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老画家发现,他这个小仆人,不仅知书达理有文化,而且懂画,不像一般的孩子,便详细询问。钟隐见再也隐瞒不过,便说出了自己的身分和来做仆人的原因。
老画家深受感动,对他说:“你贵为当今圣上的儿子,本朝的太子,竟为了学画不惜为老夫做奴仆,太折杀老夫了,实在不敢当。不过像你这样屈尊求学的年轻人,我平生还是第一次见到;就凭这一点,老夫今日也要破格收你为徒了。不过,你今后仍然要隐瞒身分,否则,老夫是决不敢收你的。”
从此,李煜继续化名钟隐,在老画家的亲自传授下,苦学绘画,后来终于成了在花鸟方面独具风格的大画家。而“钟隐”这个名字,后来便成了他的号。
岳柱画上识破绽
岳柱,字止所,又字兼山,出生于公元1281年,维吾尔族人,是元代有名的学者,以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受到元英宗赏识。历任集贤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他小的时候,以勤学苦读、机智聪慧而被称为神童,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他喜欢动脑、显露才华的趣事。
岳柱是尚书右丞阿鲁浑萨里的长子。阿鲁浑萨里虽为游牧民族出身,却精通中原文化,不论是经史百家,还是阴阳历数、谶纬方技的学说,他都喜欢研究。在父亲的影响下,岳柱从小就对经书有着浓厚的兴趣,终日手不释卷,特别是对一些带有插图的经书,更是十分迷恋,一边读内文,一边欣赏插图。有时遇到他感兴趣的插图,还要细心地描绘下来,精心地珍藏着。
岳柱的父亲阿鲁浑萨里也是一个书画爱好者,当时有个叫何澄的著名画师,曾被他聘到家中作为门客,以切磋画技。
就在岳柱八岁那年的一天,阿鲁浑萨里散朝回府,来到书房,找来几个门客闲谈。偶然之间,他们谈起了晋朝名士陶侃的母亲的贤德故事。
讲的是陶侃小的时候,家中十分贫寒。即使如此,陶母省吃俭用,也要供儿子读书。陶侃深知母亲的良苦用心,学习很是勤奋刻苦,到七八岁的时候,不仅能诗会文,而且深知礼仪,待人接物十分得体。有一天,陶侃的一位同学来到陶侃家中,找陶侃切磋学来,可时近中午,家中一无所有,让同学吃什么饭呢?陶侃正在为难,陶母却早已剪下头上的秀发,让陶侃拿去换钱,买回食品,热情地接待了客人。
阿鲁浑萨里听后,深被陶母的贤德明理所感动,立即请画家何澄以这个故事为题材当场作画。
正在书房读书的岳柱,听说著名画师何澄现场作画,急忙跑来观看。
何澄也不推辞,提笔画了起来。不一会儿,一幅《陶母剪发图》,便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
阿鲁浑萨里及其他门客,一边欣赏,一边不住地称赞:“好画,好画,真乃神笔!”
何澄听了人们的称赞,也是沾沾自喜,不时流露出洋洋得意的神色。
唯独岳柱没有表态,两只眼睛仔细地审视着这幅《陶母剪发图》。
当他看到画中陶母左手拨发,右手拿了剪刀正要剪发的画面,却发现陶母秀发上有一支金钗,不由得长长地叹了口气说:“这画固然画得不错,只是那金钗不该戴在头上的!”
何澄见岳柱有不同见解,急忙问道:“这是从何说起?”
岳柱说:“试想,陶母头上既有金钗戴,为何不拿去卖掉,而非要去剪头发呢?”
经他一说,众人也认为这的确是画上的一个破绽。
何澄更是心悦诚服地叹道:“你说的很对,我光顾了让陶母戴上支金钗好看一些,没想到竟成了画蛇添足。公子真是思维严谨,多才多识啊!”
岳柱在私塾读书的时候,遇到一个叫营邱子的教书先生,每逢讲完课后,便让学生自习,而自己则趴到讲课桌上打瞌睡;即使学生都乘机跑出去玩,也未能把他惊醒。对此,岳柱很不理解,认为这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也影响老师的尊严。于是,他下决心要想个办法,一定要让老师把课堂上打瞌睡的习惯改掉。
这一日,上习字课,老师讲完了习字的要领后,又伏案打起了瞌睡。同学们一见,便一个个嬉笑着溜出了课堂,到外边玩去了。
岳柱按着他预先想好的办法,悄悄地来到老师身旁,摇醒已入梦乡的营邱子,低声问道:“老师,您怎么老是在课堂上打瞌睡?你看,学生都跑光了,您还教谁去呀!”
