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军事纵横
16591600000011

第11章 探索战争之谜(5)

1943年5月,邓尼茨赖以成名的“狼群”终于遭到毁灭性打击——他的王牌潜艇在一个月内被击沉30多艘。1945年5月8日,邓尼茨签署文件,宣布德国无条件投降。他本人于22日被盟军俘虏,判处10年徒刑。1956年,邓尼茨刑满出狱,后赋闲在家,直到1980年病逝。值得一提的是,在邓尼茨宣布投降时,由他一手调教指挥的德国潜艇部队却拒绝放下武器。随着总部下达的一道代号为“彩虹”

的暗语命令,尚存的220多艘德国潜艇在世界各地全都凿艇自沉。这是“狼群”

的最后一次疯狂,同时“狼群战术”宣告失败。

二战以后,军事家们重新研究了“狼群战术”,认为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它仍是未来潜艇“以小吃大”的战术之一,但其攻击的隐蔽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狼群”的规模也应当缩小。现代海战理论仍然把潜艇视为对付航母等庞然大物的“撒手锏”。而现代潜艇作战的一些先进理论,如深海封锁、机动攻击、联合攻击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狼群战术”思想的影响。

菲律宾战争之谜

菲律宾之战是1941年12月8日至1942年5月7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中,日军为粉碎美菲军队和美国亚洲舰队,攫取资源丰富的美属殖民地,给以后进攻荷属印度和澳大利亚创造有利条件而实施的战略性战役。

战役简介

菲律宾位于西太平洋,北望中国台湾,南临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扼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美国在菲律宾的克拉克和甲米地建有亚洲最大的空军、海军军事基地,构成日军南进的障碍并威胁日本本土安全。日军企图攻占菲律宾群岛,夺取美军事基地,控制日本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为进攻荷属东印度创造条件。日军计划以驻台湾的航空部队实施航空火力突击,消灭美驻菲航空兵主力,夺取制空权;同时先遣部队在海军支援下在吕宋岛多点登陆并占领机场,航空兵适时前移,以保障陆军主力在林加延湾登陆并占领马尼拉;在南部占领菲律宾第二大岛棉兰老岛,随后南北对进占领菲律宾全部岛屿。担任对菲律宾进攻作战任务的是日本陆军第14集团军,负责支援的有海军第3舰队、第11航空舰队和陆军第5飞行集团,共有作战舰艇50余艘、飞机500余架。菲律宾守军为驻菲美军和当地部队。为加强防御、阻止日军南进,1941年7月美国在菲律宾建立远东美军司令部,由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中将任司令,同时向菲增加兵力并加紧构筑巴丹半岛和科雷希多岛的工事。作战开始时,美、菲共有陆军近14万人,其中美军1.9万人、菲军包括民兵共12万人,飞机277架(其中可作战的142架),海军为1个混合舰队(司令为T.C.哈特上将),作战舰艇40余艘。

1941年12月8日,日军出动陆海军航空兵连续轰炸达沃、碧瑶、伊巴、克拉克等处美军基地和机场,击毁B-17等作战飞机约100架,为登陆作战创造了条件。同日,日军一部攻占吕宋岛以北的巴坦群岛。10~11日,日军第48师田中支队和营野支队(共约4000人)分别在吕宋岛北部的阿帕里和维甘登陆并占领机场。12日,第16师木村支队(约2500人)在吕宋岛南部的黎牙实比登陆,占领机场并进一步扩大战果。自11日起,第5飞行集团逐渐转移到吕宋岛已占机场,掩护地面部队登陆和发展进攻。17日,美军仅剩的17架B-17轰炸机撤到澳大利亚。从此,日军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权。22日,日军第48师主力在吕宋岛西岸林加延湾登陆。24日,第16师在吕宋岛东南部拉蒙湾登陆。至此,登陆日军形成南北夹击马尼拉、围歼美菲军主力的有利态势。26日,吕宋岛守军奉命撤往巴丹半岛预设阵地和科雷希多岛,准备长期抵抗。日军从南北两面进逼马尼拉,但未能切断美菲军撤向巴丹半岛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并以一部兵力占领甲米地和八打雁。

