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官的话音未落,各国法官忍俊不禁。庭长韦伯说:“你的建议很好,但它只适用于拳击比赛。”梅汝趝回答说:“若不以受降国签字顺序排座那还是按体重排好。这样,即使我被排末座也心安理得。并可以此对我的国家有所交代。一旦他们认为我坐在边上不合适,可以调派一名比我肥胖的来替换我呀!”这回答引得法官们大笑。
笑归笑,庭长韦伯仍未最后拍板。等到开庭前一天预演时,庭长竟突然宣布入场顺序为美、英、中、苏、法、加……梅汝趝立即对这一决定坚决抗议,并随即脱去黑色法袍,拒绝登台“彩排”。他说:
“今日预演已有许多记者和电影摄影师在场,一旦明日见报便是既成事实,既然我的建议在同仁中并无很多异议,我请求立即对我的建议进行表决。否则,我只有不参加预演,回国向政府辞职。”庭长召集法官们表决,预演推迟了半个多小时。入场顺序和法官座次终于按日本投降书中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即美、中、英、苏、加、法……排定。
大同小异,国家与国家和人与人是一样的。一个人不管你有多高才识,多大的学问,如果不能在公众场合保持自己的尊严,那么,这个人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这不是气量大小问题,而是有无尊严问题,所以,自古以来,凡是有点头脑的人,大至国王、政治家,下到区区小民,无不在这方面针锋相对,分毫不让。
实际上,关于尊严问题,自古以来就十分受人重视。在我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出使楚国,就是采取这种方法,面对侮辱,反唇相讥,赢得人格和尊严的。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楚王自认为是“南岭虎”,想咬谁就咬谁,所以,齐国虽则是个大国,楚国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和善关系,齐王又派晏婴出使南域。
晏婴到达楚国。楚王想借晏婴解气,就传令楚人,尽量羞辱晏婴。
晏婴远远地过来了。前来迎接的礼宾官员见他那么矮小,就命令士兵打开城门旁边的侧门,瞧他进不进。
晏婴仪表堂堂地站在正门前,一声不响。
嬉皮笑脸的兵士过来了,晃悠着脑袋指了指小门儿,说:“先生,您请进吧!”
晏婴冷蔑地笑了笑,指了一下侧门儿,打了比喻,反击道:“这纯系狗窦!出使狗国的人,才走狗窦!”
礼宾官员反被侮了一通,只好命令士兵把正门敞开。
楚王接见了晏婴,但傲眼朝上,他不屑一顾地问晏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么?”
晏婴听了这话暗想: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嘲笑,主要的是对国家尊严的侮辱。
于是,他连眼皮也没抬,夸张地赞颂自己的国家道:“我的故国齐都,名唤临淄,说大,确实不大,只有几百闾人家,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把袖子甩开,能盖住偌大的太阳!如果每个人挥一把汗水,无异于下一场大雨!国都的大路上,人如潮涌,摩肩接踵,怎能说没人呢?”
楚王也想夸奖一下自己的国家,又苦于没有辞令,困窘了半晌,才接上了晏婴的话茬,冷嘲道:“齐国既然人多势众,为什么选你来出使我国呢?”
晏婴也“顺流而下”,接着楚王的话音刺道:“是的,诚如您所说,齐国派出使者,是经过谨慎选择的:水平高的,出使上等国家;水平低下的,出使下等国家。我晏婴水平低下,不消说,就出使到贵国来了。”
楚王还想反唇相讥,可又觉得自己无理,无奈,只好吞下了这颗“苦药丸”!
