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自己原来以10~30元价买的九龙仓股票以30多元的价格转手给包玉刚后,仅此一项就获利数千万元。更重要的是,他可以通过包玉刚的关系,从汇丰银行那里承接和记黄埔的股票9000万股,并成为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
李嘉诚在这次对九龙仓的战役中得到了巨额的滚滚财源,他果断地放弃了直接收购九龙仓的计划,这为他带来了好的成果。所以在这样取舍两难的选择之间,就应该掂量一下事情的分量,尽量采用舍小取大、弃轻取重的处理原则。
舍与得总是互为因果
成功就是一个“舍得”的过程,舍弃的是时间和有限的资金,得到的是知识和更多的财富。我们舍弃了其他人的生活节奏,得到了心知,得到了从感悟中豁然开朗的愉悦。
“舍得”一词,是佛家语,是禅境语。本意是讲万丈红尘扑朔迷离,人生在世总会有获得有舍却。净空法师告诫世人:“舍与得互为因果,往与复本来是自如的,如果领略其中奥意,自然可以打破分别之心。佛无分别心,无分别心,即无烦恼挂碍,心境圆融通达,万象归于一乘,人生有限之生命就会融入无限的大智慧中。”
据说人死后,离开阳界到阴界接受阎王爷重新发落。如果这个人在世时。好事做的多,允许转世仍然为人;好事做得少,只能托生为动物;做过坏事的,不能转世,只能在阴界做鬼;坏事做得太多的,不但不能转世,就是在阴界当鬼都不行,要放在油锅里煎熬,以示惩处。
有两个人死后离开阳界,来到了阴界,战战兢兢地站在阎王爷前等待发落。阎王爷拿起《功过簿》翻了翻,说:“你们俩在世时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准许转世仍然为人。”这俩“人”听说转世为人,非常高兴。“不过,”阎王爷又说了,“有两种人间生活,供你俩选择。一种是‘舍’,一种是‘得’。‘舍’就是放弃,付出。‘得’就是索取,得到。”其中的一个想:“得”好啊!别人都给予我。手一举说:“阎王爷,我要过‘得’的生活。”阎王爷看一看另一个,说:“你只好过‘舍’的生活了,要放弃,要付出。”另一个说:“只要能转世为人,我愿意。”
阎王爷嘿嘿一笑,说:“好了,你俩投胎转世为人去吧!”于是这俩阴界的“人”,又成为阳界的人。一个过上了“舍”的生活,一个过上“得”的生活。大家想想,这俩个人过上了什么样的人间生活?先说“得”的生活,是索取、得到,别人都给予他。是什么?对了,是乞丐。那么,“舍”的生活呢?是放弃、付出,给予别人。是什么?对了,是富人,乐善好施。
生活本来就是舍与得的世界,我们在选择中走向成熟。做学问要有取舍,做生意要有取舍,爱情要有取舍,婚姻也要有取舍,实现人生价值更要有取舍……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人生即是如此,有所舍而有所得,在舍与得之间蕴藏着不同的机会,就看如何抉择。倘若因一时贪婪而不肯放手,结果只会被迫全部舍去,这无异于作茧自缚,而且错过的将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即使最后能获得什么,那也是一种得不偿失!何苦来哉?
