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到一个小女儿玩了一会儿跷跷板后,径直走到了墙边的平衡木旁。她站了片刻,回头望着她的母亲,母亲微笑着朝她点了点头。于是,她抬脚就上了平衡木,谁知刚一踩,平衡木就微晃起来,吓得她赶紧收回了脚,直拍自己的胸口,回头又望着母亲,母亲微笑着朝她摇了摇头。她犹豫了一会儿,总算鼓足勇气又一次踩上了平衡木。颤巍巍地刚走了一步就掉了下来,眼泪汪汪地回头望母亲。母亲又微笑着朝她做了个加油的手势。她抹了抹眼角的泪水,考虑了好一会儿,终于憋足了劲儿,再一次踩了上去。伴随着平衡木的晃动,小女儿满脸通红地走走停停,最终胜利地走完了全程。她一边擦着汗一边微笑着看母亲。母亲又高兴地向她竖起了大拇指。
所有的一切尽在不言中。母亲与女儿之间虽然没说一句话,却进行了情感交流。正是由于母亲站在女儿的角度,细心地体察她内心的感受,所以,当女儿投来各种不同的目光时,母亲能准确地捕捉和理解,及时地用微笑、手势、动作来鼓励她,使她最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在活动中,与他人的言语交流固然必要,可有时,用眼神、手势进行情感交流,却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在语言表达方面,手势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要灵活运用手势语,就需要掌握手势的一些基本知识。首先看看手势的分类:从形式上看,手势可分为手指动作、手掌动作与握拳动作;从表意上看,有指示手势、象形手势、情意手势与象征手势。
指示手势用以指明演讲中涉及的人或事物及其所在位置,从而增强真实感和亲切感。指示有实指、虚指之分。象形手势用以模拟人或物的形态,常略带夸张,只求神似,不可过分机械模仿。
情意手势用以表达感情,使抽象感情具体化,使听众易于领悟演讲者的思想情感。
手势活动范围可分为三个区域:肩部以上为上区,表示积极、振奋、赞扬、肯定等褒义;肩至腰部为中区,多表示坦诚、平静、严肃、和气等中性意义;腰部以下为下区,多表示否定、鄙视、憎恨等情感。
手势贵在自然,切忌做作;贵在协调,切忌生硬脱节;贵在精简,切忌泛滥;贵在变化,切忌死板;贵在文雅,切忌粗俗;贵在通盘考虑,切忌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
运用手势语要注意对象、适应环境。比如,小范围说话或对长辈说话,手势要少些;大范围的谈话或对文化水准不高的人说话,手势可以多一些——当然,多,也有个限度,如果手势太多,显得指手画脚,会叫人反感。
另外,使用手势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适应内容的需要,不可乱用
演讲中手势的运用必须遵循内容需要的原则。内容需要作势,就采用手势,讲到跃跃欲试的时候可以摩拳擦掌,讲到悲痛欲绝的时候要捶胸顿足……无论采用哪种手势都必须与演讲内容相辅相成,融为一体,明明讲得平静恬淡却非要来个激昂的手势;明明讲得慷慨激昂,却缩手缩脚……这些都是不对的。
2.流露要自然,切忌做作
手势不是附加于演讲内容之上的一种装饰品,它是演讲者感情表达的一种辅助方法,因此手势应该是在演讲中的自然流露。只有如此,演讲的手势才会与内容水乳交融,形成完整的一体,而没有组合的痕迹。而为了作手势而作手势,会给人留下生硬的感觉,影响演讲的效果。
3.注意协调、得体,切忌死板、粗俗
演讲虽然不是表演,但演讲的手势是否协调得体也会影响到演讲成功与否。因此作为演讲者,为了使自己的手势做出来和谐、自然、得体,给人一种和谐之美,就要在平时下点功夫,练习一些常用的演讲手势。只有这样在演讲比赛中做出的手势才会是美的、协调的、得体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讲有时无声胜有声
说话前沉默不语,是沟通的智慧,也是一种为自己发言准备语境的方式。利用对方很想知道的心理,故意设置障碍,积累好奇心,最后,才在对方的期待中娓娓道来,使对方轻易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有一次,我们一行20来人参加朋友玛利亚夫人的家宴。不一会儿,就出现了聚会时经常发生的情况:人人都在跟旁边的人谈话,而且同一时间讲话,慢慢地,大家便把嗓音越提越高,拼命想叫对方听见。
我觉得有伤大雅,而如果这时我大叫一声,让人们都安静下来,并给他们讲述尊敬别人的道理的话,其结果肯定会惹人生气,甚至闹得不欢而散。怎么办呢?