日军认为菲律宾作战大局已定,将海军主力和第48师调往荷属东印度,将第5飞行集团主力调往缅甸,而仅以第14集团军的剩余兵力清剿吕宋岛。1月9日,日军开始进攻巴丹半岛,遭顽强抗击。美菲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山地战、丛林战和阵地战。交战中,木村支队被围,前来救援的日军被歼1个营。月底,日军因伤亡严重丧失攻击力,被迫转入防御,战局一度陷入胶着状态。3月中旬,麦克阿瑟转赴澳大利亚,留守美菲军由J.M.温赖特少将指挥。日军得到第4师增援后实力增强,并以航空兵和炮兵轰击美菲军阵地。4月3日,日军以第4师、第65旅为主力对巴丹半岛再次发起进攻。双方在丛林中展开殊死战斗。

美菲军既无援兵又缺补给,在日军猛烈攻击下,巴丹半岛守军7.5万人(其中美军9300人)于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军战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圣费尔南多,途中数千人死于饥饿、疾病或被杀害,史称“巴丹死亡行军”。同日,日军占领米沙鄢群岛等战略要地。

日军攻占巴丹半岛后,对科雷希多岛连续实施炮击和轰炸。5月2日,日军对该岛实施火力准备,5日在炮火掩护下分左右两路登陆,对岛上要塞发起攻击。1.5万名美菲军依托坑道工事抗击,并组织敢死队展开白刃战。6日,日军后续部队投入战斗,温赖特率美菲军余部投降。7日,日军占领该岛。10日,驻棉兰老岛和北吕宋山区的美军投降。18日,驻班乃岛美军停止抵抗。至此,日军控制菲律宾全境。

此役,日军死伤约1.4万人,损失飞机80余架、舰船4艘;击毁美菲军飞机250余架、各型作战舰艇8艘、商船26艘(美军资料为驱逐舰1艘、潜艇2艘、其他舰船2艘)。日军先发制人,实施航空火力突击,夺取制海制空权;陆海军协同作战,多点登陆,迅速夺取敌基地和机场;航空兵迅速前移,配合陆军地面行动;以及陆军先北后南、南北夹击的岛屿进攻行动等,为达成战役目的提供了保证。

菲律宾之战参战兵力

从1941年开始,随着日本与其他西方列强包括美国、大英帝国及荷兰之关系日益紧张,很多在东南亚及太平洋上之国家已经开始为有可能爆发之战争作出准备。

1941年12月,在菲律宾上的联合防守力量包括为数10个师的菲律宾军(PA),由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指挥,他是一位本来已经在1937年退役的前美国陆军参谋长,之后他同意指挥菲律宾军队,麦克阿瑟已经接受菲律宾政府的委托改革这支缺乏装备、训练及组织的后备军。美军在当地驻有22532名守军,称为菲律宾部门,由佐治·辜讷特中将率领,其主力为美军的菲律宾师,内里包括大量的菲律宾人,他们属于菲律宾童子军单位,守军由于美国从本土派遣8500名国民警卫队而实力有所增加,包括唯一的装甲单位,共两个坦克团。

由路易斯·H.布里尔顿指挥的美国陆军航空队远东航空队(FEAF)是美国在本土以外最大的空中武力,拥有107架P-40战鹰战斗机及35架B-17空中堡垒轰炸机。

麦克阿瑟将守军分为四部分,北吕宋部队,由乔纳森·梅休·温赖特四世少将指挥,防守面对最初登陆地区及中央平原,包括巴丹半岛及邻近马尼拉湾的撤退路线,从巴丹半岛横渡只有3英里(2海里)的Ft.Mills,可到达科雷希多岛,岛上驻有第59及60防空高射炮旅,一定数量的海岸防卫单位,第91步兵旅及菲律宾童子军,温赖特的部队包括菲律宾第11、第21及第31步兵师、美军第26骑兵旅(一个菲律宾童子军单位)、美军第45步兵旅的一个团(菲律宾童子军)、两个144毫米炮兵团及一个2.95英寸(75毫米)山炮团,另外,菲律宾第71步兵师作为预备队只有麦克阿瑟才有权调动该师。

南吕宋部队,由乔治·柏加少将指挥,主要防守马尼拉东南地区,柏加之部队包括菲律宾第41及51步兵师及美军第86野炮兵旅(PS)。

米沙鄢群岛-棉兰老岛部队由威廉·夏普指挥,包括菲律宾第61、第81及第101步兵师。

在麦克阿瑟的命令下,一支后备兵力包括美军菲律宾师、远东空军及一个包括菲律宾军和菲律宾部门的总司令部单位,防守马尼拉以北地区,4个美军炮兵旅防守马尼拉湾入口处,包括科雷希多岛。

