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王石是怎样炼成的
16522600000043

第43章 附录王石身边人物志(3)

本来以为女记者会问其他尖锐问题的丁长峰松了一口气,答道:“我说我的人生其实很单纯,历史清白,人生简单,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变动。事实上,在中国我们都知道,中国现在这个情况是挺浮躁的,目前的一个状况是大家跳槽等等还是比较多的。但是从大学毕业到目前为止,我就选择了一家公司也就是万科,我为它服务了11年。从我今天所达到的地步来看,我相信我的选择还是没有错误的,所以我也很难去评估。我不知道如果我有另外的选择我是不是也能够跟今天去相比。”

这种极富逻辑思辨的回答,很有王石的风格。

偶然回忆起在苏北成长的童年,丁长峰会用“浪漫”这个词来形容,因为他生长在盐城郊区的一个大果园,每年四五月份,苹果、梨、桃开花了,旁边还有大片金灿灿的油菜田,好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少年的丁长峰的人生目标很清晰,就是要考第一。

从小学到中学,他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第一名:“从小老师和父母对我的教育有些‘残酷’,每次考试都要求我做第一名。印象中我只有两次考了第二,结果老师就请家长来学校谈话,这两次第二让我非常难受。这样的教育方式养成了我不服输,勇于接受挑战的性格。”

1987年,丁长峰以盐城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但进了北大后,丁长峰发现自己这个第一根本就不算什么:“开始的确感到很失落,因为北大聚集的都是各地的尖子,强手如云。而且盐城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地方,我的知识面、眼界跟那些从北京、上海等地来的同学还有很大的差距。记得当年有一套《走向未来》丛书非常流行,我只是听说过却没读过,我们宿舍的人常常就这套书高谈阔论,我根本接不上话茬。”和同学们没有共同语言是他进入北大后面临的一个挑战。

但心态比较从容的丁长峰,像他以后的职业生涯出现反复的时候一样,没有自怨自艾,没有封闭自己,而是努力和同学打成一片。

大学毕业后,丁长峰没有像当初设想的那样留在北京,而是回到江苏老家。

其实丁长峰和所有考入北京的大学生一样,很喜欢北京,当时也非常想留在那里,但是解决不了户口。父母认为解决不了户口就犯不上留在北京,所以孝顺的他就回了江苏,被分到了盐城市委党校任教。当然,这份工作非常清闲。

“在盐城教书的一年是我人生中最清闲的一段时光。”

在大学毕业后徘徊了一年之后,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年轻的丁长峰加入了同样年轻的万科公司,满怀激情的他终于在万科找到了施展拳脚的舞台,从此开始了他的职业经理人的道路。

1992年8月,大学时代睡在下铺的兄弟、当时在《万科周刊》工作的吴冲给丁长峰写了一封信,把丁长峰召唤到了深圳万科公司。刚开始,丁长峰是在《万科周刊》任闲职,但是,把冷板凳坐穿做研究的精神使得他利用好了这段时间,这几年经历对他后来的职业生涯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当然,丁长峰到深圳的路程如今看来也颇为坎坷。他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我的同学说他在深圳,在一家叫做万科的公司。那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万科,我们就知道有先科,不知道有万科。他跟我说这个公司的老板有多好,有多么出色,说你快来吧,他讲的就是王石。所以我当时看了这封信之后,就说那好我去深圳吧。他说他已经跟老板讲好了,说我会过去的,所以我后来就过去了。我去的时候也没敢告诉父母,因为我怕父母不同意我走。我当时跟父母说,我单位让我去南京出差,大概要一周时间。我当时又没有钱,就跟妹妹借了1000块钱。我就这样走了,到了上海,然后从上海坐火车到广州,从广州坐小巴去深圳,因为当时深圳到广州的高速公路还没修起来,是小巴。上了小巴之后,大家都说深圳的车匪路霸很厉害,路上可能会有强盗。我当时就把钱放在鞋里面,坐在最后一排,好在一路上没有什么事情。夜里大概10点多进入到深圳境内,当时就觉得好像热火朝天,因为90年代初期的深圳有很多很多的工地,大家都在那儿夜以继日地干活,灯都是亮的。后来我下了车大概将近半夜12点,我的同学接上我后,立即又带我去看了一下万科总部的大楼,当年万科总部的大楼是一栋灰颜色的靠近火车站的三层楼。第二天,也没经过人力资源部的面试,他就直接带我见了王石,这样我就上班了。后来我才知道,因为公司说要调吴去总办做业务,他必须要找一个替代他的。”