我便对邻座的一位太太说:“我要把这场骚乱镇下去。您把头歪到我这边来,仿佛对我讲的话非常好奇。我就这样低声说话。这样,旁边的人因为听不到我说的话,就会想听我的话。”
“我只要叽叽咕咕一阵子,你就会看到,谈话会一个个停下来,除了我叽叽咕咕的声音外,其余什么声音也没有。”
接着,我就低声讲了起来:“11年前,我到芝加哥去参加欢迎格兰特的庆祝活动时,第一个晚上设了盛大的宴会,到场的退伍军人有600多人。坐在我旁边的是××先生,他耳朵很不灵便,有聋子通常有的习惯,不是好好地说话,而是大声地吼叫。他有时候手拿刀叉沉思五六分钟,然后突然一声吼叫,会吓你一跳。”
说到这里,玛利亚夫人桌子那边闹哄哄的声音小了下来,然后寂静沿着长桌,一对对一双双蔓延开来,我用更轻的声音一本正经地讲下去:“在××先生不作声时,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人对他邻座讲的事快讲完了。说时迟,那时快,他一把揪住她的长头发,她尖声的叫唤,哀求着,他把她的脖子按在他的膝盖上,然后用刺刀可怕地猛然一划……”
到这时候,我的叽叽咕咕声已经达到了目的,餐厅里一片寂静。我见时机已到,便提高声音对大家说道:“希望大家把应得的教训记在心头,从此要讲些礼貌,顾念大家,不要一大伙人同时尖叫,让一个人讲话,其余的人好生听着。”
他们都同意了我的意见,那天晚上其余的时间里,大家都过得很高兴。
我巧妙地制止了大家的吵闹,使闹哄哄的场面变得平静下来,并利用这个时机,对大家进行了说教,使大家都接受了我的观点。所以说,当你想在吵闹的环境下表达你的观点时,不妨运用这种方法来制止大家,使大家自愿安静下来听你讲话。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在人多的场合,场面经常会很吵,这时,如果你想发言,你就需要制止大家的谈话。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声制止是很不明智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压制别人的发言会得到大家的一致反感,很可能被大家的“唾沫”淹死,是根本起不到想要的效果的。这时,不妨用“窃窃私语”来达到制止对方的目的。
林肯当律师时,也经常利用无声语言为自己的辩护造势。
一次他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原告律师在法庭上把一个简单的论据翻来覆去地陈述了两个多小时,讲得听众都不耐烦了。
好不容易才轮到林肯上台替被告辩护。他走上讲台,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玻璃杯喝了两口水,接着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喝水,再脱外衣。这样反反复复了五六次,逗得法庭上的听众笑得前俯后仰。
林肯一言不发,在笑声过后才开始他的辩护演说。
林肯上台之后不是立即发言,证明对方辩论的可笑,而是运用无声语言,巧妙地逗乐观众,为自己的发言造势。在这样的气氛中,他的发言肯定是很容易为观众所接受的,而对方的观点只会得到观众的嘲笑。这便是利用无声语言造势的功用所在。
因此,要提高说话水平,还要学会为自己的发言造势,使自己的发言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这种氛围中,你的观点能够脱口而出,合乎时宜;听众则是敞开心扉接受你的观点,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和谐。
第五讲一切妙在聆听之势
我记得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与人谋事,则须知其习性,以引导之;明其目的,以劝诱之;谙其弱点,以威吓之;察其优势,以钳制之。”这是一段关于交谈的论述,其中所说的引导、劝诱、威吓、钳制,无不是在了解对方的情况下采取的策略,所以,与人交谈,重要的是先要了解听者。因此,在同别人交谈时首先要有“洗耳恭听”的耐心,并且善于捕捉信息,根据听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流,这是成就好口才的必修课。
吉尔斯是福特公司一名著名的汽车推销员。有一天下午,一名顾客西装革履、神采飞扬地走进店里。吉尔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判断,这名顾客一定会买下车子。于是,他热情地接待了这名顾客,并为对方介绍不同型号的车子,还解说了车子的性能。顾客听着吉尔斯的介绍,频频微笑点头。然后,两人一起向办公室走去,准备办理手续。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顾客在由展示场到办公室不足3分钟的时间内,突然莫名其妙地发起脾气来,最后竟然拂袖离去。
为什么顾客突然变脸?吉尔斯百思不得其解。吉尔斯是那种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主儿,这也是他业绩超人的重要原因之一。当晚,吉尔斯就按名片拨通了那位顾客的电话。
“您好,先生,实在不好意思,这么晚了还打扰您,不过我有一个问题只能向您请教。我看您今天本来是要买车的,可后来却生气不要了,您能不能告诉我,我哪儿做错了,好让我以后改进?”
