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铁血纵横——王牌武器
16590100000006

第6章 摇导弹系统(1)

韩国“天马”巡航导弹

“天马”导弹属于野战防空型低层中高空防御系统,也是韩国现役唯一的为机动部队提供全方位防御的系统。“天马”导弹主要用于防御近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低空攻击机或直升机。整个系统由导弹和发射装置、雷达和电子设备及火控系统等组成。各子系统均采用模块化设计,结构非常紧凑。

说起韩国LG.伊诺特公司,许多朋友大概是从家用电器或者手机上认识它的,殊不知它也是韩国一家响当当的军火商。如今,它生产的精密制导武器担负着韩国取代美式装备、实现“自主国防”的重任。“天马”导弹是LG.伊诺特公司近年推出的新产品。

“天马”的所有设备都集中在一辆履带式底盘上,集搜索、跟踪、发射和火控于一车,使一辆车就成为一个火力单元,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很强的生存能力,能够独立作战。专用于机场和指挥中心防空的掩护型“天马”导弹系统,导弹与导弹发射器、探测系统和C3I系统均安装在轮式拖车箱内。“天马”导弹弹体采用常规布局,中后部有4个三角形弹翼,尾部有4片尾翼;采用破片战斗部和激光近炸引信,最大马赫数2.6,射程500—11000m,射高15—5000m。

重约4.8吨的电动炮塔是“天马”导弹系统的一个技术亮点。电动炮塔的布局和制导方式均类似德法合制的罗兰德防空系统。炮塔上装有相关的搜索雷达、目标追踪雷达、光学/红外线追踪装置、敌我识别系统和两个群组各4联装的导弹发射器等。“天马”导弹可选用多种探测系统,现配置的搜索雷达为TRS—2630型E波段跳频脉冲多普勒雷达。这套雷达具有40r/min的平面天线,具有很强的抗电子干扰能力和运动状态下的搜索能力。它探测飞机和盘旋中直升机的最大距离分别为20km和8km,有效探测高度5000m。它可同时跟踪8个空中目标,并进行威胁评估。“天马”导弹还配备了跳频式脉冲多普勒追踪雷达。这种雷达具备多种操作模式和改进后的抗电子干扰能力,采用L波段操作,最大探测距离可达30km。它能追踪以马赫数2高速飞行的空中目标,而对付贴地飞行的巡航导弹则是它的强项。

“天马”导弹采用的被动式光电探测系统技术先进:夜间用系统中的热成像电视摄像机,最大追踪距离可达19km;昼间用单视角CDD电视摄像机,最大追踪距离15km。“天马”导弹系统反应快速,在5秒以内可对付射程8km的目标。

日前,LG.伊诺特公司向韩国陆军和空军交付了56套“天马”自行防空导弹系统。LG.伊诺特公司还计划将“天马”导弹系统升级到“冷发射”作战,即通过安装在导弹发射筒里的气体发生器将导弹弹射出去,接着导弹推进器点火。这种技术与“天马”导弹现在采用的“热发射”方法相比,能减少发射筒和导弹尾焰所带来的损失,还能更好地隐藏发射阵地。

“阿卡什”地空导弹:印度的“爱国者”

印度的“阿卡什”地空导弹将在今年年底前装备部队。5月号的英国《简氏导弹与火箭》披露说,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局计划增加“阿卡什”射程,并提高其速度和最大拦截高度,以充当印度战区反导系统的第二层拦截导弹。

正当印度加快节奏完成“阿卡什”服役前射击试验计划的时候,美国忽然表示要向印度出售“爱国者”2型导弹。印度没有积极回应。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局(DRDO)的官员们认为,这说明印度自行研制的“阿卡什”导弹取得了成功。他们又想起印度总统卡拉姆在任职国防研究与发展局时的一句名言:

美国人只会将那些你自己也会制造的武器卖给你。

“阿卡什”是印度的“爱国者”。主持“阿卡什”研制工作的普拉拉达博士说:对于穷国来讲,这种导弹相当于“爱国者”1型导弹。“阿卡什”(Akash)在印度语中有“天空”的意思,故也译作“天空”导弹。此名或许可反映印度国防科技的永无止境的追求。但“阿卡什”的开发计划有些推迟。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至今,由初定型到改进型,历时17年。本来,印度的整个战区反导系统都可从俄罗斯或者以色列购买,但是在反导网的第二层拦截导弹上,印度还是选择了自己研制的“阿卡什”防空导弹。印度国防部认为,若要成为军事大国,必须减少对外国武器装备的依赖,实现武器装备的自给,避免关键时刻遭人“扼杀”封锁。