就这样,丁长峰开始了他的职业经理人生涯。

《万科周刊》是一份传播企业文化的刊物,主要内容是表达万科对经济、社会的认识和看法,在这样一个阵地上,可以接触到的东西非常多。当年公司高级管理层的所有会议,丁长峰都可以参加。这个过程,事实上也是在学习如何去营运一个企业,可以了解整个企业的运行本质,是一个非常好的观摩、学习过程。另外,这份刊物是周刊,出周刊非常辛苦,压力大,这样丁长峰学会了如何在限定的时间内,在庞大的工作压力下去完成工作。

“我必须要有些新的想法,要有创意才能做出东西来。因为毕竟读者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错字他们都能看得出来,每一篇文章出来后他们都会找我们讨论,他们都是相当懂行的业内人士。在深圳做《万科周刊》的三年,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

不过,1996年,丁长峰刚刚离开万科的总部,就到了东北公司做副总经理。非常年轻的丁长峰一直是非常的自信,当他带着年轻人身上所特有的一些棱角,第一次进入实战当中的时候,却遇到了不少的碰撞。

“当时我是遇到了几个问题,因为就像你说的当时确实年轻,不是无知就是自负。我去那边遇到了几个问题,首先第一个是遇到了上司,我当时的直接的boss跟我的大老板是不同的人。刚才我说了,王石事实上包容性是很强的,他给你的自由度是非常大的,但并不是说你的每一个boss都会这样的。我需要跟他去融合,因为我当年东北的boss是从政府里出来的,非常沉稳,非常成熟,无论对人还是处理事情都可以用‘滴水不漏’这四个字来形容他,这是一个。第二个是我碰到的员工跟以前不一样了。因为你知道我们当年在深圳的时候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大家非常有热情,也没有家庭,整天在一起加班啊,高谈阔论啊,拼命工作啊,然后去拼命地玩,是这样一种生活。到东北以后,我的下属普遍都比我年龄大,而且大部分都成家立业了,不可能再陪我加班到夜里两点。我刚开始去的时候还像在深圳一样,每天晚上都加班到很晚,东北又很冷,夜里到零下二十几度,我的员工当然要回家。同时他们的工作节奏确实跟当年深圳的工作节奏差得很多,我记得很清楚,我当年走路的速度他们是赶不上的。第三个我碰到的就是同当地文化的一个差距,深圳的文化跟东北的文化根本是两种文化。这三个对我来讲确实是非常大的挑战。”

“那当然,他们会觉得怎么好像从天子身边来了一个年轻人,像是钦差大臣,不了解我们这边实际的情况,就指手画脚,他们当然会有这样的一个看法。”

“我当时想,我可能比较年轻,我也很自负,但是一方面我需要改变我的一些东西,另外一方面我希望去建立一个团队,去完成公司的业绩目标。在工作接触的过程之中,大家逐渐了解我这个人之后,他们可能就会包容我的缺陷,包容我的缺点;可能会看到我的一些优点和长处,以及带给他们的一些他们没有的东西,帮助他们完成业绩目标。当经过了这个过程之后,其实大家也比较能够接受我了,所以两年之后当我离开沈阳时,大家之间的感情确实还是非常好的,同时我在沈阳也认识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朋友,到今天我们都是非常好的朋友。”

