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派樊哙以相国名义带兵去平定谋反的燕王卢绾。发兵之后,有人揭发樊哙在刘邦生病时,与吕后勾结,等刘邦一死,就要把戚夫人一家杀绝。刘邦很生气,就派陈平骑马去传达命令,让周勃代樊哙指挥军队,并立即在军中把樊哙斩首。
陈平、周勃奉命出发。在路上,陈平私对周勃说:“樊哙是主上的故交,且是至戚。平楚之功,他也最大,不知主上听了何人谗言,忽有此举。一旦主上气消,或许后悔。兼有吕后从旁搬弄,难免归罪你我二人。以我之见,你我不如拿住樊哙,绑赴朝廷,或杀或免,听凭皇上自己处置。”周勃道:“我是一介武夫,君是智谋之士,连张良也服你。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陈周二人来至樊哙军中,命人筑起一台,宣樊哙接旨。樊哙并无多虑,独自赶来接诏。不料,台后突然转出大将周勃,喝令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樊哙正要喧闹,陈平忙走至樊哙身边耳语几句,樊哙方始无言,由任陈平押返京师。
行至中途,汉帝刘邦便已病故。陈平暗自庆幸先前未斩樊哙,否则怎么向吕后交代。原来,当时的西汉中央政权内部权争激烈,以皇后吕雉为代表的外戚吕氏,力图取代开国老臣,控制军政大权。汉高祖刘邦年老多病,将不久于世。在此情况下,有心人首先要考虑如何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存在下来,然后才能谈到其他方面。陈平之所以不杀吕后的妹夫樊哙,便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再说陈平押解囚车,一路直奔长安。还在途中,就遇使者传诏,命他与灌婴一同屯戍荥阳。陈平想到樊哙的事尚未来得及辩白,再远离朝廷,自然凶多吉少。于是,他心生一计,让囚车照常行进,自己则先策马星夜飞驰长安。
那时汉帝棺木尚未安葬,陈平一至宫中,伏在灵前且哭且拜,几乎晕了过去。果然不出陈平所料,吕后一见陈平来到,急从帏中走出,怒询樊哙下落。陈平暗自得意,表面上却边拭泪边答道:“臣知樊侯本有大功,不敢加刑,仅将樊侯押解来都,听侯主上亲裁。不料臣已来迟一步,主上驾崩,臣不能临终一见主上,真可悲也。”吕后一听陈平未斩樊哙,心中一喜,即将怒容收起。又见陈平涕泪交流,忠君情义溢于言表,顿生哀怜之心,便说道:“君沿途辛苦,回家休息吧!”陈平复道:“现值宫中大丧,臣愿留充宿卫。”吕太后道:
“君须担任大政,守卫之事,令众武士足矣。”陈平听了,又顿首固请道:“新立储君,国事未定,臣受先帝厚恩,理应不离储君左右,事无巨细,臣顺目睹储君饮食兴居等事,方始放心。”
吕后听他口口声声顾念嗣君,既感他未斩樊哙之恩,又喜他忠于儿子之意,于是不绝于口的温谕嘉奖道:“忠诚如君,举世罕有,现在嗣主年少,处处需人指导,先帝临终,曾言君才可用,敢烦君为郎中令,傅相嗣主,使我释忧。”陈平一再叩首谢恩,真的不回家,而去随伴惠帝去了。
陈平因位处统治集团的中心,当然消息灵通,便着意防范政敌构陷。因此,他虽然屡遭谗言,但始终未受到伤害。
由此可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话办事要多想一想前因后果才能做到有备而无患,损人不利己的事尽量不干,不然不知什么时候便会使厄运悄悄地降临到自己头上。
放弃芝麻拣西瓜
——说话办事要权衡轻重
事情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是放弃西瓜拣芝麻,还是丢掉芝麻拣西瓜,这既可能涉及自身的利益,又涉及到他人及整体大局的利益。
所以在这样的取舍两难的选择之间,就应该掂量一下事情的分量,尽量采用舍小取大、弃轻取重的处理原则。这样,虽然丢掉了小利,但所换取的可能就是大利或大义。这就叫眼光。
