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智慧全集
16503000000033

第33章 虚实篇(6)

赫拉克利特的话揭示了一个真理: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曹操是一个高明的刺客,在行动前,他不仅想到了成功,而且也想到了失败后怎样保全自身。七宝刀既可以作为刺杀董卓的利器,亦可以作为进献的礼物。事情的成败,都有主客观许多因素,只有把握住最有利的条件和机会,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成功。

东汉末年,董卓收服猛将吕布后,威势更盛。并于公元189年9月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然后,董卓自任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第二年,董卓又派部下鸩杀少帝(弘农王),绞死唐妃,甚至夜宿御床,篡位之心毕露无遗。他的行为激起了朝臣的普遍愤恨。

渤海太守袁绍与司徒王允秘密联络,要他设法除掉董卓。但文弱书生出身的王允面对骄横的董卓无计可施。思来想去,实在想不出什么办法,他便以庆祝生日为名,邀请群臣到自己家中赴宴,商讨计策。

席间,酒行数巡,王允突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司徒贵诞,为何悲伤?”

王允说:“今日其实并非我的生日,因想与诸位一叙,恐怕董卓疑心,所以托言生日。董卓欺君专权,国将不国。想当初高皇帝刘邦诛秦灭楚,统一天下,谁想传至今日,大汉江山即将亡于董卓之手!”

王允边说边哭,众官也皆相对而泣。唯骁骑校尉曹操于座中一边抚掌大笑,一边高声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吗?”

王允闻言大怒,对曹操说:“你怎么不思报国,反而如此大笑呢?”

曹操回答说:“我不笑别的,只笑满朝公卿无一计杀董卓!我虽不才,愿即断董卓之头悬于国门,以谢天下。”

王允肃然起敬说:“愿闻孟德高见。”

曹操说:“我近来一直在奉承、交好董卓,就是为了找机会除掉他。听说司徒您有七宝刀一口,如愿借给我前去相府刺杀董卓,虽死无憾!”

王允闻言即亲自斟酒敬曹操,并将宝刀交付曹操。曹操洒酒宣誓,然后辞别众官而去。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到相府,见董卓在小阁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董卓一见曹操,便问他为何采得晚。曹操回答说:“乘马羸弱,行动迟缓。”于是,董卓即让吕布去从新到的西凉好马中选一匹,送给曹操。

吕布领命而出。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即想动手,但又怕董卓力大,难以制服。正犹豫间,董卓因身体胖大,不耐久坐,而倒身卧于床上,并转面向内。曹操见状急忙抽出宝刀,就要行刺。不料董卓从衣镜中看到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道:“曹操,你要干什么?”

此时吕布已牵马来到阁外。曹操心中不免暗暗发慌,他灵机一动,便表情镇静地双手举刀跪下说:“今有宝刀一口,献给恩相。”

董卓接过一看,果然是一把宝刀:七宝嵌饰,锋利无比。董卓便将宝刀递给吕布收起,曹操也将刀鞘解下交给吕布。然后,董卓带曹操出阁看马,曹操趁机要求试骑一下。董卓不假思索便命备好鞍辔,把马交给曹操。曹操牵马出相府,加鞭往东南而去。

吕布见曹操乘马远去,便对董卓说:“刚才曹操似乎有行刺的迹象,及被发现,便佯装献刀。”

在吕布的提醒下,董卓也觉得曹操刚才的举动值得怀疑。正说间,董卓的女婿李儒来到。李儒是董卓的谋士,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一听董卓介绍曹操刚才的所作所为,便说:“曹操妻小不在京城,只独居寓所。今差人请他来,他若无疑而来,便是献刀;若推托不来,必是行刺,便可逮捕审问。”

董卓即依照李儒的主意,派遣四个狱卒前去传唤曹操。良久,狱卒回报说:“曹操根本不曾回寓所。他对门吏声称丞相差他有紧急公事,已纵马飞奔出东门去了。”李儒说:“曹操心虚逃窜,行刺无疑。”

董卓大怒,便下令遍行文告,画影绘形,悬赏通缉曹操。

从曹操献刀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全身成事的英雄,而不是一个舍生取义的莽汉。刀既可是刺人的利器,也可以是进献的宝物,至于如何定义,那是需要根据当时曹操的处境来决定的。“相机而行”、“见机行事”是兵家应变智慧的一个重要特点,其实质在于,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主客观条件也是不断变换的,只有能够随着时间、地点和机会的变化而灵活地作出不同选择的人,才能把握住成功的主线。