舍与得的问题,多少有点哲学的意味。舍得,舍得,先有舍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即是得。舍是得的基础,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因而人生最大的问题不是获得,而是舍弃,无舍尽得谓之贪。
贪者,万恶之首也。领悟了舍得之道,对于做人做事都有莫大的益处。做人,应该抛弃贪婪、虚伪、浮华、自私,力求真诚、善良、平和、大气。
做事,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舍与得之间的抉择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亦是一种人生哲学。是否舍得就看我们的慧量是多少了。
吃小亏,往往会赚大便宜
人生征途上,要懂得追求,也要学会放弃,特别是在人生的节骨眼上举重若轻,拿得起,放得下,这样才能拥有成功的人生。
有退有进,以退为进,在现代企业经营中同样适用。在激烈而残酷的竞争中,暂时牺牲掉一些利益,换来的却是巨大的成功。
日本绳索大王岛村芳雄原在一家包装公司当店员。有一天,他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散步时,注意到许多花枝招展的太太小姐们,除了手中拿着自己的皮包外,还提着个纸袋。这些纸袋是她们在买东西时,商店给她们装东西用的。用这样的纸袋装东西真是既实用又方便。经过多日的细心观察,岛村发现用纸袋的人越来越多,看来纸袋这玩意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东西。
于是他又设法参观了一家造纸厂,工厂忙得像刚发生了火灾的现场一样。参观后,他怦然心动。他断言,将来纸袋一定会风行一时,那么,做纸袋的绳索也一定会大量需要。因此他毅然决定无论如何也一定要辞职大干一番。
经过多次的艰苦努力,岛村终于从银行申请到了100万日元的贷款。
资金有了,如何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商界站稳脚跟呢?在创业伊始,岛村采用一种奇怪的“原价销售法”。
所谓“原价销售法”,即他在麻的产地以5角钱一条的价格大量收购麻绳,又照原价以一条5角钱的价格卖给东京一带的纸袋工厂。
完全无利润反而赔本的生意做了一年之后,“岛村的绳索确实便宜”的名声传扬四方,如山似海的订单从各地像雪片一般源源飞来。于是,早有计谋的岛村又按部就班地采取了他的第二步行动。他拿着购物收据前去与订货客户们诉说:“到现在为止,我一分钱没赚你们的,但如果长此下去,我只有破产一条路了。”这样与客户交涉的结果,自然是他的诚实感动了客户,使客户心甘情愿地把货价提高为5角5分一条绳索。
与此同时,他又到麻绳产地与厂商商量:“你卖给我5角钱一条绳索,我是照原价卖出的,据此才有了这么多的订货,这无利而赔本的生意我是不能再做下去了。”那些厂商看到他开给客户们的收据发票,大吃一惊,因为头一次遇见这种甘愿不赚钱做生意的人,于是不加考虑地一口答应,每条绳索以4角5分的价格供应给他。
这样两头一交涉,一条绳索就赚了一角钱。而他当时一天就有1000万条订货,那么利润就是相当可观的100万日元了。短短几年时间,岛村就从一个几乎是一文不名、囊空如洗的穷光蛋摇身一变成为日本绳索大王。
创业13年后,他日交货量已经超过5000万条,现在的绳索更为讲究,有塑料带、缎带、绢带等,每条售价5日元左右,利润更加可观。
虽然开始时岛村先生吃了大亏,但随之他赢回了更大的利益。完全无利润的赔本生意不仅使他赢得了大批的用户,而且又迫使其他对手退出竞争,极大地占有了市场,从而真正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当我们经营的产品在市场中处于劣势时,或者要进入一个新市场时,先吃小亏后赚大利不愧为一种高明的谋略。
无独有偶,美国的麦斯威尔咖啡,于1965年至1966年期间,在日本举行过三次赠送活动。当时采取的赠送法是夹在面包包装内。第一次赠送活动在1965年3月至5月,与日本第一面包公司合作,把咖啡样品夹在1斤装的面包包装内,送出200万份样品,赠送范围是日本全国。这是试探性的举动。结果,获得意外的成功。面包公司和咖啡公司在业务上都有惊人的进步,吸引其他面包公司纷纷请求参加分送样品工作。
麦斯威尔咖啡尝到第一次赠送甜头,于1965年10月至翌年1月,与日本7个地区和7家面包公司合作,其中6家面包公司是:东京第一面包公司,大阪神户面包公司,名古屋敷岛面包公司,福冈粮友面包公司,仙台虎屋面包公司,札幌罗巴制面包公司。7个地区共发送出样品600万份,比第一次多了两倍。
第三次赠送样品活动,是在1966年秋季。除了第二次的7家面包公司继续合作外,再增加3个地区和3家面包公司。有静冈地区的惠比寿面包公司,新鸿地区的郁金香食品公司,福井地区的富士面包工业公司。10个地区共送出咖啡样品1000万份。
麦斯威尔咖啡经过3次大规模的赠送样品,效果立竿见影,很快打开了日本市场的销路,在该市场赢得了销量第一的宝座。
