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语录
16555700000017

第17章 领导者语录(4)

所有的人都瞪大了眼睛,惊异地看着这位院士兼大臣的伯爵,听他那滔滔不绝的奇谈怪论,心中都为他捏了一把汗:怎么能够在当今皇帝的面前说法王路易十六的好话呢?可是,赛奇里伯爵又说开了:“陛下,人无完人,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最完满的,这点我们大家都得承认。所以,有人说您几句坏话,对您那宽容博爱的胸怀来说不算什么。也因为如此,我想让院士在学院里宣读那篇讲稿,正说明了您的伟大,也丝毫不会对帝国有什么损害。更何况,院士的演说应不受限制,法典中不是规定着言论自由吗?”

拿破仑突然站起身来,双眼直视伯爵,随后喝了一杯酒,劈手把酒杯砸在桌上。杯子碎了,人们都惊呆了,一向温文尔雅、颇有绅士风度的皇帝震怒了。

“法兰西学院什么时候成了政治集会场所?科学降低了身份,成为******的避难所了!你回答我,是不是你们践踏了科学艺术的神圣?连你都允许这样的政治攻击性的文章吗?……你认为我只是一个篡权者吗?我没有把你们任何一个人赶出王宫,因为我发现了埋没的王冠,把它拾起,而人民把它戴在我的头上而已。希望你们尊重人民的选择!”

一场怒吼,使晚宴不欢而散。赛奇里伯爵跟众多大臣一样,吓得浑身发抖,忐忑不安地离开了杜伊勒里宫。谁也不知道明天自己会是什么命运,伴君如伴虎呀!第二天,伯爵脸色苍白地来见皇帝,他哆嗦着向拿破仑说明自己彻夜未眠,想了很多才醒悟,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担任主管教育的大臣。

拿破仑见状,一下子十分亲切且温和地抚慰道:

“是由于昨天晚上我的愤怒吧。我斥责你,使你沮丧而且痛苦不已,其实我的心里也不安呀!我只有那样说,才能让别人引起警惕。其实,我并不是有意要发脾气的,你不要过分地放在心上。”

拿破仑又说道:“伯爵,你当时可看到了在场的各位先生及夫人的表情?那些人的样子才古怪呢,算是又好气又好笑。”

就这样,拿破仑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怒骂犯错的人,借此也警告了别人,真算得上是一石二鸟之计呀!他总是说,这么做可以使旁观者警觉,还把见闻传出去,一传十、十传百,事情即不知不觉向好的方向发展了。

“我必须那样做,才能让许多人在内心深处有所警惕。”这就是拿破仑所说的和所做的。

如果部属有什么过错,拿破仑会毫不犹豫地指出。青少年时代的友谊,也阻拦不了拿破仑责骂他的将领。只要他们做了什么蠢事或不够勇敢,高贵如元帅者,他有时也会像训斥小学生似地骂上一通。他曾对朱诺说:“你行为之荒唐,闻所未闻,太轻率了……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军职的?我不想再看到你了!”拿破仑曾在伦巴第对一个将军说:“在你的统率下,没有廉洁,贪风甚炽。不过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你原来是个懦夫。离开军队,再也不要让我见到你!”在西班牙,他的一个将军临阵投降,6个月后,这个人乘拿破仑阅兵之际来到他面前。这位法兰西皇帝当着部队呵斥他:“战争的命运难以捉摸,失败是完全可能的。任何人都可能被俘,明天我就可能被俘。但是荣誉第一!在战场上,统帅的职责就是作战,如果投降,他就该被枪毙!军人必须懂得怎样去死,难道我们不都会面对死亡吗?作为臣民,你投降就是犯罪;作为将军,你犯了愚蠢的错误;作为军人,你的行为是怯懦的;作为法国人,你的投降是不光彩的!”最终,拿破仑并没有枪毙这位将军,他主要是靠这件事做给别人看。

拿破仑对院士的态度正是一种驾驭人心的手法,他的深谋远虑值得领导者借鉴。一位领导者用人,高明之处在于善于驾驭人心,如果属下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何愁事业不成功呢?要让下属对自己言听计从,也只有掌握其心理,摸透其性子,才能达到目的。

曾国藩管人语录

抓住部属的优点,摸透部属的弱点,巧妙地引导和使用,就会让人心甘情愿听你调遣,精英之才会锋头更锐,寻常之辈也能点石成金,难缠的刁民将被训服为心腹干将,老实人会对你忠心耿耿。

——〔中国〕曾国藩

曾国藩: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帅。初名子城,字居武,一作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1858年6月授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1864年攻破太平天国老巢,完成了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

曾国藩毕生服膺程崇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深为后人所称道、效仿。

一般说来,悍将大多粗鲁、莽撞,要想利用好他们并非容易的事,但是,悍将的优点是勇敢、不惜力,冲锋陷阵的时候,还真少不了他们。所以,悍将就像烈马,干起活来一个顶俩。然而要想他们顺顺当当给你拉套,先要降服他们。

那么什么人才能降服悍将呢?有两种人,一种是比悍将更强悍的人,另一种则是善于夺心,能够让他心服的人。因为越是骄悍的人,越是讲义气。只要他打心眼儿对你佩服,关键时刻真敢为你去玩命。

曾国藩手下众多战将,可说骄兵悍将不少。李世忠本是一员降将,“投诚”6年,桀骜不驯,然而后来却官至一品,成为曾国藩手下的得力干将,这不能不说曾国藩制人之术的高超。此外,除了李世忠,其他诸如陈国瑞、鲍超、李续宾这些出了名的“悍将”,也都对曾国藩服服帖帖,打心里佩服。

曾国藩能知人善任,在驾驭部属时,对待不同类型的人,能用不同的方法区别对待,这是他的高明之处。曾国藩对部属能“奖其长而指其过,劝令其改前非,不肯轻率弃绝”。的确如此,曾国藩的夺心术在他对悍将陈国瑞的制驭上,体现得最为明显。

说起这个陈国瑞,原来是蒙古王爷僧格林沁手下的一员猛将,他从未读过一天书,一开口全是脏话,更不知道什么德不德,只要他想干的事,就是天塌下来也要办成。

陈国瑞15岁的时候,在家乡湖北应城投了太平军,后来又投降清军,被僧格林沁收在帐下。据说他骁勇异常,有一次打仗时,炮弹击碎了他手中的酒杯,他不但不躲避,反而抓起椅子,端坐在营房外,高叫“向我开炮”,使手下都很敬畏他。

要说粗鲁莽撞,僧格林沁比陈国瑞可“悍”得多。传说僧王是个非常暴虐、狂躁和喜怒无常的人,听手下人汇报战况也是到处走来走去,赞赏时不是割一大块肉硬塞进对方的嘴里,就是端一大碗酒硬灌着别人喝下去。僧王发怒时常用鞭子抽打或冲过去拧对方的脸,扯人家辫子,搞得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可这个陈国瑞却对僧王的“悍”打心眼儿里佩服得五体投地。

僧王死后,曾国藩接替“剿捻”事宜,陈国瑞便成了他的手下。对于这员出了名的“悍将”,曾国藩觉得只有先夺其心,让他真心地服从自己,才能在今后顺当地驾驭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