美国某城郊外,有块闲置多年没法利用的不毛之地,有一天,土地所有者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找到当地政府部门,对官员说:
“我这块地不要钱,给你们盖所大学如何?”当地政府欣然接受他的建议,并马上调拨资金,组织施工,一年多的时间里建起了一所颇具规模的高等学府。有大学就有学生,有学生就要消费。地皮老板因赠地建校的义举,轻易地取得了政府支持,在校门外建起了公寓、饭店、商场、影剧院等,形成商业一条街。只一年,赠送土地的损失,就从商业经营中赚了回来。赠送土地兴办学校是很光彩的事;服务教育事业,赚取一定的利润也在情理之中,可谓予之有术,取之有道。
《孙子·始计篇》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庙算”就是商议、谋划,也就是用谋。这位地皮老板正是精于庙算,巧妙地运用取予术,使一片荒凉的山坡,变为财源滚滚的商业宝地。
常言说不刮春风难得秋雨,看起来要想得到丰厚的回报,说话办事就要有一个远大的眼光。尤其商界,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但要高瞻远瞩,而且还要有胆有识,有进有退,清代红顶子商人胡雪岩的成功之道便在于此。
胡雪岩本是江浙杭州的小商人,未初茅庐之前,有一次,胡雪岩为了购进一批昂贵的珠宝,需要一大笔钱,但一直苦于自身没有那么多现银,找别人借又因为数目太大,别人不允。
于是,胡雪岩去找他的堂伯,堂伯是当时富甲一方的茶叶商人,家财万贯,且仗义疏财。当胡雪岩把来意说明之后,并向堂伯保证,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买卖,到时答应分给堂伯三分红利。
胡雪岩的堂伯一直十分欣赏他,认为此子将来必成大器,再加上有三分红利的利润,那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于是,在没有任何抵押、担保的前提下,只有胡雪岩的口头允诺及彼此的信任,堂伯借给了胡雪岩三百万两银子,这相当于他资产的三分之二。
结果,这笔珠宝买卖及最后的交易非常顺利,胡雪岩不但收回了成本,还赚了几百万两的巨额利润,并如数将先前允诺的本钱与红利一并还给了堂伯。
胡雪岩不但善经营,也会做人,颇通晓人情,懂得“惠出实及”的道理,常给周围的人一些小恩惠。但小打小闹不能使他满意,他一直想成就大事业。他想,在中国,一贯重农抑商,单靠纯粹经商是不太可能出人头地的。大商人吕不韦另辟蹊径,改从商为从政,名利双收,所以,胡雪岩亦想走这条路子。
王有龄是杭州一介小官,想往上爬,又苦于没有钱作敲门砖。胡与他亦稍有往来。随着交往加深,两人发现他们有共同的目的,王有龄对胡说:“雪岩兄,我并非无门路,只是手头无钱,十谒朱门九不开。”胡雪岩说:“我愿倾家荡产,助你一臂之力。”王有龄说:“我富贵了,决不会忘记胡兄。”
胡雪岩变卖了家产,筹集了几千两银子,送给王有龄。王去京师求官后,胡雪岩仍旧操其旧业,对别人的讥笑并不放在心上。
几年后,王有龄身着巡抚的官服登门拜访胡雪岩,问胡有何要求,胡说:“祝贺你福星高照,我并无困难。”
王是个讲交情的人,他利用职务之便,令军需官到胡的店中购物,胡的生意越来越好、越做越大。他与王的关系亦更加密切。
后来,太平军占领杭州,王有龄自缢。失去王的支持,胡雪岩并没苦闷多久,他要找新的支持者,他看中了新任的浙江巡府左宗棠。
他拿出一部分银子,为左的湘军办粮饷和军火,赢得了左的好感和信任。后来,随着左宗棠权力的升高,胡雪岩也是吉星高照,被左宗棠举荐为二品官,成为大清朝惟一的“红顶商人”。
看准了再下注
——说话办事要选准突破口
一个人能否成功地干出一番事业,与其在择业时所做的选择有一定关系。选择正确了,成功的希望就大,选择错误了,成功系数就小。
