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水平培训手册
16561800000031

第31章 社交水平训练(2)

2.迂回隐蔽、委婉含蓄提问法

当对方对某些问题比较敏感,有所忌讳,不便直问时,就需要迂回隐蔽、委婉含蓄地提问。例如,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赵忠祥有一次到北京精神医院采访一位女患者,节目编辑原定的问话是:“你什么时候得的精神病啊?”赵忠祥觉得这问话太刺激患者,便改为迂回委婉的问法:“您在医院住多久了?”“住院前觉得怎么不好呢?”

3.征求反对或批评意见的发问

“对刚才的意见有无反对者?请提出反对的理由。”“A和B的意见有何不同,请各位踊跃发言,一同商榷。”“对于您的构想,恕我冒昧地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以供参考。”“我的思路可能还不太清楚,恭请各位斧正,不吝批评指教。”“不赞成的人是否能陈述一下你的理由。”

4.因势利导、诱人圈套提问法

这种发问不是为自己解答疑难的,而是无疑而问,为了紧紧吸引对方思考自己的论题,诱导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例如,孟子在劝谏梁惠王时提问道:“假如有个人向大王报告:我的臂力能拿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目力能将秋天鸟的细毛看得分明,但一车柴摆在眼前却瞧不见。您相信吗?”惠王说:“不,我不相信。”孟子马上接着说:

“这样看来,那个力士连一根羽毛都拿不起来,只是不肯用力的缘故;明察秋毫的人连一车柴都看不见,只是不肯用眼睛的缘故;如果老百姓得不到安定生活,只是不肯干,不是不能干。”这种诱问,可以启发对方思考,最后使惠王接受了自己的观点。

5.明知故问、后发制人提问法

提问者明明知道自己所提的问题的答案,就是自己所要答的答案,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故意提问。例如,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海军担任要职时,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的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保密计划,罗斯福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密吗?”朋友答道:“能,当然能,我会守口如瓶。”罗斯福微微一笑跟着说:“那么,我也能,我也会守口如瓶。”这个问话,真是机敏巧妙,异常精彩,既坚持了保密原则,又不使朋友难堪。

6.反向作答、步步紧逼提问法

反问实际上是用问句表达自己确定的思想,反问就相当于否定对方的问题。反问在谈话时用得好,更能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邹韬奋在法庭上驳斥国民党政府强加给“七君子”联合共产党反对政府的罪名时,义愤填膺地反问道:“我们打电报请张学良抗日,起诉书说我们勾结张、杨兵变,我们发了同样的电报给国民政府,为什么不说我们勾结国民政府?共产党给我们写******,起诉书说我们勾结共产党,共产党也给蒋委员长和国民政府发******,是不是蒋委员长和国民政府也勾结共产党?”邹韬奋一连串的反问,气势逼人,让检察官有口难开。

这种以反问作答,步步紧逼的提问方式,每一问其实都有明确肯定的答案,往往作为针锋相对的给挑衅者以有力回击的武器。另外,这种方式在辩论、谈判等反驳对方的场合也常运用,它往往比正面提问更有力量,更能抒发感情,但与对待挑衅者有所不同,应注意适度。

各种提问方式都有其长处和局限性,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要从社交需要出发灵活恰当地选择提问方式,求得最佳效果。

提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看清对象

即提问时要考虑对方的年龄、身份、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等,如“对男士不问薪水,对女士不问年龄”的提问禁忌都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2)瞄准时机

有些问题时机掌握得好,发问效果才佳。有一次,拿破仑对他的秘书说:“布里昂,你要知道,你也将永垂不朽了。”布里昂不解其意。

拿破仑解释说:“你不是我的秘书吗?”布里昂笑了笑说:“请问,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拿破仑竟一时语塞,答不上来,拿破仑认为自己是永垂不朽的伟大人物,因而秘书也会沾光连带永垂不朽;但秘书却不以为然,他既不相信也不热衷依附伟人扬名,但拿破仑是他的上司,又易激动,不便过于直率地与之争辩或拂逆其意,于是不动声色地紧接着拿破仑的解释问了这么一句,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同时也委婉地暗示了拿破仑的不是,然而又语气温和不露锋芒。

一般说来,为避免无效提问,当对方很忙或正处理急事时,不宜提与此事无关的问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宜提太复杂、太生硬、会引起对方不快的问题;当对方遇到困难或麻烦,需要单独冷静思考时,最好不要提任何问题。

(3)抓住关键

大而泛的问题,往往令人不好回答,感到无从下手。而抓住关键,问得具体,就可引导对方的思路。如,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时,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天安门上保留下来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这个问题很具体,然而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这不单是像片是否保留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我党与我国人民对******及其思想的评价问题,具有相当的分量。只有抓住关键进行提问,才能问得明白。

