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因为“得不到”而苦恼:得不到成功,得不到幸福,得不到金钱……当得不到时,不妨试着舍去!因为很多时候有失才会有得,得失就是一个轮回,人总是活在得失之间。一个人不会“舍”的话,往往就很难得到什么。
看似是失去,其实是得福
唯有舍得,心境才会更加从容坦然;唯有舍得,生活才会轻松自在。
在人生的道路上,往往会有这样一种“规矩”:得到的似乎和失去的东西成正比。有时虽然想打破这个塞翁失马不知道是祸是福的规律,可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定,有得就一定有失。在中国古代哲学家眼中,“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也就是说,得就是失,失也就是得。
我们不妨换种想法: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得无失,无福无祸。这样,我们就不会为了任何事情感到有压力而徒增苦恼了。
人生的痛苦莫过于欲求过大,患得患失。要想摆脱欲望的压力的纠缠,聪明的做法就是要学会放弃,大度的舍得,既不能为了一点利益非要争个鱼死网破,你死我活,也不可苦苦守着手里的东西让它变成无用的废品。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放弃是种人生的境界,大弃大得,小弃小得,不弃就无所得。丢下手中的一颗种子,将收获整个森林。为什么舍这么让我们痛苦不堪呢,有时候我们拥有的东西才是给自己施加压力的祸首元凶!所以,不如学会放下,让自己轻松地面对生活!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所有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学问并没有什么长进,他心里苦恼得很,于是就去向一位大师求教。
大师对他说:“我们爬山去吧,到了山顶你就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了。”年轻人很高兴地答应了。他们来到山上,只见那山间有许多晶莹的小石头,漂亮极了,真是迷坏了青年。每次遇到他喜欢的石头,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这些石头,别说到山顶了,恐怕现在我连走也走不动了呀。”他满脸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了,不放下背着的石头怎么能登山呢。”
年轻人一愣,忽然觉得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一门心思做学问,终于成了一名大学问家。其实,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高峰。
人生在世,有许多东西是需要不断放弃的。这就需要我们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懂得果断地舍车保帅。正确的思考往往就蕴含于取舍之间,许多人往往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而将自己送入压力重重的万劫不复之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以英美为首的战胜国首脑们商量着要在美国纽约成立一个协调处理世界事务的联合国。一切准备就绪后,大家才惊奇地发现,这个全球至高无上,最具权威的世界性组织,竟然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买一块地皮吗?刚刚成立起来的联合国机构身无分文。向各国集款募捐?又似乎太没面子了,负面影响太大。况且战争刚刚结束,各国国库也是空空如也,看来筹款也没戏了。联合国甫一成立就被这个难题搞的一筹莫展了。
得知这一消息后,美国著名的家族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经过商量,果断地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将这块地皮无偿地赠予了联合国组织。同时,毗邻的地皮也买下了。
对洛克菲勒家族这一出乎人们意料的举动,当时美国的许多大财团都非常吃惊。870万美元啊,这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可是洛克菲勒家族却毫无条件地将它拱手让给了联合国!简直是白痴行为!在众财团的讥笑讽刺中,洛克菲勒家族默默忍受了来自各界的压力,始终不为所动,也决不后悔。
出人意料的事情突然发生了,联合国大楼刚一竣工,毗邻地价便立刻飙升了起来,相当于捐款前的十倍!看着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入洛克菲勒家族的腰包,当年嘲笑过他们的人都目瞪口呆。
这是一个典型的“舍得”的例子。如果洛克菲勒家族没有做出“舍”的举动,勇于牺牲和放弃眼前的利益,就不可能有“得”的结果。放弃和得到永远是辩证统一的。然而,现实中太多太多的人执着于“得”,常常忘记了“舍”。要知道,什么都想得到的人,最终可能会为物所累,导致一无所获。
当我们面临选择时,一定要学会舍去,学会放弃。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小心“兼得”了,最后肯定会一起失去,输个精光透亮。
把得失看成生活的两面
世界上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他们本该拥有的,也得到了别人无法得到的。
俗话说“万事有得必有失”,得与失就像小舟的两支桨,马车的两只轮。失去春天的葱绿,却能够得到丰硕的金秋;失去青春岁月,却能使我们走进成熟的人生……失去,本是一种痛苦,但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失去的同时也在获得。
所以,我们不妨换种想法:得到与失去、追求与放弃,是现实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我们应该以一种平常、豁达的心态去看待。
一位大财主名叫提婆,为人刻薄、爱财如命,不但多方聚敛,而且连一些极小的公益都不肯去做。家中虽藏有8万余两黄金,日常生活却过得和穷人一样,人们对他非常的讨厌。他一死,没有子孙来继承,依照法律,财产全归国有,这下子人心大快,也不免议论纷纷。
波斯王深感疑惑,就去请教佛陀:“佛陀!像提婆这样悭吝的人,为什么今生会这么富有呢?”
