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素废笔成冢
怀素,我国唐代伟大的书法家,尤以草书著名。
怀素原名钱藏真,出生于公元726年,长沙人。后来出家做了和尚,怀素是他的法名。
据史料记载,怀素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位学者,精于儒术,喜欢书、画。怀素四岁的时候,父亲在学习上对他要求严格,每天要他读四篇经文,写一篇文章,练三篇书法。他对父亲布置的学习任务都能提前完成,尤对练字感兴趣。父亲规定他每天写三篇,他竟写七八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每天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但不知是何原因,在课外阅读中,他对佛经产生了很大兴趣,一读起来就彻夜不眠。到七八岁的时候,他便常去附近寺院听和尚讲经。寺内禅师见他眉目清秀,性格稳重,似与佛家有缘,便叫到跟前询问,方知他自幼喜读佛经,很是高兴。于是,这禅师到小藏真家中游说,小藏真的父亲动了心,便同意小藏真入了佛门。这年,小藏真年仅九岁。
小藏真出家后,法名为怀素。他在学习佛经方面更是刻苦,受到禅师的称赞。禅师也是个书法爱好者。每当禅师练字的时候,他便站立一旁观看,还不时称赞禅师哪个字写得好,写绝了。禅师发现,小怀素指出的几个写得好的字,正是禅师反复练习的字,这表明他是个行家。于是,禅师便让怀素也写几个字让他看看,怀素没有拒绝,提笔便写了起来。禅师一看,不由得大为惊奇,感到怀素年龄虽小,字却写得很有功底,而且很有发展前途,于是便支持怀素练字,并把自己多年收藏的有关资料拿给他看。
怀素出家后,既能研读佛经,又能学习书法,真是如鱼得水,十分高兴。当时,禅师为了支持他练习书法,便给了他一些纸张,但两三天就被他写完了。他自己没钱去买,又不好意思向禅师要,于是便找来一块木板,刨光,在上面擦了写,写了擦,结果时间一长连木板也磨透了。
有一年夏季的一天,他去寺外游玩,见到一棵大芭蕉树,叶子又宽又大,便折下一片练字,发现效果不错,便在院子里栽了多棵,随用随折。过了一些时间,他发现芭蕉叶干了也不会折断,像纸一样更好用,就把芭蕉叶折下一些晒干存放起来,不仅四季能用,而且外出时也可带着。他把用过的废芭蕉叶、废笔,都扔在了院内的一个墙脚下。时间一久,光用过的废毛笔就积了一大堆,他在上面盖上土,埋起来,就像个小坟堆一样。后来被禅师发现了,不知道里面埋的是什么,待扒开一看,竟都是怀素用过的废毛笔。禅师心里很受感动,又让人依旧用土埋好,并为其取名叫“笔冢”。
一天,当时的大诗人、大书法家贺知章路过此地,听说有个叫怀素的小和尚很有才华,练字入了迷,也有很大成绩,便想去看望他。禅师听说后,赶紧迎出庙门。
贺知章看了怀素写的字后,激动地说:“这孩子年龄这么小,字写得就这么好,真是难得啊!”
随后,禅师又领他来到怀素埋废笔的地方,挖开让他看了看。贺知章望着“笔冢”,想了又想,尔后又亲自将它重新埋好,更加感慨地当着怀素的面对禅师说:“真是太难为他了。‘笔冢’这个名字起得好。小怀素若能继续苦练下去,我相信一定会超过前人的!”
从此,“笔冢”也就随着怀素的名字被传开了。
又过了一年,禅师见怀素成才有望,便给他凑了几十两银子,让他外出拜师,学众家之长。
他听说大书法家邬彤写的字雄伟而有个性,当时颇受人称道,便前去拜师。邬彤让他写了几个字看了看,感动很有培养前途,便收留了他。一年之后,邬彤告诉他,在这里已学得差不多了,可以回去了。但怀素对邬彤说:“弟子在此一年,承蒙师傅教诲,的确受益匪浅,但是我在写草书的时候,那一竖画总写得不理想。为此,弟子现在还不想就此离去。”
邬彤听后笑了笑,没作正面回答,而是说:“万里之行,无以为赠,我有一件宝贝,待你上路的时候再送给你,也不枉我们师徒一场!”
