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不知道,”伯父摸着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你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你走路不小心?”
伯伯说:“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
在这段对话中,鲁迅先生借碰壁话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旧社会黑暗统治的强烈不满,并于谈笑之中教育了晚辈。
(5)当你觉得对一些不太文雅的事物、现象、行为、动作难以启齿表达时,含蓄语言可以为你避俗就雅。
《贵阳晚报》曾介绍过一位卖夜壶的老大爷与一顾客的对话:
冬天,一顾客见有久违的夜壶上市,而且质量很好,造型别致,便去挑选。但选来选去,总感到太大,便自言自语道:“好是好,就是大了点。”
老大爷闻言,笑道:“冬天——夜长啊!”
顾客一听,会心地笑了,于是买了一把。对话中,这位老大爷用“冬天——夜长”一句话,含蓄地表达了“夜长尿多”的意思,幽默风趣。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含蓄不是晦涩含混,含糊其辞。含蓄的目的,是让对方听出“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达到交际目的。如果将含蓄理解为闪烁其词、躲躲闪闪,与含蓄的宗旨,就大相径庭了。在同志、朋友之间,言辞还是直率一点好,如果过多地使用含蓄语言,会使对方感到你太虚伪、耍滑头,像蒙了一块面纱,看不清你的真面目,友谊也就会出现危机。
第四节暗示:心有灵犀一点通
暗,其中有一语义为隐蔽、含蓄、不公开的意思;示,语义为启示、告知、影响的意思。合起来,表示不公开地、隐蔽地给人以启示。
从人类心理角度讲,“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去行动,去接受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这种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便使人的心理尽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暗示作为一种多功能的语言技巧,使用是十分广泛的,意义也是多方面的。
一、借暗示避免难堪
李四光与许淑彬交往了两年,感情很好,但谁也没有提起个人的婚事。有一天许淑彬收到李四光寄来的一封信,打开一看,她愣住了,原来这封信是李四光的父亲写给李四光的,信上说:“你既然和某人相识了两年,互相都很了解,你已经三十多岁了,如果她家中同意,就订婚吧!”许淑彬看完信,脸上发烧,心里打鼓。她知道信中所说的某人,就是指自己。于是她怀着兴奋的心情去征求母亲和哥哥的意见。他们经过反复考虑,终于同意了这门亲事。李四光采用暗示的办法,曲折地表示出自己内心的想法,避免了直言道出的难堪,并使他们的这种恋爱关系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感。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所以像李四光这种含蓄、羞涩的暗示,是颇有情趣的。
二、借暗示予以讽刺
用暗示的办法讽刺丑恶,嘲笑愚蠢,柔中见刚,其作用非同一般。
清代文学家魏源,自小性情直爽,嫉恶如仇。在魏源的家乡,有一个无耻的举人,专好抄袭别人的诗作。一次被11岁的魏源揭了老底,举人恼羞成怒,借题宣泄,指着灯笼里的蜡烛,说道:“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魏源才思敏捷,随机应变,对道:“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这种移就式的暗示,因为避开了具体的人,任你讽刺嘲笑,指桑骂槐,不必顾忌。
相传蒲松龄去见王渔洋,王渔洋自恃清高,不愿见他,便对看门人说:“告诉来人,说我不在家。”蒲松龄听了门倌的传话后,便在王渔洋的大门上写了一个“午”字走了。看门的看了莫名其妙,便语告王渔洋,王渔洋想了一会,对看门的说:“他在骂我呢。”原来这是个谜面,谜底是“牛不出头”。
三、借暗示表明态度
人对每件事的看法不是都可以直接说出来的,有时或许是为了顾及别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或者是因为受到某种不宜场合的制约,不得不借用暗示的办法表明自己的态度。在白宫一次讨论削减预算经费的会议上,里根总统幽默地对大家说:“有人告诉我,紫色的软糖是有毒的。”
说着,他随手拿起一颗紫色的软糖塞进嘴里,以此表明不管别人怎样反对,他将要大大削减政府开支的态度和决心。本来确有不少与会者是不同意压缩政府经费开支的,经总统这种警告式的暗示之后,原来的想法便开始动摇了。
四、借暗示提出要求
熟人、朋友之间有些要求觉得不便明说,或者觉得暗示更有人情味的话,不妨借暗示的办法帮助你达到目的。曹雪芹是个文学巨匠,同时又是个烹调好手。一天,他邀好友郭敏和于叔度到家里做客,笑呵呵地问道:“你们两位喜欢吃什么菜?”