佛陀微笑道:“大王!这是业报,是有前因的。提婆在过去世中曾供养过一位辟支佛,种了不少善根,所以得到了多生多世的福报,今生的富贵是他最后一次余福了。”
波斯王又追问道:“他今生虽未行善事,但也未造恶业,在他生死相续的来生,能不能也像今生一样的大富呢?”
佛陀摇摇头说:“不可能了!他的余福已经享尽,而今生又没有布施种福,来生绝对不可能再享受福报了。”
《因果经》有一首偈这样说道:“富贵贫穷各有由,夙缘分是莫强求。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其实,人世间的事,无论好坏、善恶、得失、有无,都有其因果关系,没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脱离因果法则的。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富贵,有人贫贱呢?这是因为有的人好吃懒做,悭吝不舍,整日游手好闲,不事生产,自然坐吃山空;有的人辛勤劳作,乐善好施,懂得广结善缘,自然生财有道。
在佛门里称布施为“种福田”,只要有播种,必然会有结果,但是何时才能收成,就有待因缘成熟了。悭贪之人应该知道喜舍结缘乃是发财顺利之因,不播种,怎有收成?而且布施应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形下为之,否则就是不净之施,不是真心惠人!
有舍有得,舍与得是生活的两面。得到了这一面,就必然会舍去另一面。正如福祸相依一样。这个世界其实一直都在遵守着能量守恒定律。生活让我们失去了一部分,就必然会在另一部分中给我们以补偿。
懂得小失,才能大得
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越!安于一份放弃,固守一份超脱,这就是人生。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对于“舍”的理解,有时随着环境、性格、思想而各有不同。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软弱,有的人认为“舍”是一种保全,有的人又会认为“舍”是一种美丽。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虽然每个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某一个人要“舍”弃拥有的东西时,就会彷徨和犹豫,况且“得”多少还是个未知数,于是有些人选择了“守”,这样的话“得”就无从谈起了。
我们不妨换种想法:凡事须从大局着想,为整体利益暂时放弃一些局部利益。兵家,商家,职场人士无不知晓其中的道理。在事业和人生的困难时期,若只知进,不知退,只知得,不知舍,试图处处得利,必会处处被动,整体失利,最终受其大害。
一个独自在荒凉的沙漠中旅行的人,在走了两天两夜之后,他的身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可以吃的东西,更可怕的是,他已经没有了水,非常渴。
然而,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这个人在途中遇到了风暴。风吹起漫天的黄沙,使他的眼睛都无法睁开。一阵狂沙吹过之后,他已认不得正确的方向。
两天后,烈火般的干渴几乎摧毁了他的生存意志。绝望中,他发现了一幢废弃的小屋。他拖着疲惫的身子走进了小屋,发现这里除了一堆废弃的木材之外,什么也没有。当他几乎绝望地走到屋角时,却意外地发现了一架抽水机。
他兴奋地上前汲水,可任凭他怎么抽水,也抽不出半滴来。正当他颓然地坐在地上时,看见抽水机旁有一个小瓶子,瓶上贴了一张泛黄的纸条,纸条上写着:你必须用水灌入抽水机才能引水!不要忘了,在你离开前,请再将水装满!