怀素早就听说邬彤藏有王羲之的三份书法真迹,实为世上难得之宝,以为师傅临别要送给他的可能是一份真迹,心中异常高兴。
这一天,怀素收拾了行装,要上路了。师傅送他来到路口,对他说:“我送给你一句话,草书的竖画,要写得像古钗脚。”
钗,是古代女人戴在头上的首饰。
怀素在走出师傅家门的时候,就想着师傅会把王羲之的那份真迹送给他,但师傅一直没有开口。师傅出来送他时,手里也没拿什么,自己又不好开口问,只好默默地走着。他想:“师傅要送我的,到底是什么宝贝呢?”他万万没有想到,师傅送给他的竟然是一句话。怀素毕竟才思敏捷,对师傅那句话细细一琢磨,不由得恍然大悟:这不正是写竖画的秘诀吗?我的竖画写不好,有了这句话,不就解决了吗?
想到这里,他立即跪倒在地,对师傅致谢说:“多谢师傅,这句话对我来说,是比什么都要贵重得多的宝贝啊!”
怀素又经过几年的努力,书法艺术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大诗人李白比怀素大25岁,曾经写过一首诗称赞怀素的草书,其中有几句写道: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怀素的书法虽然已经自成一家,名扬四海,但他仍然虚怀若谷,博采众家之长。在他晚年的时候,还专程从长沙去长安,向大书法家颜真卿拜师求教。
颜真卿对他说:“学习书法,要有自己的风格,除了学习老师的,更主要的是要靠自己独创。听说你少年时曾向邬彤学习过,他可有自己的独创么?”
怀素道:“恩师在教我竖画的时候,曾送给我一句秘诀,就是草书的竖画,要写的像古钗脚那样。”
颜真卿听了,高兴地说:“这个比喻好,很形象,是我没有想到的。”
随后,他又跟颜真卿学了起来。
一年后,他要走了,颜真卿对他说:“当初你师傅说写竖画要像古钗脚,这是他的独到见解;但我认为,写草书的竖画,却更像屋里漏雨时在墙上落下的痕迹。这就是说,写竖画的时候,不可一泻直下,手腕要时左时右,顿挫运笔,字才圆活生动。”
怀素听了,结合一年来学习的体会,觉得这位大师的比喻更贴切,高兴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只是抱着颜真卿的脚,不住发出啧啧声。
接着,颜真卿又问怀素:“你来这里学习一年,可有什么体会么?”
怀素说:“我觉得写草书就像夏天的云彩,奇峰异嶂,没有一定的姿势,若遇上一阵风吹来,那云彩就会变化多端,形成各式各样的姿态,是多么的奇妙啊!”
颜真卿听了,心中大喜,拉着他的手说:“噫!草书的渊源非常神奇,一代一代人都传下来了,可像你刚才所说的,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这才是草书真正的要领啊!”
吴道子扔饼学画
吴道子,是唐代绘画领域中最负盛名的一位画家,号称“百代画圣”,古今一人。他曾做过短期的县尉,又在韦嗣立手下做过小吏。后来,唐玄宗听到了他的名声,将他召入宫中,任命他为“内教博士”(一种教宫人习艺的九品官),后又升任宁王友(友,是陪伴皇子的五品官),成为宫廷画师,很受唐玄宗欣赏。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画艺绝代的大画家,他的成功,却是在他的幼年时期,由一件小事受到启发而开始的。
吴道子,名道玄,字道子。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寒。在他父母去世前,吴道子也曾读过书,学过画;父母去世后,为生活所迫,七八岁时,就被介绍到附近一个寺庙做杂工。不久,寺中方丈见他机警聪慧,便将他留在身边做茶童。
这寺中方丈,诗书、绘画无所不通,尤其在书法方面造诣深厚。每当方丈写字时,吴道子便一边研墨倒茶,一边细心观摩方丈写字,于是,他渐渐对书法产生了兴趣,并常常在空闲时,自己也写起字来。
两年后,方丈见他的字进步很大,便介绍他去向当时的书法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但是,学了一年,吴道子感到学习书法,总不如学画那样得心应手,于是又放弃了书法,回到寺庙,专门学起画来。
有一天,他画得有些心烦,便放下纸笔,想去散散心。可他一出庙门,见寺庙对过有两个妇女正在烙饼。这两个妇女,一老一小,小的烧火,老的烙饼,配合十分默契。他觉得有趣,便站在一旁看了起来。
只见那位老年妇女,用擀杖把饼擀好后,再用擀杖往上轻轻挑起,猛地一甩,那饼便从东头飞到西头,不偏不斜,正好落在烙锅正中央;那位小的也很利索,她一边烧火,一边用竹片翻饼,待饼烙熟后,又用那翻饼的竹片轻轻挑起,猛地一甩,那饼便展开飞旋着落在了一块木板上,不偏不斜,和其他饼整整齐齐地摞在了一起。
吴道子看着看着,竟入了迷,尤其是她们那甩饼时的高超技术,引得他不时拍手叫好。过了一会儿,吴道子便向那位年龄大的妇女问道:“老奶奶,你们这饼怎么扔得那么准呢?”
