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水平培训手册
16561800000030

第30章 社交水平训练(1)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社交在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中,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其作用日益重要起来。作为社交中的说话水平,不仅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而且也是协调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杠杆和润滑剂。一个人说话水平的高低,可以说直接关系着人际关系的好坏。因此,能够娴熟地驾驭社交语言,是获得社交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

社交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交活动的最经济、最有效的工具。只有优化语言,不断提高说话水平,才能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协调、互相支持的友好氛围,产生最佳的社交效益。

第一节见面伊始会称呼,巧介绍

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需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人们在交往中,首先接触到的问题就是见面时,是熟人要有个称呼,不是熟人要进行介绍。称呼和介绍,应该说是社会交往的第一步。

一、称呼方面的技巧

中华民族自古是个礼仪之邦。对于称呼,古人十分讲究,许多著述都是入幽探微,深究其妙。今天人们对称呼的重视程度依然不减当年。

由于说话场合及说话双方的身份、年龄、文化背景的影响,人们对同一个人的称呼是多种多样的。社交中称呼稍有差错,便会贻笑世人。亲切恰当、礼貌得体的称呼不仅能表示对被称呼者的友好与尊重,同时也反映了称呼者的修养与文明,从而能够促使双方产生心理上的融洽,让交际进行得更顺利、愉快。称呼语言主要用来表达对交际双方关系的认定,也可作为交谈的起始语。常用的称呼语言一般有以下三种方式:

1.称呼式

称呼式用语,是随着说话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而变化的,比较典型的有敬称和泛称。

(1)敬称

敬称是指对人尊敬的称呼。常用的有:

①人称敬称。通常有“您”、“老”(张老等)、“贵”(贵姓、贵公司等)、“大”(大作等)、“君”等,都表明说话人的谦恭和客气。

②亲属敬称。对非亲属的交际对方以亲属称谓,常用于非正式场合。如“叔叔”、“阿姨”、“大妈”、“大爷”等。对父母的同事、朋友,即使比自己大得不多,也用长一辈的称呼,以示尊敬。

③职业敬称。在较正式的场合,往往习惯于职业敬称,以示尊重对方的职业。如“医生”、“老师”、“导演”等,或在前面冠之以姓。

④职务敬称。无论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人们都热衷于职务敬称,如“董事长”、“教授”、“主任”、“处长”等,往往还在前面冠之以姓,以显示说话人对交际对方地位的熟知和尊重。

(2)泛称

泛称是一种不区分听话人的职务、职业等而广泛使用的一种称呼。

常用的有:

①通称。如“师傅”、“先生”、“小姐”、“女士”等,在校学生之间互称“同学”,士兵之间互称“战友”,这类称呼都是既严肃又有礼貌的。

②姓称。即以姓相称,并在姓前加上“老、小”等,如用“老王”、“老李”等在非正式场合称呼比较熟悉的同辈人;用“小黄”、“小赵”等称呼小字辈人以示随意亲切。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交场合,人们对别人如何称呼自己是十分敏感的。称呼得当,能使双方产生心理上的相容,交际就会变得顺利起来。

人们之间的关系不同,说话的场合经常变化,因此使用称呼必须注意。

第一,称呼要看场合。例如叔侄同在一个工厂,叔是厂长,侄是工人,非正式场合侄称叔为“二叔”,而在正式场合则要称“厂长”。邀请客户,正式场合谈生意称对方女经理为“林经理”,而在非正式场合邀请其跳舞则称其“林小姐”为好。

第二,变“贬称”为“褒称”。首先,应注意在称呼语同义选择时去贬用褒。如称老年人,就有老人家、老同志、老师傅、老大爷、老先生、老头子、老家伙、老东西和老不死等,前五个词是尊重对方的褒称,而后四个词却是蔑视对方的贬称。在社交时,要杜绝使用粗鄙的贬称,而使用礼貌的褒称,这样才能诱发对方产生与之交往的欲望;其次,在特定环境下用一般贬称令人不明所指,而必须指出其特征时,必须注意称呼语的词语结构。如交通警察在疏通道路堵塞时说:“那位穿红大衣的,请你将摩托车开到右边去!”这里的称呼用了一个“的”字结构,而这种结构的称呼都含有轻视、不尊重的贬义色彩;因此,可以用偏小结构的称呼来代替:“那位穿红大衣的小姐,请你将摩托车开到右边去!”这就可以避免令人不快了。