(4)讲究方式

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商店人手奇缺,想减少送货任务,有的商店就将“是您自己拿回去呢,还是给您送回去呢”的问话改为“是给您送去呢,还是您自己带回去呢”,结果大奏其效,顾客听到后一种问法,大多说:“还是我自己带回去吧。”又如,公共汽车上售票员如将“还有哪位没买票”换为“还有哪位没买到票”,就可充分显示对人的尊重和谅解——假设每个尚未买票者不是不想买票或不积极买票,而只是没“买到”票。这样,真未买到的固然乐于赶快买,就是根本不想买的人也不好意思不买票了。

二、回答方面的技巧

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问话,回答好这些问话,不仅可以显示你的礼仪和修养,也更显示你的学识程度和说话水平。大到国际政治,小到个人隐私,都可以成为人们问话和答话的内容。前文已经提到,问话是有技巧的,同样,答话也是有技巧的。

有的问话须直接应答,有的问话须委婉应答,有的应正面回答,有的应侧面回答。当然,这一切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只有充分掌握了答话的方式和技巧才能表现出你高人一等的说话水平。

1.针对性回答法

有的问话,话里有话,弦外有音,问句的字面意思和问话人的本意不是一回事。我们回答时不仅要注意问题的表面意义,更要认清提问人的动机、态度、涵义、前提是什么,以使回答时具有针对性。如:“你知道我那本书哪儿去了?”在特定的语境中,提问人的言外之意可能是怀疑对方偷书。如果回答时,只从字面意义上回答“不知道”,就可能加重提问人的怀疑,因为你没考虑到提问人怀疑你偷的这一点。因此,你的回答就不可能使提问人满意。

有的提问是由一种心理需要所驱使,回答就应对此而来。如你的孩子问:“火车为什么跑得这么快呀?”你应明白,孩子可能不是问火车跑得快的原因,而是因为想坐火车才提问。在这种情况下,如只给他讲关于蒸汽机、内燃机以及车速一类的知识,孩子是不会满足的,不如回答:“是啊,火车你停一停呀,让宝宝坐车到外婆家去呀!”再有,顾客问:“这鱼什么价?”答:“一元八一斤。”就不如答:“还是老价,一元八一斤。”因为顾客的心理动机是先问问价,看贵不贵,然后决定买不买。后一种回答就是针对这种心理动机回答,顾客当然满意。

有的提问暗示一种前提意义。如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曾经举过一例。有人问梅内德谟:“你是否停止打你的父亲了?”那人想使他陷入困境,不管他的回答是“是”还是“否”,在这里都是有危险的。如果说“是”那么就是打过他的父亲,如果说“不是”,那就是还在打他的父亲。梅内德谟答道:“我从来也没有打过他。”梅内德谟认清了问句所暗藏的前提意义“你曾经打过你父亲”,因此他就作了这样的回答,把对方提问中的前提否定了。

针对性回答法有很多种,下面举几例以供参考:

(1)自圆其说法

有一次,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应邀赴宴,心情非常愉快。席间他对一位妇人说:“你太漂亮了,夫人。”

那妇人却冷冰冰地回答道:“可是很遗憾,我却不能用同样的话来回答你。”

头脑机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马上微笑着说:“这没关系,您可以像我一样也说句假话。”

自圆其说,就是通过自己头脑灵敏的反应,机智地给自己的遭遇打圆场,使自己的语言逻辑自圆其说。

(2)后发制人法

后发制人法是故意迂回而行,落后于他人,迟一步行动,而结果却能先期到达目的地,收到别人意料不到的效果。这就是后发制人的内涵。

1872年,马克思的大女儿燕妮已经28岁了。虽然来求婚的人很多,但是燕妮决心投身革命。这年6月,巴黎大资产阶级的《高卢人报》造谣说:“马克思的大女儿又要嫁人了,这次嫁给一个非常有钱的法国首饰匠。”燕妮的好友纷纷来信,关切地询问事情的真相。燕妮在给她女朋友的信中写道:“到上星期为止,《高卢人报》已经把我嫁出去20次了。”

到了10月,燕妮真的要结婚了,未婚夫并不是什么有钱的首饰匠,而是巴黎公社的一名革命者沙尔·龙格。龙格当时一贫如洗,身无分文,还受到法国政府的通缉。

交际论辩中,特别是遇到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情况下,运用后发制人的谋略,可以避免在对己不利的情况下仓皇应战。一旦时间成熟,便可全力反击,灭敌威风,壮我气势。后发制人法,就是先不动声色,在静待战机中了解对手,判断敌情,酝酿战胜对手的辩解,避其锐气,以静制动,择机进行反攻的技巧。

