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智慧全集
16503000000034

第34章 军争篇(1)

战争中的矛盾是非常复杂的,军争不是简单地靠兵力数量,其中谋略与技巧是军争的决胜条件。本篇以治敌术为中心,提出了军争“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的总体原则,重点论述两军争利、争胜的问题,如何趋利避害,争取先机,以掌握作战的主动权。

1.以迂为直巧运筹

“两点之间的距离,直线最短”,这是数学中的公理。然而,就人类社会中的群体组织而言,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直途而进往往会遇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反之,绕道而行就有可能顺利地实现目标。

原文: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译文:

争夺先机制胜条件之所以如此困难,就在于要通过迂回遥远、曲折的途径,达到径直、捷近、容易的目的,化不利为有利。

解读: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其所著《间接路线战略》一书中指出: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地的最短途径。所谓间接路线,即避开敌人所期待的进攻路线或目标,在攻击发起之前,首先使人丧失平衡。这一论点,可谓是对“以迂为直”所作的注解。

孙子议论迂直问题时,指出:“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意思是,争取先机之利最困难的地方,是要把迂回的弯路变为直路,要把不利变为有利。所以用迂回绕道的佯动,并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所要争夺的要地,这就是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了。

孙子不仅揭示“军争”“以迂为直”的谋略,而且指出运用“以迂为直”谋略的方法是“迂其途而诱之以利”,结果是“后人发,先人至”,达到“军争”的积极效果。

特别是实践中,敌我双方必然是坚固正面防御,千方百计阻止对方正面进攻。因此,任何军队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常须作迂回运动,在敌人的思维判断中造成“折射”幻觉,而不能直来直去地行动,使对方一眼察觉你的虚实企图。目标在东而先向西,欲要进而先退,这是“以迂为直”在空间上的表现。为尽快击败来攻的强敌而采取持久战略,欲取先予,欲得先失,这是“以迂为直”在时间上的表现。敌方的“腰部”和“臀部”,是最敏感的。无论进攻或防御,用威胁敌人的侧翼和后方的办法,迫敌退却,比用正面冲击的办法把敌人赶出已占领的阵地要容易得多。迂回其侧后,也就成了军事统帅选择目标和路线的着眼点。

总而言之,战争机器的链条是互相协同而又互相制约的,精明的将领善于从广泛的联系中,寻求制胜之策。换言之,将领要在战场上创造奇迹,其决策思维切忌“直线运动”和“惯性运动”,不能只从当前的战利考虑对策,而要善于从相反中求相成。

魏景元三年、蜀汉景耀五年(公元262)冬,早就想篡魏的司马昭为树立威望,欲在人心归向之下,使自己达到禅代的目的。因此,急于建功于国外,首先想攻打内政不修、边防不严的蜀汉。当时魏廷众臣皆以为不可,唯独司隶校尉钟会赞成伐蜀,并提出名为伐吴实为伐蜀的“声东击西”之策。司马昭大喜,任命钟会为镇西将军,统率12万大军,自斜谷、骆谷、子午谷三道并进,分头进入汉中,同时命征西将军邓艾进攻沓中(今甘肃舟曲县以西岷县以南),命雍州刺史诸葛绪进攻武街(今甘肃武都县西南)与阴平(今甘肃文县),作为助攻。

魏景元四年,蜀汉炎兴元年(公元263)八月,钟会所率的魏军主力从洛阳出发,司马昭亲自送行,并誓师灭蜀。九月,钟会军行至长安,然后分兵自子午谷、骆谷、斜谷南进汉中。诸葛绪和邓艾两军,亦按原计划进行。

蜀汉后主刘禅得知魏军来攻,急忙派廖化率军往沓中接应姜维,派张翼、董厥率军加强阳平关(今陕西沔县西)的防御,命汉中蜀军凭险固守。九月,邓艾自狄道南进,派天水太守王颀率1万人直趋沓中进攻姜维,命陇西太守牵弘和金城太守杨欣各率5000人助攻,自己则率主力继后。姜维在沓中见邓艾军到来,又听说钟会进军汉中,立刻引兵东撤,在泓川口(今甘肃西固县西)遭到邓艾军追击。这时,诸葛绪所率魏军自祁山攻占武都等地,已趋逼阴平,截断姜维的归路。姜维被迫从孔函谷(今甘肃武都县孔函水入白龙江处)前往武街,以吸引诸葛绪军队,然后又回师阴平。姜维在此遇到前来增援的廖化,方知刘禅已另遣张翼和董厥驰援阳平关,于是命廖化在阴平抵御诸葛绪和邓艾的进攻,自率主力往阳平关迎击钟会。

