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水平培训手册
16561800000018

第18章 语言技巧训练(3)

第六节婉言:吴宫花草埋幽径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总会遇到一些不便说、不忍说,或者是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而不能直说的话,因此不得不“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刘勰《文心雕龙·谐隐》),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使本来也许十分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这就是委婉语言的主要特征。

婉言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婉言批评容易让人接受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或者是同特殊人物交谈,婉言批评往往比直言批评更能取得积极有益的交谈效果,既不会产生误解,造成隔阂,也容易使对方接受。

曹禺《日出》中方达生和陈白露有这样一段对话:

方:竹均,怎么你现在变成这样——

陈:这样什么?

方:呃,呃,这样地好客——这样地爽快。

陈:我原来不是很爽快么?

方:(不肯直接道破)哦,我不是,我不是这个意思……我说,你好像比从前大方得——

陈:我知道你心里是说我有点太随便,太不在乎,你大概有点疑心我很放荡,是不是?

在这段对话中,方达生本意是要批评陈白露“太随便”,但这样说怕伤了对方,而使用“好客”、“爽快”、“大方”等词语,婉转地批评了陈白露,使陈白露自然地警觉起来。这种婉言批评是一种正话反说,还有一种方法是先隐后现,即先引其亮出观点,而后提出事实,证明其观点错误,使其自我否定,达到教育目的。

一天,一位老太太拄着拐杖,拜访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他拿出一本小学生的作业本,递给他,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您是一位大作家,所以我想,请您仔细看看这本作业本,并回答我,这个孩子的作文水平究竟如何?今后的前途又怎么样?”

巴尔扎克面对着这位心情急切的老太太,十分仔细地看完作业本,然后问道:“你是孩子的母亲还是奶奶?”

“不是,先生。”

“那一定是亲戚?”

“也不是。”

“那么,恕我直言奉告您,这孩子今后出息不大,仅从字来看,这孩子就显得很迟钝。”

“是吗?”老太太似乎大吃一惊,“不过,您成了声名远扬的大作家,怎么连你自己的笔迹也认不出来了?这是您当小学生时用过许多本子中的一本呀!”

“啊,老师,是您……”巴尔扎克不禁愧色满面,从此便改变了自己过于自信、武断的性格和习惯。

二、婉言拒绝可使自己超脱

婉言拒绝,实际上就是学会说“不”。生活中有不少人,不认识“不”字的伟大,遇事优柔寡断,畏首畏尾,结果常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听命于人。这些人心里都知道不要什么、不能怎样,为什么不要、为什么不可能,可就是学不会说“不”,于是简单的“不”字,只在嗓眼里打转,怎么也跳不出来,这真是人生的一大憾事。

学会说“不”,并非直言其“不”,而是语中藏“不”。国外一位总统的朋友向总统打听一些绝密的事情,总统十分自然地笑笑说:“请你告诉我,你对这类绝密的情况,能保证不告诉其他任何人吗?”

“绝对保证,我对任何一个人都不说。”回答非常坚决。

总统说:“说得对,我也和你一样。”

总统的朋友先是一愣,继而一笑,便不再追问了。

三、婉言认错容易获得谅解

自己做错了事,有勇气直接承认当然更好,如果碍于面子不便直言时,不妨使用婉言来征得别人的谅解。古时,有位理发师给宰相理发,修面修到一半时,停下刮刀直眼注视着宰相的肚皮。宰相见此,心中纳闷,问道:“你看我肚皮干什么?”理发师说:“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大人的肚皮并不大,怎么撑船呢?”宰相一听,哈哈大笑:“那是说宰相的气量大,对一些小事从不计较。”理发师听到这话,“扑通”一下跪下:“小人该死,方才修面时不小心把您的眉毛刮掉了。您大人的气量大,还请恕罪。”宰相一听,尽管很生气,也只得装作大度的样子,说道:“算了,拿笔来,把眉毛画上吧。”

四、婉言交谈有利心灵沟通

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情往往借助委婉语言,以避免碰壁难堪,同时又充满了神秘色彩。电影《归心似箭》中,写了抗联战士魏德胜和女青年玉贞的一段对话:

魏:“咳,要不是你,我早就喂了黑瞎子啦!这可是没法报答的恩情。”

玉贞:“哎哟,我就等着听这句话呢。你要报答我,那就一天给我挑两趟水。”

魏:“那,容易,我就一天给你挑两趟。”

玉贞:“挑到我儿子娶媳妇,挑到我闺女出门子,给我挑一辈子!”

魏:“挑一辈子?”

玉贞:“挑一辈子!”

