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他的人听了笑道:“叫都叫不醒,还有什么诗?怕是做梦写诗吧!”
小景仁说:“不是做梦写诗,而是梦中有诗!”
他这一说,引来不少童生围着问他:“你梦中有什么诗,念出来我们听听!”
小景仁见大家不信,于是张口念了出来,其中两句是:
江头夜雨,楼上五更寒。
众人听了,都称赞他才气不凡。
经过考试,小景仁以优异的成绩一举得中生员,成了全县年龄最小的秀才。
可是后来,也许他读书过于用功,生活条件太差,身体经常有病,屡试不得第一名。而他又有个倔劲,只要不考中第一名,就决不出来做官,因而又得个狂傲的名声。25岁后,他不再应试,云游天下,专攻诗词,其风格取北宋诸家之长,豪宕感慨,终于自成一家,与当时的著名诗人王昙齐名,世称乾隆“二仲”(王昙字仲瞿)。著作有《两当轩集》。
公元1783年,黄景仁卒于解州,时年35岁。
陶澍“以联自勉”
陶澍,字子林,号云汀,出生于公元1779年,湖南安化人。1802年,陶澍中进士,历任编修、给事中、安徽布政使、两江总督和太子太保等职。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诗人,其著作有《诗文集》、《陶渊明诗辑注》、《蜀车酋日记》等。
陶澍的父亲是个读书人,屡试不中,便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虽然家中贫寒,甚至连吃饭穿衣都顾不上,父亲仍千方百计地凑钱来供他读书。陶澍自幼聪慧机警,很有志气。他从四岁开始读书识字时,就十分刻苦认真,对父亲教给他的内容,即使从晚上学到天亮,也要学通背熟。到他七岁去学校念书的时候,就已经把《论语》、《毛诗》全部背得滚瓜烂熟,尤以吟诗联对著称。虽然如此,到他去学校重新学习这两本书时,仍然认真钻研,力求更深一层的理解。也许正因为这一点,私塾老师后来曾对人说:“名义上他是我的学生,是我在教他学习这两本书,实际上我们是共同探讨,因为他在内容上的见解,往往比我还要深刻得多。”
有一天,村里一所新建的油坊开业。油坊老板是外地人,为了表示吉利,特地邀请了附近村中的一些文士来写对联,还邀请了不少村民前来捧场。
开始,这些秀才十分活跃,争相献对,并且都希望把自己的对联选上,不到半个时辰,老板手中便接到了几十副对联。
老板将文士们写出的对联一过目,多为“生意兴隆通三江,财源茂盛达四海”之类,庸俗不堪,没有新意。结果,他看了一副摇摇头,又看了一副摇摇头,直到看完最后一副,仍然摇摇头,没有一副中意的。
文士们见他们的“大作”都没有被选上,很不甘心,于是再次搜肠刮肚地去琢磨、思考。一个时辰过后,他们又献上了十几副,老板看了,仍然没有一副中意的。
老板有些失望了,文士们也再想不出什么新鲜的词语了。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稚声嫩气的声音传来:“让我也来献上一副!”
众人扭头一看,竟是年仅九岁的陶澍。
原来,油坊开业这天,因为陶澍的父亲也读过书,算得上一个文化人,所以也被邀了来。但他因荒疏多年,所以人虽然到了,并没有献对,生怕做得不好被人耻笑。这天,陶澍跟着父亲来看热闹。当他看到那些文士们献上的对子一副也未被选上时,便跃跃欲试,却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父亲按住了。后来,他见那些文士到了文穷辞尽的地步,便趁父亲一时不注意,来到了写对联的案前。
父亲发现后,急忙上前拉他说:“你一个孩子懂得什么?这岂是你逞能的地方?”
老板见陶澍貌不出众,衣服破烂,又是个孩子,认为他不会有什么文才,因此也没表态。
那些文士见了,则更加瞧他不起,并风言风语地说:
“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初生牛犊不怕虎嘛!”
这一来,却把村中的乡亲们激火了。他们知道小陶澍很有才气,但对他是否会作诗联对,却心中没底;这时见那些文士瞧不起陶澍,还以语相讥,便不干了,于是齐声对陶澍的父亲说:“你就让他出来试试有何妨!说不定他写出来的对联还会被选中,为咱村露露脸呢!”
