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行星大探秘
16591800000026

第26章 神秘的自然景观(8)

贝加尔湖的产生据说是因为亚洲地壳沿着一条断层慢慢拉开,出现了一条地沟。起初,这条地沟深8千米,但随着岁月流逝逐渐被淤泥填塞,从淤泥中的微生物化石可以显示其形成年代。湖底有温泉喷出,还经常发生微小的地震。

有336条河流注入贝加尔湖,但只有一条河——安加拉河从湖泊流出。在冬季,湖水冻结至1米以上的深度,历时4~5个月。但是,湖深处的温度一直保持不变,约3.5益。

地理位置

贝加尔湖地区阳光充沛,雨量稀少,冬暖夏凉,有矿泉300多处,是俄罗斯东部地区最大的疗养中心和旅游胜地。西伯利亚第二条大铁路——贝阿大铁路,西起贝加尔的乌斯季库特,东抵阿穆尔的共青城。铁路沿湖东行,沿途峭壁高耸,怪石林立,穿行隧道约50处,时而飞渡天桥,时而穿峰过峡,奇险而壮美。

气候环境

贝加尔湖周围地区的冬季气温,平均为-38益,确实很冷,不过每年1~5月,湖面封冻,放出潜热,已减轻了冬季的酷寒;夏季湖水解冻,大量吸热,降低了炎热程度,因而有人说,贝加尔湖是一个天然双向的巨型“空调机”,对湖滨地区的气候起着调节作用。一年之中,尽管贝加尔湖面有5个月结起60厘米厚的冰,但阳光却能够透过冰层,将热能输入湖中形成“温室效应”,使冬季湖水接近夏天水温,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从而直接或间接为其他各类水生动物提供了食物,促进了它们的发育生长。据水下自动测温计测定,冬季贝加尔湖的底部水温至少有-4.4益,比湖的表面水温高。贝加尔湖可调节湖滨的大陆性气候。

地质地貌特点

贝加尔湖和它的汇水区是世界上一个独特的地质体系。贝加尔湖位于西伯利亚东部中心地区,接近亚洲的地理中心。贝加尔湖的山谷洼地是西伯利亚地区重要的自然屏障。这一自然屏障将不同的动植物区分开,在这里生长着许多独特的生物群落。

绝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贝加尔湖深处特有的动物残遗种约形成于3000万~2000万年前。绝大多数的湖泊,特别是冰河时期的湖泊,都形成于1.5万~1万年前。然后这些湖泊渐渐被沉积物填满,变成季节性沼泽、沼泽,最后彻底干涸。最近的研究表明贝加尔湖不是一个即将消失的湖泊,而是一个出于初始期的海洋。和非洲大陆以及南美大陆的地中海和红海一样,贝加尔湖的湖岸每年以两厘米的速度向两边拉开。贝加尔湖拥有许多海洋的典型特征——深不可测、巨大的库容、暗流、潮汐、强风暴、大浪、不断变大的裂谷、地磁异常等。

贝加尔洼地是不对称的,西部的坡面比东部更加陡峭。

每年贝加尔湖大约会发生两千次地震,其中大多数地震都比较小,只有通过地震仪才能探测到。每隔10~12年会发生一次5~6级的大地震,每隔20~30年会发生一次7~9级的大地震,有时震级可能还会更高。1862年和1959年中部湖盆曾发生过两次大地震。1959年,9.5级的大地震使湖底下降了15~20米。1962年10级的大地震使色楞格北部河口区下沉的面积为200平方千米。最近形成的Proval湾的深度是3米。

资源宝库

湖水是宝。贝加尔湖储存了世界淡水资源的20%,仅这一湖淡水就价值连城。贝加尔湖被誉为“世界之井”,不仅水量丰富,而且水质上乘,可以直接饮用,不必担心水中有病原体,因为湖中的“清洁工”专门为湖水过滤消毒。贝加尔湖特产的端足类虾每天可以把湖面以下50米深的湖水过滤七八次,所以湖水相当“纯净”。

湖中盛产稀有生物物种。贝加尔湖是俄罗斯出产稀有物种最多的地方。这里的稀有物种多是特产,举世难寻,如味道最鲜美的秋白鲑、讨人喜爱的环斑海豹等,举不胜举。

湖底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蓝蓝的湖水下面更是珍宝无数,据考察,贝加尔湖湖底埋藏着丰富的贵金属矿。不仅如此,还在湖底罕见地发现了冻结的沼气和天然气。

地球最大的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几乎占满整个非洲北部。东西约长4800千米,南北长为1300~1900千米,总面积约8.6万平方千米。撒哈拉沙漠西濒大西洋,北临阿特拉斯山脉和地中海,东为红海,南为萨赫勒一个半干旱的草原地区。

形成原因

(1)北非位于北回归线两侧,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干热的下沉气流,且非洲大陆南窄北宽,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的范围大,干热面积广。

(2)北非与亚洲大陆紧邻,东北信风从东部陆地吹来,不易形成降水,使北非更加干燥。

(3)北非海岸线平直,东侧有埃塞俄比亚高原,对湿润气流起阻挡作用,使广大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的影响。

