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人语录
16555700000016

第16章 领导者语录(3)

对有效的管理者来说,“不是最好”的计划,就可以不去读它。树立起组织的精神:只有最好、最完善的,才是被期望与接受的,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只有好的工作计划才能逐步靠近自己的人生目标。

高明的管理者能够与下属打成一片,却不以迁就别人的过错为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下属的平庸往往都是领导者的不负责任造成的。这种不负责任既是团队的损失,也是下属的损失。长期的放任和迁就,当然不会有杰出的下属,也不会有出色的团队。

蒙哥马利管人语录

给予部属最安全的保护,最热烈的期盼,最愉悦的心情之后,你就可以带领他们去摘取果实了。

——〔英〕蒙哥马利

蒙哥马利:

1887年11月7日生于英国伦敦,1976年3月24日逝于英国汉普郡爱尔敦附近。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蒙哥马利是英国军队领导人、元帅。在战争进行的关键时刻,他率领英国第八集团军赴北非作战,击败号称“沙漠之狐”的德国元帅隆美尔,扭转了战争态势。他是一位激进的军事领袖,是他使英军成为一支现代的高效的部队,深受部下的爱戴。

蒙哥马利是英国很有个性,但很受人们爱戴的著名元帅。正因为很有个性,因此蒙哥马利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就有了独到之处。他不仅把精选和驾驭指挥部下看成必须,而且也动用“大众”的力量——这个“大众”当然首先是指全体官兵、每一位战士。他说:“一支军队不只是集中许多个人和坦克、大炮、机关枪等等而成;军队的力量也不是正好等于这些东西的总和;它必须是超过各部分因素的总和的。外加的力量,绝大部分来自于士气和战斗精神、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信任。”

可见,蒙哥马利深谙士气的重要作用,他更有一套砥砺士气的做法。他认为,战时,要使士气旺盛,最好的办法是打胜仗。任何领袖,不管他有多大的名气,只能通过不断取胜,才能保持长久。他刚刚接手第八军时,感到军中空气沉闷,士气极其低落,而德军正有进攻的可能。为了振作士气,这第一仗在所难免,而且只能取胜。为此,蒙哥马利竭尽全力去准备这场从军事到政治、到心理都万分重要的战役。参谋们紧张地运转着,他本人则戴一顶在北非绝不会有第二个人戴的醒目的澳大利亚军帽奔走于各个阵地之间,视察和鼓舞着士兵。如果说,蒙哥马利纯粹是偶然之间戴上了这顶很适合沙漠的“举沙漠无双”的帽子的话,这顶帽子很快就有了另一种更为重要的作用,士兵们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立刻辨认出它的主人——帽子底下的司令官蒙哥马利,就知道将军和他们一样呆在危险的战场上。他并没有躲在后方什么安全岛上发号施令。士气因此而大为振作,人们都在努力为一个神圣的事业而奋斗,那就是胜利。

由于准备充分,士气振作,阿拉姆哈勒法之战几乎是按着蒙哥马利的作战计划一步步进行的,用他的话说,是跟着他的曲调跳舞了。仗打赢了,伤亡少不说,士气因此而高涨起来,这恐怕是蒙哥马利作为领导者的最大收获。

谁都不否认,战争时期士兵过着最不愉快的生活。但要是士兵知道指挥官和他们一样,这种生活就较易接受一些。士兵若在前线常常见到司令,能同他谈谈话,并受到重视,知道他们真正被长官所关心爱护,他们会更有勇气。正是这些深刻的认识使得蒙哥马利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视察军队。

在欧洲登陆战的指挥过程中,蒙哥马利惯于搭乘“轻剑”号专车到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各地去访问即将参加“霸王”行动的各个部队。视察形式不拘一格,目的却只有一个,即让每一个士兵都感觉到司令是可以信赖的,他们要为之努力的战争是必胜的。自然,刚出现在队伍面前时,他引起的只能是好奇心,这些来自不同国度的士兵们交头接耳,对他品头论足。他微笑着,丝毫没有要制止他们的意思,而是用近乎鼓励的目光和蔼地从每一张脸前走过。然后,他就站在吉普车的车头上;同官兵们作朴素简单的谈话。接下去,他走进士兵中间去和他们谈心,甚至与他们一起备战、一起生活起居。他了解了士兵们的精神状态,他们的爱与怕;士兵们则了解了这位成竹在胸的最高指挥官,相信跟着他,就是让战争按部就班地进行,就是必定要走向胜利。