而对于自己如何适应一个不断成长的万科,比起大多数同龄人或者同资历的人做得更好的丁长峰的意见也别具一格:“这就像我们谈恋爱一样,我们都对自己的男朋友女朋友,甚至自己的丈夫妻子,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我们总是梦想着要去改变他们。比如说你不喜欢她穿的这个牌子的衣服,希望给她另外一个形象,甚至希望她瘦一点。事实上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这并不现实,她还是她。所以无论是改变自己也好,改变对方也好,都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我的经验是当一个年轻人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加入一个新集体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倾听,你要倾听你身边的人的看法和他们原来做过的事情;第二是要肯定,肯定你周边的新的集体所做出的贡献;第三个我觉得确实要学会跟你的上司去相处,和不同的上司相处,你要相信他们能教会你很多东西。”

王石对于他的评价是,丁长峰接任(上海)这几年,显然在拓展市场方面和市场营销方面有他很擅长的地方。再一个就是逐步显示出他的人文管理、文化管理的长项,比如和下级相处,如何发挥专业公司的作用,显然这些方面是他到了上海之后显得比较成熟的。

现在,工作之余,丁长峰偶尔会一个人坐在自己亲手建成的花园式的小区里,一壶清茶,一盘围棋,享受这难得的清静和愉悦。作为一个刚过而立之年的年轻人,他有时也会扔掉老总的架子,和同事们一起,组织一场精彩的足球比赛。那一刻,你能真正感受到他的新生代魅力。

而他拉着我在上海闵行区的龙柏宾馆的院子里面漫谈上海万科的激情燃烧岁月的时候,一杯接一杯地喝着德国黑啤酒的豪情更让人印象深刻。据说,他在和员工欢庆的时候,对这种他喜欢的啤酒一口气能够喝上十几大杯。

关于家庭,丁长峰说:“陪家里人的时间坦率来讲不是很多。以前我承认我确实是工作方面投入比较多的,甚至在最初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觉得星期六、星期天如果不去上班在我来讲似乎是一种罪过。我觉得我怎么能够不去上班呢,我当时是这样一种自责的心理。当然后来我结婚了之后,可能就好了很多,我觉得我应该抽出时间来陪陪家人。后来有了小孩,我当然更希望有时间去陪他们,否则将来沟通都成问题了。”

当然,话是这么说,周末打电话给丁长峰的时候,他十有八九还是在忙公事。

身为万科人,可能免不了沉溺工作的宿命。

地产奇人姚牧民

前两年,王石有时候会怀旧,提起1989年初,万科建立的第一届董事会,成员由11人组成:股东代表8名,管理层3名。到2001年已经是第十二届了,仍保留在万科董事会的只剩下王石一人。

其他人呢?管理层两位——大蔡、张敏,前者1997年随转让的银都公司一起脱离万科,现为银都董事长;后者90年代初留学英国,现任银都财务总监。8名股东代表中有6位是因为其委派的企业100%抛售了万科的股票,失去了资格;另两位股东是因为更换了董事人选。

那些离开万科的人们,相当一部分成了地产界、零售界的大腕,其中尤以姚牧民、莫军、林少洲、全忠等名气最盛。而其中最富有戏剧色彩的,则是姚牧民。

万科快20年的历史,王石曾经带领过的职员数以万计,但是其中最具娱乐性的,非姚牧民莫属。

有人曾经开玩笑地写过一个地产大亨的成长历程:

在原来某大上市公司的旧址的马路对面,现在还是一排简陋的厂房,这些现在勉强还能用的建筑物,其实也就是十来年的历史,而建这些厂房以前,这里是一片养鸡场。但是一代地产大腕Y先生,当年就是在这里迈出他可歌可泣、纸醉金迷的地产路的第一步。

那一年,Y先生还是一个热血青年。他出身戏剧艺术之家,不甘心一辈子窝在内地的工厂里面,来一招停薪不知道是否留职,背着军用草绿色书包,兴致勃勃地南下到了深圳的一家贸易公司。不料,这一家看上去还很洋气的贸易公司,让浪漫的Y先生一来就吃了点小小的苦头。他的第一个工作岗位是去工业公司,而工业公司的老总一看来了个口若悬河的大学生,喜出望外,决定把他放在公司最需要的位置,也就是去管在养鸡场上的厂房建筑!不过,失望了两天,Y君还是咬紧牙关开始和建筑工人们打成一片,当然,其中的辛苦无趣就不一而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