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儒学基本常识
16654000000031

第31章 元、明儒学(6)

《读书录》所讨论的虽是程朱理学中的问题,并推崇朱熹,但对朱熹思想作了修正和发展。在理气、道器、太极、阴阳的关系问题上,薛不完全同意朱熹的观点,而主张理在气中,道在器中,太极在阴阳中的说法。

书中提出人性问题上他完全接受了朱熹的思想,宣扬“后性说”。

《读书录》有明万历二十四年刻本,是类编性的。清乾隆十一年刻本分《读书录》、《续读书录》各11卷。

《困知记》

《困知记》,明代哲学家罗钦顺的重要著作,他仿照张载著《正蒙》的方式写成,书名取自《论语》中“困而知之”一语,意指苦心钻研所得。

全书共分6卷,完成于作者一生中的最后20年,是罗钦顺哲学思想的总结。其中,《困知记》两卷,成于嘉靖七年,《困知记续》两卷,分别完成于嘉靖十年、十二年,《三续》、《四续》各一卷,《四续》完成于嘉靖二十五年。又有附录一卷,收入重要书信若干篇。

本书是批判心学、改造理学的重要著作,对于研究理学演变史具有重要价值。他明确表示,写此书的目的是继承儒家的传统,批判各种似是而非的理论。其中,主要批判佛教唯心论和王守仁的良知说,同时批判地改造程朱理学。

在理气、道器、“理一分殊”、“格物致知”等问题上,提出了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天理与人欲问题上,批判了“存天理,去人欲”的理论,提出了理欲统一的学说。对于明清之际唯物主义思潮的兴起起了重要作用。

此书有明刊《三先生语录》本、明嘉靖刊本、明天启刊本、清康熙九年刘炳刊本、日本万治元年刊本等。

《大学问》

《大学问》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研究《大学》的定型之作。《大学问》的文化前提是《论语》、《中庸》、《大学》及《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心性之学。

在这一前提下,王阳明具体展开了对朱子学的批判性反思。在其思想文化前提的作用下,在反思朱学过程中,王阳明确立起了自己的哲学立场、哲学逻辑及观点,即《大学问》所集中表达出来的、作为王学最高发展的“致良知”逻辑。

在《大学问》中阳明贡献出了对《大学》的逻辑解读。通过这一解读,即彰显了《大学》内含着的思想理论意义并使其文化化,同时也确立起了自己的哲学,为中华民族贡献了宝贵的哲学文化财产。

后人认为,一方面,王阳明基于生存论的哲学立场所作的《大学问》凸显了《大学》内在逻辑,使其文化化。阳明将三纲领把握为一个内在的逻辑过程,使其既具有本体基础,又具有现实性。

八条目作为三纲领的具体节目,体现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此乃《大学问》对《大学》的贡献。

另一方面,《大学问》通过对《大学》的解读完成了王阳明致良知哲学逻辑的建构。王阳明通过对本体的澄明,对三纲领的逻辑把握,对致知的诠释最终完成了其即本体、认识、修养于一身的一个三位概念——致良知。此乃《大学》对阳明的贡献。

《传习录》

《传习录》,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中卷有书信8篇。回答了对于知行合一、格物说的问难之外,还谈了王学的根本内容、意义与创立王学的良苦用心;讲解致良知大意的同时,也精彩地解释了王学宗旨;回答了他们关于本体的质疑并且针对各人具体情况指点功夫切要。另有两篇短文,阐发阳明的教育思想。

下卷的主要内容是致良知,阳明结合自己纯熟的修养功夫,提出本体功夫合一、满街都是圣人等观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它使王学体系齐备。

应该承认王阳明以上的这些思想的确为人性善作了本体论的说明,有其历史意义。但也一定要看到,他的学说对人性恶的原因研究不够。

虽然他的学说在明代下层人民中也有影响,但仍不能说它有较大的普泛性。王阳明也注意到过“利根”和“钝根”之人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

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这也是他不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

《传习录》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辩证的授课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

直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20世纪的许多思想家和学者一直致力于对它作现代解释并力图克服其偏失。

《王文成公全书》

《王文成公全书》,共38卷。明代王阳明撰,明代谢廷杰辑刊。

全书收入守仁所著《传习语》3卷、后附《未子晚年定论》,为徐爱辑、钱德洪删定;《文录》五卷,皆杂文,其中有《宋子晚年定论序》、《修道说》、《大学古本序》等涉及经学;《别录》10卷,多为公移文;《外集》7卷,为诗与杂著;《续编》6卷,为《文录》续编,都是王阳明死后,钱德洪搜辑整理。

后附《年谱》3卷、《附录》一卷、《世德纪》一卷、《附录》一卷、《年谱》与《世德纪》皆钱德洪所撰,《附录》为王畿撰。

《王文成公全书》书中所收,以《传习录》最为重要。乃王守仁学术思想代表作,其他则与经学关系本大。

备书本各自单行,隆庆六年谢廷杰巡按浙江时,合而刊之,仿《朱子全书》之例,称《王文成公全书》,当时重王阳明学术,故有此举。王阳明著作,大收录于此。

《雅述》

《雅述》,明代哲学家王廷相的重要哲学著作。书分上、下两篇,成于明嘉靖十七年四月,同年十月由后学谢镒刻印。

书中着重阐述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批判了天人感应论。

《雅述》和王廷相的另一部著作《慎言》一样,向为明清儒学学者所重视。黄宗羲、王夫之等著名思想家都受它较大的影响。

《明道编》

《明道编》共6卷,明代黄绾撰。黄绾曾撰《久庵日录》8卷、《习业录》4卷,嘉靖二十六年其子黄承德将二书合并,刻成《明道编》12卷,今所存6卷,为黄绾晚年所手定《日录》6卷,其他已佚。

《明道编》为黄绾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黄绾一生学术思想的观点在此书中均有反映。黄绾初受学于谢铎,信宋儒之学,后追随王守仁,晚年又背叛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