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临场现加的“戏”,连台下的老观众也没有看出其中的奥妙。其实,马连良的“好计”只不过是压低嗓门,笑着对这位同行骂了句:“你还不快点滚下去!”
这就叫反客为主,意即在对方迫使自己陷于某种被动境地之后,凭着智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迫使对方沿着自己给他铺设的路走回去,没有一点反击的余地。这一方法的特点是,漏子是对方捅的,但用同一方法再给对方捅回去,让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并像哑巴吃黄连一样有苦说不出。
例二:有一个剧团,由于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们将一个戏连续上演了一百多场,剧中有这样一场戏:一个贵族被关押在一所监狱里,一个看守给他送来了一封信,他就把信当众读了一遍。每次演出,这个“看守”递给“贵族”的总是写满了他念的内容的信,扮演看守的演员这天要跟演贵族的演员开个玩笑,看他是否能背诵这封信。他上台后,递给贵族的是一张白纸,而不是真正的信。演贵族的演员打开一看,心中一惊。他知道这是在跟他开玩笑。可是信的内容他一句也记不得呀。他停顿了足足有两秒钟,多尴尬!他“嗯”“啊”了两声。旋即计上心头,摆出了贵族的架子,说到:“这光线太暗,你念给我听吧。”扮看守的演员不由得暗自叫苦,因为他虽然每天晚上都听“贵族”读一遍,可连演贵族的演员都记不下来,他又怎能记得几句呢?可祸是自己惹的,现在对推给自己的难题是责无旁贷的,因此,他手接过信犹如接过一块热粘糕一样,扔又扔不得,捧又捧不得。但他毕竟是老演员,很快便镇定下来,假装把信展开,放在眼前一看,然后说:“不错,光线确实太暗,连我都看不清,你等着我去拿眼镜来。”他连忙走下台,换上了原来那封信,同时也没忘从什么人脸上扯下一副眼镜,这才使自己下了台阶。
可以说这两个演员都很机智,在困境面前,不忙不慌,都找到了台阶,既体面,又幽默,与前面的马连良的机智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际生活当中,还有一种专门爱出馊主意要人难堪的人。按说他们并没有什么害人的目的,最大愿望就是让人尴尬以搏一笑。但如果你要没有足够的智谋,有时也会被他弄得窘迫难当的。这类事往往发生在年轻小伙子们对待少数女性上,例如:
从前,有姑嫂二人,小姑接嫂子从娘家回来,嫂子怀中抱着刚满周岁的孩子。不巧走到一条窄路上,有一群干活休息的人正横在路当中。其中年长者说:“躲开点,让人过去。”可是有几个年轻小伙子却不以为然,并且看着将要走近的姑嫂二人说:“别躲,看他们怎行过去?”然后,却用眼直勾勾地盯着姑嫂二人。嫂子为难了,停住脚步,看着小姑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候,只见小姑抢上前从容地从嫂子怀里接过孩子,然后抱着孩子一边假装逗着孩子,一边东绕西拐地走进人群说:“看看,好好看看,是姑姑好哇,还是你妈好,嗯?”人皆愕然,于是姑嫂俩顺利地穿过了人群。
还有一种人,有事没事总爱耍笑人。尤其是见了身上有某种生理缺陷或者毛病的人更加肆无忌惮。好像他们自己就是个十足的完人似的。
三国时,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是个长脸型的人,一次,吴侯孙权为了耍笑他,就写了一张“诸葛瑾”的纸贴在了驴头上。并说如果诸葛瑾能够承认的话可以把驴牵回家去。诸葛瑾是个老实人,不知怎样应付才好。这时正好诸葛瑾的小儿子在旁,他灵机一动立刻在纸上又添了两个字“之驴”,然后大大方方将驴牵回家去。看着他儿子有这样的机智和胆量,吴侯再也不敢耍笑他了。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种人,虽然不贪图大利,但却总愿在辈分上占人便宜,好像这样便给了别人某种侮辱一样,使他们得意洋洋地享受最大满足。然而对付这种人并不难,最好的办法就是假戏真做。
例如:
有个人总愿给人当爹,并动不动就许下宏愿说:“如果你认我干爹,我就去给你买一身衣服,并从头顶上换到脚后跟,另外还给你多少多少钱……”不一而足。实际上,他们就是抓住了人们除了自己父母之外,都不愿给另外的人当儿子的心理,故意玩弄人。因此,久而久之便以为这是谁都不肯干的事。但是这一天偏偏遇上一个不信邪的人。当这个人再次以这样的话耍笑人时,被耍笑者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趴在地上嗑了头,并叫了爹。一时间这位“爹”目瞪口呆,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但在众目睽睽之下,最后不得不履行谎言,又送钱又送衣服的。
专门拿他抹不开
——说话办事巧用面子的技巧
说话办事中,有些人总以为自己聪明,动不动就想拣点小便宜,再不就偷偷摸摸地搞点小动作,好像别人都是傻子似的,拿人家抹不开。
对于这种人按说不应该客气了。但人生在世,都有个面子,俗话说“大人有大脸,小人有小脸,老母猪还有个长瓜脸呢”,不看僧面看佛面,尽量不能把事做绝了、搞僵了。更何况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好事不能赖办了,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冤家少堵墙啊!
