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儒学基本常识
16654000000032

第32章 元、明儒学(7)

黄绾曾对王守仁“致良知”说推崇备至,称为圣学,后乃怀疑、以至批判王学,认为王学流于禅。

黄氏从批判王守仁《大学问》的“三纲领八条目”入手,认为王守仁及其弟子的理论和天性人情之真是不相容的。指出人之有喜、怒、哀、乐之“情”是自然的,因此人不能去情,只应使情的发挥“得其正”,摆脱禅化之王学。

又认为利与义二者应该并重。黄氏认为为学,一是圣人之学,探讨义和利的统一,研究人之情如何“得其正”;一是“禅定之学”,而后者的结果是“良知既足,而学与思皆可废”了,因此,黄氏认为王学“实失圣人之旨,必将为害,不可不辨”。

黄绾强调学问和实践二者关系的重要。把农业技术知识看成是民生大计,以至学者也不可不学。认为学与思应互相结合,批判陆九渊等的不思、不起意的唯心观点,沿用《孟子》的“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的观点,强调认识的思维作用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性。

黄绾认为“困知勉行”的标准就是知止,有思、有为与无思、无为是区别圣人之学与禅学的标准。黄绾否定宋儒的心传的道统,而宣布“经世致用”。

黄绾在本书中对禅化的王学的批判以及他借孔子之言对认识论的贡献,是此书的精华所在,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学蔀通辨》

《学蔀通辨》,后世有多个版本,内府藏本有12卷,明代陈建撰。

《学蔀通辨》主要以佛与陆、王为学之三蔀,分前编、后编、续编、终编。每编又自分上、中、下,而采取《朱子文集》、《语类》、《年谱》诸书以辨之。

《焚书》和《续焚书》

《焚书》,哲学、文学性著作,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著。李贽于万历十八年64岁高龄时著成此书。《焚书》又称《李氏焚书》,共6卷。

他死后由门人汪本轲编辑成集、刻于万历四十六年的《续焚书》。两书收录了这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

《焚书》包括《书答》、《杂述》、《读史》及诗歌几个部分,多方面反映作者的政治、哲学及社会思想,是了解李贽思想学说的基本资料。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李贽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假道学。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高官利禄。李贽对程朱理学及卫道士们的揭露真可称一针见血,句句中的。

《焚书》和《续焚书》是李贽反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力作。书中对儒家和程朱理学的大胆批判所表现的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精神,启迪与鼓舞了当时及后来的进步学者,对人们解放思想,摆脱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而被统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

李贽也深知其见解为世所不容,故将著作名之为《焚书》,以后也果然于明清二代多次遭焚烧,但却是屡焚屡刻,在民间广为流传。李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成为后世之楷模,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他当作反孔的先驱。

《藏书》

《藏书》,经传体历史及史论著作,共68卷,明代李贽所作。《藏书》分为《世纪》和《列传》两部分,主要取材于历代正史,系历史人物评传。

其中,《世纪》讲述的是朝代的更替以及帝王个人的活动。有些人物虽从未称帝,但曾号令一方,也列入其中,如陈胜、公孙述等。

记叙的顺序是根据时代而定,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

其中的《列传》则把大臣分门别类,各门类中人物依时代先后排列。大的分类有《大臣传》、《名臣传》、《儒臣传》、《武臣传》、《贼臣传》、《亲臣传》、《近臣传》、《外臣传》8种,每类之下又分若干门。在《藏书》两部分中,共记载了从战国至元亡约800多名历史人物。

在《藏书》中,李贽对盲目推崇圣人之言的儒学教条进行抨击,而对敢于舍孔子之法者大加赞赏。在《德业儒臣前论》中他还嘲笑宋代理学家妄自尊大,以为孟子以后,道统断绝,只有他们能够越千年而接续孟子,而实际上“宋室愈以不竟,奄奄如垂绝之人。”

李贽在《藏书》中宣扬了自己的观念。认为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应该是这个人的实际成就和才干,而不是传统的道德教条,这实际是明代社会功利思想的反映。

从新的标准出发,李贽对千百年来的历史人物重新做了评估和分类。如历来被认为是“草寇”的陈胜、项羽、公孙述、窦建德、李密等人堂而皇之地列入了《世纪》里,与唐太宗、汉武帝等并列。

《童心说》

《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著。童心就是真心,一念之本心,实际上只是表达个体之真实感受与真实愿望的私心,是真心与真人得以成立的依据。

李贽将认知的是非标准归结为童心。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特别是三部《大全》的颁定,一方面标志着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同时也表明程朱理学开始走向衰落。

《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首檄文,有着很大的震撼力。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至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童心说》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童心说》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之至文”。

因此,后人认为,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话》,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被后人所称道。

《呻吟语》

《呻吟语》是明代晚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吕坤所著的探讨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呻吟语》全书共6卷。

前3卷为内篇,后3卷为外篇,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等17篇。

涉猎广泛,体悟性强。反映出作者对社会、政治、世情的体验,对真理的不懈求索。其中闪烁着哲理的火花和对当时衰落的政治、社会风气的痛恶。表现出其权变、实用、融通诸家的思想。

作者针对明朝后期由盛转衰出现的各种社会弊病,提出了兴利除弊、励精图治的种种主张,并阐述了自己对修身养性、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和见解,对当今世人颇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