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行星大探秘
16591800000025

第25章 神秘的自然景观(7)

虽然阿尔卑斯山脉并不像其他第三纪时期隆起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和落基山阿尔卑斯山脉等,那样高大,然而它对说明重大地理现象却很重要。阿尔卑斯山脊将欧洲隔离成几个区域,是许多欧洲大河(如隆河、莱茵河和波河)和多瑙河许多支流的发源地。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出的水最终注入北海、地中海、亚得里亚海和黑海。由于其弧一般的形状,阿尔卑斯山脉将欧洲西海岸的海洋性气候带与法国、意大利和西巴尔干诸国的地中海地区隔开。

经过多少世纪演变出来的与众不同的阿尔卑斯型畜牧经济,自19世纪以来已有改变,这里以当地原料和发展水电为基础已兴办起工业。阿尔卑斯山脉已经成为数百万欧洲人和其他世界各地观光客的夏季和冬季游乐场。阿尔卑斯山脉脆弱的自然和生态环境受到如此巨大的人流冲击,已成为世界上受威胁最严重的山脉之一。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位于欧洲南部。呈一弧形,东西延伸。

长约1200多千米。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10米。山势雄伟,风景优美,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晶莹的雪峰、浓密的树林和清澈的山间流水共同组成了阿尔卑斯山脉迷人的风光。欧洲许多大河都发源于此。水力资源丰富。为旅游、度假、疗养胜地。

阿尔卑斯山脉的气候成为中欧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南欧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

山地气候冬凉夏暖。大约每升高200米,温度下降1益,在海拔2000米处年平均气温为0益。整个阿尔卑斯山湿度很大。年降水量一般为1200~2000毫米。

海拔3000米左右为最大降水带。边缘地区年降水量和山脉内部年降水量差异很大。海拔3200米以上为终年积雪区。阿尔卑斯山区常有焚风出现,引起冰雪迅速融化或雪崩而造成灾害。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

多瑙河、莱茵河、波河、罗讷河都发源于此。山地河流上游,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又有利于发电。

地理位置

这条耸立在欧洲南部的着名山脉,西起法国东南部的尼斯附近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东延伸,经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国西南部,东止奥地利的维也纳盆地。总面积约22万平方千米。长约1200千米,宽120~200千米,东宽西窄。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

山脉主干向西南方向延伸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延伸为亚平宁山脉,向东南方向延伸为迪纳拉山脉,向东延伸为喀尔巴阡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可分为3段。西段西阿尔卑斯山从地中海岸,经法国东南部和意大利的西北部,到瑞士边境的大圣伯纳德山口附近,为山系最窄部分,也是高峰最集中的山段。在蓝天映衬下洁白如银的勃朗峰(4810米)是整个山脉的最高点,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界。中段中阿尔卑斯山,介于大圣伯纳德山口和博登湖之间,宽度最大。

有马特峰(4479米)和蒙特罗莎峰(4634米)。东段东阿尔卑斯山在博登湖以东,海拔低于西、中两段阿尔卑斯山。

形成的原因

阿尔卑斯山脉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早在1.8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北大西洋扩张,南面的非洲板块向北面推进,古地中海下面的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向上拱起,由此造成的非洲和欧洲间相对运动形成的阿尔卑斯山系,其构造既年轻又复杂。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时形成一种褶皱与断层相结合的大型构造推覆体,使一些巨大岩体被掀起移动数十千米,覆盖在其他岩体之上,形成了大型水平状的平卧褶皱。西阿尔卑斯山是这种推覆体构造的典型。

更新世时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地冰川中心。山区为厚达1千米的冰盖所覆,除少数高峰突出冰面构成岛状山峰外,各种类型冰川地貌都很发育,冰蚀地貌尤其典型,许多山峰岩石嶙峋,角锋尖锐,挺拔峻峭,并有许多冰蚀崖、U形谷、冰斗、悬谷、冰蚀湖等以及冰碛地貌广泛分布。现在还有12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约4000平方千米,其中以中阿尔卑斯山麓瑞士西南的阿莱奇冰川最大,长约22.5千米,面积约130平方千米。

阿尔卑斯山除了主山系外,还有四条支脉伸向中南欧各地:

向西一条伸进伊比利亚半岛,称为比利牛斯山脉;向南一条为亚平宁山脉,它构成了亚平宁半岛的主脊;东南一条称迪纳拉山脉,它纵贯整个巴尔干半岛的西侧,并伸入地中海,经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岛直抵小亚细亚半岛;东北一条称喀尔巴阡山脉,它在东欧平原的南侧一连拐了两个大弯然后自保加利亚直临黑海之滨。

大约1.5亿年以前,现在的阿尔卑斯山区还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随后陆地逐渐隆起,形成了高大的阿尔卑斯山脉。整个山区的地壳至今还不稳定,地震频繁。近百万年以来,欧洲经历了几次大冰期,阿尔卑斯山区形成了很典型的冰川地形,许多山峰岩石嶙峋,角峰尖锐,山区还有很多深邃的冰川槽谷和冰碛湖。直到现在,阿尔卑斯山脉中还有1000多条现代冰川,总面积达3600平方千米,比欧洲国家卢森堡还要大。