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间女子,质朴、羞赧,心底里的爱慕之情不好直说,只好借助“挑一辈子”这句话,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恋情,既深沉,又动人。

《演讲与口才》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对恋人在海边散步,男青年情真意切,对女青年海誓山盟,而女青年只是静静地听,并不说话。

当男青年有些忐忑不安时,女青年才缓缓地说道:“我是大海的女儿。”

读过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的人都知道,美丽的小人鱼为了心爱的王子而献出了动人的歌喉以至生命。女青年的爱慕之情不便直说,而巧借小人鱼以抒胸臆,暗喻要像小人鱼爱王子那样爱她的恋人。

婉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是十分广泛的,它与含蓄、禁忌语有时甚至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所区别。含蓄侧重于藏而不露,引而不发,巧在设言外之意,奏弦外之音,而婉言则是重鼓轻擂,重言轻说。禁忌语是用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表达上无积极的修辞作用,而婉言意在修饰,表达上往往产生积极的修辞作用。

使用婉言,一般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尊重对方的感觉,无论在语言或行动上不刺伤对方;二是不应用婉言挖苦、讽刺别人,讨别人的便宜;三是不要把婉言使用到啰嗦、虚伪和矫饰的程度。

第七节幽默:爽心如意笑谈中

幽默是一种口才,也是一种机智,更是一种胸怀。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各种各样的人生境况中,青年人也不例外。而幽默就像缕缕春风,能推开尘世中的张张笑脸。很多伟人都是借助幽默的力量推开了与他们打交道的每一个人的心灵之门。

不论是平时为人处事,还是涉足各种社会斗争;不论是面对生活的尴尬和困窘,还是面对各种斗争的磨砺和挑战,幽默都能使你赢得世人的钦服和景慕。它能表现你的坦荡的胸怀,也能表现你的敏锐和机智,还可以把生活的难堪和斗争的困窘化解成人生的洒脱与大度。这就是幽默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当今时代,作为交际者,说话时能否适时地、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幽默,宛然被看成是一种“水平”。

一、绵里藏针幽默法

绵里藏针,是外表柔和、内含刚健,使人有刺痛之感且不露痕迹。

例如: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一位能言善辩、风趣幽默的政治家。

有一次,在丘吉尔脱离保守党,加入自由党时,一位媚态十足的年轻妇人对他说:“丘吉尔先生,你有两点我不喜欢。”

“哪两点?”

“你执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须。”

“哎呀,真的,夫人。”丘吉尔彬彬有礼地回答道,“请不要在意,您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中任何一点。”

在这里,丘吉尔便巧妙地运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来摆脱尴尬的场面。

尽管其外在形式是温和的,但这种温和之中蕴含着批判,使用了“绵里藏针”的技巧,让对方虽不免恼怒,却又不便发作,具有特殊的力量。

美国总统林肯的容貌很难看,常被人们嘲笑。一次,有人当面说他是两面派,他答道:“我要是有两副面孔,就不会以这丑陋的面孔对着你了。”

孙中山先生旅日期间,有一天,日本右翼浪人头目头山满邀请他和陈少白到东京的一位朋友家聚会,并找了些一流的艺妓作陪。中山先生既不喝酒,也不谈笑,总是埋头看书。头山满问他:

“您觉得在座的女人哪一个最漂亮?”

“都很漂亮。”中山先生漫不经心地答道。

“其中谁最漂亮?”头山满再问。

“都一样的漂亮。”中山先生又答道。

这时头山满指着坐在孙中山旁边的女人说:“是不是这个最漂亮?”

头山满以为孙中山一定会说“是”。然而孙中山再三端详她后却说:“我想,十年前她一定比现在更漂亮。”

大家听了一个个大笑起来。

二、对比错落幽默法

通过对比揭示事物的不一致性而产生幽默感。这是所联想到的实际事物与某一概念之间缺乏一致性而导致的现象,笑恰恰是这种鲜明对比的表现。古罗马政治家西赛罗就常用对比法说话,例如:“这个人什么都不缺,除了财富和美德。”不时听人批评极少数干部:“这个人除了工作不行,其他什么都行;除了面子不要,其他什么都要。”以上的缺与不缺、行与不行、要与不要,形成对比,于错落中见幽默。

三、借题发挥幽默法

这是指借助别人的话题略加发挥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观点。美国总统林肯说话以幽默见长。一次,他正擦靴子,一位外国外交官看见了,惊讶地问:“总统先生,您常擦自己的靴子吗?”林肯答道:“是的,请问您是擦谁的靴子呢?”林肯是一位民主意识比较强的人,在他看来,自己虽为总统,擦擦皮鞋未尝不可。因此对外交官的诘问,既不解释,也不辩驳,而是借题发挥,巧堵言路,令人叫绝。南唐时期,税收繁重,民不聊生。时逢京都大旱,烈祖对群臣说:“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城不下?”一大臣回答说:“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听了大笑,决定减轻税收。