《鹤林玉露·临事之智》中云:“大凡临事无大小,皆贵乎智。智者何?随机应变,足以弭患济事者是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智者就在于随机应变,藉以弭患济事。然而,智者不是天生的。因而学习应变之术,掌握应变之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随机应变一般是指在形势对己不利时而采取的对策。要做到随机应变,既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能力作后盾,又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无知、无才、又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断然不能够做到临危而不惧,处乱而不惊,更不可能随机应变,巧作应付,化险为夷。这就需要我们居安思危,提高应变之能,以防患于未然。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以我们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处处以应变的心态看待社会、人事,要有“如果事情突然发生变化,我们应当怎么办”的心理准备,并机动灵活地运用应变之术,以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随机应变的表现有很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是在不同情况下作不同的处理。同样面对强敌,可以采用游击战以拖垮敌人,可以采用包围战以全歼敌人,可以采用声东击西来迷惑敌人,可以采用伪装撤退来反击敌人,可以采用空城计吓退敌人……同样是空城计,仍然是很灵活的。诸葛亮确实无兵可守,而司马懿过于奸猾,不会相信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会冒此大险。叔詹唱空城计,是因为他知道对方不会冒险。下面说一个最早的唱空城计的故事。

楚国第一美人息伪,是楚文王的宠妇。楚文王死后,弟弟公子元想把息伪搞到手,但碍于叔嫂名分,还不敢登堂人室,强行接收,就想出一个软办法——感化嫂子,但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就在息伪寝室附近,大筑馆舍,日夜歌舞,唱些“黄色”歌曲,挑拨嫂子的春心。还买通了息伪的近侍,以随时知道嫂嫂的反应。

息伪听到了这种热闹声,就问近侍是哪儿的舞乐。近侍告诉她是令尹(宰相)为她开的舞会,因为公子元深知她的寂寞,想让她开心。

息伪似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思索了一会儿,说:“我的丈夫生前没有出去打过仗,弄得声望日下,受人闷气。阿叔身为行政首长,应当想法重振国威嘛!”

公子元知道了嫂子的反应,心里乐滋滋的,为了投其所好,便决定外出打个胜仗,耀武扬威一番,好争得嫂嫂的欢心。于是立即遣兵调将,倾国动员,浩浩荡荡杀奔邻邦郑国去。

郑国是一个小国,兵力远不及楚国,忽然碰到一个强盛的邻国进犯,简直不知所措。郑文公慌忙召集一班文武大臣前来商议,寻求应急之策。很自然,出现了分歧:有人主张纳款讲和,有人主张固守等结盟的齐国前来解围,有人主张展开决战。只有叔詹不开口,他正默默地沉思,被郑文公问到时,就说:

“依老臣愚见,三位的高论之中,我是赞同第二种意见。我估计,敌人不久就会撤去的。据我所知,楚国历次出兵,从未出动过这么多军队的。这次,公子元的动机,没有一点政治目的,只是想讨好他的嫂嫂罢了;只是要求一个小小的胜利,装装门面罢了。”

说话间,情报部门说敌人先行部队已越过市郊,快要打进城来了。叔詹说:“老夫自有妙计!”

于是,叔詹负起了防城责任。他下令军队统统埋伏在城内,大开城门,商店照常营业,百姓往来如常,不许惊慌失措。楚兵先行部队已经来到。先行官一见这般模样,先是疑惑,继而料定对方必有准备,故意设下这条诡计,骗入城去包围歼灭,还是请示主帅吧!便下令本军就地扎营。

不久,公子元率大军来到,先行军诉说了城里的情况。公子元很吃惊,立即走到一个高地上察看一番,只见城里到处埋伏着军队,刀剑林立旗帜整齐,心里纳闷儿,猜不透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跟着后卫统帅也遣人送来情报,说齐国已联合了宋鲁两国,起重兵来解郑国的围了。

公子元大惊,急忙对各将领说,如果齐军堵截我军的退路,那么就前后受敌,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诸位将领并不明白这次征伐的本意,主张速战速决,先拿下郑京再说。公子元自然不会接纳这种意见,他所想到的不是军事价值,更不想冒失利或失败的危险,因为万一失利,怎么讨得嫂嫂的欢心呢?这几天之内就直捣京城,也算是争了面子了,对美人也有交待了,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于是暗传号令,人衔枚,马摘铃,连夜拔寨回国,又怕郑军会乘机追击,于是把所有的营幕保持不动,遍插旗帜,以疑惑郑兵。

公子元悄悄溜出郑国境内之后,才让军队鸣锣击鼓,奏起凯歌。这边叔詹到天明遥看楚营,毫无动静,飞鸟盘旋,于是知道楚兵已经撤走了。叔詹准确地预见到一切,除了没有想到楚兵也用空营计来迷惑郑国。

不久,齐国等联军果然出现了,见楚军已尽数撤退,便也收兵回国。

于是大家非常佩服叔詹的机智和勇敢。

叔詹随机应变,由于准确地揣摸到对方只想得到一个不失面子的名声而并不以军事胜利为目的,所以不必与他硬拼,只要吓唬他一下,他在危险面前会自动撤离的。所以说,叔詹的应变能力是很强的。

变化必须讲谋略。没有谋略的变化,是愚变。就像没有点睛的龙,不过是一条死龙而已。善谋之士,一定就是善变之士,驾驭各种变化规律,为己所用,就如同御龙而行,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