其实,人无大小,礼无尊卑,涉及尊严的问题,莫说大人,就连小孩子也不会让步的。
东汉末年,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来到京城洛阳,当时李膺名气很大,任司隶校尉,去拜访的只有文学之士或中表亲戚才得通报。
孔融来到李府,对门吏说:“我是李府君亲戚。”门吏为他通报后,孔融入内就座,李膺问道:“您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说:
“我的祖先孔子同您的祖先李聃(即老子)有师生之谊,因此我与您是多代世交了。”李膺和宾客都对孔融的机敏感到惊异。
不一会儿,太中大夫陈韪到后,别人把刚才孔融说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大了不一定有出息。”孔融应声说道:
“这么说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了!”把陈韪羞得满脸通红。
这就是说人可以没有一切,但不能没有尊严,尤其是当你代表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一个群体、一个组织、一个部门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时候,你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着你所代表的一切。所以在一定时候、一定场合你应该时刻记住你的身份,做到不卑不亢、不媚不俗才是君子之风。朋友们,想要尊严吗?尊严是自己塑造的,不能靠哪个人施善,也不能靠单纯地模仿,而应该靠自身心灵的修养。
关键时刻见真情
——交友悦性的技巧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人生在世离不开交友,而交友容易,逢知己者难。秦琼为朋友可两肋插刀,曹孟德为私利乱杀无辜,可见,人与人交往当以谨慎为佳,正所谓: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袁世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败类,此人一贯两面三刀阳奉阴违,就连光绪皇帝也上了他的大当。
袁世凯曾任驻朝鲜通商大臣。1895年起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1896年曾经加入过康有为等组织的“强学会”。貌似进步、假装支持维新,迷惑了一班书生气十足的维新人士,光绪帝对他也寄予莫大的希望。
1897年,袁世凯任直隶按察使,为了寻求支持变法的军事力量,光绪皇帝于9月16日在玉澜堂接见了他。光绪帝先问他新政是否合宜?袁满口赞扬。光绪心里高兴,又问他:“要是让你统率军队,你肯对朕忠心耿耿吗?”袁马上磕头发誓:“臣当竭力报答皇上厚恩,一息尚存,必思报效。”
光绪第二天就降谕擢袁世凯为侍郎后补,专司办练兵事务,以此恩遇拉拢袁世凯保护变法。
9月18日晚,谭嗣同冒着生命危险,悄悄到法华寺袁世凯的住处,坦率说明自己来访的目的,动员袁杀掉荣禄,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等就范,保护新政,救护光绪。否则就请他去颐和园告发,谋取荣华富贵。袁当场慷慨激昂地表示:“他和谭都受到光绪帝的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还拍着胸脯吹牛皮:“诛荣禄如杀一狗耳!”
9月20日,袁世凯离京请训时,光绪再一次在乾清宫召见,除勉励袁好好训练新军外,还谆谆嘱咐,要他保护新政,并赐密诏一道,才珍重道别。
以光绪、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党,既无政权,又无军权,两手空空,却要对付慈禧这一帮根深蒂固的封建顽固势力,大祸临头之际,只得孤注一掷,寄希望于这个外表拥护新法的袁世凯。
谁知袁世凯一到天津,便直奔荣禄住处告密。荣禄连夜赶回京城,直抵颐和园乐寿堂求见太后,慈禧半夜爬起来听了荣禄的报告,气得七窍生烟。慈禧太后再次登上九龙宝座,开始“训政”,变法君子被杀,光绪被囚瀛台。袁世凯因告密有功,受到慈禧的宠爱,官位一升再升,最终成为影响清政府内政、外交的北洋集团的首脑人物。
