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才艺智慧(中华少年智慧故事金典)
16666700000027

第27章 艺绝天下(1)

蔡文姬少年通音律

蔡琰是我国汉魏期间著名的女诗人,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文姬自幼博学多才,喜好文辞,精通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不得已又回归母家。汉末天下大乱,在195年被南匈奴军所虏,在匈奴度过了12年的光阴。207年曹操派使者持金壁赴南匈奴将文姬赎回中原。蔡文姬一生写下了许多有名的诗篇,并为保留中原典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蔡文姬是东汉末年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邕的辞赋、散文、书法都有很高的成就,同时对经史、天文、数学、音乐等也十分精通。尤其能弹得一手好琴。他还能自己谱曲,他创作的《河间杂曲》和《蔡氏五弄》都是十分有名的琴曲。

蔡文姬在这种浓厚的文化空气中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好文学和音乐。父亲经常教她诵读诗文,研习史籍。文姬很快就能背诵下几十篇诗文。文姬还十分喜欢琴艺,每当父亲在书房弹琴的时候,小文姬便偷偷地躲在书房门帐的后面,聚精会神地聆听体味。她惊异从那只有一块木板、几根丝弦的七弦琴上竟能奏出如此千回百转、行云流水般的悦耳声响。她太喜欢这奇妙的七弦琴了。

有一天,好奇心驱使小文姬趁父亲不在家,偷偷地溜进了父亲的书房。她吃力地把七弦琴从琴架上搬下来,放在父亲弹琴时常放的地方,盘起双腿,摹仿着父亲的样子,拨弄起琴弦来。

小文姬正拨弄得尽兴的时候,不想外出的父亲突然回来,看到女儿未经许可就胡乱拨弄自己心爱的琴,十分气恼,他大声地训斥小文姬:“这琴是千金难买的宝物,你怎么敢乱动!”望着父亲恼怒的样子,小文姬害怕和委屈交织在一起,忍不住哭了起来。

女儿的哭声使蔡邕意识到自己过于严厉了。他用手抚摸着小文姬的头安慰道:“不哭了,不哭了。爸爸不怪你了,你知道这张琴的来历吗?”小文姬一边用手擦去眼泪,一边摇了摇头。于是蔡邕向女儿讲起琴的来历。

那是好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蔡邕从吴县路过,吴县是当时有名的文化城,那里曾经是春秋时代吴国的都城。蔡邕刚进城门,就见一群人正在路边上用一块块的木头点火烧水。从一旁走过的蔡邕突然听出火堆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木头的爆裂声,那劈劈啪啪的声音十分悦耳。知识渊博的蔡邕断定这是一块上等梧桐木发出的声音。他赶忙拨开人群,上前去看,幸好,那木头只被燃起了一端,另外一大半还没有来得及被填进火堆。蔡邕立即俯下身子,把那块木头从火堆里抽了出来。蔡邕一边向烧火的人解释,一边从口袋里掏钱,出了很高的价钱把这块难得的木头买了下来。

蔡邕把这块梧桐木带回家,精心雕琢修整,制成了一张七弦琴。因为琴尾正好设计在烧焦的地方,蔡邕为它取了一个颇为新奇的名字:“焦尾琴”。这张琴音质优美,高音激越悠扬,低音婉转沉稳,堪称天下无比,蔡邕对之视若为珍宝。

听了父亲的讲述,小文姬一肚子的冤枉消却了。她明白了这张琴对父亲来说是多么宝贵。然而,琴的奇特的来历,更激发了小文姬要驾驭它的好奇心。她急切地问父亲:“爸爸,那我什么时候才能弹这张焦尾琴呢?”

父亲十分理解女儿想要学琴的急切心情,语重心长地说:“那就要看你了,等到你掌握了弹琴的各种技术,学会听辨各种高低不同的音乐声响,那时就可以弹焦尾琴了。”小文姬把父亲的话牢牢地记在了心中。蔡邕被女儿认真的精神打动了。他亲自动手,为女儿另做了一张崭新的七弦琴。文姬接过这凝聚着父亲殷切希望的七弦琴,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发愤努力,刻苦学艺,争取早日弹上焦尾琴,决不辜负父亲的期望。

从此,蔡文姬跟着父亲学琴,她几乎每天都要弹上一两个时辰。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文姬的琴艺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弹出几十首名曲,并且对音律十分精通。

有一天夜里,明月当空,繁星满天。蔡邕熄灭了书房里的蜡烛,在黑暗里弹起琴来。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只有蔡邕悠扬的琴声在夜空里飘荡。小文姬坐在离父亲远远的门边,双手托腮,聚精会神地听着这飘逸的乐曲。突然,“嘣”的一声,一根琴弦断了,乐曲“嘎”然而止,黑夜里,文姬轻声说:“爸爸,是第二根弦断了。”

蔡邕听了,十分惊讶,心中暗暗赞叹小文姬的听辨能力。可是他转念一想:“要是这孩子偶然猜中的呢,我得再试她一下。”蔡邕站起身来,找来一根新弦换到琴上,然后继续弹奏起来。小文姬依旧全神贯注地聆听着。蔡邕弹了一会儿,故意把第四根弦弄断了。小文姬立刻问父亲:“爸爸,怎么第四根弦也断了呢?”这下,蔡邕对女儿灵敏的听力彻底信服了。他知道小文姬已经完全达到了当初对她所提的要求。他怀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把小文姬喊到自己的身边,凝视了许久,然后指着案上的焦尾琴对女儿说:“文姬,从今天起,你可以用它来练琴了”!