陶澍的父亲听乡亲们如此一说,也就不再强行阻拦了。
只见小陶澍不慌不忙来到案前,提笔蘸墨,一挥而就。
对联是这样写的:
榨响如雷,惊动满天星斗
油光似月,照亮万里乾坤
乡亲们一见,立即拍手叫好;那十多名文士看了,呆如木鸡;老板看了,乐得眉开眼笑,当场取出重金相谢,并且还心情激动地对陶澍的父亲说:“令郎作的这副对联,形象贴切,气势宏伟,真是再好不过了。他小小年纪,就如此有才,将来必成大器,你老将来肯定能享大福啊!”
陶澍的父亲心中也有说不出的高兴,但他还是故作谦虚地说:“享福之事,并不敢想;只要能餐餐粗茶淡饭,冬天有树根烤火不冷,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很是自豪轻松,而陶澍听了,却倍感沉重,回到学校,读书也更加刻苦用功了。
当年春节,陶澍又以父亲的话为题,写了副对联,贴在了他家的大门上,用以自勉。
对联的内容是:
清茶淡饭树根火,老夫所享,余愿足矣
修身齐家平天下,小子之事,尔其勉哉
十四年后,陶澍终于如愿以偿,走上了仕途,成为清嘉庆朝的重臣。
邹容不做经学奴婢
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
昨夜梦和你,同兴革命军。
这是1905年邹容在狱中赠送给章太炎的一首诗。诗中说道我邹容今天虽然被关进了帝国主义的监狱,但我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推翻满清政府,解放中国。昨天晚上我梦见和你在一起,率领着革命军向清政府开战。可以想象,革命志士邹容革命意志多么坚强,以至梦中还在思索救国的道路。
邹容1885年生于四川巴县,《革命军》一书的作者,是一位革命的神童,很早就懂得读书救国、革命救国的道理。
6岁那年,邹容进了塾学。老师教他《神童诗》: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都是读书人。
这是过去教书先生用来激发儿童学好四书五经、科举取仕做官的一首儿诗。诗的大意是说:孩子们,从小努力学习吧,学好了四书五经就可以安身立命,做官发财了。你们看呀,满朝文武百官、三公九卿,哪一个不是勤奋的读书人!
读着这首诗,想着四川官老爷们鱼肉乡邻、贪赃枉法的恶行,小邹容怒不可遏地站了起来,他质问老师:“先生,如果读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像我们县的张师爷一样欺压百姓、贪赃枉法,这样的书读了又有何用?”
随即,他把这首《神童诗》改为:
少小休勤学,文章误了身。
贪官与污吏,尽是读书人。
12岁时,邹容拗不过父亲的强迫,去巴县县城参加童子试,即秀才的考试。主考官为了难倒学生,往往从四书五经中无头无尾地取出一些文理不通的句子要考生作文章,而且文章的内容要符合朱熹的《四书集注》,要在《四书集注》中找根据。这往往限制了考生才能的发挥,鼓励死记硬背,把人当成了四书五经的奴婢。
考题发下来后,一些人已经被这些偏题、刁难之题弄昏了头。
邹容站起来直问主考官:“请问,这文不成义的题目,究竟说些啥子?”
“这题出自圣人经典,朱夫子已有注解,何问之有?”
“像这样不求甚解,那我们不就成了六经的奴婢了吗?”
邹容愤然地离开考场。回家后,他问热衷于科举功名的父亲:“臭八股儿不愿学,满场(清朝官场)儿不爱入”,“衰世科名,既不能强国,也不能救国,得之有何用?”
父亲拿邹容没有办法,只好让他跟随日本人学日文,或许将来会派上用场,像他舅舅一样做一个买办商人,也是一条做官为宦的门径。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邹容听到了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被害的消息。邹容一向对谭嗣同十分敬佩,听到谭嗣同被害后,他十分难过。他把谭嗣同的遗像放在座位旁边,激励自己为了救国而努力读书,寻找救国的办法。他写诗悼念谭嗣同道:
赫赫谭君故,湖湘士气衰。
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
意思是说,大名鼎鼎的谭嗣同被杀害了,革命处在低潮时期。我希望革命志士向谭嗣同学习,继承他的遗志,不要灰心丧气。我愿做这样的继起者。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居然会懂这么多的革命道理,他的革命智慧和意志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这样发问,是他的父母、亲人灌输的吗?