对士兵讲话时,蒙哥马利打开如炬双眸,一下子就摄取了听众的心。简单有力的语言以及迅速单刀直入切入问题本质的智慧是他作为领导人的独特魅力所在。通过那一次次使人精疲力竭但仍愿不厌其烦地重复的视察,蒙哥马利的这些魅力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因为他甚至知道怎样去激发每一个最基层成员的斗志,使他们在对领导者满怀信心的同时焕发出更高的战斗精神。

在蒙哥马利粗犷的表相之下,其实是一颗周到、精细的玲珑心。他常常向士兵传达最温柔的信息,向他们表现出他的关心和爱护。自然,他得到的回报也很丰厚。

德国将军隆美尔的部队被决定性地击败后,逃向的黎波里。蒙哥马利率第八军深入到塔尼亚追击敌军达200多英里。时值圣诞节,为了振奋一下士气,最后跃进的黎波里,蒙哥马利命令部队原地休息,尽最大可能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当时气候寒冷,火鸡、葡萄干儿、布丁、啤酒等食品都得到埃及去订购,蒙哥马利发动后勤工作人员,终于使这些圣诞节传统食品按时运到了。

接着,蒙哥马利向全体官员赠送最好的礼物——圣诞文告,来祝贺大家圣诞快乐。在文告中,他引用了约克郡一位名叫赫尔的姑娘寄给他的圣诞贺信中的话,并说,这代表了每位英国公民对全体官兵的祝福。文告充满了亲人般的脉脉温情,将士们无不备感亲切。

就这样,蒙哥马利鼓足了士气,为战争胜利准备了最重要的条件,也为自己赢得了战功,赢得了二战名将的殊荣。

蒙哥马利有着西方军人一贯的作风:严厉治军、独断专行。但他又有细致的心性,善于体恤下属,在生活细节上同下属保持共同的志趣,以此获取部下的尊敬和信任。也使得部下愿意在他的麾下,冲锋陷阵,无往而不胜。案例也为我们现今搞经济活动的领导者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士兵服从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将军而打胜仗,那么厂长、总经理也同样必须关心爱护员工才能营造事业的辉煌。

丘吉尔管人语录

只要你的目标足够远大,下属会为你献出自己的血汗甚至眼泪。——〔英〕丘吉尔丘吉尔:

20世纪最负盛名的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家,是大英帝国利益的坚决捍卫者,为大英帝国的利益奋斗了一生。

1874年11月30日出生于英国一个贵族家族。

1893年丘吉尔进入英国有名的桑赫斯特军事学校学习,1895年在该校骑兵科毕业后在骑兵部队任职。其间,他以记者身份随西班牙军队报道了古巴独立战争。

回国后丘吉尔投身政界,当选为保守党议员,后转向自由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过营长,1939年9月任英国海军大臣。1940年他于二战紧要关头任首相,领导皇家空军取得了大不列颠战役的胜利。

1955年丘吉尔退休,90岁时去世,他深受英国人的敬仰。

记住,只有让下属知道目标在哪里,他们才会相信你、听从你。没有远见,就没有目标,也就没有方向,那么下属只会觉得跟着你没有任何意义。

富有远见的领导者留给下属的形象是目标明确。在危难之际,领导者要想主动出击从而使局势更加稳定,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领导者就在下属面前塑造了明察秋毫、当机立断、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形象,从而在组织内部举起一面鲜明的大旗,为惊慌之中的下属点燃一盏明亮的航灯。

当伊丽莎白于1952年继承王位的时候,作为首相的丘吉尔已是8旬老翁,但在对他来说还是“毛孩子”的伊丽莎白二世面前,这位老资格的、没服过任何人的政治家却一直是俯首听命,并显得佩服之至。他曾这样地称赞这位女王:“一个多么迷人、多么聪慧的少妇啊!”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丘吉尔这个无比“老到”的政治家,这么听从管理呢?是女王的宽广胸怀、伟大的品格和不屈的意志及坚定远大的目标。早在1940年,德军狂轰滥炸伦敦的时候,14岁的伊丽莎白就在英国广播公司向全国发表讲话,表明自己同法西斯战斗到底,争取最后胜利的决心。在英国她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心,但她从不干预政府,也从不否决议会的法案,而在原则问题上她却从不让步,且态度异常坚决,在听取任何臣下汇报时,眼界都放的异常深远,这怎能不让丘吉尔折服呢?