从此,蔡文姬更加努力,琴艺也越来越高,通过父亲的焦尾琴创作出一首又一首传世名曲。

蔡文姬长大成人之后,时值天下大乱,四处交兵,董卓在长安被杀以后,文姬的父亲蔡邕因为曾被董卓胁迫当过中郎将,而遭到囚禁,并被处死在狱中。蔡文姬则在兵荒马乱中被南匈奴所虏。文姬在南匈奴一过就是12年,这期间她受尽了折磨和痛苦。后来,文姬的情况被父亲的好友曹操得知,曹操出于对故人的怜惜和怀念,加之需要有人来整理因战乱而遭到破坏的文化典籍,于是派使者以金壁将文姬从匈奴赎回了中原。蔡文姬经历了12年的煎熬,终于得以回到祖国。

文姬归来以后,曹操对文姬的生活作了精心的安排。有一次曹操向文姬问起其父蔡邕散失了的著作的下落。文姬悲伤地回答:“在兵荒马乱中,这些著作早已找不到了。”曹操听了,十分惋惜,但仍怀着一线希望问道:“那还有办法收集起来吗?”文姬回答:“我还记得住400多篇父亲的著作,这都是小时候父亲亲口教我背诵的。”曹操听了高兴起来:“太好了,那你就根据记忆,尽快把它们整理出来吧!”

文姬接受了这项艰苦的任务,凭着儿时的记忆,记录和整理父亲的著作,使蔡邕的一部分著作被保留了下来。

文姬幼年的勤学苦练潜心钻研使其终生受益,成就不凡。艰辛的生活和不幸的遭遇磨练了她的意志,使她的满腹才华终于得到施展。为了抒发自己长期郁积的悲愤,蔡文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记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也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历经的苦难。蔡文姬成为一位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女诗人。

顾恺之画龙点睛

顾恺之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大画家,他所画的《女史箴图》、《洛神赋画》都是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经典作品,不断被历代画家描摹、临写。他还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等多种绘画理论著作。因其出生在晋陵无锡,所以被后代称为晋陵三绝画家,即“才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字长康,小名虎头。他很小的时候就对绘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最喜欢鲜艳的色彩。每当他啼哭不止时,只要母亲把他抱到家里漂亮的门饰或画符前面,让他看到那些美丽的图案,他的哭声便嘎然止住,两只亮晶晶的眼睛显露出欣喜、惊奇的神色,留连在画面上。

三四岁的时候,顾恺之开始自己画画儿了,常常一个人伏在地上,用小木棍儿或是自己的手指写写画画。小鸡、小鸭、小房子,只要是小恺之见到过的东西,他都要琢磨着画一画。小恺之的身边常常聚集着一大群看他画画的小朋友,他最喜欢让小朋友们猜他画的是什么。每当大家猜对了,小恺之便露出得意的神色,似乎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到了八九岁的时候,小恺之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小画家了。小恺之画起画来简直是入迷了,在他家院子的四面墙上,屋里屋外的门板上,窗台、石阶上,只要是小恺之能找到的空地方都留下过他的“作品”。甚至自己的手上,腿上也都有他勾划的痕迹。起初,母亲看着被小恺之涂抹得乱七八遭的墙壁、门板,十分生气,为此还狠狠地教训过他。但小恺之却总是“旧习”难改,今天遭到了训斥,可明天却又继续在他能找得到的地方画他的画。小恺之的进步越来越大了。从前歪歪扭扭的线条变得有规则了,什么吃草的小羊,吹笛的牧童,报晓的金鸡……渐渐变得栩栩如生起来。看着儿子的进步,母亲不再埋怨了,有时甚至还要帮儿子把已经画乱的墙壁粉刷干净,好让儿子以后接着画。

小恺之画画的劲头越来越大了,一画就是个把时辰,家里人喊他吃饭他也听不见。有一次过年,母亲让小恺之带着一篮子礼物去给住在邻村的姨妈拜年。到了姨妈门前正要敲门的时候,小恺之突然发现眼前这两块宽大的门板正好可以当作一块难得的画板,于是他忘记了敲门,放下手中的篮子,拿起随身带着的画笔,不顾一切地在门板上作起画来。不一会儿,一幅喜庆的“五谷丰登”图就勾勒出来了:颗粒饱满的谷物上坐着两个胖胖的小娃子,那娃子的神态好像要从画上跑下来一样,那沉甸甸的谷物好象向四方散发出阵阵清香。

姨妈听到画笔在门板上的声响,跑出来一看,原来是小外甥,再一看门板上这幅“五谷丰登”图,高兴得姨妈笑出了声:“这不是小恺之吗?怎么还没进门,就给姨妈门上贴了张吉样符啊?”

