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哥跟着父亲来到福建,就象一只飞出笼的小鸟,一会儿飞向壮观秀美的峰顶,一会儿又落在浩瀚奔腾的江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使他得到许多书本上得不到的东西。他了解了很多当地的风土人情,手里的笔闲不住了,每天回到住处,就趴在案上又写又念。一年后,9岁的端哥写出了第一本诗集《代乳集》。
书名是父亲给起的,父亲的意思,聪明的端哥一下就猜到了:不再依偎在母亲怀中吃奶了,代替母亲乳汁的,是无限的知识,是广阔的社会。
小端哥12岁时随任职期满的父亲回到故乡,正好父亲的朋友、文武全才的陈子龙来夏家作客。几天过去,陈子龙和小端哥成了忘年之交。
陈子龙指着小端哥的诗、文说:“读古人的书,千万不能把自己埋进故纸堆里。你的这些文章就有这个毛病,拟古仿旧,堆砌词藻,缺少真情实感。”
一番话使小端哥顿开茅塞,耳目一新,心胸更为开阔。从此他的诗、文越来越写得成熟而有力。
夏完淳所作诗赋,多激昂慷慨,传世的有《南冠草》等集,与纪明末史事的《续幸存录》一起,今合编为《夏完淳集》。
刘莫邪御赐女秀才
公元1402年6月的一天,燕王朱棣攻破京都南京城,登上了大明皇帝的宝座。文武百官,新旧臣僚,一个个弹冠相庆,互相祝贺。先说那些新臣,因为帮助燕王出谋划策,拥立有功而得荣升,自然要受到祝贺;再说那些旧臣,原是侍奉明惠帝的,现已惠帝被大火烧死,急忙转过头来,称颂燕王,也得到荣升,虽然别人不向他们祝贺,他们自己也要大摆宴席,招待宾朋,自我相贺一番。
在旧臣中,有一个叫薛岩的,官为大理寺卿,前听后拥地前来狱中,查看狱情。
他那得意之形,被一个年过半百的女囚徒看到,把他唤来跟前,趁他不防,一口唾液狠狠地吐在了他的脸上,并哈哈大笑地朝他作诗吟道:
三朝元老两朝臣,
尺蠖龙蛇看曲伸。
缩头胁肩公相贵,
金川门外迎新君。
那薛岩被骂得羞愧满面,无地自容,急忙打道回府,当天夜里,就把那女囚犯处死了。
那女囚,就是幼时被称为神童、少时被赐女秀才的奇女子刘莫邪。
刘莫邪,南京人,出生于公元1359年。她的家庭本为书香门第,父母能诗会文,从小就教刘莫邪读书背诗。到她三四岁的时候,便已能和父母唱和着吟诗作文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小莫邪的父母因病相继去世,她的舅舅纪兴文收养了她。
纪兴文也出身于书香世家,对诗词更有兴致。他膝下没有子女,把莫邪当亲生女儿一般看待,十分疼爱。他见莫邪聪明伶俐,喜欢诗词,更把她视为掌上明珠,继续教她读书吟诗。
小莫邪在舅父的教导下,学习十分刻苦,特别是唐诗、宋词,一读起来就废寝忘食。每当舅父考她的时候,她不但应对流利,而且能解释诗文的大意。到她六七岁的时候,舅父每遇文人聚会,便把她带在身边,以让她长见识,开眼界。
莫邪七岁那年的中秋节,一些文人墨客应邀来到舅父家中,举行一年一度的笔会。她见诸位伯伯叔叔们奋笔疾书,飞龙走凤,很是眼馋,便也找来笔和纸,望了一下院中那盛开的花朵,稍加沉思,写了一首七言绝句,然后又加了个题目,叫《咏四季花》,便悄悄地递给了舅父。
此时,她的舅父和其他文人墨客,为了在今年的笔会中夺魁,都在绞尽脑汁地构思,搜肠刮肚地拼词弄句,谁也没有完稿,而小莫邪却把一首写好了的诗交给了舅父,这不能不使舅父为她的才思敏捷而感到高兴。
当他看了诗的内容后,更是大感惊奇,不由停下笔来,当众朗声念道:
三秋桂子美钱塘,
疏影横斜点素妆。
十里芙蓉娇出水,
春风桃李满庭芳。
在这首诗中,小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力,根据一年四季盛开的鲜花,诗情画意地把秋天的桂花,冬季的梅花,夏季的芙蓉和春天的桃花、李花,浓缩在这首只有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
众人听了,实在想不到这首诗竟会出自一个年仅七岁的女孩之手,就其标题的新奇,构思的巧妙,用笔的自然,措词的精美,意境的清丽,交口称赞。随后,有人提议说:“今年笔会诗文头名,就无须再推举了,看来非小莫邪莫属了。”
大家立即表示同意。
从此,小莫邪不仅被正式吸收为笔会的一员,而且她的名字也随着她的诗文被传了出去,成了南京城中尽人皆知的“女神童”。