(4)北非西岸有加那利寒流经过,对西部沿海地区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使沙漠逼近西海岸。

(5)北非地形单一,地势平坦,起伏不大,气候单一,形成大面积的沙漠地区。

撒哈拉的组成

着名的有利比亚沙漠、赖卜亚奈沙漠、奥巴里沙漠、阿尔及利亚的东部大沙漠和西部大沙漠、舍什沙漠、朱夫沙漠、阿瓦纳沙漠、比尔马沙漠等。面积较大的称为“沙海”,沙海由复杂而有规则的大小沙丘排列而成,形态复杂多样,有高大的固定沙丘,有较低的流动沙丘,还有大面积的固定、半固定沙丘。

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偏南靠近草原地带和大西洋沿岸地带。从利比亚往西直到阿尔及利亚的西部是流沙区。流动沙丘顺风向不断移动。在撒哈拉沙漠曾观测到流动沙丘一年移动9米的记录。

地形构造

撒哈拉沙漠主要的地形特色包括浅而季节性泛滥的盆地和大绿洲洼地,高地多石,山脉陡峭,以及遍布沙滩、沙丘和沙海。沙漠中最高点为3415米的库西(Koussi)山顶,位于查德境内的提贝斯提山脉;最低点为海平面下133米,在埃及的盖塔拉洼地(QattaraDepression)。

撒哈拉沙漠约在500万年之前就以气候型沙漠形式出现,即在上新世早期(530万~340万年前)。自从那时起,它就一直经历着干湿情况的变动。

贫瘠的土壤

撒哈拉沙漠的土壤有机物含量低,且常常无生物活动,尽管在某些地区有固氮菌。洼地的土壤常含盐,沙漠边缘上的土壤则含有较集中的有机物质。

气候条件

撒哈拉沙漠气候由信风带的南北转换所控制,常出现许多极端。它有世界上最高的蒸发率,并且有一连好几年没降雨的最大面积纪录。气温在海拔高的地方可达到霜冻和冰冻地步,而在海拔低处可有世界上最热的天气。

撒哈拉沙漠由两种气候情势所主宰:北部是干旱副热带气候,南部是干旱热带气候。干旱副热带气候的特征是每年和每日的气温变化幅度大,冷至凉爽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至最高的降水量。年平均日气温的年幅度约20益。平均冬季气温为13益。夏季极热。

利比亚的阿济济耶(Al-Aziziyah)最高气温曾达到创纪录的58益。年降水量为76毫米,虽然降雨变化极大,多数降水发生在12月至次年3月期间。另一降水高潮是8月,以雷暴形式为其特征。这种暴雨可导致巨大的暴洪冲入无降雨现象的区域。干旱热带气候的特征是随太阳的位置有一个很强的年气温周期;温和干旱的冬季和炎热干旱的季节之后有个反复多变夏雨。撒哈拉沙漠干旱热带区域年平均日温差为17.5益。最冷月份平均温度与北部副热带地区基本相同,但是日温差没有那么大。春末夏初很热,50益的高温并不稀罕。虽然干旱热带山丘的降水量全年都很小,低地的夏季一次雨量可达最高。在北部,这类降雨多数都是以雷暴方式发生。年降水量平均约125毫米,中部山丘有时降雪。沙漠西边缘的冷加那利洋流降低了气温,从而减少了对流雨,但湿度加大还时而出现雾。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冬季是吹哈麦丹风期,这是带沙和其他小尘粒的干燥东北风。

生态环境

撒哈拉沙漠植被整体来说是稀少的,高地、绿洲洼地和干河床四周散布有成片的青草、灌木和树。在含盐洼地发现有盐土植物(耐盐植物)。在缺水的平原和撒哈拉沙漠的高原有某些耐热耐旱的青草、草本植物、小灌木和树。撒哈拉沙漠高地残遗木本植物中重要的有油橄榄、柏和玛树。高地和沙漠的其他地方还发现的木本植物有金合欢属和蒿属(Artemisia)植物、埃及姜果棕、夹竹桃、海枣和百里香。西海岸地带有盐土植物诸如柽柳(Tamarixsenegalensis)。草类在撒哈拉沙漠则广泛分布,包括下列品种:三芒草属(Aristida)、画眉草属(Eragrostis)和稷属(Panicum)。大西洋沿岸则有马伴草(Aeluropuslittoralis)和其他盐生草。

各种短生植物组合构成重要的季节性草场,称作短生植被区。

撒哈拉沙漠北部的残遗热带动物群有热带鲇鱼和丽鱼类,均发现于阿尔及利亚的比斯克拉(Biskra)和撒哈拉沙漠中的孤立绿洲;眼镜蛇和小鳄鱼可能仍生存在遥远的提贝斯提山脉的河流盆地中。

撒哈拉沙漠的哺乳动物种类有沙鼠、跳鼠、开普野兔和荒漠刺猬;柏柏里绵羊和镰刀形角大羚羊、多加斯羚羊、达马鹿和努比亚野驴;安努比斯狒狒、斑鬣狗、一般的胡狼和沙狐;利比亚白颈鼬和细长的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