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水平培训手册
16561800000037

第37章 辩论水平训练(3)

三、共荣辱,牵连钳制

《樗斋雅谑》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书生丧母,服丧期间偶吃一次红米饭,被一学究责为不孝之子。书生问其故,学究说:“红是喜庆之色,服丧期间焉能食之?”书生反驳道:“既然如此,你平日天天吃白米饭,难道你天天在服丧不成?”书生机智地引用一个对称的反例,把学究牵连在一个尴尬的境地,让他动弹不得。书生用的是牵连钳制法。

牵连钳制法指抓住辩论双方存在的对应连带关系,分析相似的情景,提出一个关联性命题,造成辩论双方“荣辱与共”的牵连态势:你要羞辱我,先得羞辱你。迫使对方权衡利弊,放弃无理的说法。

牵连钳制法行之有效用于咄咄逼人的辩论情势,对方不分析自己情形,只盯住别人发难,用一种偏颇观点指责他人,对此反驳者要据不同情形,运用不同方式把他牵连在具体情形里,才能钳制他的攻势。

l.牵连对应情形

尽管人们的具体经历不同,但有些经历可能有相似之处。当对方对你无理取闹时,你可选择他经历的相似情景,把他牵连在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里。他若要回避情理的尴尬,就理应放弃对你的指责。

丈夫埋怨妻子抛头露面,在海滨穿游泳衣照集体相:“还合影呢,尽管都是站着的,但总在一个平面上呀!”妻子气得抢白他:“你天天挤公共汽车,人与人贴得可紧啦。那比日光浴并排站岂不更热乎?”

妻子抢白得有道理。本来是个很正常的事情,丈夫用不可能存在的假设分析,就得出让人难以接受的结论。妻子从正面不好反驳,就用丈夫曾有的经历,牵连出更荒唐的情景,让丈夫反省自己的结论。如果丈夫想指责妻子,则更要指责自己,牵连会让他更清楚地看清问题实质。

2.牵连事件因果

若前后事件存在因果关系,对方要以结果为难你,你可利用前后关系,将对方牵连在原因里。他要是不愿承认前因,相应地就无法再坚持非难你。

《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打进匪巢,取得匪首座山雕的信任,被封为威虎山老九,并受命主持“百鸡宴”。这时被俘获却又逃脱的栾平闯进威虎厅,指着杨子荣说:“他不是胡彪,他是****。”一语石破天惊,座山雕满腹狐疑。杨子荣处变不惊,抛出一句:“既然你说我是****,你倒说说我这****的来历。”他能说出来吗?座山雕“最恨被****逮住过的人”,杨子荣的反问把栾平牵扯进来,让他进退两难:如他说出杨子荣的经历,必要说出被杨子荣审讯过的前因,承认被“****”抓过,必遭座山雕枪毙;如他不说出“****来历”,那就是诬陷威虎山老九,座山雕不会容他。

牵连钳制法反驳力度大,有时让对方没有回旋的余地。若杨子荣正面否定“我不是****”,座山雕自然不会相信,必然陷进与栾平各执一端的争论,那样势态发展会大为不利。

3.牵连前提条件

不从结论本身着眼,而是分析支持结论的前提。在分析前提时,把对方牵连进来,对方若否定前提,那从前提推出的结论自然会崩溃,不能用来指责他人。

中世纪欧洲某国法律规定,不许在国王面前翻动任何东西,违者处死。阿拉伯使者不知风俗,在宴席上当国王面夹翻鱼背。大臣要求国王:“为维护神圣的法律,陛下应处死这位使者。”国王表示同意,但允许使者提一个要求,只要与这项法律无关,都可以得到满足。使者镇定下来:“我只有一个要求:谁若看到我刚才做了什么,请挖掉他的眼睛。”国王和大臣都发誓自己一无所见,使者因此而幸免于难。

使者的要求与法律无关,但与法律成立的前提有关,有效地把国王和大臣牵连进来,无疑为使者找到保护伞。如果承认使者违法,那肯定有人眼睛被挖;如果无人看到使者翻动鱼背,那使者违法就无从谈起。

牵连钳制法让使者从容走出危境。

牵连钳制法面临着一种不愉快环境:对方要逼你就范,但论证存在隐蔽的漏洞,若从正面批驳漏洞,效果会很微弱,不能有效地制敌;但你若不反驳这种漏洞,必然会让你陷进很被动的局面。在这种情形下,牵连钳制法就能显示其锋芒。

首先要找准关联点牵连的前提是你与对方所处情形类似,他要你怎样,先得自己怎样,只有同大于异时,才能牵连住对方;若异大于同时,运用牵连钳制法则会出现奇怪的景象。

8岁的聪聪对父亲说:“我要结婚了。”父亲听后大笑:“你的对象是谁呢?”聪聪说是奶奶。父亲又问他:“你以为我会让你和我母亲结婚吗?”“为什么不呢?”聪聪振振有词,“你自己不是同我母亲结婚了吗?”