对付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牵着他的鼻子走,让他也同样抹不开面子。
一次在酒店里,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菜,顺手把制作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插入”自己的口袋。
这时,服务小姐看到了,但她没有当场给他难堪,而是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捧着一只装有景泰蓝食模的绸面小匣说:“先生,我发现您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点爱不释手。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经理同意,我们把这双图案最精美的景泰蓝食筷赠送给您,并按最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上,您看好吗?”
那位外宾自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音,在表示谢意之后,他借口多喝了两杯,误将食筷插入衣袋,从而,借此下了台阶。
中国的景泰蓝工艺堪称世界一绝。某一外宾爱不释手,并想浑水摸鱼,据为己有,也情有可原。但如果听之任之,则国家不仅要受损而且会引起连锁反应式的严重后果。因此,制止是必需的,但不能直言不讳的指责,那样会置对方于难堪的境地,也会引起影响形象甚至破坏国际关系的严重后果。于是,服务小姐用夸赞的方式感谢外宾对这种精巧工艺品的赏识,并用另赠一双景泰蓝食筷的方式提醒对方,从而收到了良好的交际效果。
这就叫牵着他的鼻子走,不是吗?明知对方不愿意,但是被迫你也得按我说得做,谁叫你爱贪小便宜了。
一位老师介绍经验时说:一天中午,我路过学校后操场时,发现前两天帮助搬运实验器材的那几位同学正拿着一枚实验室特有的凸透镜在阳光下做“聚焦”实验。我想:他们哪来的透镜?难道是在搬迁时趁人不备拿了一枚?实验室正丢了一枚。是上去问个究竟还是视而不见绕道而去?为难之时,同学们发觉了我,从他们慌忙的神情中我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当时的空气就像凝固了似的,一分一秒也不容拖延。我快速地构思,终于想出一条妙方,笑着说:“哟,这透镜找到了!谢谢你们!昨天我到实验室准备实验,发现少了一枚透镜,我想大概是搬迁过程中丢失了,我沿途找了好几遍都未能找到,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这枚透镜。这样吧,你们继续实验,下午还给我也不迟。”同学们轻松地点了点头,空气依旧是那么温暖,那么清新。
这位老师采用了故意曲解的方法,装作不懂学生的真实意图,反误以为他们帮助自己找到了透镜,将责怪化成了感激,自然令学生在摆脱尴尬的同时又羞愧不已。
同样,这种方法不但对学生,对大人也可以用。
一位女顾客在某商场给丈夫购买了一套西服,回家穿了一天,丈夫回来后有点不大喜欢这种颜色。于是,她急忙包好,干洗后拿商店去退货。她对服务员保证道:“这件衣服绝没穿过。”
服务员接过衣服看了看,发现了衣服有干洗的痕迹。机敏的服务员并没有当场找出证据,来说明她说的是假话,如果那样的话,顾客会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会死不承认的。这位服务员就为顾客找了一个台阶。服务员微笑着说:“夫人,我想是不是您家的哪位搞错了,把衣服送到洗衣店去了?我自己前不久也发生过这类事,我把买的新衣服和其他衣服放在一起,结果我丈夫把新衣服送去洗了。我想,您大概是否也碰到了这种事情,因为这衣服确实有洗过的痕迹。”
这位顾客知道自己错了,而售货员却把错误转嫁给这位顾客的丈夫身上,反正,这位可怜的丈夫又不在身边,背一背黑锅也无负担。
这位女顾客见服务员给了她台阶,于是不好意思地拿起衣服,离开了商场。
有些时候托人办事也可以让人在抹不开面子的情况下答应下来。
比如你去找人或托人办事,而对方因为身份、地位或者资历等因素,根本对你不屑一顾,这时候你就应该想到是否可以用这种办法。