与此相反,汉时栾布出使齐国,还未返回时,汉高祖刘邦以谋反罪诛杀了功臣名将彭越的三族。随后将彭越的头悬挂在洛阳城门上示众,并且下令说:“有敢于收殓或看视彭越的,立即逮捕。”栾布从齐国返回后,专程来到洛阳城门祭祀彭越,对着他的头痛哭不已。
官吏逮捕了栾布,并将此事报告了皇上。刘邦召见栾布,骂道:
“你与彭越一同谋反吗!我禁止人去看他,你却偏要祭他哭他,你参与彭越谋反已经很清楚了。”下令立即烹杀栾布。左右的人正举起栾布走向汤镬的时候,栾布回头说:“希望能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上说:“你想说什么?”栾布说:“当皇上在彭越受困,兵败于荥阳、成皋一带的时候,项王之所以不能顺利西进来攻打你,是因为彭越据守着梁地,跟您联合,牵制着楚军。当那时,彭越联楚,汉就失败;联汉,楚就失败。再说垓下会战,没有彭越,项羽不会灭亡。天下平定之后,朝廷曾把表示凭信的符分成两半给了彭越,封他为梁王。彭越既然接受了封爵,当然也想要世世代代地保有它。现在陛下向梁国征集军队,彭越因病不能前来,陛下就产生了怀疑,认为他谋反却并未掌握谋反的证据。然而您却苛求小节,诛灭他的家族。我担心这样一来有功之臣都会人人自危。现在彭越已死,我已活不如死,请把我下汤镬。”刘邦听了,决定赦免栾布的罪过,任命他作都尉。
为朋友之谊,不惜生命,也要为朋友尽一点力,不肯辜负朋友的信任,不忍心看着朋友遭到大难而袖手旁观,这样的例子真是太多了。中国人看人首先看他有没有义气,所以以义气为重的人是深受人尊敬的。
东汉人李固,字子坚,是汉中南郡人。他相貌很奇伟,少年好学,汉桓帝时任太尉。当时大将军梁冀专权,一天比一天专横。李固上书建议抑制他,因此受到梁冀的怀恨,后来梁冀诬陷李固与刘文勾通,谋划要立清河王刘蒜为皇帝,将李固抓起来投进监狱。他的弟子王调、赵永等许多人到朝廷申诉,太后下诏将他赦免了。后来梁冀又诬陷他,再次把他抓起来,并把他和杜乔一起杀死在监狱里。梁冀将李固、杜乔的尸体放在露天,并下令说如有人去看望就是与他二人治同样的罪。李固的弟子郭亮,当时还不到20岁,左手提着章铖,右手拿着铁锨,到朝廷上奏书,请求收李固的尸,但朝廷没有答复,就与董班一起到暴尸的地方哭悼李固。后来杜乔过去的僚属****上书要求收回他们的尸体,太后同意了,就把两个人搬回去埋葬了。郭亮等人隐逸起来,感于朋友的遭遇,对朝廷已经寒了心,所以这些人终身不仕。他们对朋友的情义,留给后人一段佳话。
东汉人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桓帝时任东部督统。当时中常侍候览的家在城东,他的家人在当地残害百姓,做的都是违法的事。张未得罪侯览,侯览派人毁掉了他的住房,并且没收了他家的财产,两人从此结下仇怨。此后侯览诬陷张俭是党人,朝廷后来赦免了张俭。到汉灵帝时,又开始打击党人,侯览更是要把张俭置于死地。
张俭只好逃亡,辗转躲藏逃到了东莱,住在李笃家里。李笃凭熟人送张俭到了塞外,张俭到过的人家,被杀掉的有10多家。后来党禁解除,张俭才又回到故乡,孙嵩、李笃对待赵岐、张俭,平时并无骨肉之亲,又不是熟人朋友,相遇后却不惜毁掉家庭来容纳他们。他们懂得大义而不惜自己的生命,与那转眼之间就把朋友视为陌生人的人,的确相差得太远了。
东汉的曹操,在南皮杀掉了袁绍长子袁谭。袁谭的部下别驾王修拜见曹操,请求收葬袁谭的尸体,说:“我受过袁家的大恩,如能埋葬袁谭的尸体,就是死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曹操很欣赏他的忠义,就允许他埋葬袁谭的尸体,后来又任命王修为司农。从一个人对待朋友的态度,能够看到这个人的本质。
唐人杨凭,任京兆尹,因有罪被贬为临贺县尉。临行时朋友亲戚们没有人敢送,只有栎阳尉徐晦一个人到监田与他告别。权舆对他说:“你送杨凭,实在很厚道,难道你不怕受连累吗?”徐晦回答说:
“我从平民起就得到杨凭的相知和奖掖,他现在降职并调到远方,怎么能不向他告别呢?假如您有一天被人进谗言而遭放逐,我又怎么能把您视为路人呢?”权舆很感叹,在朝廷上称贺徐晦。
后来,李夷奏请提升徐晦为监察御史,并且对他说:“你不背弃杨凭,又怎么会背弃国家呢?”
古人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人做事没有朋友是不行的。然光有一般性的朋友,没有知己朋友还是不行的。所以朋友要交,但须分清真假与亲疏,像袁世凯那样的窃国大盗有一个就足以败事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