(3)借题发挥

借题发挥法,表面上好像不是责骂人,实际上是意在言外,而且比直接责骂还要生动传神,入木三分。

英国著名侦探小说作家阿瑟·柯南道尔,曾当过杂志的编辑。

有一次,他收到一封信,信上说:“您退回我的小说已收到,我知道您并没有把小说读完,因为我故意把几页稿纸粘在一起,您并没有把它们拆开,您这样做是很不好的。”

柯南道尔回信说:“如果你食用一只坏鸡蛋时,绝不需要把它全部吃光才知道是坏的。”

(4)随机应变法

由于事先不知道对方将提出什么具体问题,因此,自己在说话时很难作系统周密的策划。临场提问往往很突然,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来,且问题带有跳跃性,只能随时思考,恰到好处地作出回答。

蔡锷小时候,口才敏捷,善于随机应变。有一次他和几个同学在城内放风筝,正玩得高兴,没想到风筝绳断了,风筝飘飘悠悠地落进了太守府里。蔡锷等攀墙进花园,准备拾取,没想到此时太守正在花园散步,风筝已被人拾去了。孩子们一见,都缩在一边,不敢出声。唯独蔡锷毫不畏惧地上前讨要。太守心中不悦,斥责孩子们贪玩,不好好读书。蔡锷说:“孔圣人还徒驾车骑射,童生读书之余,放放风筝又有何妨?”太守见蔡锷语言流利,暗暗吃惊,便说:“口称童生,可能应对?”蔡锷满不在乎地说:“请出上联。”太守想了一想,故意出了训斥蔡锷的上联:“童子六七人,无知你顽。”蔡锷略一思索,应道:“太守二千石,唯有公贪。”太守听后勃然大怒:“我怎么贪了?”蔡锷说:

“一个风筝都看在眼里,见了银钱怎能不贪?”太守没好气地说:“要是我还给你呢?”蔡锷说:“我就把贪改作廉。”太守见他文思敏捷,口才出众,而且能一联二对,世间实在少有,心里十分喜爱这个孩子,便连忙令人把风筝还给了蔡锷。

应变不仅要有快速性,还要应变的内容有巧妙性,使人听后或读后感到机智幽默,巧妙无比,拍手叫绝,回味无穷。据《灵隐小志·高僧传略》记载:

济公的师父是西湖灵隐寺的高僧慧远禅师,又称瞑堂禅师。慧远禅师不仅德行高尚,幽默风趣也是他的一大特点。有一次,他陪同宋孝宗游览飞来峰,孝宗问:“既是飞来,为何不飞去?”慧远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动不如一静。”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有一天,苏东坡和佛印去参观一座庙宇,他们进入前殿,看到两座凶猛的大神像,是镇邪的门神。

“这两个菩萨,哪一个重要?”苏东坡问佛印。

“当然是拳头大的重要。”佛印回答说。

他们走入内殿,看到观音菩萨手持念珠。

“观音也是菩萨,她数念珠干什么?”苏东坡好奇地问道。

“喔,”佛印应声说,“她也学别人拜佛呀。”

“拜哪个菩萨呢?”苏东坡不解地问。

“咦,拜观音菩萨呀!”

“这是怎么回事?”苏东坡给弄糊涂了,“她是观音菩萨,为什么要拜自己呢?”

佛印笑着说:“你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嘛!”

佛印对苏东坡提出的难以回答的问题,却以人们的习惯语言来回答,而且回答得机智幽默,恰到好处,不愧为一代大师。

(5)攻其一点法

在运用攻其一点的方法时,必须人为地把事物之间多重关系加以割裂和缩减。然后把割裂和缩减后的关系在事物中的作用加以夸大,并依此为依据,推出不具逻辑必然性的结论。

闻一多是一名正直而有威望的学者,当他转变为坚定的民主战士的时候,引起了反动派的恐慌。他们四处造谣攻击说:“别听闻一多那一套,他还不是肚子饿得发慌,才变得这么偏激。”

对这一切闻一多显得很坦然,他反驳道:“这话也有几分道理,我确实挨过饿,正是因为我挨过饿,才懂得那些没有挨过饿的先生们所无法懂的事情。正因为我现在能够稍微吃得饱一点,有点力气,我就要把这些事情讲出来,是不是这就是‘偏激’?让那些从来都是吃得很饱很饱的先生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但是,我只知道国家糟到这步田地,人民痛苦到最后一滴血都要被榨光,自己再不出来说说公正的话,便是可耻的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