麦斯威尔咖啡决定在日本采取赠送法促销攻势的基本原因有三个。
第一,麦斯威尔咖啡在市场占第二把交椅地位。如果一种牌子的商品在市场上已占第一把交椅的地位,就没有赠送样品的必要。麦斯威尔咖啡在开展赠送活动前,很多日本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个牌子咖啡的存在。
第二,麦斯威尔咖啡的品质确实已改良,在其他国家的市场已获得广泛好评。可惜,日本市场多数的咖啡消费者是其他厂牌咖啡的“忠实惯用者”,从不尝试麦斯威尔咖啡。
第三,据市场调查的结果,有60%的咖啡饮用者一直习惯于用一个牌子的咖啡,不轻易改变习惯。如果不赠送样品,他们永远不会掏钱买其他牌子咖啡尝试的。
鉴于上述原因,麦斯威尔公司做出大胆决策,投下巨额资金进行大规模赠送攻势。攻夫不负有心人。麦斯威尔咖啡赠送成功的原因有三点:
其一,麦斯威尔咖啡本身品质确实良好,有使消费一尝即爱的魅力;其二,选择面包公司配送赠品的媒介,不仅合作者对路,受赠者正是咖啡的消费者;
其三,面包公司为其本身利益,有了免费的赠送品附在自己供应的产品上,无形中增加了竞争能力,故在推广销路上积极配合。
以“赠送法”进行促销,立意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一种新产品,它在市场的知名度不高,用户极少,为了打开销路,花钱做广告、印刷宣传资料,乃至免费赠送一些样品,是十分必要的。“先尝后买,方知好歹”,这是一句古老的生意经。所以很多有心计的经营者不惜“挥金如土”,大搞赠送活动。麦斯威尔咖啡能够获得经营成功,就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
当然,吃小亏赚大利,必须把“小亏”吃在有“大利”可赚的市场。
所以用这种策略前要进行市场分析研究,甚至试探性行动,否则不但开辟不了市场,还可能血本无归。其根本原则是选择有发展潜力、能赚回钱的市场。
会舍去才会活得潇洒
生命的整个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成与败,得与失,都是这一过程的装饰,终究会成为过眼云烟,重要的是自己心里的感受。
大多数人都想得到什么,得了多少,得了有多好,而再失的时候,往往舍不得,往往“放不下”。更多的人,想的都是拥有的时候有多好,失去的时候有多糟糕。所以生活中,很多人认为,本来是自己的东西,或者自己本可以得到的东西,失去了是一种吃亏,很难接受。
在人生旅程中,的确有很多东西都是靠努力打拼得来的,因其来之不易,所以我们不愿意放弃。比如让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放下自己的身份,忘记自己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回到平淡、朴实的生活中去,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有时候,我们必须放下已经取得的一切,否则我们所拥有的反而会成为生命的桎梏。所以说“应无所住”,就是要我们去掉执着心,不要执着于某个目标,不要为求一点,而失掉一面。因为我们自己只有一个,而目标却可以是很多个。
佛在世时,有一位波斯国王出城巡游。他乘坐在高大的白象上,一群随从围绕其身旁。途中,波斯国王从远处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过来,他怕这位老迈的长者受到惊吓,即吩咐身边的随从:“停下来!停下来!”让老人能慢慢地安全走过来。
这位老迈的长者远远看到国王时,也稍微停下。他望见随从的队伍也停下时,才放心地继续向前走。当长者走到这群人的面前,国王以慈祥、轻柔的声音呼唤他说:“老人家!看你白发苍苍,好像年纪不小了吧!”
老人仰头看着国王,展露天真的笑容,并伸出四个手指头对国王说:
“我才四岁。”
国王很怀疑地说:“你四岁?”
老人坚定地说:“对!我才四岁。因为,我在四年前所过的生活,是很糊涂、懵懂的人生,那不是真正的人生。后来很幸运地得闻佛法,所以我受佛陀的教育才四年。”
“如今,我凡事都放得下,一心只想要施舍,在我有生之年尽力去付出。在这当中,体会到付出是件多么欢喜、快乐的事;不与人计较是如此的自在!由此,了解到心无烦恼,才能身轻心安!”
“这四年来,我过得很逍遥自在,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所以,我真正会做人的年龄才四岁。”波斯国王听了欢喜地说:“老人家!人生确实要放得下、舍得付出,与人无争、与事无争,这才是最逍遥的人生。我很羡慕你!虽然你听闻佛法才四年,但你的人生已经很有价值了。”
有些人常有自我的主见,以为谦让会使自己吃亏;或认为身旁事物都是恒常、坚固的,所以不愿让步。这些见解如同用一条绳子将自己绑住,真是苦不堪言啊!如果我们不将过去的凡心赶快放下,又如何能学圣贤行迹呢?
其实要学会付出、放下,不是很困难;要达到身轻心安的境界,也很容易!只是众生我执放不下,才会这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