郭敏张口说:“你就来个‘身体白又胖,常在泥中藏,浑身是蜂窝,生熟均可尝’吧!”
曹雪芹点了点头,转身又问于叔度:“你想吃什么?”
于叔度慢条斯理地说:“听说你做的‘有头没有颈,有气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没脚千里行’很是拿手,做一盘咱尝尝,如何?”
曹雪芹频频点头说:“好!好!我去做来!”不大功夫,两盘佳肴端上桌来。那真是香味四溢,令人垂涎。于是三人围桌而坐,畅饮起来。原来郭敏和于叔度喜爱的两样菜,一个是藕,一个是鱼。由于是文人聚首,郭敏和于叙度便用灯谜形式将自己的要求暗示给主人,显得文雅脱俗。
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们不但经常研究文章诗词,而且有时也互相暗示取乐。有一次,苏东坡叫使女头戴一顶草帽,脚穿一双木屐,去佛印寺中取一件物品。使女问:“取何物品?”苏东坡说:
“你不必多问,法师一看你这身打扮就知道了。”使女来到寺中见到佛印和尚,说家主让她来取一件物品。佛印问:“学士要取何物?”使女答道:“家主未明言,只说法师见我这一身装束,就会明白。”佛印将使女上下打量了一番,略加思忖,不禁哈哈大笑,转身到房内取出一包东西交给使女。使女回来后将东西交给苏东坡,苏东坡打开一看,也哈哈大笑,频频点头说道:“果然不错。”苏东坡向佛印和尚要茶叶,不是明说,而是叫一使女头顶草帽,脚穿木屐,叫佛印猜谜,既含蓄风趣,又不失体面。
五、借暗示提供帮助
前西德电视片《维特库格尔诊所》中有这样一件趣事:一位候诊的小伙子看中了同来看病的姑娘,但他俩素不相识,而且姑娘看完病以后随即走了,等小伙子看完病,姑娘早已不知去向。
怎样才能找到那位姑娘呢?小伙子万般无奈向医生助理海普欣小姐打听姑娘姓名、住址。然而出于职业道德,她绝对不能透露姑娘的真实情况。但是海普欣小姐也很同情那位痴情的小伙子,于是她便递给他一张下一次预约就诊的卡片,说道:“这是你下一次就诊的时间。”小伙子感到纳闷,我是来拔牙的,并不需要复诊啊?海普欣小姐笑着重复道:“这是下次就诊时间。”她将“就诊”说得特别重,并补充说:“请提前半小时来。”小伙子这才恍然大悟,接受了她的暗示,欢天喜地走了。
海普欣小姐是医生助理,她与病人之间的谈话只能限于就医范围,但为了帮助那位小伙子,她巧妙地将下次能遇见姑娘的时间、地点暗示给小伙子,热情而机智,婉曲而明白,既自然坦荡,又不失隐蔽。
日常生活中,暗示语言也几乎随处可闻。比如在工厂会听到厂领导这样提醒职工:“这个季度只有三天了!”在公路拐弯处,可以见到这样的暗示标语:“这里已有七人死于撞车事故!”在学校,老师这样暗示差生:“那位同学上次考试也不及格,后来上课认真听讲了,成绩也就上去了。”当然,要使暗示语言用得巧妙,充分体现出隐蔽性特点,还应注意把握一些要领:首先要顺乎话题原意,被暗示的内容与话题要贴近,不可拉扯得太远,否则,就会出现“暗”而不“示”的结果,叫人费解。其次,暗示语言要准确、简洁,“弦外之音”要把握得住,不能故弄玄虚,故作深沉,更不要将本来可以明说的东西,硬要暗示给人听,让人感到你不可亲近。总之,暗示仅仅是手段,目的是要让别人完全理解你的意思。如果暗示中别人错误地理解了你的意思,要及时予以解释,以免引起误会,或者造成不好的后果。
第五节安慰:一叶一枝总关情
人生总会遇有不遂愿、不如意的事情,生活道路上也难免会遇到一些坎坷曲折。因此,这就需要每个人都要学一点安慰别人的艺术。安慰不仅是平复他人心灵创伤的良药,也是促进他人奋起,走向新生活、跨越新的人生高度的巨大的动力。安慰既能使人解脱心灵的重荷,又能使心灵添上飞翔的翅膀。
电影《芙蓉镇》里,秦书田被当作“反革命”抓走时,他对遭此打击的胡玉香说:“要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就是这句听似粗俗而力如千钧的话语,给了胡玉香巨大的力量和生活的勇气,使她以顽强的毅力熬过了黑暗的岁月。