“阿卡什”是在SA—6导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弹长7.5m、弹径400mm,作战距离27km,作战高度2.5万米;采用冲压—固体火箭组合发动机,最大马赫数3;采用破片杀伤式战斗部和近炸引信,半主动雷达引导+主动雷达寻的;火控系统使用印度自行研制的相控阵雷达,具有对付多目标能力。

1996年“阿卡什”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新“阿卡什”导弹最大射程达到60km,是原来的两倍多。

据印度国防官员透露,改进后的“阿卡什”导弹还提高了飞行速度与拦截高度,具有反战术弹道导弹能力,继而成为印度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重中之重。

一套“阿卡什”导弹系统由导弹发射车、指挥车和“拉金德拉(Rajen鄄dra)”相控阵雷达车组成,可采用多种模式部署。印度国产的“拉金德拉”高级雷达系统能够在40—60km的范围内同时跟踪64个目标。在经过了40多次成功的试验后,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局确信改进后的“阿卡什”有些技术性能优于“爱国者”1型。“阿卡什”导弹既可以在固定平台上发射也可以在移动平台上发射。“阿卡什”导弹在空中飞行的35秒全过程中一直有助推力,而“爱国者”导弹只有12秒的助推力,因而导致“爱国者”1型导弹系统的精确度不如“阿卡什”导弹系统。普拉拉达博士指出,“阿卡什”性能有些不如“爱国者”

2,但“爱国者”2型的性能不及俄罗斯的S—300(SA—10)。“阿卡什”进一步改进可能超过“爱国者”2型。何况“阿卡什”导弹的造价肯定比“爱国者”

导弹便宜,在维护支援方面也不存在问题。

4日本81防空导弹

81防空导弹的研发

提起相控阵雷达和防空导弹,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美国的爱国者系统和前苏联的S—300系统,但很少会有人知道,就在这两种声名显赫的防空导弹系统研制的同时,还有另外一种隐藏在重重深帷中的型号,它也采用相控阵雷达,但豪华的配置却只使用红外制导近程导弹。这就是日本的81式防空导弹,一种独特、古怪的系统。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了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大力对盟友给予武器、经济与技术援助以强化其防务和经济实力的MSA援助(基于《相互安全保障法》的援助)。在远东,美国人不顾日本身负的太平洋侵略战争重重血债,减轻了对其军国主义罪行的清算,将其重新武装。1953年5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访日,声明准备给予日本MSA援助。随后日本陆上自卫队从保安队基础上改建。很快,陆上自卫队便以美制武器为基础建立了装备体系并迅速完善。

虽然战后的日本受美军军事思想影响很深,但他们在陆基防空领域的思想却不尽相同,日本陆上自卫队认为必须建立严密的中、近程防空体系,才能够确保在纵深狭窄的日本本土作战时的活动自由。因此他们先后引进或圈定了奈基、霍克等美制防空导弹和瑞士厄利孔双35高炮等。但是,1958年日本防卫厅要求陆上自卫队就陆上野战防空体系进行评估,陆上自卫队对当时的野战防空能力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奈基导弹和霍克导弹之间配合较好,但在近程防空方面,已部署的35mm双管90式高炮(射程4km)和霍克中程地对空导弹(射程35km)存在一段空白。从射程上考虑,当敌机突破霍克导弹拦截线后,有20km以上的空白无法发扬火力,而当敌机进入高炮射程后,往往又难以反应。再则,当时日本的假想敌苏联空军已经装备了射程在15km以上的空对地导弹,仅靠高炮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难以抵挡的。从射高上考虑,35mm高炮的射高不足4000米,而霍克导弹初期型的最佳杀伤区下限在3500—4000米,也就是说,苏联战斗机在4000米高度上下的空域内可以几乎不受威胁的突防。所以,必须有一种射程在7—12km、最佳杀伤区在4000米上下的近程防空导弹来填补这一空白。1960年,日本防卫厅以“机动式近程防空导弹”(ML—SAM)系统的名义展开了本文将要述说的81式系统的初期研制工作。

由于日本在“二战”中重工业受打击十分严重,许多以往技术实力雄厚的大集团也刚刚从被解除武装的状态中苏醒过来。为了保证研制速度,日本战后第一代武器系统的发展并没有采用广泛的招投标制度,而是在计划指令基础上给予主承包方有限的商业自主权。考虑到东芝公司当时在电子工业领域展现出很强的实力,陆上自卫队(后文简称“陆自”)直接将ML—SAM项目交给了东芝公司。

