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水平培训手册
16561800000019

第19章 语言技巧训练(4)

二、诡辩:危言耸听,出语惊人

诡辩,是以可能性为依据,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危言耸听,把对方的某一观点、某一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加以适当夸张,故意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使人心动、震惊,借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和思考,修改自己的言行,以便达到预期目的。例如:

危言诡辩就是以可能性为根据,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对方的某一观点、某一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加以适当的夸张,故意把问题说得十分可怕,使人怦然心动,震惊愕然,借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和思考,修改自己的言行,这样便能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运用危言诡辩,要求一语惊人,令人欲罢不能,继而寻根究底地追问下去;从而,使自己的言辞犀利而达到诡辩之目的。

战国时,丑女无盐求见齐王。齐王见她丑陋异常,故意问:“我宫的嫔妃已齐备了,你想到我宫中,请问你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吗?”

无盐直率地回答说:“没有,只是会点隐语之术。”随后,她举目咧齿,手挥四下,拍着膝盖,高声喊道:“危险了!危险了!”反复说了四遍。

齐王及左右大臣皆被吓得毛骨悚然。

齐宣王赶紧追问隐语之术,无盐解释说:“举目是替大王观察烽火的变化,咧齿是替大王惩罚不听劝谏的人,挥手是为大王赶走阿谀进谗之徒,拍膝是要拆除专供大王游乐的渐台。”

“那么,你的四句‘危险’呢?”

“大王统治齐国,西有强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大王又爱奉承之徒,这是第一个危险。您大兴土木,高筑渐台,聚集大量金玉珠宝,搞得百姓穷困,怨声载道,这是第二个危险。贤明者躲藏在山林,奸邪的人立于朝廷,想规劝您的人见不到您,这是第三个危险。您每日宴饮游乐,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关心国家治理,这是第四个危险……”

齐王听罢,不由得不寒而栗,长叹一声:“无盐的批评太深刻了,我确实处于危险的境地。”于是齐王纳无盐为王后,齐国从此大治。

无盐劝说齐宣王,先用四句“危险”引起齐宣王的注意和警惕,也就是先下劈断之语,一语惊人;然后,再诸条分析,阐述“危险”的事实根据。

危言诡辩的关键在于一个“危”字。要在“危”字上大做文章,然后才有耸听的可能。

危言诡辩的目的是借说“危言”以引起对方的警觉和注意,但是,所说的危言并不是信口胡说,必须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第九节引用:他山之石可攻玉

引用,就是在说话中通过引用一些具有说服力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一种技巧。

成功的谈话,不仅立意新、针对性强、语言精美,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说服力。凡有说话经验的人,大都善于运用引用,或举例,或讲故事,或说典故,或引用历史知识、名言警句,从多角度、多侧面论证观点,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是领导说话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技巧。

运用引用技巧可以使说话活泼、丰富多彩,有效地吸引听众。通过生动的事例、有趣的典故、富有哲理的警句名言,既可以使说话内容充实,形式活泼,又可以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激发听众的兴趣,达到认真听讲的目的。引用技巧可以有效地说服听众。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和寓言故事,可以将一些不容易理解或讲清的道理,通俗、形象、直观地道出,便于听众加深理解说话意图,自觉接受你的观点。尤其是通过引用反面材料进行反驳,可以达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作用。

一、善于举例:事实胜雄辩

举例或引证就是用现实生活中已发生的人或事的结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以期提醒对方改变观点和立场。事实胜于雄辩,举例既能有效阐述问题,证明观点,又能使说话的内容充实,形式活泼。

据《贞观史话》记载:李世民颁布唐朝律令,执法严明,对官员的过失斥责得也很严厉。开国功臣尉迟敬德,居功自傲,在出席宫廷宴会时,如果有人的座次在他之前,他就当众质问人家有什么功劳,“敢居我之上”。有一次,李道宗劝他不要吵架,他竟勃然大怒,险些打瞎人家的眼睛。对此,李世民甚为不满。席后,太宗提醒他,想一想韩信、彭越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会被汉高祖杀掉。并警告说:“国家纲纪,离不开赏罚,不能居功自傲,否则将后悔莫及。”这一警告果然有效,尉迟敬德吓得呆在家里,再三要求辞职,表示再也不寻衅闹事了。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白门楼斩吕布”的故事。吕布被曹操所擒,曹操考虑到吕布的本领高强,故有意饶其不死,留下为己所用。为此,他征求刘备的意见。刘备担心吕布归顺曹操后,不利于日后自己称雄天下,希望曹操处死吕布。这时,刘备本可以列举吕布的很多劣迹恶行,但他仅选择了吕布心狠手辣、恩将仇报,亲手杀死义父的典型事例来说服曹操。刘备只说了句:“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一句话,提醒曹操想到吕布反复无常,很难成为心腹,弄不好就成为吕布的刀下鬼。于是,曹操下决心,立斩吕布。曹操非等闲之辈,刘备之所以能说服曹操,关键是抓住了致命的典型事例,点到了要害之处,彻底改变了曹操原来的打算。

二、精选典故:寓意于故事

说话中巧妙地引用典故,可以达到叙事论理、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效果。

运用典故及历史知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领导说话中经常采用的技巧。特别是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已被无数事实和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是人们普遍认可的,本身可以作为论据来使用,且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中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远古到现在,历朝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瑰宝,像黄河、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它多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借古喻今,借物喻人,借此喻彼,把一些不容易被人所理解、所接受的道理和主张,用一些故事具体、通俗、形象地解释清楚。尤其是《庄子》、《列子》、《韩非子》、《晏子春秋》等书中,都有大量的寓言故事。如大家熟悉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朝三暮四》、《滥竽充数》、《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听起来真实自然,富有深刻的内涵和哲理,语言准确精练、生动活泼,不仅能为古代帝王所接受,也能被普通百姓所理解。再如,民间故事,朴实动听,寓意深刻;神话传说,丰美奇妙,幻境绚丽;童话,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成语典故,言简意赅,涵义精深。这一切都给人以启迪和教意。因此,在说话中引用历史知识、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童话、成语典故等,对于论证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听众具有很好的效果。

会引用,还得会分析,引用之后的鞭辟入里的分析,是更为关键的一步。我们对任何资料,在引用之前一定要深入思索其涵义。想得透,才能用得好。

人们大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对新奇的东西比较感兴趣,越是与众不同,越能引人注目。提炼警句也是如此,一定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别人都说滥的东西,你再说,便没有意思了。有些人演讲喜欢引用谚语或俗语以增强表达效果,像“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像“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类人们早已熟知的句子,这是演讲中的大忌。因为这些话太平淡,根本无法抓住人心,说了等于白说。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做到:要说就说别人没说过的。

有位名人曾说过:“第一个把美女比作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是笨蛋。”不是说第二个人这样比喻不对或不好,而是因为千篇一律的东西不仅不易打动人,而且可能使人生厌。

提炼警句要做到新颖、与众不同,就应该在立意上多下工夫。说到底,听众感兴趣的是你要表达的观点和见解,而不是华丽的词藻和做出来的激昂的表情。因而,如果你对某一事物某一话题有你自己全新的见解,你的话也就最容易成为警句。当所有人都说“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时候,你说一句“不自由,毋宁死”,就有石破天惊的效果;当所有的人都说“好花还须绿叶扶”的时候,你说一句“好花何须绿叶扶”就不能不使人刮目相看;当人们都以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时候,你说一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就会让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