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办事的艺术全集
16561200000035

第35章 说话办事的机智应变艺术(1)

人际世界错综复杂,世间万事变化莫测,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好端端立世安身,没有一点应变机智是行不通的。任何事情都有承转起合和伸缩起伏的变数,事情在变,思路也应该变,手段也应该变,聪明人绝对不能用死脑筋对付不断变化的事情。人人皆有嘴,嘴可通心;人人皆有智,智可通天,只要灵活应变,世上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揣着明白装糊涂

——说话办事难得糊涂的技巧

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一句名言叫“难得糊涂”。他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为糊涂更难”,指的是官场上做事的艰难,曲折与苦衷。

假装糊涂是要你不糊涂装糊涂。在平常处世交往中有些事情收缩性大,变通性强,问题的真相也不甚了了,这时你就应该用装糊涂的办法缓解矛盾,摆脱被动局面。

假装糊涂的情况大体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闪烁其词,也叫闪避法;一个就是所问非所答。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进行言辞交往时,经常会碰到一些自己不能回答或不便回答的问题。对此,又不好不予理睬,拒而不答。这时,只有想方设法地闪避一下,才是上策。一般说来,当你对别人的问题采取闪避回旋的策略后,别人就不会不知趣地穷追不舍。(真要有那种人,那就得采用另外的策略了。)闪避是言语交际中从礼貌的角度出发的,它的要求是:对别人所问,应当回答,但答要答得巧妙,迂回地达到躲闪、回避别人问话的目的。既要让别人不致难堪下不了台,又要维护自己不能答、不便答的原则。

阿根廷著名的足球运动员迪戈·马拉多纳在与英格兰球队相遇时,踢进的第一球,是“颇有争议”的“问题球”。据说墨西哥一位记者曾拍下了“用手拍入”的镜头。

当记者问马拉多纳,那个球是手球还是头球时,马拉多纳机敏地回答说:“手球一半是迪戈的,头球有一半是马拉多纳的。”马拉多纳的回答颇具心计,倘若他直言不讳地承认“确系如此”,那么对裁判的有效判决无疑是“恩将仇报”。但如果不承认,又有失“世界最佳球员”的风度。而这妙不可言的“一半”与“一半”,等于既承认了球是手臂撞入的,颇有“明人不做暗事”的大将气概,又在规则上肯定了裁判的权威,亦具有了君子风度。

假装糊涂的妙处在于真则假之,假则真之,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先是迷惑对方,然后能体面地从困窘中“拔”出来。

莎士比亚在其著作《第十二夜》中,让主人公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因为他很聪明,才能装出糊涂人来。彻底成为糊涂人,要有足够的智慧。”特殊场景中的假装糊涂其实是一种机智的应变。

另外,交往中,往往由于对方提出的问题比较敏感,或者涉及某种“隐私”不好回答,然而,面对客人又不能不答,这时也需用假装糊涂来给以回答。不过这种假装糊涂与前面的假装糊涂有所不同,前面的假装糊涂是故意让对方知道自己在为对方掩盖错误以便讨得对方信任或增加友谊的一种主动行为。而这种假装糊涂是在对方首先提出问题,自己本不想答但又不得不答的情况下,或“移花接木”或“引入歧途”从而使对方既不尴尬,自己又能反客为主的应变技巧。

两者虽归于一类,但却有质的不同。如:

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一个怪问题:“京城共有多少人?”

刘墉虽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

“此话何意?”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两人?”乾隆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听了大笑,深以为然。确实,刘墉的回答极妙。因为皇上发问,不回答不行;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侃,这才急中生智,趣对皇上。

这就叫做所问非所答。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外交场合常常碰到。如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们曾准确地击落过一架入侵我国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在一次引人关注的记者招待会上,曾有一位外国记者就此询问陈毅外长:“请问外长先生,你们是用何种武器击落如此先进的高空侦察机的?”显然,这是军事秘密,不能公开回答,但如不回答又会使提问者尴尬,陈毅就势举了举自己手中的拐杖,说:“就是用这玩艺儿把它捅下来的。”说着还做了个往上捅的动作。自然,此举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确实,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什么样的怪问都可能碰到,而对付这些怪问的最佳方案,就是利用语言的多义性做出迅速灵巧的变通,切不可被原问困死陷于被动,自然,这种灵活的变通也将会使你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但也有一些问题属于故意刁难。因此,面对故意刁难者,就要靠现场即兴发挥了。但即兴发挥不是胡说八道,而要靠日积月累的广博知识,如:

