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南方边境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的音乐天赋在他童年时就已显露出来,加之天生的一副好嗓子,8岁时就被选进多瑙河畔著名的海茵堡教堂和维也纳的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在那里,他如鱼得水一般刻苦学习声乐、钢琴与音乐理论,从不放过每一次观摩学习的机会。
可是从16岁开始,他甜美的歌喉开始逐渐沙哑。有一次奥地利女皇在欣赏圣斯蒂芬教堂唱诗班合唱时,突然听到合唱队里传出不协调的声音,女皇当场讽刺他:“你的声音听起来好像树梢上的乌鸦叫!”就因为女皇的这句话,海顿被唱诗班解雇,流落街头。
流落街头的海顿,先后给贵族当过仆人,看过大门,当过邮差,擦过皮鞋……但是穷困的生活并未使海顿对音乐失去信心,而是珍惜这段难忘的经历,忘我地投入到各种街头演奏、家庭重奏音乐会中,更加频繁地接触维也纳的音乐,孜孜不倦地埋头创作。
海顿的身材十分矮小,走在大街上,常常使那些音乐迷们怀疑:“这是否真是音乐大师海顿?”
音乐是没有国界、没有阶层的,海顿其貌不扬的外表下有着一颗十分善良、纯朴的心。一次,有位屠夫为庆贺女儿的婚礼,恳请海顿说:“尊敬的大师,我最亲爱的女儿即将举行婚礼,能否请大师为婚礼写上一首美丽的舞曲?这将是我和女儿莫大的荣幸。”海顿果然在相约之日把完成的谱子交给了屠夫。
海顿一生创作的作品惊人,其中仅交响曲就多达104部。正是凭着那十几年的流浪生活,使他认识了人间的苦难,了解了平民的呼唤,参透了大自然最真实的声音。苦难中充满朝气,语言质朴乐曲流畅,后人尊称他为“交响乐之父”。
如果没有女皇的讽刺,海顿的一生将改写;如果海顿在流浪生活中,放弃了对梦想的追求,在苦难面前低下了头,那么世界上又将少了一位音乐家。
其实,很多时候,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敢正视它,不敢揭开苦难的面纱。真理和谬论往往就在一瞬之间,每个人都会碰到,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地化苦难为动力。就像挨饿的时候,就算身边的人帮自己吃再多,自己也不可能饱!
苦难是一柄双刃剑,它能让强者更强,练就出色而几近完美的人格,但同时它也能够将弱者一剑削平,从此倒下。
曾有这样一个“倒霉蛋”,他是个农民,做过木匠,干过泥瓦工,收过破烂,卖过煤球,在感情上受过欺骗,还打过一场3年之久的官司。他曾经独自闯荡在一个又一个城市,做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居无定所,四处漂泊,生活上也没有任何保障。看起来仍然像一个农民,但是他与乡下的农民有些不同,他虽然也日出而作,但是不日落而息——他热爱文学,写下了许多清澈纯净的诗歌。每每读到他的诗歌,都让人为之感动,同时为之惊叹。
“你这么复杂的经历怎么会写出这么纯净的作品呢?”他的一个朋友这么问他,“有时候我读你的作品总有一种感觉,觉得只有初恋的人才能写得出。”
“那你认为我该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呢?《乱世沧桑》吗?”他笑道。
“起码应当比这些作品更沉重和黯淡些。”
他笑了,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农村家家都储粪种庄稼。小时候,每当碰到别人往地里送粪时,我都会掩鼻而过。那时我觉得很奇怪,这么臭、这么脏的东西,怎么就能使庄稼长得更壮实呢?后来,经历了这么多事,我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学坏,也没有堕落,甚至连麻木也没有,就完全明白了粪便和庄稼的关系。”
“粪便是脏臭的,如果你把它一直储在粪池里,它就会一直这么脏臭下去。但是一旦它遇到土地,它就和深厚的土地结合,就成了一种有益的肥料。对于一个人,苦难也是这样。如果把苦难只视为苦难,那它真的就只是苦难。但是如果你让它与你精神世界里最广阔的那片土地去结合,它就会成为一种宝贵的营养,让你在苦难中如凤凰涅檠,体会到特别的甘甜和美好。”
土地转化了粪便的性质,人的心灵则可以转化苦难的性质。在这转化中,每一场沧桑都成了他唇间的美酒,每一道沟坎都成了他诗句的源泉。
他文字里那些明亮的妩媚原来是那么深情、隽永,因为其间的一笔一画都是他踏破苦难的履痕。
苦难,在不屈的人面前,会化为一种礼物,一种人格上的成熟与伟岸,一种意志上的顽强和坚韧,一种对人生和生活的深刻认识。然而,对更多人来说,苦难是噩梦,是灾难,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其实,对于每一个人,苦难都可以成为礼物或是灾难。我们无须祈求上帝保佑,菩萨显灵,因为选择权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不如意十之八九,胜固欣然败亦喜
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