营邱子睁眼一看,感到十分难堪,但他又不承认打瞌睡,竟灵机一动,神秘地对岳柱说:“我哪里是打瞌睡?这些富家子弟天生不爱学习,实在难教,我是特意去梦乡向古圣贤讨教去了,就像孔子梦见周公一样,然后再用古圣贤讲的一番哲理教训你们,自然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营邱子说完他瞎编的一通话后,还迷迷糊糊地哼了两句诗,以表示他的头脑清醒。只听他吟道:
采菊西篱下,
悠然见北山。
岳柱见他念的不对,知道老师还未睡醒,便急忙纠正说:“老师,您念错了,应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对!”
营邱子听后,这才觉得脸上有些发热,没再言语。
第二天,营邱子正在讲课,却发现岳柱正趴在书桌上打瞌睡,便大声责问说:“岳柱站起来!为何不用心听课,竟敢在课堂上打瞌睡?”
岳柱争辩道:“我并没有瞌睡,而是正在聚精会神地学习!”
营邱子更加生气地批评道:“明明是瞌睡,却说在学习,那么你学到了什么呢?”
岳柱胸有成竹地说:“我学到梦乡去了,和您一样,去向古圣贤请教。”
营邱子一听,心说:“好小子,竟敢揭老师的短处!”于是,便带着戏弄的口气问岳柱说:“那么,在梦乡古圣贤给你讲了些什么哲理呀?”
岳柱道:“是我先向古圣贤打听了一件事。”
营邱子又问:“你向他们打听的什么事呀?”
岳柱说:“我问他们:‘我们的老师几乎每天都来向你们请教,你们都教了他些什么知识呀?’古圣贤对我说:‘你说的这位老师从没有来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见到过你说的这位老师。’”
直到这时,营邱子才明白了岳柱的用意,虽然感到有些尴尬,却从内心佩服岳柱的机智聪慧。
从此,营邱子不仅克服了打瞌睡的习惯,而且对岳柱这个人才,也更加悉心培养了。
公元1298年,也就是岳柱十八岁那年,以才学满腹受到宰相答失蛮的赏识,被召去做了宫中侍卫,尔后逐步升迁,受到朝廷重用。
吴伟伴读成画家
吴伟,明成祖永乐朝会稽人,出身于平民家庭。他虽然家中贫穷,却喜欢读书,每当在门前玩耍时,看见有去上学的学生,便眼巴巴地跟在人家身后,一直看着人家进了校门,他才回来。后来,他的行动被学校的老师看到了,见他虽然穿得破烂,但两只眼睛却十分有神,认为他定然聪明无疑;又见他天天跟着上学的学生来回跑,就知道他渴望读书学习。
这一天,老师又碰上吴伟跟着一个上学的孩子来到校门口,便叫住他说:“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喜欢读书吗?”
吴伟见问,眼圈马上红了,低着头回答说:“我姓吴名伟,听父亲说是志向宏伟。我可想上学了,但是因为父亲长年有病,靠母亲一人纺织生活,哪里有钱再交学费呢?”
老师笑着说:“好一个志向宏伟的伟!既然志向宏伟,哪能不上学呢?这样吧,我成全你的志向,不收学费,你就来上学吧!”
吴伟一听,扑通跪倒在地,流着泪说:“谢谢先生的成全,我给您磕头了。”
就这样,吴伟渴望读书的行动感动了老师,他开始上学了。
在学校,吴伟学习很刻苦,人又很聪明,往往是老师念出上句,他便能接出下句,先生常常对人说:“我收了一个得意弟子。”
可是,吴伟只念了一年书,他的父亲便因久病无钱医治而去世了。
吴伟退学了,家中连饭也吃不上,便跟着母亲流落到常州,投奔到一位亲戚家中。但是,这位亲戚家也很贫穷,一下子添了两口人吃饭,也觉承担不起。亲戚的一个邻居,是个大官人家,见吴伟聪明伶俐,又读过几天书,便收留了他,让他给自己的儿子当伴读。
所谓伴读,在宋、元、明各朝都有设置,还是个官名,主要负责宗室子弟的教学工作。这位官员让吴伟给他的儿子当伴读,有讲排场的意思,主要任务是陪着他的儿子一块上学读书,下学回到家中帮助复习功课。
吴伟得到这个差使,真是求之不得的事,高兴极了。
因此,他在学校利用伴读的机会,拼命地读书,比他的少东家刻苦得多。课间休息时,按说他还要陪着少爷玩,每到这时,他便哄着少东家说:“今天的学习内容,有些我还没弄明白,回去后怎么教你?要是我也不会,老师就不让我给你当伴读了!”