作为中国的外交部长,******要经常回答一些外国记者刁钻棘手的问题,而其中有些问题涉及到国家机密,既不能避而不谈,更不能“如实禀告”,于是,假装糊涂就成了******的绝好对策。

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个外国记者居心叵测地问******:“中国人民币的总额是多少?”这位洋记者洋洋自得。而******心里也十分清楚,正面回答,将泄露机密;断然拒绝,又有失礼节,只能采取淡处理。

“18元8角8分”。******平静地说道。话音一落,全场愕然。

******则不慌不忙地解释道:“人民币的面值分别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和1分,加起来的总额就是18元8角8分。”对于******的机智和幽默,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只有那位自以为高明的外国记者讨了个没趣。

其实不管闪烁其词也好,所问非所答也好,还是打岔串音也好,其目的都一样,就是避重就轻。但这几种方法的共性就一个,那就是假装糊涂。因为只有假装糊涂才能闪烁其词,只有假装糊涂才能所问非所答,同样也只有假糊涂才能打岔,才能出现你所需的艺术效果。

哪里破了哪里缝

——说话办事将错就错的技巧

俗话说,人不错成神,马不错成龙。说的是人生交往中难免有失误和失言的现象发生。但失误不可怕,失言也不要紧,关键是怎样在失言和失误后掌握好随机应变的技巧,以设法挽回因失误或失言造成的难堪或者尴尬局面。这就要求应变者在失误后,从容自若,调整思维,尽力以新的内容新的话题把原来的问题引开或转移,使尴尬的局面得到恢复,俗话说哪里丢了哪里找,哪里破了哪里缝。

有一次,周总理设宴招待东欧的一位外交使节,一道菜中出现了佛号字形图案,外宾大吃一惊,忙向总理请教:“为什么在这道汤里有法西斯标志?”总理也发现了汤里有佛字图案,随即热诚解释道:“这不是法西斯标志,这是我们中国的一种图案,名叫‘万’字,象征着‘福寿绵长’的意思。这是对客人们的良好祝愿!”接着,总理又幽默地说:“就算是法西斯标志也没有关系嘛,我们大家一起消灭法西斯,把它吃掉!”客人们听了哈哈大笑,这道汤被吃了个精光。

周总理的机智是全世界有名的,这个故事中周总理运用巧妙机智的语言使对方从尴尬的处境中解脱出来,显示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机智幽默风度。在复杂的困境中,如果能够做到急中生智,不但能自己摆脱尴尬的局面,也能给别人以台阶,这在社会交往中,即使在政治活动中也是很有必要的。

说话办事要学会“打圆场”,替别人解围。它可以淡化和消解矛盾,给自己和对方找台阶,使气氛由紧张变为轻松,由尴尬变为自然。在很多时候,替别人解围比为自己掩饰更重要,一方面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也给自己留下了余地。

正月初一早6点55分,某煤气站门外,人们等着7点钟开门换煤气。里面的师傅正要开门,一个换气的小伙子隔门与负责换气的师傅对话:

“刘师傅,有气儿吗?”

“大年初一的,你小子会说人话吗?回去问问你妈再来吧!”

小伙子的话冒犯了换气的师傅,索性不给换了,这对门外等着换气回去煮饺子的人们极为不利。此时其中一人接过话茬说:

“刘师傅,他是问您有财气、福气、喜气没有呢?您快答‘有’才是啊!”

刘师傅一听,乐了:

“这年头能没喜气儿吗?”

于是,开门,换气,问题解决了。一句机敏应变的话,变不利为有利,皆大欢喜。

大年初一,小伙子问人家“有气儿吗?”这当然会招致对方的极大反感。幸好旁人采用了“旧话新解”的方法,把“气儿”重新解释了一番,强调小伙子说的是“财气、福气、喜气”之意。换气的师傅听了这些吉利话,当然会感到舒服多了,再加上小伙子也不是故意冒犯,自然也就把气消了。

其实,这只是一种民族习惯问题,它有着时间性与地方性并非每到一地或每个时间都这样,就像近几年人们认为数字“8”吉利,“4”不吉利,喜鹊吉利,乌鸦不吉利一样。如果我们在交际中失言,不慎将不吉利的事物赋予对方。就必然引起人家的不快和反对,我们应当突破常规思维,对不吉利的事物作出新鲜解释,挖掘和突出其吉利、可爱、明亮的一面,这样对方即使不能转怒为喜,也不至于再生反感了。

