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位私塾弟子,人大本科毕业,学HR专业,想进证券行业,但学历太低、专业不对口,难度很大。我觉得进三大证券报,是另一条进证券业的上佳路径。于是我就给《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证券日报》的社长打电话,说推荐一个毕业生给他当记者或编辑。对方问什么学校、学历、专业,我说这些都不重要,就一句话:“这个人的志气和才学足以创办一份中国的《华尔街日报》。”后来三家报纸都说:那就让他来吧。最后他去了深圳,进了《证券时报》。
和君商学院一届学子茅品,北大博士,一直是学理工科,学历上与商学、投资和证券不沾边。求职的时候他入围了一著名证券研究所的面试,但未挤入优先级考虑的前列。他说他心里很没底儿,结果会怎样挺悬的。我打电话给该证券研究所的所长,底气十足地向他推荐茅品,我说的关键一句话是:只要给茅品机会,若干年后他很可能是中国证券界的又一个王明夫!茅品顺利进入了这个证券研究所,我迄今还对自己的这个判断深信不疑。半年之后,我听说茅品上手很快,已经在所里崭露头角,脱颖而出了,工作很在状态上。我心里掠过一丝笑意,但也泛起一缕遗憾。笑意是因为他的出色,遗憾是担心他会早早就成功。少年得志,人生之大不幸矣!
你用宝贵而美好的大学时光打造出了一份光鲜亮丽的简历,我未必敢为你推荐工作。但如果你有张柏、茅品式的功底,我根本不看你的简历就敢于底气十足地向别人推荐。在这个问题上,我确实有点“各色”。我不是一个脱离红尘、自命清高的人,在今天这样的职场风气下,我深知一份亮丽简历的重要性。但我还是想提醒真正有志的年轻人,准备一个良好的自我,无论如何都比准备一份漂亮的简历会来得更有意义。
四、以师会友,以文会友
前世五百次的深情回眸,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们之间穿越茫茫人海,在某个年份萍水相逢,并师生一场,直至结下一段纯净、唯美的深情厚谊。此间必有某种缘分!我理解,这种缘分不是冥冥中的神秘踪迹或力量,而是你我作为凡夫俗子中的一员,在自己平凡的成长和生活历程中形成了某种共通的积淀和品性,于是我们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哪怕彼此很不熟悉,但一篇文章、一段话、一番感应,就足以深以为然、引为知己、感到亲切无比。我相信,张博、王冠、赵俊峰、谭婞、孔令博、谢岩、韩宇、杨红强等学员的一篇入学作文深深地打动了我,就属于这种情况。自古有多少以诗会友、以文会友的佳话啊!
此刻,我想起左宗棠的一则故事。左宗棠才高盖世,但科举落败,回到湖南老家做乡村教师,成了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命运的转机发生在1837年。是年春,连任十几年两江总督、政绩德行皆名满天下的当朝重臣陶澍回湖南老家省亲,途径醴陵,下榻县公馆。左宗棠作的二副欢迎对联让陶澍怦然心动。
其一: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其二:
一县好山为公立,
两度绿水俟君清。
陶澍读后,感觉小小醴陵,居然有我知己。这位花甲之年的朝廷重臣,当即提出要见见这诗文作者。其时,左宗棠年仅二十几岁,陶澍决定推迟归期,与素昧平生的左宗棠彻夜长谈,共议天下大事。后来,落魄举人左宗棠扶摇直上,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正是从这里开始,左宗棠开始接触国家大事,直至后来成为晚清中兴一重臣,收复新疆广袤河山的大英雄。曾经一位翰林院学士向皇帝写了一道奏疏,其中有言:“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即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
史家把此段左陶结缘称作“以诗拜师”!