邹容的父亲邹子璠是一位商人。在满清王朝,商人的地位是很低下的。邹子璠同以往时代的中国商人一样,富了以后就希望改变一下自己为商为贾的地位和身份。他希望他的后代不再以商贾为生,取科举致仕的道路,读四书五经,攻八股文,当官做老爷,光宗耀祖。所以,他舍得花钱,重金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师来家设塾教自己的孩子。邹容的哥哥就走了父亲希望的这条路,中过举人做过官。
邹容是父亲的“叛逆”,他要为国而读书,不为做官发财而读书。他立志追求科学和真理。
对邹容的追求,他的父亲和亲戚不仅不鼓励,而且一味地阻挠,并对他进行恐吓。
舅舅看了邹容悼念谭嗣同的诗后,十分惊慌。他匆忙地跑来告诉邹容的父亲,说邹容反了,邹家可要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这样的逆子留他何用?他威吓邹容说“你如果想救国,看看谭嗣同,看你怕不怕掉脑袋。”
1901年夏,邹容到成都参加官费留日学习的考试。他的一位亲戚出来拦阻,对邹容的父亲说:“邹大姑父,你可不能轻易让表兄去参加留学考试啊!”
邹子璠问:“为什么呢?我在上海听说朝廷实行新政,奖励出洋读书,回国的留学生有的被赐了举人,有的放了知县。要是你表兄飘洋出海、留学日本回来,将来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办法吗?这是件好事情!”
“好事情?二表兄平日桀骜不驯,童子试不好好考,经书院不好好念,在楼外楼惹是生非,殴打举人老师。而今你放得他出去,让他去接受什么新思想,将来会惹出更大的祸事来!”
邹容的父亲半晌犹豫不决,在这位亲戚的说服下,他禁止邹容去报考留日训练班,更不让邹容出国学习。
邹容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帝国主义者糟蹋得不像样子,心里十分着急。何时才能报大仇,重整旧河山?
邹容生长的时代正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时代,中国殖民地化不断加深。1895年甲午战争以后,重庆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帝国主义的侵略深入到中国内地,西方的思想连同帝国主义的商品一同涌入四川。革新思想也在四川蔓延,戊戌变法期间四川也设有强学会,出售时务报;维新派在四川创办《渝报》宣传革命。邹容很早就接受了维新思想,他10岁就读了《天演论》,还是《渝报》的忠实读者。
父亲邹子璠经商,经常走南闯北,交游广泛,见多识广,在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其他人所不能有的方便条件。他虽然反对邹容参加革命,但他本人是赞成革新的。邹容家离重庆海关近,外国人也常同父亲来往。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邹容思想深受影响。
邹容生长的时代是个革命的时代,“山雨欲来风满楼”,时代造就了邹容这样的革命神童。
虽然亲戚进行阻挠,1901年夏天的留日考试,邹容还是参加了,并因成绩优异被录取。但四川总督以“聪明而不端谨”的罪名在留学生临出国前取消了邹容官费出国留学的资格。
邹容毫不气馁,他决心追求新知识,向西方寻找救国的真理。同年9月,邹容到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广方言馆”学习日语,准备自费到日本留学。
在广方言馆学习期间,他看到帝国主义在上海横行霸道。一些同学热衷于学习外语升官发财,他十分气愤。写诗言怀道:
落落何人报大仇,
沉沉往事泪长流。
凄凉读尽支那史,
几个男儿非马牛?
1903年,从日本留学归来的邹容出版了他的《革命军》一书。《革命军》的出版轰动了整个上海,《革命军》的精神振撼了整个中国。这一年邹容才18岁。《革命军》的出版激怒了清政府和帝国主义,他们联合起来逮捕了邹容和章太炎。1905年,年仅20岁的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
《革命军》的精神引导中国人民推翻了清王朝。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先生追认邹容为“大将军”,一代革命神童的业绩才广为人们所知:“风雨巴山遗恨远,至今人念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