实际上,丘吉尔自身所表现出的大气度,也使他的属下格外受到影响。二战当中,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宁折不弯、抗战到底的气慨,给了属下无尽的力量。

人们会帮助你达到那些看起来不可能的目标。正如丘吉尔所说,只要你的目标足够远大,他们会为你献出自己的血汗甚至眼泪。

到底是哪种目标呢?其实,只要它是重要的而且有价值的,可以是任何一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雄人物、陆军上校赫克斯利指挥士兵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行军12个小时,创下了分队训练纪录。当时他们是用伤痕累累、流着鲜血的双脚创下这个纪录的。他们没有乘坐卡车返回营地,赫克斯利只让士兵休息了一两个小时,就又命令返回。几乎所有人都要崩溃了。但当他们在路边休息,看到其他士兵坐着卡车返回营地时,一种要完成这件重要而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的感觉油然而生,并激励他们奋力一搏。最后他们返回营地,同时也创下了自己的新纪录。

在巴尔干战役中,美国第一零一空降兵分队被德国优势兵力所分割包围。当时会有谁来救援呢?不可能。于是巴顿将军命令所有人员分成三队,行军100英里,在48小时内从敌人正面突围出去。巴顿知道他的这个要求非常重要而且困难,但是他的士兵会取得成功。

如果你想拥有一个宏伟的梦想,不妨回味一下由弗兰克·西纳特拉演唱的歌曲《希望》里面的歌词,歌词里说:“不要以为一只蚂蚁在橡胶树上什么也做不了,只要它拥有希望,就能到达另一棵橡胶树!”

每个人都愿意为着一个远大的目标而努力,但有的人自己却想不出这样的目标。身为领导者,不是动辄责备下属缺乏远大的目标,而是要为他们设计这样的目标。

需知,许多时候能力是为目标而准备的,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能力。

拿破仑管人语录

当大臣们或其他要人犯了重大过失后,我会表现出怒不可遏的样子,并且在质问过失者时要考虑让第三者加入。想拿一个人开刀,就应把他的痛处告诉大多数的其他人,这便是我的招法。

——〔法〕拿破仑

拿破仑:

1769年8月5日生于法国科西嘉岛,1821年5月5日逝于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

拿破仑出生在一个破落贵族家庭,15岁时以优异成绩在学校毕业后,转入军官学校学习,接着在陆军服役。法国大革命爆发,他指挥炮兵与王军作战并显露出才干,被破格提拔为将军,后当上了巴黎的卫戌司令。

1799年11月,他在巴黎发动政变,成立了执政府,他本人担任“第一执政”。从此,他成了法国的最高统治者。1804年5月,他宣布法国改为帝国,12月他加冕为皇帝。在这期间他以少胜多,歼灭俄奥联军3万余人后,在军事成就上达到了高峰。但由于他陶醉在胜利之中,巨大的野心驱使他发动了掠夺性的战争,结果他兵败滑铁卢,被流放到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最终死在那里。

如果认为拿破仑获得人心只是因为他能深入士兵队伍中,和他们亲密交谈,那么未免有失片面。其实,拿破仑驾驭人心的手段还不仅于此。

1811年2月20日,斯杜波利成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按照惯例,他必须举行一场就职演说,来赞美前任者的功绩。而在演讲之前,新任院士必须把演说的草稿提交给学院。斯杜波利不但没有赞美前任的人品及功绩,反而说他不赞成处死路易十六,还说了拿破仑不少的坏话,结果,学院自然不允许他发表这样的演说。

这件事最终传到了拿破仑那里,令他大为恼火:“把赞成波旁王朝,否定帝国的家伙带到巴士底监狱去!”他的声音因为愤怒而变了样,听起来令人起鸡皮疙瘩。

然而,有位大臣竟公然地违背他的命令,那就是路易·赛奇里伯爵。伯爵是主管公共教育的大臣,当然也是法兰西学院院士了,不过头脑里有许多保王党人的思想观念在作怪。当年,阿济亚公爵被捕和遭枪决以后,他就四处张扬着,要为公爵伸冤平反。如今,他也心怀不满,斯杜波利的演讲稿正合他的心意。

那天,在杜伊勒里宫的晚宴上,拿破仑命令大臣们畅所欲言地进谏,赛奇里伯爵就毫不犹豫地开口了:

“陛下,我是皇族的成员,也是波旁王朝****的受害者。但是,我觉得路易十六是无辜的,所有的罪恶都是那些狡诈凶狠的官吏种下的。而法王路易十六,无论人品、学识、才干都是不错的,堪称是贤能的人。所以,斯杜波利先生的评价并没有什么不妥,因为大家都知道那是确凿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