北京有很多围棋高手,其中有位叫颜伦的老先生,是京城第一号人物,号称“天下第一手”。

岑乾九岁那年的一天,父亲因事进京,他便提出也要去,定要会会这“天下第一手”。父亲也认为让他见识见识也好,能使他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防止产生自满情绪,于是便带了他一块儿进京。

颜伦是个爱才之人,听说江南来了个围棋神童,姓岑名乾,年只九岁,很是震惊,也就欣喜地接待了他,并且主动和他对了一局。结果,老的输了,小的赢了。

颜伦无限感慨地说:“这才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啊!”

“天下第一手”输给了一个九岁的神童,消息传出,轰动了整个京城,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走访。

当有人问及岑乾是怎样战败“天下第一手”时,他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下述几句话:“‘天下第一手’不愧为‘天下第一手’,他的棋艺的确很是高明,棋路变幻无穷。我在和颜老先生下棋前,曾十日闭门谢客,十日提前练兵,十日静心养性,即使这样,在我和他对垒的时候,开始还是手忙脚乱呢!”

从此,岑乾拜颜伦为师,最终也成了闻名天下的高手。

方新是学会的

方新,江苏江都人,才思颖悟,六岁上学,到七岁时便能诗会文,成了当地知名的小才子。但是,在全县一次围棋比赛中,他竟一举夺魁,成为轰动县城的围棋神童。这年,方新七岁。

不久,当时的大文学家王世贞和他的好友李釜云游天下名山大川,路过江都,听说了这件事,都很感震惊。

王世贞大发感慨道:“奇闻,奇闻,真是奇闻啊!”

李釜却低头不语,像在沉思什么。

王世贞一看,已经明白他的想法,于是用带有激将的口气对他说:“李兄乃是号称‘海内第一品’的围棋高手,此时此刻有何感想?难道不想去会他一会,看看是真的高手,还是徒有虚名?”

李釜笑道:“王兄说对了,鄙人正有此意!”

于是,两人一路谈笑风生,来到江都城内找到方新。

李釜隐去身分,对方新说:“我和王先生乃江北客商,路过此地,听说你有围棋神童之称,十分敬佩;鄙人对围棋也略知一二,很想与小相公对垒一局,不知肯否赐教?”

方新见此人彬彬有礼,便也坦然而又虚心地对客人说:“李公不必客气,学生对于围棋,只是略知皮毛而已,至于‘神童’之称,也是讹传,大不可信。不过,既然李公前来赐教,学生理应领教。”

于是,两人约定三局见分晓。

对垒开始。第一局,李釜胜了方新;第二局,双方激烈争战,打了个平手;第三局,方新战胜了李釜。

比赛结束,李釜感慨万分地对王世贞说:“棋路奇出,后生可畏,这孩子将来的前途实在是不可限量啊!”

随着方新大战“海内第一品”,他的名声越来越大,越传越远。

接着,有关方新棋艺来源的问题,便被染上神秘的色彩传了出来。

说是有一天上午,方新去私塾上学,途中遇到一位白须老人,约他第二天早晨去唐昌宫,教他下棋。第二天一早,方新便按照老人指给的路线,来到一座山中,见有一座宫殿,金碧辉煌,老人正在宫殿门口等着。方新进去,先向老人见过礼。不料,老人说他来晚了,错过了领悟棋路的最佳时辰,让他明天再来。次日,方新四更起床,五更来到唐昌宫,老人笑着说:“孺子可教!”

于是,把他带到宫内的一间棋室,传了他七七四十九套棋路,九九八十一般变化。

等他学完棋后,老人送他出来,再回头一看,老人、宫殿,还有那山,都不见了,只有那高超的棋艺却记得清清楚楚。

当时的著名文学家和学者胡应麟,听到这个传说,不相信有“神人授棋”之事,专程来到江都,找他当面核实。

方新笑着说:“这完全是别人编造出来的!至于我的棋艺从何而来,那全是自己下功夫学来的!”

接着,方新便给胡应麟谈了自己学棋的过程。

方新从小喜欢读书,也喜欢下围棋。在上学时,多是利用业余时间研究棋艺。后来有人找他外出下棋,他便向老师请假。此事被父亲知道了,生怕他因为下棋荒废学业,便劝他一心不可二用,要专心读书才是。可是,他没有听。父亲听说他有时又请假外出下棋,很生气地打了他,但方新依然我行我素。

父亲对他确实感到无可奈何了,便问他:“你到底是想念书,还是想学下棋?”