说话办事还要学会巧妙地转移话题和分散别人的注意力。说错了话或者做错了什么事,除了迅速承认错误之外,还要学会巧妙地转移话题,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方面。比如用幽默或玩笑的方式转移目标,把关于人的纠纷转到某种事物上边,把个人紧张的话题套成轻松的玩笑等等。

纪晓岚曾在乾隆皇帝的军机处办事。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突然来到军机处。此刻的纪晓岚正在光着膀子和军机处的几个办事人员闲聊。其他人一见皇帝来了,连忙上前接驾,只有高度近视的纪晓岚没有看出是乾隆皇帝走在后头,忽见其他人在前边接驾,才大吃一惊。心想:如果就这样光着膀子接驾,岂不犯了亵渎万岁之罪?

大概皇帝还没看见自己,还是先躲一下为好。于是,仓皇地钻到办公桌下藏了起来。

其实,他的举动乾隆皇帝早已看在眼里,他也猜透纪晓岚的心理,却佯装不知,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纪晓岚在桌子底下缩作一团,大汗淋漓,却又不敢出声。两个时辰过去了,纪晓岚听不到乾隆说话的声音,以为他已经走了,就鼓着勇气低声问办事员:“老头子走了没有?”

乾隆皇帝在一旁听得清清楚楚,立刻板起脸孔,厉声问道:“纪晓岚,你见驾不接,我且不怪罪于你。你叫我‘老头子’是什么意思?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我讲清楚,否则可别怪我无情!”

纪晓岚吓得半昏,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底下爬出来,穿上衣服,俯伏在地,不住地磕响头,并连称:“死罪!死罪!”接着,慢条斯理解释道:“万岁不要动怒,奴才所以称您为‘老头子’,确是出于对您的尊敬。先说‘老’字,‘万寿无疆’称‘老’,我主是当今有道明君,天下臣民皆呼‘万岁’,故此称您为‘老’。”

乾隆听后,点了点头。

纪晓岚接着说:“‘顶天立地’称为‘头’,我主是当今伟大人物,是天下万民之首,‘首’,‘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皇帝边听边眯着眼睛笑,很是满意。

纪晓岚见此情景,猜透了乾隆的心思,拉长了声音说:“至于‘子’字嘛,意义更明显。我主乃紫徽星下转,是天之骄子也,因此天下臣民都称您为天‘子’。”纪晓岚说到这里,稍微停了停,又说:

“皇上,这就是我称您为‘老头子’的原因。”

乾隆皇帝高兴地点了点头,不再追究他。

交际中,失言是难免的语言现象。谁都不想说错话,但当错话的确从自己口中迸发出来了,又该怎么办呢?又该如何防止失言呢?曲解辞意,将“歪”拉“正”,不失为随机应变的好技巧。

这就要求应变者在情急之中,从容自若,调整思维。巧妙的回答往往不就事论事,而是换几个角度,别出心裁,为自己打圆场,但又不偏离问话的限制。如果只顺从一条思路,只遵循一种逻辑,陷入单向思维的死胡同,失言就不可避免了。

让他有苦说不出

——说话办事反客为主的技巧

生活当中有人好搞恶作剧,以求一乐。岂不知恶作剧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有取笑人的成分在内,如果被愚弄者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文化修养,大多有被羞辱的可能,因此,怎样对付恶作剧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仅举几例,以供参考。

例一:有一次,著名京剧老生演员马连良先生演出《天水关》,他在剧中饰演诸葛亮。开演前,饰演魏延的演员突然病了。一位来看望他的同行毛遂自荐,替演魏延这一角色。

当戏演到诸葛亮升帐发号施令巧施离间计时,这个演员想和马连良开个玩笑,该魏延下场时,他偏不下场,却摇摇摆摆地向诸葛亮一拱手,粗声粗气地说道:“末将不知根底,望丞相明白指点!”

但是,这个突如其来的情况并没有难倒马连良。他先是微微一怔,旋即向“魏延”莞尔一笑,说道:“此乃军机,岂可明言?请魏将军附耳过来。”“魏延”一笑,只好走到诸葛亮眼前,只见诸葛亮稍微转了一个身体,俯在“魏延”耳边轻声说了一句什么,那“魏延”口中连呼“丞相好计!丞相好计!”然后赶忙匆匆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