聪聪反驳得有趣。他自然不知牵连前提是找准关联点。聪聪的母亲与他父亲的母亲身份存在很大不同,聪聪的母亲与他父亲结婚时,与他爸爸不存在血缘关系,而他父亲的母亲却是聪聪的奶奶,与他具有血缘关系。关联点异大于同是种虚假关联,自然不能构成钳制。

其次要触动其利益只有触动对方利益,才能让他放弃对你非难。没有谁愿坑害自己,利益的牵连迫使他重新考虑问题。如国王要处死使者,使者提出的要求就触动对方利益,处死的前提是有人眼睛被挖掉。

没有人愿被挖掉眼睛,国王自然无从处死使者。

再次要机敏地应对牵连钳制法多面临非常处境,不容你过多思考。

如战机稍为放过,辩论结果就会大为改观。如杨子荣稍为迟疑片刻,就会露出破绽;使者若不能抓住国王给予的机会,及时提出要求,性命就危险。

四、服论敌,顺水推舟

所谓顺水推舟法,是指在辩论过程中,当发现论敌的意图后,因势顺从,先巧妙地“顺”论敌逻辑之“水”,引诱其孤军深入,然后再借敌之力,顺势反驳,“推”出己方观点之“舟”,从而达到折服对方目的的一种辩论技法。请看这样一个事例:

著名电影演员孙飞虎在多部影片中成功地扮演了******而荣获“金鸡奖”后,有一个“穴头”想拉他参加一个“草台班子”去捞钱。

尽管“穴头”提出了许多优厚的条件,但孙飞虎始终不为所动。“穴头”感到不可思议:“孙老师,为人不可太认真,这年头死心眼不吃香了。您瞧社会上多少有名气的明星都在抢着搭班子赚钱,可是您……再说,这演唱会也是为群众服务嘛!”

孙飞虎接过话头:“那好,既然是为群众服务,我就作为义演出台,不收一文报酬,你也分文不取怎样?”

“这……这……”“穴头”鼻尖冒汗了,他摇了摇头,乘兴而来,扫兴而去。

这时,孙飞虎针对“穴头”“这演唱会也是为群众服务”这冠冕堂皇的辩词,没有急于迎头痛击,而是采取顺势行事、因利乘便的办法,先用一句话表示顺从对方的逻辑,然后在此基础上,话锋一转,顺势推出“我就作为义演出台,不收一文报酬,你也分文不取”这一有力的辩词,一举揭穿了“穴头”挂羊头卖狗肉,借为群众服务之名、行牟取暴利之实的用心。孙飞虎这顺水推舟的有力反击,使那位“穴头”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反而被自己所说的话套住了,欲辩不能,只得灰溜溜地败下阵去。

从上面的事例中不难看出,顺水推舟法往往具有出其不意、逆转辞锋的效果。在运用这种技法时要注意把握住两点:

一是“顺”得自然。“顺”即顺从敌论的逻辑。这里的“顺”并非主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为达到克敌制胜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顺”,既是对对方攻势的一种缓冲,也是对对手的迷惑与麻痹,同时又是为下一步“推”这一逆转蓄势做准备,从而使“推舟”这一反击具有隐蔽性和突然性,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这样,当我方言辞由顺从论敌逻辑而突然逆转的瞬间,才会令对手经历一个从暗自欣喜到大惑不解终至遭受当头棒喝、晕头转向的心理变化过程,陷入欲辩不能的尴尬境地。

二是“推”得巧妙。可以采取下列几种方法,围绕“推”字做文章:

(1)顺应对方辩词,“推”出一个与对方辩词意思完全相反的观念,使对手“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欲辩不能。某校园内,一流里流气的青年牵着一条大狼狗神气活现地在校园里招摇过市,并不时唆使狼狗追逐学生寻开心,看到学生们被狼狗吓得东奔西逃的样子,那青年竟然开心得哈哈大笑。闻讯赶来的刘校长气愤地上前指责道:“你为什么带着狼狗到学校来扰乱秩序?”