******去世那年,蒋纬国的军衔是中将,这已是他当上中将的第14个年头。根据国民党的规定,当了14年中将若还未晋升为上将,则应强制退役,军衔也由此取消。时任总统的******并不打算给蒋纬国晋衔,为此蒋纬国想了个办法。
其实******的丧事已经结束,宋美龄准备赴美国安居。临动身那天,蒋氏兄弟前往送行。蒋纬国特地提早赶到官邸,他一改往日穿西装的习惯,穿了一套军服,还佩戴了全套勋章的标志,一进门就向宋美龄行军礼。以前,蒋府每年逢******、宋美龄的生日,除夕吃团圆饭,端午节和中秋节,都要聚会,所有的人都穿便服。因此,宋美龄对蒋纬国的举动觉得奇怪。
蒋纬国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因为再过不久,我就没有资格再穿军装了,所以今天给妈送行,特地让妈看看我穿军装的模样。”宋美龄追问道:“为什么?”蒋纬国就简单地说了一下,军中强制限龄退役的制度。
宋美龄在大陆时,就不问军中之事,到了台湾更是不闻不问,限龄退役这种事,她还是第一次听说,于是问道:“那何敬之(应钦)为什么可以继续穿?”蒋纬国说:“那是上将,终身制。”宋美龄终于明白了。
这时,******也到了。蒋纬国一见他,也站起来行了个军礼。******皱皱眉头道:“在家里干什么来这一套?”蒋纬国还未回答,宋美龄已经开腔了:“纬国做军人还可以吗?”******不知前面已有文章,随口说:“他本来就是军人,干得很出色呀!”宋美龄问道:“既然他干军人很出色,为什么要办报请退役手续?”
******这才知道是为这门子事,只好说:“纬国中将期龄到了,不过我马上准备交代给他办升上将的事体。”就这样,蒋纬国总算从中将升为上将。
从此例看来,******虽为“总统”,但到底还是上了蒋纬国的圈套。因为蒋纬国就是要通过这种场面,逼迫******违心地答应他本不愿答应的事。
这也叫牵着对方的鼻子走。不过这种方法在使用时一定要慎之又慎,要在有真正能牵对方鼻子的“绳套”才行。否则,一旦牵不住对方的鼻子,被对方识破,不但办不成事,弄不好还要被对方踢一蹶子,那时候可就得不偿失了。
顺着原路捅回去
——说话办事以谬制谬的技巧
在说话办事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情况,对方蛮横无理,却又强词夺理,为了占据有利地位,他们甚至用荒谬的理由来反对我们,妨碍我们的行动。这种时候,最好的应变方法就是用他们的荒谬逻辑去形成一种理论,反过来去制服对方。即让他们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从而使对方的荒谬理论不攻而自破,例如:
四川泸州某养殖场向贵州某孵化厂订购一批良种鸭仔,双方议定价格后签订了合同。合同规定:由卖方代办运输,货到后如数付款。
不料卖方在运货中管理不善,致使这批鸭仔在中途死去几千只。由于合同上未提及损耗之事,卖方便借机要买方报损,死鸭活鸭一块儿如数付款。买方经办人自然不依,说:“我们是养殖场,不是烤鸭店,死鸭仔怎能要活鸭仔钱?”
卖方说:“合同上不是说货到如数付款吗?难道死鸭仔不是鸭仔?”这么一问,倒把买方说话人问僵了,一时没了词。正在这时,该养殖场场长走了过来,笑着朝着卖方那位说话人说:“哎,同志,请问你家几口人?”
“五口。”对方脱口答道。
“哪五口?”场长又问了一句。
“一老母,夫妻俩,俩孩子。你问这个干什么?”
“你父亲,祖父母呢?”
“早死了。”
“难道他们就不是你家中的人了吗?”
“唔?”对方一听,自知理亏,只好承担损失,一场干戈就此平息了。
这场纠纷理亏在何方,明眼人一看便知,卖方硬钻合同的空子,实属无赖行为。而买方的养殖场厂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皮球”反踢回去,让对方“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实乃高明之举。
以谬制谬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对对方的逻辑和结论不做正面反驳,而是把它作为前提加以演绎和引用,引到一个显而易见的荒谬的结论上去,再由结论的荒唐从反面证明对方的荒唐。第二便是模仿对方的推理方法,使戏味升级,从而达到制服对方的效果,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