元朝灭亡,明朝建立,南京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年仅十三岁的刘莫邪,以她秀丽的容貌、出众的文才,出入在公侯贵妇的诗文酒会上。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以优美的诗句、动人的容貌,赢得了一个小姑娘的青睐。
只见这小姑娘,七岁上下,被一帮打扮俏丽的贵妇们侍候着。当刘莫邪的诗句一落音,她便拍着手叫道:“好诗句,好诗句,我要把这首诗抄下来,我要她教我作诗。”
于是,刘莫邪便随着小女孩一块来到了当今天子的后宫。直到此时,刘莫邪才知道,这个小女孩,原来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女儿宁国公主。
这宁国公主,自幼精明聪慧,喜欢诗词。在她四岁的时候,朱元璋便为她请了老师,专门教她诗词;可是两年后,这位先生便以才疏学浅为由,主动告退了。后来,朱元璋又为她请来了一位老师,结果不到一年,又被宁国公主三问两问,竟也有些回答不上来,又主动告辞离去。
刘莫邪自到宫中,也感到宁国公主的确才华过人,很喜欢她;那宁国公主和刘莫邪一交谈,便知其学识渊博,就要拜她为师。这一来,刘莫邪可慌了手脚,感到自己比她只大五六岁,年龄都这么小,怎么可以以师徒相称呢?于是坚拒不受。经过协商,双方同意以朋友相称。从此,宁国公主天天向刘莫邪学习诗词,刘莫邪则是有问必答,从没有被难住过。时间一久,两人更是食同席,寝同床,学同桌,须臾不分离。
在这期间,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南征北战,平定天下大乱,无暇顾及女儿的学习。
五年后的一天,朱元璋静下心来,忽地想起了他的小才女宁国公主,便找来亲自测试,发现女儿的诗词竟有了神速的进步,心中高兴。当他询问公主这几年又拜谁为师的时候,宁国公主便把巧遇刘莫邪的情况说了一遍。
朱元璋不信天下竟有这样奇才的女子,便特地传她上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进行测试。结果,刘莫邪在皇帝、百官的众目睽睽之下,坦然自若,应对如流。朱元璋一时高兴,当即开口,赐她为“女秀才”。
事后,朱元璋也觉得有些后悔,因为自古以来,有赐进士、点状元的皇帝,哪有赐秀才的皇帝?因为秀才历来都是通过县试就可以了,根本轮不上皇帝去赐;但是,今日金口玉言,难以挽回,也只好如此。满朝文武当时听了就觉得可笑,但朱元璋的脾气他们知道,谁也不敢说个不字。
刘莫邪自从有“御赐女秀才”的头衔后,地位与以前大不相同了。按说,“秀才”并不是什么官职,只是相当于有了个学历的学生一样;可就是因为她这个“秀才”是御赐的,全国独此一个,就连那些位在“三公”的大官,见了她也要敬畏三分。
30年后,明太祖去世,明惠帝即位,刘莫邪此时也已是年近半百的人了。后来,燕王朱棣以武力夺取皇位,她认为是大逆不道,竭力反对,更加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明初旧臣。也正因为这一点,当她被下狱后,才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刘莫邪虽然被杀害了,但她的奇闻奇事却一直广为流传。
吴承恩用故事治病
一部《西游记》,四百余年来,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永传不衰。它的作者,就是从少年时期就被称为“神童”的吴承恩。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出生于公元1500年,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他的父亲叫吴锐。吴锐自幼丧父,家中十分贫寒,靠站在课堂门外旁听的方法读了不少书。他后来经商,依然不忘读书,特别是爱读史书。他每当读到屈原、伍子胥、诸葛亮、岳飞事迹的时候,常感动得流泪;他又喜欢谈论时政,说到不平之事,“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吴锐的这些秉性,对吴承恩后来创作《西游记》有着明显的影响。
公元1500年7月的一天,吴锐做了一个梦,见一位老者笑着向他走来说:“你虽为商人,却并不欺诈,为人忠厚,常济人之困,不计得失,天帝感动,不忍使你绝后,现派我来送你一子,快来谢恩吧!”