那青年扮了个鬼脸,居然还振振有词:“我到其他学校为什么没人干涉我呢?你说我干扰秩序,那你说说法律上哪一条规定不准带狼狗到学校里玩?”

针对这个青年的狡辩,刘校长据理反驳:“不错,法律上确实没有不准带狼狗到学校里玩的规定。不过,请问,法律上难道有哪一条规定可以带狼狗到学校玩吗?你到其他学校没有遭到禁止,那是他们不敢说你。现在,你把学生们吓成这样,作为一校之长,我负有维护学校秩序和保护学生安全的责任,我就非禁止不可!”

这里,刘校长抓住对方“法律上有哪一条规定不准带狼狗到学校里玩”这一狡辩之词,顺势行事,提出“法律上难道有哪一条规定准许带狼狗到学校里玩吗”这一命题,及时反驳,终于驳倒了对方近乎耍无赖的狡辩,从而伸张了正义,取得了这场辩论的胜利。

(2)顺应对方辩词,并以此为前提“推”出一个令对方难以接受而又无法反驳的结论,使对手俯首就范。如上面提到的孙飞虎与“穴头”的辩论,孙飞虎正是顺应“这演唱会也是为群众服务”这一前提,“推”出大家分文不取的结论,令对手灰溜溜地败下阵去的。

(3)顺应对方辩词,然后对对方辩词的内涵进行分析,“推”出对方辩词与事实之间的悖谬之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束手就擒。如: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一次中美作家会议,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我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题:“把一只五斤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蒋子龙略加思索,便回答说:“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您显然是凭嘴一说就把鸡装进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金斯伯格说:“您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谜语的。”

这里,蒋子龙既顺应了对方的辩词,假设对方“把一只五斤重的鸡‘装进了’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又从对方的辩词中分析出对方是“凭嘴一说”就把鸡装进去的内涵,从而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用嘴一说就把鸡拿出来,使对方为之折服。必须指出的是,在运用顺水推舟法时,必须处理好“顺”与“推”之间的转换关键。在这个关键处,可以采用反间等技巧,巧妙地利用对方的攻势,借论敌之力为我力。“顺”论敌说词之“水”,“推”出自己的观点之“舟”,从而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1.读下面一段对话,然后回答问题。

一位又饿又渴的旅行者走进一家小商店,问:“老板,有面包吗?”

老板:“有,先生,两角钱一个。”

“请拿两个。”

“两个四角,请拿着。”

“啤酒多少钱一瓶?”

“四角钱一瓶,你要吗?”

“现在我感到渴比饿还厉害,我想用这两个面包换一瓶啤酒,可以吗?”

“当然可以,请稍等,先生。”

旅行者接过一瓶啤酒一饮而尽,然后背起背包就要出门。老板忙说:“先生,你还没付啤酒钱呢?”

“可我是用面包换来的啤酒呀。”

“可是你的面包钱也没有付啊!”

“我没有吃你的面包,为什么要付面包钱呢?”

店主无言以对,旅行者扬长而去。

(1)这段对话中,旅行者用的是哪种辩论方式?

(2)你用什么办法可以驳倒旅行者?

(3)旅行者的辩词中有几点错误,都是什么?

2.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明朝时,宁王朱宸濠的一挂有“御赐”金牌的丹顶鹤在街上被一条狗咬死了,朱宸濠暴跳如雷:“我这白鹤是皇上赐的,脖子上挂着‘御赐’金牌,谁家的野狗竞敢欺君犯上,这还了得?”

当即,他命令家奴把狗的主人捆绑起来,送交南昌知府治罪。

南昌知府祝瀚,就对宁王府的管家说:“请写个诉状来。”

管家耐着性子,写了诉状。

祝瀚接过状子,立即命令衙役提拿凶手归案。

管家忙说:“人已抓到,就在堂下。”

祝瀚故作惊讶地说:“状纸上明明写着凶犯乃是一条狗,你抓人来干什么?”

管家说:“那狗不通人言,岂能大堂审问?”

祝瀚说:“贵管家不必生气,我想只要把诉状放在它面前,它看后低头认罪,也就可以定罪了?”

管家跳了起来:“你这个昏官,走遍天下,有哪一条狗是认字的呢?”

(1)如果你是祝瀚,管家说你是昏官,你要怎样回答?

(2)祝瀚接到案子后,从写状纸到与管家对话的全过程,可以看出他的目的是什么?

(3)猜一下,祝瀚是怎样处理这个案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