年老的妇女一边擀饼,一边笑着对他说:“这里并没有什么诀窍,只不过是我们天天这样干,日子久了,甩饼时手劲用均匀了就能如此,这就是熟能生巧。”
吴道子一听,恍恍大悟,自言自语地说:“看来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专心,天天练习,多下苦功,就没有不成功的!”
从此,他更加刻苦认真地学起绘画来。他不仅从前人的绘画中吸取营养,同时还虚心跟当时的民间画工、雕塑工学习技艺。三年之后,他已经很有名声,开始在一些寺院从事壁画创作。
《唐朝名画录》记述:“吴道玄,字道子,东都阳翟人,少孤贫,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浪迹东洛。”弱冠,古人年二十加冠,以示成人。由此可以看出,吴道子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掌握了绘画的高超技能。
有一次,吴道子在兴善寺画大型壁画。在画佛像头上的圆光时,他竟能不用任何工具辅助,手起笔落一气呵成,惊动了长安市民数万人前往观看,惊呼声和赞叹声传至街市。当吴道子的壁画画完时,信徒们施舍的钱和帛已和壁画外边的栏杆一样高了。
李煜学画做仆人
历史上有一个“钟隐学画做仆人”的故事。这个叫钟隐的孩子,就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皇帝李煜。李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是南唐元宗李的第六子,出生于公元937年。他不但是一个有才华的词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尤善画各种鸟类和花卉,画得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时人以能购得钟隐一花一鸟,虽倾家荡产足矣”。可见其成就蜚然。
李煜自幼聪明好学,尤喜诗词和绘画。元宗见他聪明机警,从二三岁便教他读书写字,五六岁教他学读经书,以掌握治国之道。但是,他不喜权术政治,却对绘画有极大的兴趣。虽然没人教他,他依然见人画人,见鸟画鸟,见花画花,不久,便画得有模有样。父亲发现后,曾批评他说:“你将来乃是一国之君,应读一些经史名典,否则,将来用什么来治理国家?而你却热衷于什么绘画,难道你就靠这些治国吗?”
李煜听了,既不表示反对,又不表示改悔,只是落了几滴眼泪,一句话未说。但事后,依然对诗词绘画感兴趣,而读起经书来,却是有点心不在焉。
他的母亲见此,便对他的父亲说:“钟隐既然把心思都用在了绘画上,我们就顺其自然吧,不要再逼他了。学诗、作画、写书法当皇帝的不有的是么?”父亲一听,也觉有理,便长叹了一口气,当场把李煜叫来说:“既然你母亲讲要顺其自然,那就随便你吧。不过,学什么都要学好,都得有志气,可不能半途而废啊!”
李煜见父母同意他学画了,立即笑逐颜开,像换了个人似的对父亲说:“孩儿谨遵父皇之命就是了。”
从此以后,元宗不仅同意他学画,还先后为他请来了三名画师。李煜如鱼得水,昼学夜习,通宵达旦。结果,到他十一二岁的时候,他的画已是小有名声了。元宗也甚是高兴,每有外国使者来访,总让李煜以画相赠;每有宫内君臣同乐,也把李煜叫出,当场作画,以显才华。
李煜在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飘然自得,而是更觉得自己只有一孔之见,深感知识贫乏,领域不广,笔法不精。后来,他听说离这里百里之外,有一位叫郭乾晖的老画家,擅长画鹞鹰,便求父皇托人前往相求,希望能拜其为师,教自己作画。可是这位老画家脾气古怪,别说收徒,平时绘画的时候,连看也不让别人看一眼,即使是皇帝的儿子,他也以老眼昏花为由,将来使拒之门外。
前去相求的使者碰壁回来后,元宗大怒,要将其抓来治罪,却被富有仁慈之心的李煜劝住了。他并没有因此灰心,而是千方百计要向老画家学画,哪怕以重金买到他的一幅画也好。
有一天,李煜听说郭乾晖要找一个年轻人做奴仆,认为机不可失,便征得父亲同意,化名钟隐,让人领着去郭乾晖家做了奴仆。
在郭乾晖家,钟隐不仅灌园浇菜,还为老画家倒茶送饭,端水洗脚,十分勤快。老画家作画时,是连家人也不许入内的,纸自铺,墨自研,笔自洗。钟隐便千方百计地接近老画家的画室。老画家见他侍奉应心,又不多言多语,便渐渐喜欢上了他,有时竟叫钟隐替他铺纸研墨,使小钟隐终于得到了看老画家作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