五、什么样的人,能够赢得同学们发自内心的佩服与尊敬
二届毕业前夕,我一批一批地跟同学们进行毕业谈话。谈话中有一个问题一定会问到:你最喜欢或最佩服和君商学院里的谁?让我有点意外的是,不怎么闪亮的章镇拔得头筹,赢得了全院最多同学的喜欢和敬佩。
章镇,江苏人,中山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读硕士,平凡、朴实、安静,没有才华横溢的那种闪亮劲儿,也没有呼风唤雨的那种感召力。入学之初,让他做班长,他很紧张,觉得自己做不好。不曾想,临到毕业的时候,从来没想领导谁的他已经成为了全院多数同学心目中由衷喜欢和佩服的领导。
对自己当班长的经历,他是这样回顾的:“入学之前对能否进入和君商学院都没有信心,更没想过在这样藏龙卧虎的地方,自己还能被任命为班长以及班委联合会常任召集人。我深知我的能力根本不行,管理自己都管不好,怎么可能管好这么多优秀的人。我也曾犹豫过,但是因为要敢于担当,我想我就是真不行也得硬上,实在干不好就被拿下呗。先生的一句‘无私无我,竭尽真诚’,简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这一年就靠这个勉强过来了,也只有这样才能过得来。因为能力不行,就必须更真诚一些、付出多一些。其实我是很不习惯成为焦点的,可能比起做个光芒四射的领袖,我更愿意,也更适合低调一点,踏踏实实做点事。”
读章镇的毕业报告,慢慢的,我就泪花盈盈。
【我的毕业报告】
文 / 第二届和君商学院六班章镇
一、系统回顾和反思一年的学习与成长历程
我今年快24岁了,这个年龄看着觉得挺特别。一个人长到24岁,尽管还不一定能够完成对人生的充分体验和系统思考,也应该是一个走向成熟、走向坚定的年龄了。之前的二十几年多少有些浑浑噩噩,好在终于在2008年的春天与和君结缘。这一年走过来,我仿佛并没有怎么改变,还是一直以来那个真实的我,平凡、普通、顺其自然;又仿佛远远不再是以前的我,内心里有些东西积淀下来,虽然仍亟待梳理和系统化,但已隐约感觉到这些东西将成为支撑今后一生的精神力量;更不一样的是,身边多了一群志趣相投、亲密无间、情深似海的兄弟姐妹,从此再不孤单,再不惧怕……
在和君商学院这一年的学习,大概可以这样概括:参加全部12场全院讲座并按时完成了课后作业;参加小范围的讲座和分享十余场,印象较深的包括王丰老师的讲座《我如何做产业研究和公司研究》(一班内部讲座)、《学习商学ABC》,易阳春老师的公务员考试交流会以及讲座《创业融资:VC&PE》,周彦平老师的讲座《如何简单看企业》,六班刘松琳的创业历程分享和六班杨旭的分享《以爱的名义》等等;独自或与商学院同学一起参加清华北大的讲座十余场,印象比较深的有……;参加了全院和跨班的活动不下十次,印象比较深的包括……;参加六班大小活动和聚会,几乎每周一次;一年中与和君商学院同志的短信、邮件、电话不计其数;这一年喝下的酒估计超过了之前二十几年的总和……
同行的人和要去的地方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在这一年当中,认识、接触、熟悉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他们有的才华横溢,有的质朴真诚,有的能力突出,有的做事踏实,有的阅历丰富,有的单纯可爱……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有可读的故事,与每个人的相遇,都是一种缘分。这其中有的很熟悉,熟悉到即使坐在对面,依然十分想念;有的也很陌生,陌生到仅有一面之缘,相互没叫过名字。
1.知识收获
我的本科专业是企业管理,大学四年,似乎学了点什么,又什么都没学到。这么说可能有些偏颇,毕竟算是学过了科班的知识体系,也受到了一些管理学思维的训练。保研到清华,学的还是同样的专业,甚至相关课程所讲的东西都似曾相识,只不过研究生阶段更强调阅读文献。初到北京时,我期望通过读研得到的是更敏锐的观察力、更深刻的理解力、更缜密的思维力、更准确的判断力以及更多的见识,但是学院式的培养方向还是很偏重学术,大部分老师也都是从欧美商学院正规的学术训练中出来,努力按照欧美的范式做学术研究。我尊敬所有老师,钦佩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但是更希望能遇到理论水平深厚,又有丰富实践经验或者至少是关注现实的商业世界的老师。到北京之前我对清华的课堂充满敬畏,想必是高手云集的道场和商学思想的殿堂,然而实际情形不是这样。几乎所有的课程,不管是战略、营销、人力资源,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即老师讲一段基本内容,然后由一个小组的同学查阅本周要求阅读的文献,然后由另一个小组做一个相关的案例分析。这样的课有它的好处,但也经常浪费大家的时间,因为几乎没有谁真的很认真地对待,没有谁真的对谁负责。老师讲完了他的部分,顶多在各小组讲的时候做做点评,有的时候会有课堂讨论,但几乎没有谁真的对问题本身感兴趣,没有谁真的在乎我的发言是不是能对他人有启发,没有谁真的在乎从讨论中得到了什么。在我看来大多数人只是在乎课堂表现和在老师眼中的印象。我曾经很认真地参加讨论,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甚至非常着急,但很快我就有点明白了:对于老师来说,课堂挺热闹,大家发言挺积极就好;对于同学来说,至少表现得积极参与讨论了,可能还展示了一下自己,大家都挺高兴,就行了。谁在乎那个问题的答案到底是什么?谁在乎这样的讨论到底有了什么效果?我失望了。失望的结果是我有点混日子,跟大多数同学一样,渐渐地不看书、不读文献了。日子可以混,因为没有人会检查,没有人强迫你发言,而且大家都差不多。可是自己也对自己不负责。
第一年研究生就这么混过去了,成绩自然好不了,没有继续拿到研究生奖学金,第二年就等于成了自费生。家里也没责备我什么,但这真是心里永远的痛。
和君商学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进我的生活中的。几乎可以说,我的硕士阶段的教育,其实是在和君商学院完成的,而且这里交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如果仅从知识收获上说,和君商学院的教学首先确立了成为优秀管理咨询师、企业管理者和投资银行家所需要的知识框架,即管理、资本、产业等知识模块;然后明确了在每个知识模块上学习和进阶的路径,即掌握科班的知识体系、了解理论的历史沿革、通读各个主流学派;再者,和君商学院的课堂展示了如何把这些知识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力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和君商学院一直在提倡蓄深养厚、沉潜内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说这些可能有些虚,我必须承认,这一年我没有好好读书,很多次讲座也没能安安心心地从头听到尾(因为当班长,我开场时常常还没有坐定,中途可能去处理点突发情况,快结束的时候常常去协调延时的问题),但是,我想说,最大的收获可能并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意识到发狠读书的迫切,明确了修学的路径。学无止境,这一年仅仅是个开始,我想我真的缺少了一段踏踏实实读一些书的日子,我已决定我不能没有这样的体验!