人生顺逆起落,虽说主要取决于自己,但是别人的安慰、鼓励、帮助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一个充满鼓励和温暖的环境中,人对生活往往会充满信念。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在丈夫荷西不幸遇难以后,收到琼瑶女士的一封信,信很简单:“我们很悲痛,为你流泪,回来吧,台湾等你,我们爱你。”三毛回到台湾后,琼瑶一口气劝了她七个小时,终于使三毛以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爆炸,七名宇航员不幸丧生。灾难发生后,其他宇航员的家属立即分赴丧生宇航员家中,为每个家庭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国家宇航局航天中心空间发射站负责人克拉克·考因多说:“包括我们空间时代的所有巨大科技在内,还未找到比一个人向另一个人伸出友谊之手更具有力量。”
安慰丧亲者是生活中免不了的事,如何安慰丧亲者,也很有学问。
丧亲者因为失去亲人,心灵中会出现空缺,感情上会出现伤痕,作为亲戚、朋友、同事、同学,及时前去作一番诚挚而得体的安慰,多少能使丧亲者心灵上的伤痕得到安抚。当然如果你能为丧亲者提供可能的帮助,哪怕是某一方面、某一点,对丧亲者来说,同样是非常需要的。丧亲者在突然的巨大打击面前,常常显得不知所措,甚至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更不用说要求别人做什么。因此,你不能只说:“要我帮忙吗?”
“我能为您做什么事吗?”你得主动考虑,主动寻找该做的事。可能的话,你还可以提供经济上的援助。
安慰既可以登门探望,表达自己对丧亲者的同情,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发电文等形式,以示安慰。此外丧亲者在办完丧事后,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表现出一种寂寞和孤独,因此,对丧亲者的安慰既应是经常的,也应是多形式的。甚至可以写首小诗,或写一篇短文,争取在报刊上发表,或寄给丧亲者,以表达你与他一样的哀痛,表达对死者的怀念。
宋代诗人梅尧臣妻谢氏亡故后,欧阳修为谢氏写了墓志铭,从治家、知人、忧世三方面,表扬了这位安贫乐道、富有远见的妇女。
安慰丧亲者,语言要求应该说是比较严格的。一是要富有感情,并且不要提及死者,让他忘记那些无可挽回的不幸,这是最妥善的安慰。
但在深深的悲痛中似乎不愿或不能忘记那不幸时,那么富兰克林几句话可供参考:“我们的友人和我们像被邀请到一个无限期的欢乐筵席里,因为他较早入席,所以他就知道我们迟早也跟他一样离开筵席,并且还一定会知道将在何处可以找到他时,我们对于他先走一步为什么要感到悲哀呢?”二是要简短得体。丧亲者已遭巨大的不幸,精神上受到不少刺激,倘若安慰者喋喋不休,甚至夸夸其谈,不仅于事无补,相反还会使别人产生压抑感。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安慰别人的机会很多。但是切忌为安慰而安慰。
因为那样的安慰只能让人感受到出于一种礼貌,甚至误解为客套。你的朋友不能走路,但说话很有精神,因此,看望他时不一定要露骨地说些安慰话,因为那些话或许他早已听烦了,病榻生活是最无聊最枯燥的,给他说说外面有趣的新闻,一些幽默的生活故事,或一些别人战胜病魔的事迹,让他从你的探问中得到一点快乐,这应该是最大的安慰。假如你一定要说几句安慰话,那么切忌装成怜悯他的样子,因为你越怜悯他,他越觉得自己的病是一种痛苦。一个朋友受不了苦恼的压迫,哭了起来,你不必立刻去劝阻他,那样不会解除他的痛苦。让他好好地哭一场,使感情得到某种宣泄之后,你的几句劝勉,才能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
安慰是一门艺术,它不是通过模仿或者看几本书就能学会的,安慰技巧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关心、逐步感受获得的。安慰的关键是要有一股对朋友、同志真诚的热情。别人遇有不愉快的事,他的心灵里就多了一份荒芜,因此就必须用安慰的甘泉去滋润那份荒芜。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安慰,也不管是安慰什么样的人,有一点应该是共同的,这就是安慰之中应予以更多的鼓励和更多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