少东家一听,觉得吴伟说的有道理,便自己玩去了;吴伟则抓紧时间学习。
那位官员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吴伟做伴读很负责任,还表扬了他。
老师见吴伟聪明有才,却给别人做伴读,很不理解。通过交谈,老师知道了吴伟的身世后,很是同情,便像教其他孩子一样教他。
吴伟学习兴趣很广泛,尤其喜欢画画。由于那位官员家中藏书很多,所以他每天下学后,给少东家布置完了作业,便找出一些有关画画的书来看,并且一有空闲,就自己练习画画。
有一天,吴伟在学校伴读时,少东家在作业本上写了两个字,感到写得不好,便撕下扔掉了。吴伟拣起来一看,一张纸只写了两个字就扔掉,感到可惜,便拿起笔来,在上边随便画了一幅画。
他在这幅画中画了一位白发老人,牵着毛驴在河边饮驴,画完后觉得很有意思,自己也感到满意,不觉诗兴上来,就在画的旁边题了四句诗。其诗云:
白头一老子,骑驴去饮水。
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
吴伟刚题完诗,恰巧老师走了过来,拿起一看,不由得哈哈笑着赞赏道:“好一个‘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幽默形象,栩栩如生。画美,诗更美,真是个奇才啊!”
那位官员见儿子在吴伟的伴读下,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对吴伟的印象也很不错,现在又听说吴伟是个奇才,便认为自己的眼力不错,自认为是他发现了这个奇才,常常引以为豪,因此全力支持他一边伴读,一边画画,敞开供给他笔墨纸砚。
从此,吴伟更加勤奋学画作诗了。
吴伟在老师的帮助下,在那位官员的宣传和支持下,成绩越来越显著,名声越来越大,长大后,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画家。
不久,那位官员又把吴伟推荐给明成祖。明成祖认为他的确是个才华横溢的画家,便赐他为“画状元”,还给了他印绶。
围棋三神童
蔡学海是看会的
蔡学海,福建人,自幼聪明伶俐。他的母亲张氏,是个大家才女,从学海两三岁时,便教他读书识字。蔡学海对母亲教给他的字,只看着母亲写一遍,就能模仿下来;对母亲教给他的文章,只看两遍就能背诵。因此,到他六岁的时候,就被送到私塾读书去了。由于他学习专心,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
他的父亲是个围棋迷,每逢与人下棋,虽然棋艺一般,却是怎么也不服输。由于他不服输,这棋就得一直下,往往不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他不停,不到晚上看不见的时候,他不散。时间一久,别人就送了他四句话:“下的次数最多,赢得次数最少,进步的幅度最慢,棋艺的技术最差。”
父亲听了这些话,感到符合实际,一笑了之,从不计较;儿子听了这四句话,却感到很别扭。蔡学海决心弄个明白,看看父亲到底输在哪里。因此,每逢下学回来,只要遇到父亲下棋,他便端坐一旁专心地看,一来二往,他便懂得了棋路。时间一久,他终于明白,父亲的输,就输在只守不攻,总怕人家吃他的子,而不想如何去吃别人的子。结果,越守越被动,最后以败局告终。
蔡学海七岁那年的一天,父亲又跟别人下棋,下到一个最紧要的关头,他凑在父亲耳边,如此这般地说了几招棋。可他的父亲却说:“你一个小孩子,懂得什么?去去去!”
对蔡学海的几招棋,父亲一招也没用,结果仍然以失败告终。
事后,学海把棋当着父亲的面重新摆上,把对方当时是如何走的,父亲又是如何走的,重复了一遍;然后,他又把棋局重摆上,换用自己当时点的几招,结果由被动变主动,最后使对方成了败局。
父亲一看,高兴地问他:“儿子,你是什么时候学会下围棋的?”
蔡学海说:“看会的!”
从此以后,蔡学海每逢下学回来,见到父亲与别人下棋,再从旁指点,都能转败为胜。
客人不服,认为爷俩下他一个不公平,要单独和蔡学海对局,结果仍然是学海赢,客人输。
客人最后叹道:“这孩子的棋路,是一般人所想不到的!”
不几年,蔡学海的学业没有丢,而下棋的技巧,在家乡却再也找不出一个能胜他的了。于是,围棋神童的称号不胫而走。
岑乾是练会的
岑乾,浙江余姚人,也是个在校学生,由于聪明,在班中的学习成绩也是数一数二的。
有一天下午,他的父亲和一位朋友下围棋,正好岑乾下学回来,天虽不热,却看到父亲的脸上汗珠滴滴。他凑上去一看,方知这盘棋父亲败局已定,正前保后守,形势严峻。关键时刻,岑乾在父亲的耳旁悄声嘀咕几句,父亲不由得眼中一亮,似有恍然大悟之色。结果,他按着儿子的指点,连出三子,使得对方手忙脚乱,防不胜防,连连退让,最后以失败告终。
客人用手抹了一把汗,惊心未定地说:“好厉害的三招回马枪!”
父亲却谦虚地如实奉告:“这三子并非我的招数,而是岑乾给我指点出来的。”
然后,他又兴高采烈地问岑乾:“儿子,平时没见过你下棋,你是怎么学会的呢?”
岑乾说:“是练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