宋朝的文学大师苏东坡有句诗“胜固欣然败亦喜”。我们在处世中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如意的小事,所谓“世间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也应该用一种平和豁达、胜固欣然败亦喜的心态去对待事情。幸福的人只记得一生中满足之处,不幸的人只记得相反的内容。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
“等天凉,”师父挥挥手,“随时!”
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
“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
“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
半夜一阵骤雨,第二天早晨小和尚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父说,“随缘!”
一个星期过去了,原本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
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
师父点头:“随喜!”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愤、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范仲淹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漫漫旅途中,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需忧伤。只要心中的信念没有萎缩,只要自己的季节没有严冬,即使风凄霜冷,即使大雪纷飞。艰难险阻是人生对自己另一种形式的馈赠,坑坑洼洼也是对意志的磨砺和考验。落英在晚春凋零,来年又灿烂一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春天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何尝不是一种达观,一种洒脱,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练达。
这种洒脱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洒脱是一种思想上的轻装,洒脱是一种目光的超前。有洒脱才不会终日郁郁寡欢,有洒脱才不觉得人生活得太累。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对生活求全责备,才不会在受挫之后彷徨失意。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挺起刚劲的脊梁,披着温柔的阳光,找到充满希望的起点。
一个人的性格,往往在大胆中蕴涵了鲁莽,在谨慎中伴随着犹豫,在聪明中体现了狡猾,在固执中折映出坚强,羞怯会成为一种美好的温柔,暴躁会表现一种力量与激情,但无论如何,豁达,对于任何人,都会赋予他们一种完美的色彩。
要做到“胜因欣然败亦喜”,需要我们有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碰到非常令人兴奋的事情,也同样会碰到令人消极的、悲观的坏事,这本来应属正常。如果我们的思维总是围着那些不如意的事情转动的话,也就相当于往下看,那么,终究会摔下去的。因此,如果我们要恢复信心,那么就应尽量做到脑海想的、眼睛看的以及口中说的都应该是光明的、乐观的、积极的话题,发扬往上看的精神才能在我们的事业中实现成功。
把每一次苦难看成是一种收获
遭遇苦难的折磨时,请不要立刻转身逃避。我们应该感谢苦难的光临,珍惜苦难,才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收获。
实际上,不管天空是狂风骤雨,还是艳阳高照,都是最美丽的生活景致,也都值得我们好好地品味。可是,如果总是担心被大雨淋湿,害怕艳阳会晒黑了皮肤,那么就很难享受到生活的真正乐趣。
索姆夫妇俩一直渴望有个孩子,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愿望却整整折磨了他们十年,最终他们终于如愿以偿得到一个儿子。
面对着这个降临在他们身边的小天使,索姆夫妇想尽办法教导他,连走路的方式也清清楚楚地告知:“宝贝,走路时记得要看着地上啊!如果你走在木板上要专心看着脚底下,因为木板最容易让人滑倒。”
这是小天使在开始学习走路时爸爸的叮咛。乖巧的孩子也相当遵从爸爸的教导,只要走在木质地板上,他一定紧盯着脚下的步伐。
有一天,索姆一家人来到山间游玩,爸爸又开始教导:“在山路行走时,你还是要看着脚下,每一步都要相当小心,不然你会从山顶摔到山谷中;而下山坡时,你一样要看着脚下,否则一个闪神,你就会扭伤脚踝的,知道吗?”