然而,小恺之画画得到的也不总是赞扬。小恺之能熟练地画出一些小动物之后,他开始不满足这些了。“人的神志、动作要比小动物有意思得多,我要能把爸爸、妈妈和周围的小朋友都画出来,他们一定会非常高兴。”小恺之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干了起来。他决定先给爸爸画一张像。小恺之暗中仔细地端详爸爸的模样、神态。这一天,趁爸爸不在家,小恺之找来了一块白色的丝绸铺在桌子上,拿起画笔,按着脑子里爸爸的样子认真地画了起来。脸的轮廊、鼻子、耳朵、嘴画得都还挺像这么回事,可是眼睛小恺之却怎么也画不像了。涂来涂去,爸爸的眼睛被画得像是大庙里守门的小鬼的眼睛,眼珠鼓鼓的,像是马上就要冒出来一样。

就在之时,爸爸突然从门外进来,一看小恺之把自己画成这般模样,一股无名火顶到了头上。“你这个狗小子,竟敢把你老子作贱成这等模样。”爸爸上前一步去抢小恺之的画笔,画笔在小恺之的手中一打颤,一滴墨汁正巧盖在画上的一只眼睛上。画上的爸爸变成了独眼。这下,爸爸更火了,拖起小恺之,左右开弓,打起了小恺之的耳光。直打得小恺之眼冒金星,肿痛难忍。

晚上,母亲用热毛巾敷着小恺之红肿的双眼:“你呀,把他的眼睛画成那样,他能不生气吗?其实,爸爸也后悔了,不该把你打成这样。”小恺之吃力地睁开肿胀的眼睛:“不,妈妈,不怪爸爸,是我画得不像。可我为什么画不像爸爸的眼睛呢?”……小恺之迷迷糊糊地睡去了。

就在这天夜里,小恺之作了一个奇怪的梦。不知是什么东西蒙住了小恺之的双眼,眼前是雾腾腾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渐渐地,雾气散尽,小恺之眼前呈现了一片琼楼玉阁,小恺之站在一块雕栏玉砌的平台上,前方有一个椭圆形的瑶池,两头儿尖尖的,中间是一汪清澈、碧绿的池水。小恺之正在纳闷:自己这是到了哪儿?突然,前方一座楼阁的玉门轻轻打开,一位身穿白色衣裙的姑娘站在一朵浮云之上,从打开的玉门中飘然而出。然后,那姑娘带着微笑缓步朝小恺之走来:“恺之,这里是月宫,你不是想学会画眼睛吗?现在,你可以放心大胆地画了”。姑娘说着递给恺之一只银白色的画笔,“你就蘸这瑶池中的碧水画吧!”

恺之新奇地提起那只银白色的画笔,蘸了蘸池水,在恺之的面前立即出现了一张铺着画布的桌子。“恺之,你就先画我的眼睛吧。”小恺之只是勾出了姑娘的面庞轮廓,然后,就凝神地望着姑娘的眼睛。

“画吧,恺之,我的眼睛,就像这瑶池的轮廓,两头尖尖的,中间圆圆的,一汪晶莹的秋水,深深的,亮亮的……”

恺之刚要提起画笔,按那姑娘的讲述勾划一番,一陈嘹亮的鸡啼把小恺之惊醒了。小恺之余韵未消地呆坐在床上,细细地回味着梦中的一切。那梦中的瑶池和那姑娘的眼睛渐渐地合拢起来,变成一只明亮、深邃的大眼睛占据了小恺之整个脑海。

小恺之暗地发誓一定要学会画出一双双神态各异的眼睛。从此,他更加勤奋、专心了。在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的时候,他也忘不了仔仔细细观察同伴们的眼睛。一边观察、玩味,一边用手指在地上不停地勾勾画画。这是张小二的眼睛,那是小福子的眼睛,那是丫丫的眼睛,那是妞妞的……

渐渐地,小恺之已经能画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神态的眼睛。然而,每次画人的时候,他总是先勾勒出人的其它各部分,最后只留下一双眼睛。对着这个没有眼睛的人物,仔细揣摩上几天,有时甚至几十天,一直斟酌到胸有成竹,才肯落笔点睛。这最后的点睛,落笔生辉,一个活脱脱的人物立时跃然纸上。有人问小恺之,为什么要这样画人物?小恺之回答:“人身的各部分,美一些,丑一些,关系不大。可要把人像画得和真人一模一样,眼睛是关键,必须仔细体会,认真构想才行。”小恺之的这段话道出了学画的真谛。他凭借着认真的观察、仔细的揣摩使画艺大增;他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终于成为一个伟大的画家。

小恺之学画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观察是学习中最为重要的一步;勤奋是成功的惟一保障。只有观察,才能领略世界万物的本质特征;只有勤奋,才能攀登艺术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