2.寒暄式

寒暄,是社会交往中双方见面时以天气冷暖、生活琐事及相互问候等为内容的应酬话。人们在交际伊始,或走亲访友,或邂逅于途时,都要说几句应酬话,以沟通彼此之间的感情,创造出和谐气氛。常见的寒暄方式有:

(1)问候型

典型的例子是“您好!”“早上好!”“新年好!”这是受外来语影响近几十年中流行起来的新型招呼语。另一种如“吃过饭了吗?”“上哪儿去呀?”这些礼貌询问的话,并不表明真想知道对方的起居行止,往往只是表达问话人友好、关切的态度。

(2)攀认型

“太好了,我们还是同乡呢!”“我曾到华东师大进修过两年,说起来咱们还是校友呢!”在初次见面时,留心发现双方有“同宗、同乡、同感、同识”等“亲”、“友”关系,往往能立即转化为建立交往、发展友谊的契机。

(3)敬慕型

对初次见面者表示敬重、仰慕,这也是热情有礼的表现。如,“张经理,久闻大名!”“你的大作,我已拜读,受益匪浅!”

从交际心理学的角度来观察,寒暄应酬,能产生认同作用,它体现了人的亲和需求。亲和需求在情感的推动下逐步升华,进而使双方关系渐臻水乳交融的佳境,进而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但无论哪种寒暄语,都不可赘言不止,不可使用“查户口”式的问候或胡乱吹捧,否则会令人厌烦。

3.体语式

体语式,指的是单独使用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等作为招呼语的方式,最常见的是微笑和点头。在办事匆忙时,可与相熟者微笑点头致意即可;或与交往不深者,只有一面之交者碰面,有礼貌地点头致意也会给人以友好的感觉。另外在人多距离较远然而双方视线相对不宜大声招呼时,也可以用微笑点头或用手示意。一般说来,女士用此方式,具有稳重、端庄的色彩;男士用此方式,则表示矜持。在双方关系疏远或冷淡时,也常用此方式。

二、介绍方面的技巧

介绍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介绍他人,二是自我介绍。

1.介绍他人

介绍他人,是指在社交场合中把某人介绍、引荐给其他人相识的过程。介绍者的介绍如同一条纽带,连接着互不相识的两方,这根“纽带”是否柔韧有力决定着被介绍双方能否顺利、成功地展开交流。善于介绍他人,一方面是展示自己在社交场合中左右逢源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体现着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和素养,能够提高自己在朋友和同事中的威信和影响力。在介绍别人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正确无误、大方得体,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介绍人的身份,介绍的顺序、礼仪,把握介绍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介绍他人通常要把其姓名、职务、特长、使命等说清楚(根据社交的目的而有所选择、侧重)。

介绍多人时,应注意介绍的顺序:

(1)不同性别的两个人,一般情况下,应先介绍男士给女士。如果男士年龄比女士大很多时,则应把女士介绍给男士,以示尊重。

(2)将不同辈分、职务的两个人介绍给众人时,应先介绍年长的,后介绍年轻的;先介绍职务高、知名度大的,后介绍职务低、知名度小的。

(3)将两个团体相互介绍时,一般只介绍带队的、职务高的,随员笼统介绍即可。

介绍他人时要做到:第一,要诚恳热情、面带微笑,使人感到介绍人热忱可亲,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第二,要口齿清楚、落落大方。介绍性语言吐字要清晰,内容要简洁明了,用词要恰当。介绍时神情要大方自然,即使遇到意外情况,也要从容对待。第三,要注意礼节,方法灵活。介绍时多使用尊称、谦敬词,如“请允许我向您介绍……”;介绍两位素不相识者相见,不仅要介绍各自的姓名,还应介绍一些对方的情况。如,“小苏,这位是林教授,你正在学摄影,林先生是位摄影高手,曾有多张作品参展。”这样的介绍有穿针引线、增进了解的作用。

朋友之间,则可用轻松、活泼的方式,如,“老潘,这就是我常说的文武全才的小李,这位是智多星老潘。”等。

2.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是指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向他人介绍自己的过程。自我介绍是推销自己的形象和价值的一种方法与手段,因此,这种“推销”的成功与否,常常决定着深层次的人际交流是否能够实现。恰当得体、别具一格的自我介绍能把自己美好、独特的形象推入对方的视线,而且会给对方留下深刻、良好的印象,从而为双方进一步沟通与了解铺平道路,为自己社交目的的实现创造机会。反之,平淡无奇的自我介绍只会使自己在他人面前如过眼云烟,不能给对方留下任何可供回忆的痕迹;而在介绍自己时飞扬跋扈或自卑怯懦又会勾起对方的厌恶或者鄙夷,为将来的交往设置障碍。由此可见,自我介绍并不仅仅意味着简简单单的自报姓名,在某种意义上,自我介绍也是一种学问和艺术,需要我们掌握必要的技巧和尺度。