1960年,初期方案设计展开,东芝先后拿出了8种方案,从采用光学制导到红外制导、无线电指令制导等多种思路都进行过理论推导。由于受战败国地位制约,能够投入的经费不足,因此虽然陆自中间曾经多次检查东芝公司的研制进度,但苦于无米以炊而进展缓慢。不过由于有ML—SAM项目牵引,东芝公司和早稻田大学密切配合继续进行理论深化,为日本的雷达技术进步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锻炼了公司自己的科研力量,为项目研制的电子元件和生产工艺等都成功地提前运用到了东芝公司的民用大型设备中,从中获得使用经验再反过来推动研究。所以,从这一角度上说,在当时正处于重新起步阶段的日本能够做到这一切已实属不易了。

1967年至1968年间,东芝公司最终确定系统的最终设计框架,决定以相控阵雷达作为搜索—火控雷达,导弹采用红外制导,并完成了基本样机。并和日本精工公司、日产汽车公司达成协议共同研制、生产。随后的1970年,日本防卫厅借提出新“防卫指针”之机,重新审核了一批因为资金原因进展缓慢的项目,ML—SAM也因此受益。1971年8月正式改名为近程萨姆(TanSAM)系统,随后,东芝公司拿到了一笔相当于以往近10年内先期研发费用3倍的资金。不过这次东芝公司却将这笔资金的相当部分先用来改造厂房、更新设备,当时东芝公司正在研制数控机床,便借机搭了近程萨姆项目的车。1971年,系统的原理样弹在富士试验场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同年8月陆自将其定名为短程萨姆系统。1972年,东芝公司开始进行发射系统的试验和指控系统的研制工作,一年后指控系统试验完成,1976年,第一台全样机系统制造完成,而由于红外导引头的研制迟缓,全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技术试验直到1977年才完成。从1978年开始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全系统作战模拟试验。

日本81近程防空导弹

就在近程萨姆缓慢发展的同时,1979年发生了苏联空军飞行员别连科叛飞事件,他驾驶低空性能并不好的米格—25侦察机成功避开了日本航空自卫队截击,而陆自的防空网也没有及时掌握,别连科最后在日本北部重要基地涵馆顺利着陆。此事给予日本防卫厅以巨大震动,立即要求陆自和空自对防空网络进行“彻底整肃”,并就近程防空系统研制情况做出汇报。

此时,英国乘机鼓吹其正在投入装备的轻剑导弹的低空补网作用,由于英国和美国在北约中的特殊关系,加上出于商业考虑,美国也建议日本放弃近程萨姆的研制,转而购买或引进生产长剑系统,或者购买有美国参与的罗兰特系统。向来受美国影响严重的防卫厅内部也出现了自研和引进两种声音。于是从1979年12月开始,防卫厅组织近程萨姆与其他导弹进行选型竞争,到1980年1月,为期2个月的对抗性招标结束,近程萨姆击败罗兰德和轻剑中选。日本防卫厅在1980年3月最终做出决定,将近程萨姆作为发展对象,否定了从欧美引进同类导弹的意见。至此,近程萨姆才真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82年,近程萨姆完成最后定型,被命名为81式近程防空导弹,年中,81式初步具备作战能力,1983年开始大批量生产,第一批81式按照惯例首先装备日本陆上自卫队重点方向的师团:驻北海道直接和苏联对峙,号称“虎子”部队第7师团。1984年起,81式防空导弹开始陆续装备本州的陆上自卫队师团一级单位和航空自卫队的各基地防空部队。

在野战防空体系中,研制种类、装备数量最大的武器系统是近程防空导弹。

它成为各国野战防空的中坚。

它的主力地位奠定是有历史原因的。直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传统的观念还是以火炮为主要防空力量,防空导弹只是作为补充。但一般来说,高炮的火力范围为4km左右,它只能对付实施临空投弹轰炸的轰炸机和歼击轰炸机。随着空袭兵器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精确制导武器的问世,以火炮为主的野战防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对越南的攻击充分显示了空地导弹和反辐射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在夺取战斗胜利中的强大力量。

在欧洲,随着苏联战术空军前线强击航空兵武器装备的不断进步,他们对地面机动作战部队(包括坦克、机械化部队和其他军事目标)的攻击已从使用普通铁炸弹临空轰炸、机炮射击向机载精密制导武器对地攻击发展。由于普通炸弹对装甲车辆无济于事,而且由于投弹距离近,载机易受地面火炮的射击。

因此苏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战斗轰炸机、武装直升机为平台,广泛装备各类对地攻击导弹以对付北约地面装甲部队。装备空地弹和高性能探测、观瞄仪器的新型作战飞机成为地面机动装甲部队的最大空中威胁。野战防空从以火炮为主转变到以防空导弹为主成为20世纪70—80年代野战防空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