战国时代,有施氏与孟氏两家邻居。
施氏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学文,一个儿子学武。学文的儿子去游说鲁国的国君,阐明了以仁道治国的道理,鲁国国君重用了他。
那个学武的儿子去了楚国,那时楚国正与外邦作战,见他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就提升他为军官。施氏也因两个儿子显贵,满门荣耀。
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长大成人了。这两个儿子也是一个学文,一个学武。孟氏看见施氏的两个儿子都成才,就向施氏讨教。
施氏向他说明了两个儿子的经历。
孟氏回家以后,也向两个儿子传授机宜。于是,他那个学文的儿子就去了秦国,秦王当时正准备吞并各诸侯,对文道一点也听不进去,反而认为这是阻碍他的大业,就将这儿子砍掉了一只脚,逐出秦国。他学武的儿子到了赵国,赵国因为连年征战,民匮国乏,已经厌烦了战争,这个儿子的尚武精神引起了赵君的厌烦,砍掉了他的一只胳膊,也逐出了赵国。
孟氏见邻居的两个儿子与自己的儿子一样,却形成两种结果,就去问施氏。
施氏说,大凡能把握时机的就能昌盛,而断送时机的就会灭亡。你的儿子们跟我的儿子们学问一样,但建立的功业却大不相同。原因是他们错过了时机,并非他们在方法上有何错误。况且天下的道理并非永远是对的,天下的事情也并非永远是错的。以前所用,今天或许就会被抛弃;今天被抛弃的,也许以后还会派上用场。这种用与不用,并无绝对的客观标准。一个人必须能够见机行事,懂得权衡变化,因为处世并无固定法则,这些都取决于智慧。假如智慧不足,即使拥有孔丘那么渊博的学问,拥有姜尚那么精湛的战术,也会遭遇挫败。
其实,做选择和做决策就如赌博,要想做赢家就得反复观察,仔细推敲,一定要看准了再下注,古往今来,下注最大的恐怕要算战国时的吕不韦了。
吕不韦是卫国人,辈辈以经商为业。
吕不韦生活的那个年代,卫国已经名存实亡了,灭亡只是弹指之间。吕不韦自幼受商业都市的文化熏陶,又有商贾家庭的理念灌输,面对即将到来的社会剧变,如何保住万贯家产,怎样寻求个人出路是首要问题。问题既然已经出了,就得想办法解决,即是商人,就得用商人精细的性格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商贾的本性就是注重算计,随时把资本转向利润最大的场所,求得最大盈利,吕不韦怀着年轻人的冒险精神,带着他商人的精细性格来到了邯郸。父辈的奋斗已经为吕不韦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他的起点已脱离了商人锱铢必争的眼前利益,他对铢积寸累地捞取财富更是不屑一顾。做大买卖发大财的野心,时刻提醒着他寻找一种一本万利的商品。为此,他曾向他的父亲做了如下的咨询:
他问父亲:“种地能有多大的利息?”
他父亲回答:“十倍!”
他又问:“珠宝生意能有几倍利息呢?”
他父亲回答:“百倍。”他再问:“如果立国安君,花钱买一个国家能有几倍的利息呢?”
吓得吕不韦的父亲目瞪口呆,好不容易说出“无数”两个字。
这种骇人听闻的生意让这位见过世面的富翁,瞠目结舌。
“若能立国定君,把一个国家的君主买到手,这样不但一生吃穿不愁,而且荣华富贵可恩泽后世。我就是要做这桩生意。”
惊人的计划轻描淡写地从吕不韦的口中说出,可见他是多么胸有成竹。
“后生可畏”。面对儿子的胆略和精细,老太翁只能自叹弗如。
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儿子竟会铸造一个时代,编写一段历史,摆布一朝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