从交际心理上看,人们初次见面,彼此都有一种了解对方,并渴望得到对方尊重的心理。这时,如果你能及时、简明地进行自我介绍,不仅满足了对方的渴望,而且对方也会以礼相待,作自我介绍。这样双方以诚相见,就为进一步共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在参加社交集会时,主人不可能将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介绍得很详细。为了增进了解,你不妨抓住机会,多作几句自我介绍。时机有两种:一是主人介绍话刚落音时,你可接过话头再补充几句;二是如果有人表示想进一步了解你的意向时,你可作较详细的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的要求如下:

(1)要繁简适度

自我介绍常常包括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职务、工作单位或住址、毕业学校、主要经历、特长、兴趣等。在介绍时,不必将上述内容一次逐项说出,而要根据不同的社交目的的需要来决定介绍的繁简。大多情况下,自我介绍应简短明了,讲清姓名、身份、目的和要求即可,如联系工作、发言前的自我介绍等;而对公开招标过程中的投标者等来说,自我介绍则应与交挚友一样较为详尽地细说。

(2)要把握分寸

自我介绍不仅是对自己基本情况的客观陈述,也包含着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应掌握分寸,既不可过高,也不能过低,以给人留下美好印象为目的。概括地说,应做到自信、自识、自谦、自信,即对自己的能力、特长要敢于肯定,不要回避。通过自我介绍给人一种感染力,使之产生接近的欲望。

自讽,即有自知之明,有勇气剖析自己的短处,实事求是、令人信服地评价自己,使人产生信任感。

自谦,即自我评价要留有余地,不要说“满”,不宜用“很”、“最”、“极”等极端的词汇,以免给人留下“狂”的感觉。

自我介绍还可以增加一些语言的风趣性,这样能表现自己活泼近人的品格,缩短彼此的距离。例如著名的哑剧大师、喜剧表演艺术家曾在一个“哑剧迷”的自我介绍中这样介绍自己:“……我就是王景愚,表演《吃鸡》的那个王景愚。人称我是多愁善感的喜剧家,实在愧不敢当,我只不过是个走火入魔的‘哑剧迷’罢了。你看我这40多公斤的瘦小身躯,却经常负荷许多忧虑与烦恼,又多半是自找的。我不善于向自己所敬爱的人表达敬和爱,却善于向憎恶的人表达憎与恶,然而胆子并不大。我虽然很执拗,却又常常否定自己。否定自己既痛苦又快乐,我就生活在痛苦与快乐的交织网里,总也冲不出去。在事业上人家说我是敢于拼搏的强者,而在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我又是一个心无灵犀、半点不通的弱者。因此在生活中,我是交替扮演强者与弱者的角色。”

第二节提问应答巧入题,善变通

人们在交往中,都免不了要遇到问话和答话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必须把握好问与答的分寸,即:问要问得适宜,适度;答要答得得体,机巧。只有这样,才能使关系圆融,感情和谐,思想互通,从而为你的成功社交铺平道路。

一、提问方面的技巧

提问的社交职能有四点:一是善于提问往往能更顺利地与社交对象接近、相识,加深了解,扩大交际面;二是提问能解除疑点,获得信息,开启对方的心灵之门;三是提问能启发对方思维,控制交谈言路的方向;四是巧妙的提问还可以打破交谈的僵局,使交谈活动得以顺畅地进行。

在社交活动中,提问往往是交谈的起点,是把话题引申的动力。因此,会不会问,怎么问,问什么,直接影响着交际的效果。高明的问话不但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且能使对方产生愉快亲切之感。提问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某情况不清楚,通过发问来了解,谓之不知而问;另一种是为启发对方思考某一问题,将对方思想引向自己所知道的方向,谓之明知故问。提问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问法

这是日常社交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提问方法,是以求知和解疑为目的的提问。如“您是哪里人?”“听说您刚从美国得奖回来,是吗?”“这个问题有几种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