独特地质

阿尔卑斯山脉是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间涌现出来的,阿尔卑斯造山运动约在中生代将近结束的7000万年前开始的。在中生代期间,河水将被侵蚀的物质冲刷并沉积在被称为特提斯海的广阔洋底,并在这里缓慢变成由石灰岩、黏土、页岩和砂岩组成的水平岩层。

在瑞士意大利边境上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马特峰在第三纪中期,非洲构造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构造板块碰撞,那些早先沉入特提斯海的深层岩石被挤压向结晶体的基岩及其周围而形成褶皱,这些深层岩石随同基岩升高至接近今日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度。这些构造运动持续到900万年前才停止。在整个第四纪期间,侵蚀的力量啃咬着这庞大的新近形成褶皱而被推挤上来的山脉,形成了今日阿尔卑斯山脉地形的大概轮廓。

在第四纪期间,地形进一步被阿尔卑斯冰川作用和被填满山谷并溢向平原而不断伸展的冰舌塑造成形。如同圆形露天剧场似的凹地,宛如薄刀刨削过的刃岭,诸如马特峰(Matterhorn)、大格洛克纳山(Grossglockner)之类的巍峨山峰,皆从山顶上耸起形成;山谷被扩阔并加深成为一般的U字形,大瀑布从高出主谷底部数几十米的一些悬谷喷泻而出;修长而深不可测的湖泊给许多坚冰刨削后的山谷注满了水;融化的冰川沉积了大量的沙砾。

当冰离开山谷时,无论是对横向山谷或Z字形山谷都是重新向下切削。迄今所有的河谷皆已被侵蚀成海拔大为低于周围的高山。在白朗峰附近的阿尔沃河(ArveRiver)的河谷中,地形凹凸的差异达3.993米以上。

所以冰川作用改变了自然环境:谷地的气候比周围的高处温和得多,人类可深入山区建立居民点,交通便利了;由于冰碛沉积,土质也较为肥沃。在现代,仍有严重的冰川侵蚀在继续。在阿尔卑斯山脉中,仍有上千平方千米以上的冰川。夏季从这些冰川融解而倾泻出来的水对于填补用于发电的水库是很重要的。

气候特征

阿尔卑斯山脉所处的位置,以及各山脉的海拔和方位大不相同,不仅使这些不同的小山脉之间,而且使某一特定小山脉范围内的气候极端不同。由于阿尔卑斯山脉地处欧洲中部,它受到四大气候因素的影响;从西方流来大西洋比较温和的潮湿空气;从北欧下移有凉爽或寒冷的极地空气;大陆性气团控制着东部,冬季干冷、夏季炎热;南边有温暖的地中海空气向北流动。

差别悬殊的气温和年降水量都与阿尔卑斯山脉的自然地理有关。谷底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是因为谷底较周围高地温暖而干燥。海拔1524米以上的地方,冬季降水差不多全都是雪,一般雪深3~10米或10米以上,在海拔2012米处,积雪约从11月中旬延续到5月底,通常高山的山口被积雪封锁。在地中海沿岸的山中,谷底的1月平均温度为-5~4益,甚至高达8益,7月平均温度为15~24益。温度逆增很寻常,尤其在秋、冬季期间很常见;山谷常常是一连好几天布满了浓雾和呆滞沉闷的空气。这些时候,在海拔1006米以上的地方可能要比低洼的谷底较温暖、较阳光明媚。刮风可能在当天天气和当地小气候中发挥明显的作用。

焚风能持续2~3天,风向视气旋的轨迹不同,可以是南-北向或北-南向。这种焚风的气团,在其爬上山顶的过程中被冷却,这就带来降雨或降雪并延缓其冷却速度。当这种比较干燥的空气在背风面降落时,空气由于压缩而按常速变暖,所以这时的空气比它开始向上流动时海拔高度相同之处的温度高一些。在受到影响的地方,雪迅速地消失了。

雪崩是巨大的自然力之一,在11月末到次年6月初这段时间内,雪崩是经常出现的危险。雪崩不仅会造成大面积的毁坏,而且由于它将大量岩石从山坡带到谷底,是侵蚀作用的重要催化剂。

丰富的生态资源

阿尔卑斯山脉中几个植物带,反映了其海拔和气候的差异。在谷底和低矮山坡上生长着各种落叶树木;其中有椴树、栎树、山毛榉、白杨、榆、栗、花楸、白桦、挪威枫等。海拔较高处的树林中,最多的是针叶树,主要的品种为云杉、落叶松及其他各种松树。在西阿尔卑斯山脉的多数地方,云杉占优势的树林最高可达海拔2195米。落叶松具有较好的御寒、抗旱和抵抗大风的能力,可在海拔高至2500米处生长,在海拔较低处可有云杉混杂其间。在永久雪线以下和林木线以上约914米宽的地带是冰川作用侵蚀过的地区;这里覆盖着茂盛的草地,在短暂的盛夏期间有牛羊放牧。这些与众不同的草地——被称为高山盛夏牧场(alpages),阿尔卑斯山脉和植物带都是从这个词衍生出来的——都位于主要的、横向的山谷的上方。在沿海阿尔卑斯山脉南麓和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脉南部,主要是地中海植物,有海岸松、棕榈、稀疏的林地和龙舌兰,仙人果也不少。