就在这年,四十多岁的吴锐得了个儿子,心中那个高兴劲可想而知。他为儿子取名承恩。后来吴承恩问他的母亲,是否真有“梦中送子”一事,母亲则笑着对他说:“那是你父亲去世前,生怕撇下我们孤儿寡母受人欺负,特意编造出来的,以表明你将来肯定会大富大贵,吓唬别人的。”
吴锐四十多岁得子,当然把吴承恩视若掌上明珠,十分珍爱;又见儿子聪明伶俐,便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故从吴承恩两三岁开始,就教他读诗学经;当他长到六岁时,便送他去私塾读书了。
吴承恩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学习格外刻苦用功,成绩在学校也是数一数二的。
但是,正当他学习日进的时候,父亲却不幸去世了。在这困难关头,私塾那位老师感到自办学以来,吴承恩是他最得意的弟子,舍不得让他失学,便说服他的母亲,并表示自己只收一半学费,使吴承恩得以继续念书。
从此,吴承恩学习更加刻苦认真了。到了十多岁的时候,便能诗会文,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在村中成了有名的小才子。乡亲们遇有婚丧嫁娶之事,都要找他去写祭文、请帖和对联,老师感到很是光彩。
这一日,附近村中有个叫张皇兴的粮店老板,因大斗进,小斗出,克扣百姓发了财,准备扩大经营,来找吴承恩,要以自己的名字写副对联,以宣扬自己。吴承恩知道,周围几个村中的百姓对张皇兴的贪婪欺诈恨死了,他本来名声就很坏,现在又要荣耀一番,承恩不觉心中暗自发笑,遂决定利用这次机会惩治他一下,于是提笔为他写了副对联:
皇兴大粮行
慈夙楚城扬
横批:
去四首
张皇兴虽认识几个字,却不懂诗文,一看上联有自己的名字,便已乐昏了头;又一看下联,把楚战场也搬来了,就更加乐不可支。他一时高兴,便送给了吴承恩十两银子。
可巧第二天,外地一位学者路过此地,看到这一副对联,不由笑了,悄悄向村中一位老人问道:“这对联是谁给他写的?”
老人说:“是一个叫吴承恩的孩子,今年十一岁,写的不错吧?”
那学者一听,大奇道:“十多岁的孩子?真是个神童啊!其才华自不必说,单这骂人一招,就是一般人难以想像得到的!”
老人听他这一说,有点蒙了,问道:“先生,此话从何说起?”
那学者把老人拉到一旁问道:“这粮店老板平时可能名声很不好吧?”
老人点点头。
学者指着横批道:“看到了吧,去四首。就是说,把这副对联前四个字的头拿掉,对联的意思不就变了么?”
老人琢磨着,在手心中画了画,这副对联竟变成了:
王八大粮行
心歹楚城扬
老人不由哈哈大笑道:“去得好,去得好!”
随后,这事便传开了,只瞒着张皇兴一家人。吴承恩“神童”的美称从此也被传得越来越远。
自从父亲去世后,吴承恩家中的日子更不好过了。但是,他的母亲却是个很有志气的妇女。她见儿子聪明好学,丈夫临去世前又有嘱托,指望着他将来能给吴氏家族光宗耀祖,因而,无论经济上多么困难,她都要供儿子读书,下决心把他培养成才。她拼命地为人纺线织布,拼命地为人拆洗缝补,拼命地省吃俭用,后来又由于学校老师减免一半学费的照顾,使吴承恩得以继续把书读下去。
但是,长期超负荷的运转,终于把母亲累倒了。吴承恩望着母亲那枯瘦的身板,憔悴的面孔,深陷的眼睛,无力的双手,心中难过极了。家中没钱,拿什么给母亲买药治病?
老师知道了,深为同情,当即送来了几两银子,让吴承恩给母亲买药治病,并批准他暂不去学校上学,让他一边在家自学,一边精心侍候母亲,老师定期来给他补课。
对老师送来的钱,母亲一分也不许用,并对吴承恩说:“老师免掉一半学费,让你继续上学,这就已经对我们有莫大的恩德了,怎好再花老师的钱?况且,我的病只是累的,休息几天就会好的,吃什么药呢!”
吴承恩哭了,母亲也流出了眼泪。
一个偶然的机会,吴承恩出去提水,听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回来后,给母亲讲了一遍。这是一个善恶因果报应的故事,母亲听后,高兴地给吴承恩说:“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我们家几代人与人友善,才使你在家中最困难的时候,遇到像你老师这样的好人相助啊!”
吴承恩心有所思地点点头。然而,就在这一霎那间,吴承恩大有所悟:母亲一听故事,竟有精神了,眼也有神了,说话也有力气了。一个结论出现在他的脑海中:讲故事能治病。
于是,他又把自己过去听到的故事,看书看到的故事,专拣那些逗乐的、有趣的,讲给母亲听。
时间一久,他脑子中装的故事讲完了。从前,吴承恩是很爱读故事的,把平时的零用钱全买成了故事书,父亲和老师发现后,因怕影响他的功课,不让他读,并把那些故事书全收了去。如今,他便又找了出来,自己看一遍,然后讲给母亲听。说来也怪,母亲听了这些故事,精神的确越来越好,有时竟乐得哈哈大笑。
奇迹终于出现了,他母亲的病竟然不治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