果然,当他拔开瓶塞时,发现瓶子里果然装满了水!
他的内心开始了交战——
如果自私点,只要将瓶子里的喝掉,他就不会渴死,就能活着走出这间屋子;如果照纸条做,把瓶子里惟一的水,倒入抽水机内,万一水一去不回,他就会渴死在这地方了——到底要不要冒险?
思考良久,到了最后,他终于决定把瓶子里惟一的水,全部灌入这个看起来破旧不堪的抽水机里。没想到,真的从抽水机里涌出了大量的水。
他高兴地喝足水后,依旧把瓶子里装满水,用软木塞封好,然后在原来那张纸条后面,加上了一句他自己的话:相信我,真的有用。几天后,他终于走出了沙漠。
其实,人生最大的得意与失意,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左右。人生最大的得,应该是“生”。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生命,不是最大的得吗?因为没有这个得,就没有以后的得,这是得的根本。而人生最大的失,应该是“死”。当这一刻来临,我们便需交出所得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这不是最大的失吗?这最大的得与失,我们尚且无法掌握,又还有什么得失好计较的呢?
人要学会“舍得”,不能企盼“全得”。拥有的时候,我们也许正在失去,而放弃的时候,我们或许正在重新获得。
丢下芝麻,捡得西瓜
在两难之间取舍,应该掂量一下事情的分量,尽量采用舍小取大、弃轻取重的处理原则。
事情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是放弃西瓜拣芝麻,还是丢掉芝麻拣西瓜,这既可能涉及自身的利益,又可能涉及到他人及整体的利益。
古时候,有一个财主非常富有。他的家里老鼠很多,经常破坏家里的东西,财主为此很头疼。
一次,家中来了一只野猫,它非常善于捕捉老鼠,第一天就在财主家捉住了五六只老鼠,第二天、第三天也是这样,这让财主高兴不已,还特地奖赏了它几条小鱼。可是好景不长,财主发现这只特别善于捕鼠的猫同时也喜欢吃鸡,最后的结果是财主家中的老鼠被捉光了,但鸡也所剩无几。
这时,财主的儿子犯了愁,他想把吃鸡的猫弄走,但他的父亲淡然地说:“祸害我们家中的是老鼠不是鸡,老鼠偷我们的食物咬坏我们的衣物,挖穿我们的墙壁损害我们的家具,不除掉它们我们必将挨饿受冻,所以必须除掉它们!没有鸡大不了不吃罢了,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哩!”
“芝麻”是财主家的鸡;“西瓜”是财主的房子、衣物、家具等重要财产。其中的利与弊还是显而易见的,有失必有得,财主的儿子只想着没有鸡可吃,没有想到其他的重要财产。如果得到的财富远远大于失去的,这就是最大的平衡。丢下“芝麻”,捡得“西瓜”,这与老财主持有的心态是一致的。
20世纪80年代,香港巨商李嘉诚就有吞并香港码头九龙仓的意图,虽然那时李嘉诚就已经做上了香港首席富豪的宝座。可当时他的实力和声誉,还都比不上船王包玉刚。所以李嘉诚心里一直没有底。
因为在他有意吞并九龙仓的同时,船王包玉刚也想第一个吞并九龙仓,好为自己减船登陆后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事实对李嘉诚非常明显,如果他收购九龙仓,就会遭到九龙仓故主怡和集团的强力抵抗,收购将会给李嘉诚带来沉重的损失。以后,还有可能和包玉刚有不可预测的激烈竞争,这样自己说什么也不可能得到胜出的机会。
当时在华人商界,论实力,论与银行业的关系,能与怡和抗衡的,非包氏莫属,况且,现在包玉刚又有意于吞并九龙仓。
李嘉诚经过再三思索,权衡利弊得失,胸有成竹,毅然决定把球踢给包玉刚,猜测包玉刚得球后还会奋力射门——直捣九龙仓,并且还会欠自己一个人情。
事情的发展和李嘉诚想的一样,当他把九龙仓的1000万股股票转给包玉刚后,他得到了丰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