2.思想收获
在这一年中,或是聆听先生和各位老师的讲课,或是阅读《三度修炼》和《心有理想,春暖花开》,或是看论坛上同志们的分享,或是在与同志们交流的时候,常常感受到思想的涤荡。“产业为本、战略为势、创意为魂、金融为器”的投行心诀,ECIRM战略模型,“公司战略的最高境界是法无定法,守正出奇”,“1P+3P”的营销组合模式,深度营销,“管理咨询+投资银行”的业务模式,等等,这些和君的代表性商学思想博大精深,这一年有幸了解,却不敢说能有多少真正的理解,这些真是需要一朝闻道、终生悟道的。
3.人格收获
我可能还是比较感性,相对于和君课堂上所展示出的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战经验、大气磅礴的产业和投行思维,我更觉得,和君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和君所追求的诗意和情怀,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先生所说的“精神彼岸”,对国学的怀想和提倡,三度修炼和沉潜内修的理念,回归生活的朴实无华、建立走向成功的生活常态,这些精神和理念才是和君的魅力和魂魄所在,也是和君商学院教给我们的最最重要的东西。正如《新一代投资银行家的使命与道德》一课的结束语所说:“和君所教学的东西,在专业上的水准和境界,不需要多少年就将被同学们的成长所超越。但是和君里那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远见、追求理想的激情、立志天下的气概、保持敬畏的正心诚意和精神肃穆、把事情坚持做下去的态度、成人达己和朴实无华的路径选择,应该是我们一生都不能丢弃的品质。”
二、论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发展道路
期中作文谈我的职业理想,我说我想成为一个企业家,理由是对自由的向往、对家庭的爱和责任、对拥有力量的渴望,这些是我内心深处一直以来的生命原动力,而做企业家与此最为符合。但是我也说到,这个理想看起来很虚妄,越接近现实,它就显得越渺茫。我说打算用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进行准备和积累,包括知识、经验、能力、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关注随时可能出现的机会,在合适的时候再走上创业的道路,可是也深知这其中变数可能太多……
以上路径不管怎么走,似乎从所做事情的层面看离我的职业理想都太远,以至于原本就有些虚妄的理想显得更加虚妄。但我会永远记住易阳春老师说的:“如果你对未来有强烈的冲动,而且立志要做一番事业,成就一个人生,那你不管以什么事业起步,都是为未来做的‘练习赛’而已。无论是进国开行、发改委、高盛、美林,还是进国企,无论是做保险公司业务员、和朋友合伙开公司,还是做大学生村官,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只有底蕴的厚度才能决定事业的高度,而不是光鲜的名片。”我也会记住先生说的,“关于找工作,我想说的是,你如果能做到这段话所说的那样,那么无论你找到什么工作,都会一样的好;你如果做不到这段话所说的那样,那么无论你找到什么工作,都好不到哪里去。同学,君子务本,你知其意否?语录:有理想、有追求而不自命不凡,勇于创新而不标新立异,追求卓越而不居功自傲,有独立见解而不固执己见,平凡而不平庸,自信而不自负,坦陈不同意见而不轻易否定他人,固守原则而不失灵活,贯彻领导意图而不一味盲从,团结群众而不随波逐流,敢冒风险而不鲁莽行事,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放纵过错,坚持终生读书学习而不盲目照搬照抄,工作全心投入而不失生活情趣,展现自身魅力而不掩盖他人光辉……全部做到这些是不可能的,但是永远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永远不能放弃做人的信念,永远不能放松做人的目标。”这些教诲,定要铭记在心,身体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