“你说得对,我本来是要买车子的,而且连支票都带在身上了!可是,当我在走廊上提到买车子的原因时,你一点反应都没有。你知道吗?我女儿刚考上商学院,全家高兴极了,我买车子就是要送给她的!我说了无数遍女儿、女儿、女儿……可你却一直在说车子、车子、车子……”说完后,这位顾客挂断了电话。
吉尔斯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错在自己没有真正关心顾客,没有体会顾客当时的心境,没有与顾客分享他当时喜悦的心情。吉尔斯失败的原因就是:那人除了买车,更需要得到对于一个优秀女儿的称赞。吉尔斯恰恰没有“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与行动”。他只是想当然地以为“生意已经成交了”。
“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与行动”,谁都明白是金口良言,但做起来实在也难。会说话的人恰恰就能做到这一点,他们说话都是从对方的立场出发,这就是别人为什么乐于听他们说话的秘诀。
会听话除了要有听人说话的耐心外,还要掌握听话的诀窍,会听出话中话。只有准确听出说话者的意思,才能针对对方说的话去接话,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说话高手。
语言交流常常是在不稳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语言信息有真有假,有好有坏。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言此意彼,有的言近旨远,只有仔细听辨,才能正确筛选出语言的真实信息,得到有用的东西,才能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
要听懂一个人真正的意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专注、耐心地听。而且,还善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听”呢?听有听的学问,“听”是一个交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获得信息。以下介绍一些“听”话的经验:
1.排除一切干扰
在听别人说话时,“除非房子失了火”,否则最好是盯着对方的脸,强迫自己聚精会神地听下去,切勿把注意力滑向无足轻重的方面。认定听辨目标以后就定向追踪,一般情况下不要随意游移。除此之外,注意力要集中于对方所说的内容,不要管对方令人不快的神态或打扮,更不要挑选合自己意的内容听。
2.浓缩信息要点
边听边将对方的话在大脑中进行梳理,记住最重要的话,或将对方的话整理成几句话,记住其中几个最能表明对方观点的关键词,以此把握住对方说话的要点。
3.梳理对方的思路
对方的表达再乱,也要沉住气尽全力找到“线头”,切忌用自己的主观思路代替别人的思路,只有弄清了对方的思路,才能准确听出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
4.谨防超前判断
听要听全,听完整,不要轻易地、武断地下结论,更不要轻率地打断别人的话,强加上自己的判断。这样做,一方面显得你不礼貌,没有修养;另一方面,你会打断对方的思路,影响其意思的表达,降低交谈的质量。
5.适应对方的语速
对方说得快,要特别留心听;说得慢,也不可走神,要利用其表达间隙,整理或思考已得到的信息。总之是慢说慢听,快说快听。
6.静听弦外之音
有时一段话转弯抹角,特别要留意含有“潜台词”的关键处,留心褒贬于一句一词的地方。
掌握好以上几条技巧,就能够准确抓住对方说话的内容,从而及时有效地应对。会说话的人,他会从说话者的话语中很快了解对方,从而找到合适的话题,使交谈轻松愉快地进行;不仅如此,会说话的人还能听出说话者的话外之音,知道其语言的恶意,并对其进行巧妙地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