四、含而不露幽默法

有些让人感到棘手的问题,明言会使对方难堪,不说会影响自己的尊严。说话时需要采取意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语言表达方式。

明末清初那个十六岁的少年英雄夏完淳巧讽洪承畴就是采用这曲折抗敌的技巧,弄得对方啼笑皆非。

夏完淳战败被俘之后,清人准备招降他,就派降清的明朝重臣洪承畴到南京劝降。洪永畴降清之后,在南京总督军务,那时颇有几分春风得意之色,只是把夏完淳视作一个小孩而已。一见面,就以长者的口气开导道:“小孩子家,懂得什么叫造反,不过是受那些叛敌之徒蒙骗。如果你肯听从我的规劝,我可以保证你前途无量!”

夏完淳已预料到此人必是洪承畴无疑,如按少年心气,真想把他痛骂一顿。但又一想,痛骂一顿固然解气,然而说不定还没等你骂完,早让人家掌嘴了。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定要痛快地嘲弄一下这个大叛逆。说:“人各有志,我虽年幼,这个志向还是不能改变。我一向很仰慕大明的洪承畴先生,决心做一个像他那样的英雄。你想,我怎么能投降你这样的满清爪牙呢?”

洪承畴听得这话,脑子里还没转过弯来,心里还蛮高兴哩!于是说:“噢?你仰慕洪承畴?”

夏完淳作无限感慨状,说:“是啊,洪先生是本朝的一代人杰,在关外与清兵血战,最后弹尽粮绝,不肯投降,为国捐躯。噩耗传来,天子为之垂泪,满朝文武无不痛哭流涕。这样的忠臣还不值得仰慕吗?”

此时的洪承畴时而面红耳赤,时而不知所措,呆如木鸡。惊坏了旁边的随从,那帮督府幕僚还当夏完淳真不认识洪承畴,赶紧悄声对夏完淳说:“小子休得胡言,上座正是洪大人!”

夏完淳抓住时机,立即声色俱厉地指着洪承畴骂道:“胡说,洪先生早已为国捐躯,天下谁人不知。你这贼子、叛道竟然胆敢来冒充洪先生,玷污洪先生一世英名。像你们这样的民族败类,朝廷的叛逆,投降清廷,认贼作父,天下人人得而诛之,还冒充洪先生,洪先生在天之灵也不会饶过你。”

夏完淳这段隐晦的幽默巧讽,在曲折迂回中抓住进击的机会,令洪承畴啼笑皆非,无地自容。相比较而言,虽然比正面攻击费事多一些,但嘲弄时对方却不好反驳。

第八节机变:随机应变信如神

机变,是机智应变的水平。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当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能否及时处理得好,这就要看一个人的机变水平。机变的方式很多,下面举出几类,以望收到“触类旁通”之效。

一、巧辩:借力打力,无懈可击

巧辩是不直接用自己的话来与对方争辩,而是借用对方的言论或他人的言论来作答,从而改变对方,达到自己的目的。

昭公十八年,郑国发生火灾。为了防备敌人和歹徒趁机作乱,趁火打劫,子产就分发武器来加强戒备。

没想到,这样一来邻国晋国驻守边境的官吏竟指责说:“郑国有了火灾,晋国的国君、大夫都不敢安居,占卜占筮,奔走四方,遍祭名山大川,不敢爱惜牲畜玉帛。郑国有了火灾,是寡君的忧虑。可是,执事您却大发武器登上城楼,究竟打算拿谁治罪?边境上的人都为此害怕,不敢不向您报告。”

子产听后回答说:“正像您说的那样,敝邑的火灾是君王的忧虑。敝邑的政事不正常,上天已降下火灾。我们更害怕邪恶的人乘机打敝邑的主意,再次对敝邑不利,更加重君王的忧虑。如果将来有幸不被灭掉,那还可以解释;如果将来不幸被灭亡了,那么,君王即使为敝邑忧虑也来不及了。郑国如果遭到别国的攻击,只有希望取胜或投奔晋国。现在我们已经臣服了晋国,岂敢有三心二意?”

郑国的举措,纯属内政,别国原本无可非议。可是当时晋强郑弱,得罪不起。所以,子产在回答时充分注意避免激化矛盾;而且,为了巩固双方的“和平共处”,他巧妙地把分发武器以防备“乘机打敝邑主意之人”的正当理由与对方的话挂上钩。经过解释,不但字字在理,而且处处为对方所言的君王忧虑着想,实属滴水不漏,无懈可击;再在结语进一步说明郑国对晋国的依赖关系和忠心不二,从而有效地打消了对方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