有少数几种动物对于高山环境已很能适应。熊已消失,但高地山羊(它同岩羚羊一样,动作异常敏捷)却被意大利皇家猎物保护区所挽救。旱獭在地下通道中越冬。山兔和雷鸟(一种松鸡)冬季变成白色(保护色)。在一些小山脉的中间,设有几座国家公园可使当地的动物获得稳妥的保护。

波拉波拉岛

波拉波拉岛(BoraBora)是太平洋东南部社会群岛岛屿。在南纬16°30忆、西经151°45忆,塔希提岛西北270千米。属法属波利尼西亚。陆地面积38平方千米。人口2580万。由中部主要岛和周围一系列小岛组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是美国海空军基地。是社会群岛最美的岛屿之一。岛西岸的瓦伊塔佩(Vaitape)是主要居民点和港口。北端小岛上有飞机场。产椰子、柑橘、香草等。

美国作家詹姆斯·A·米切纳称社会群岛中的波拉岛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岛屿”。他的小说《南太平洋故事》就是以这个岛屿作为背景的。后来还根据小说改编拍成了一部音乐片。对许多人来说,波拉波拉岛是地球上的天堂。岛上第一批居民于2000年前从东南亚来到这里。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最先提出环礁是一种堡礁,它在岛屿周围呈环状向上生长。如果岛屿沉没海中,环礁仍可露出海面。波拉波拉岛正在沉没,某一天只有它的环礁将留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利用波拉波拉岛作为通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航路的中途加油基地。

旅游景观

波拉波拉岛属热带气候,四季如夏,平均气温为20~30益。4~10月为最适旅游的季节。波拉波拉岛一座双峰火山的遗迹耸立在该岛中部。奥特马努山现高725米,在火山喷发毁去其山顶之前,它曾隆起有海底之上达5400米。这座长期熄灭的(死)火山如今覆盖着浓密的绿色森林。美丽的青绿色泻湖环绕在小岛周围,有一条沙坝将泻湖与大海分隔开。沙坝之外是堡礁,几乎呈完美圆形,并点缀着称为“莫图”的小沙岛。如果问柏斯本地人,哪一处是观看柏斯全景的最佳地点,相信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表示:“去英皇公园。”

英皇公园(KingsPark)离市中心不过几分钟的路程,位于伊利莎山顶,占地1.6平方千米的英皇公园,有着非常优雅开阔的公园绿地,丰富的鸟类生态,以及广布西澳独特的野花,这是每一位来到柏斯的访客必须前往体验的地点。

颇有情趣的是,这里的动物根本不怕人类,即使走到它们身边,也丝毫不会像国内的动物一般,惊惶失措地四处奔走。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到,珀斯有很长的海岸线,无论我们站在哪个海滩,风景都是如画。比较出名的海滩有Cottesloe、Scarborough、TwoRock和Sorento等。这些海滩附近有厕所、食品店、酒吧等设施,所以很方便市民。在地图左下角是Fremantle港,在它的附近很多有特色的古老建筑物。港口附近有很多餐饮店、酒吧、传统市场和商场等。港口边有几家卖Fish&Chips的店家,可以边欣赏海景边享用美食。

地球最深的淡水湖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容量最大、最深的淡水湖。“贝加尔湖”是英文“baykal”一词的音译,俄语名称“baukaji”源出蒙古语,是由“saii”(富饶的)加“kyji”(湖泊)转化而来,意为“富饶的湖泊”,因湖中盛产多种鱼类而得名。根据布里亚特人的传说,贝加尔湖称为“贝加尔达拉伊”意为“自然的海”。论面积,贝加尔湖在世界湖泊中只占第八位,不如非洲的维多利亚湖和美洲大湖;但若论湖水之深、之洁净,贝加尔湖则无与伦比。

贝加尔湖湖型狭长弯曲,宛如一弯新月,所以又有“月亮湖”之称。它长636千米,平均宽48千米,最宽79.4千米,面积3.1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744米,最深点1680米,湖面海拔456米。贝加尔湖湖水澄澈清冽,且稳定透明(透明度达40.8米),为世界第二。其总蓄水量23600立方千米,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蓄水量的总和,约占地表不冻淡水资源总量的1/5。假设贝加尔湖是世界上唯一的水源,其水量也够50亿人用半个世纪。贝加尔湖容积巨大的秘密在于深度,该湖平均水深730米,最深1620米,两侧还有1000~2000米的悬崖峭壁包围着。如果在这个湖底最深处把世界上4幢最高的建筑物一幢一幢地叠起来,第4幢屋顶上的电视天线杆仍然在湖面以下58米,如果我们把高大的泰山放入湖中的最深处,山顶距水面还有100米。

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