方新真诚地告诉父亲说:“我决心读好书,也决心下好棋!”

父亲一听,担心地说:“这样,你的精力够用吗?”

方新回答:“完全可以。”

父亲不信,去学校了解他的学习成绩,见儿子果然并没有荒废学业。从此,也就没有再干预他。

方新十三岁的时候,已成了闻名天下的围棋高手。

陈洪绶少年学画

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出生于公元1598年,诸暨(今浙江绍兴市)人。明朝末年曾任国子监生;明朝灭亡后,因不愿事清,遂去绍兴云门山出家为僧。

陈洪绶是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善画山水、人物。他画人物,衣纹圆劲,设色古雅,尤具特点。他作画的成就与当时莱阳的崔子忠并称“南陈北崔”。

陈洪绶能成为著名画家,在于他从小时候对画就有着执着的追求。

陈洪绶出身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通晓经书,是一位著名学者;他的母亲是一位大家闺秀,能诗善文。这种优越的环境,使陈洪绶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读书刻苦,学习勤奋,到四五岁的时候,就能联诗作对了。他六岁上私塾,七岁时,就成了绍兴远近有名的小诗童了。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又对画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他从书上看到东晋画家顾恺之在南京瓦棺寺画维摩诘像的故事。

故事说:当初修建瓦棺寺的时候,庙里的住持曾向城中的士大夫们募捐,认捐最多的没有超过十万的;而当时并不富裕的顾恺之,却一下认捐了一百万。人们听说后,无不震惊异常。事后,顾恺之吩咐主事和尚,给他准备一堵粉刷好的墙壁,他要在上面画一幅维摩诘像。他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画这幅画,当画接近完工,只待点睛时,顾恺之提出条件说:“凡第一天来看画者,须捐钱十万;第二天来看者,须捐钱五万;到第三天再看时,可以随意捐献。”

等到了点睛那天,寺中拥进了无数观众,顾恺之当众给画像点眼珠,刹时“光照全寺”,画中人像活了一般,充满生机,不一会儿,收到的捐钱就达到一百多万。从此,顾恺之的大名便家喻户晓。

陈洪绶看的虽然是个故事,但他看着看着,竟像自己亲临其境一般,当他念到顾恺之点睛后,刹时“光照全寺”,画中人像活了一样时,他高兴地拍手叫道:“点得好,点得好!”

过去读书时,陈洪绶一有空闲,也喜欢画个人画个鸟什么的,但只是画着玩而已;过去,他也听说过“画龙点睛”的成语,只理解为指写诗作文章;而今天,他对“点睛”一语,却有了过去从未有过的深刻认识。于是,他到处寻找,借来了顾恺之的《魏晋胜流画赞》和《论画》两部书,一有空便仔细阅读,认真临摹,渐渐地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住处附近,有一座关羽庙,庙中有关羽、周仓、关平的塑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他每逢下学后,或者节假日,便去关羽庙临摹。说他是临摹,实际上他并没有临摹工具,人们经常看到的是,当络绎不绝的男女老幼跪拜关羽像的时候,陈洪绶正拿着一段木炭在画几位神佛的像。人们谁也不理会,谁也不干预,都认为他是在画着玩。谁知他这种“画着玩”,天长日久,竟越画越形象,越画越逼真。

这年的春天,父亲带他去萧山一个叫米斯行的人家中做客。当大人们在客厅谈论学问的时候,陈洪绶到庭院去玩,忽见庭院中有一堵墙刚刚粉刷完毕,又白净,又光滑,是个画画的好去处。于是,他未加思索,便从兜中掏出笔来,画起了关羽像。在画的过程中,因为他个矮,有的地方画不上,便踩到凳子上去画。

正在这时,米斯行听说一个孩子在他刚刷好的墙壁上乱画,气急败坏地忙去制止。

但是,当他走到跟前一看,愣住了,一尊七八尺高的关羽像屹立在墙壁上,身材魁伟,凤眼长髯,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米斯行越看越高兴,不由得连连称赞说:“画得好,画得好!”

然后,他又问陈洪绶的父亲:“这孩子不是个小诗童吗,现在怎么又成了小画童了?”