“是的,爸爸!”小家伙点了点头说。
……就这样,小家伙在索姆夫妇温情而善意的啰嗦声中度过了十八年,索姆夫妇相继离开了他们的小宝贝儿。当年的襁褓婴儿,现在也已经长成了一个帅小伙,但这可怜的孩子从小就习惯听爸爸妈妈的引导与叮咛,如今他只能在过去的叮咛中继续生活;对于父母的话,他仍然相当遵从。
现在他仍认真执行父母的叮嘱,在木板上、在田野间、上山与下山时,他都用心地盯着脚下。即使来到沙滩,听见美丽的浪潮声,他也不会抬头看看,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不管走到哪里,他也总是低着头往前走。
确实,索姆夫妇的宝贝儿子从来没有跌倒过,也没有滑倒或碰伤过,一生几乎是毫发无伤的他,就这么“低着头”走完他的一生。
不过,在他临死前,他仍然不知道,原来天空是蓝色的,天上不仅有美丽的云彩,还有耀眼迷人的星星。此外,他也不知道自己所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风光是多么美丽。
可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我们应该感激它,感激它赐予我们机会,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领悟人生,发现自己的价值,认清自己的缺点,指正自己的方向。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苦难,每一个人都恪守着自身独特的苦难历程,用自己的方式活着,守护着属于自己的命运。
世界上没有一条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任何一次苦难都是惟一的,它不会给人致命的打击,只会给人无穷的动力,要善于在苦难中找寻收获,在苦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千万别让苦难战胜了自己!
在一次在聚会上,艾顿向他的朋友回忆起他的过去,朋友中有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丘吉尔。艾顿说他出生在一个偏远小镇,父母早逝,是姐姐帮他洗衣服、干家务,辛苦挣钱将他抚育成人。可是当姐姐出嫁后,姐夫便将他撵到舅舅家,舅妈很刻薄,在他读书时,规定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还得收拾马厩和剪草坪。刚工作当学徒时,他根本租不起房子,有将近一年多时间是躲在郊外一处废旧的仓库里睡觉……丘吉尔惊讶地问:“以前怎么没听你说过这些呢?”
艾顿笑道:“有什么好说的呢?正在受苦或正在摆脱受苦的人,是没有权利诉苦的。”
丘吉尔心头一颤,这位曾经在生活中失意,痛苦了很久的汽车商又说:“苦难变成财富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你战胜了苦难并远离苦难不再受苦。只有在这时,苦难才是你值得骄傲的一笔人生财富。”
艾顿的一席话,使丘吉尔重新修订了他“热爱苦难”的信条。他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苦难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时,它就是你的财富;可当苦难战胜了你时,它就是你的屈辱。
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得起苦难考验的人生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在经受苦难的过程中,如果还没摆脱苦难的纠缠,请别说自己正在享受苦难,这在别人看来,无异于请求廉价的怜悯甚至乞讨,也别说正在苦难中锻炼坚韧的品质,别人只会觉得我们是在玩精神胜利、自我麻醉!
每一份苦难,都可以是一种收获,可如果无法战胜它,那么就永远没有权利说自己在苦难中收获了什么,这在别人眼里,只不过是我们在为自己面对困难时的逃避找的一个借口!善待苦难,正视苦难,只有拥有了承受苦难的意志,才有可能真正战胜苦难,享受苦难给自己带来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