参加这次战役的日军有第14军团、海军菲律宾战役联合编队、陆军航空兵第5兵团、海军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队以及约100艘运输船和辅助船只。在菲律宾群岛的美菲集团计有13万人和270多架飞机。美国亚洲舰队协同该集团作战。

菲律宾战役过程

由本间雅晴中将指挥的日本第14军在入侵开始时于1941年12月8日在吕宋岛北面的巴坦群岛登陆(不是巴丹),两天后又在吕宋北部的卡米金岛、维甘、阿帕瑞及卡格扬登陆,两架B-17轰炸机攻击在卡格扬登陆的日军,其他的B-17轰炸机联同战斗机攻击在维甘登陆的日军,在这一次远东航空队最后的联合行动中,共击伤两艘运兵船、一艘轻巡洋舰那珂号及驱逐舰-村雨号,击沉一艘扫雷舰。12月12日早上,2500名隶属日军第16师团的士兵在吕宋南部、距离美国及菲律宾守军防线150千米的莱加斯皮登陆,12月19日日军进攻棉兰老岛,同时汤姆斯·C·哈特海军上将指挥的美国亚洲舰队在12月8日日军轰炸在甲米地的海军设施时遭到惨重损失后已经从菲律宾水域撤退,只有潜艇可以挑战日本海军的优势。

主要的进攻出现在12月22日的早上,由本间雅晴指挥的日本第14军的43110名士兵入侵吕宋岛北部的仁牙因湾,日军第48师团及第16师团部分单位在80~100辆坦克及炮火支援下在仁牙因湾东面的3个地点登陆,少量从澳大利亚飞来的B-17轰炸机攻击入侵舰队。美军潜艇亦从附近水域攻击,但效果甚微,温赖特少将指挥的缺乏训练及装备的菲律宾第11及第71步兵师既不能击退日军登陆,又不能压制在海滩上的敌人,第48及第16师团的部分单位在海湾南面较远的地方登陆,第26骑兵旅在罗莎里奥与日军相遇交火,但在遭受惨重伤亡后被迫后退,到12月23日傍晚时,日军已经向内陆突进16千米。翌日第16师团7000名士兵在吕宋南部沿拉蒙湾海岸两个地点登陆,在这里他们发现柏加将军的部队无力抵抗,他们集中在一起朝北向马尼拉推进,与北面南下私部相连成一片以取得最后胜利。

很多盟军士兵投降或逃跑,美军菲律宾师进驻战区以掩护军队撤向巴丹及阻止日军进至苏比克湾地区;12月26日,麦克阿瑟命令重新执行战前旧计划只防守巴丹及科雷希多岛;军事指挥部及菲律宾政府均搬到岛上,但仍然有大量守军留在其他各地数月之久。

12月30日,菲律宾第31步兵师移到之字形关口附近以保卫从吕宋中南部撤下来守军的侧翼,而美军菲律宾师则在巴丹重组。1942年1月5日,第31步兵师被移到在巴丹半岛颈部一位于奥隆加坡-马尼拉公路西面的十字路口防守,该地在1月6日陷落。第31师在半岛内作为后备力量以补充在防卫行动里的损失。

巴丹半岛战役

从1942年1月7日至14日,日军集中侦察及准备进攻阿布凯防线。美军及菲律宾军在接近阿布凯迎击日军在晚间的进攻,美军菲律宾师在1月16日反攻,但反攻失败。1月26日他们被迫撤退到长滩岛-墨特马的防御地区。

乔纳森·梅休·温赖特四世少将及道格拉斯·麦克阿瑟上将虽然顶住了日军在数星期中的进攻,但面对重大损失及燃料短缺导致的进攻受阻,盟军在亚太地区的形势日益恶化。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命令麦克阿瑟撤退到澳大利亚,出任西南太平洋地区最高司令(麦克阿瑟于3月20日在澳大利亚南部发表演说:“我从巴丹出来,我会再回去。”),温赖特少将在3月12日成为菲律宾盟军司令,这时候美军菲律宾师转而支援其他防区。

从3月28日开始,日军发动新一轮进攻,而盟军因饥饿、疾病及持续战斗而被削弱。到4月3日,日军沿马尼伯拉斯山突破,美军菲律宾师已经不能协同作战,面对猛烈进攻却无力反击。4月8日美军第57步兵团(PS)及菲律宾第31步兵师在阿普河附近崩溃,美军第45步兵团(PS)最终在4月10日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