陈洪绶的父亲说:“我只知道他有时候画着玩,怎么画到了这般程度,我也不清楚。”

此后,米斯行索性把这庭院改成了关羽祠,前来观看的人络绎不绝。

小画童的名声也随之很快传开了。

陈洪绶自从画关羽像出名后,邻人称赞,父母高兴,亲朋前来祝贺,也有不少社会名流专程拜访、求画。

在一片赞扬声中,十一岁的陈洪绶,头脑却十分清醒。他想:自己不就是会画关羽的像么?如果画其他的像,未必就能画得好;自己的这么点本领,算得上什么呢?既不是专业人才,更谈不上什么画家,有什么值得祝贺的?因此,对来贺来访的人们,为父母所逼,他一开始还见上一见,说几句谦虚之语;可是三天后,他便闭门谢客了。

为了进一步提高绘画的技巧,他对父亲说,要去钱塘拜著名画家蓝瑛为师。

蓝瑛,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字田叔,号叟,又号石头陀,善画山水,尤以画花鸟、兰石出名,其技巧取唐、宋、元诸家之长,功底十分深厚,他的绘画成就,被推为“浙派之最”。

陈洪绶由父亲带着来到钱塘县,见了蓝瑛,通了姓名,递上自己的作品,尔后说明来意。

蓝瑛说:“对于你的名气,我早有所闻,年龄这么小就有那么大的名声,实在是难能可贵;不过,我是画山水花草的,对画人物画一窍不通,况且你已有了成就,我没有资格收你这个徒弟,还是另投高明吧!”

陈洪绶一听,扑通跪倒在地,恳求说:“弟子画人物,也只是从看了顾恺之画维摩诘像的故事想到的,而且只是临摹,并不懂得真正笔法;况且几年来,只会画个关羽像,至于名声,也是讹传,先生何必当真?就请师傅收下我吧!”

这时,陈洪绶的父亲也从旁相求说:“小儿自画关羽像,三日后便闭门谢客,的确不敢担当什么画童的称号,就请您收下他吧!”

蓝瑛听了,才笑着将陈洪绶从地上搀起说:“如此说来,此子倒是可教。好吧,我就收下你了!”

陈洪绶拜师的第二天,蓝瑛便把他带到杭州,去参观《七十二贤图》,这是孔子七十二弟子的画像石刻,是北宋大画家李龙民的作品。

陈洪绶一边听着师傅的介绍,一边啧啧赞叹,顿觉大开眼界。

参观完毕,蓝瑛对陈洪绶说:“把它拓回去临摹吧!”

陈洪绶把《七十二贤图》拓后,回到家中,便专心致志地临摹起来。

第一次临摹,他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拿去给师傅评判。

蓝瑛看后说:“人物丰满,栩栩如生,临摹得很像!”

蓝瑛在说这话时,把临摹二字说得很重,陈洪绶听了,已知其意,回到家中,反复琢磨,反复临摹。

第二次,他用了半年的时间,自己感到满意了,又拿给师傅去评判。

蓝瑛这次却说:“这次临摹得倒有些不像了,回去再用心琢磨琢磨吧!”

这次,蓝瑛把“琢磨”一词说得很重。

陈洪绶听后,心中明白,不由得十分高兴起来。

第三次,陈洪绶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再次拿给师傅去评判。

蓝瑛看后,高兴地说:“好,现在你不是临摹,而是在创作了。这才是你自己画的《七十二贤图》啊!”

事后,蓝瑛曾对人称赞陈洪绶说:“他画人物的成就,就连唐朝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也比不上啊!至于我,那更是一笔也不敢动的。”

三年后,陈洪绶在蓝瑛的指导下,不仅在人物画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而且在山水、花鸟、兰石方面,因得到蓝瑛的真传,又有他自己的创造,也被称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汤鹏有志打铁画

汤鹏,原为北方平民家的孩子,由于明朝灭亡后,清军入关,父亲被害,便随着他的母亲避难来到了芜湖,靠母亲为富户当佣人维持生活。当他长到十二岁的时候,经人介绍,到一家铁匠铺里学打铁。

因他自幼聪慧机敏,读过书,写过诗,为人厚道,手脚又勤快,很得师傅喜欢。因此,别人三年学徒期满方可自立门户,而他只用了二年,就把全部手艺学到了手,经师傅同意,回到住处,在吉祥寺附近开了个铁匠铺,自立门户。由于他心灵手巧,技术高明,开业后生意倒还兴旺,挣的钱也够他们娘两个用的,母亲也不用再给人家当佣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