钟会的大军进入汉中后,正在猛攻乐城、汉城和阳平关三处。鉴于蜀军皆坚守城池不战,乃命前将军李辅率1万人攻乐城,将军荀恺率万人攻汉城,自率诸军越过二城猛攻阳平关。蜀汉阳平关守将蒋舒在强敌面前动摇叛变,引导魏军前锋胡烈部袭陷阳平关,使钟会获得这里的大量库藏积谷。姜维正自阴平来援,忽闻阳平关失守,张翼、董厥之军自朝天岭南退,与廖化同退白水关(今四川昭化县北),并收拢张翼和董厥的部队,然后前往剑阁布防。钟会赶至剑阁,发布魏帝讨蜀檄文,企图招降姜维,姜维拒不肯降,而且守险以待。因此,魏蜀双方主力,遂在剑阁形成对峙。

当钟会率军到达时,姜维已坚守关口,凭其险阻堵住十余万魏军的前进。钟会数次强攻均未奏效,形成两军对峙。一个月后,魏粮草不继,钟会深恐发生不测,准备撤军。在阴平的邓艾得知钟会准备退军,急忙向司马昭上书:敌军已遭挫折,我们应乘胜进军,并提出偷度阴平,出奇制胜的方案。邓艾在书中说:“可秘遣一支精锐从阴平小道直趋涪县(今四川绵阳东),那里距成都仅300余里,可出奇兵袭击腹心,出其不意。驻在剑阁的姜维军必定回救涪县,则钟会军可与我并肩前进了。”于是带兵走阴平小道。这条道路为打柴和猎人所走,只有像猴子似的攀援、跳跃,才能通过。这年十月,邓艾命儿子邓忠率一支精兵为先头部队,提前出发。邓忠率先头部队,一律轻装,不穿铁甲,各执斧凿,进入阴平小道,爬山越岭,披荆斩棘,在前面开路。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随后,邓艾率本部人马,各带干粮绳索,穿行在巅崖峻谷之中。部队行进十分困难,每日只能前行二三十里。邓艾率魏军在阴平小道中艰难地行走了20余日,行程700余里。这天,行至摩天岭下,山路陡峭,马匹无法前进,邓艾遂弃马步行上岭。上岭后,邓艾命令大家先把军械用绳索吊上崖去。然后,邓艾用毡毯裹着身子,带头从陡壁上滚下山去。众将士有毡毯的也学着裹身子滚下崖去,没有毡毯的将士,有的用绳索束在腰上,有的攀着树木藤条,一个接着一个慢慢地攀下崖去。

江油的守将马邈,见魏兵从天而降,惊恐不已,竟不战而降。从江油到成都,只有涪县和绵竹两个关口。蜀后主刘禅闻邓艾率魏军抄小路夺取江油城,十分吃惊,急忙诏令先丞相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从成都出发阻击魏军。蜀军前锋进驻涪县后,诸葛瞻下令停止前进,准备紧守涪县。部将黄崇几次向诸葛瞻建议:“我军应迅速前进,占领有利地形,据险防守,如果让魏军到达平原地区,我们就无险可守了。”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的意见,准备在平原地区与邓艾决战。魏军在江油集结后,迅速向涪县挺进,在涪县击败了蜀军的前锋部队,占领了涪县。诸葛瞻只得退守绵竹。邓艾派人送信劝诸葛瞻投降。诸葛瞻大怒,杀了魏军信使,在绵竹城外列阵等待魏军决战。邓艾派儿子邓忠从右,部将师纂从左,从两翼向蜀军发起攻击。诸葛瞻与儿子诸葛尚率军分头迎击,打退了魏军的进攻。邓忠、师纂败下阵后向邓艾说:“蜀军不可战胜!”邓艾大怒斥责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为什么说不能战胜!”并下令将其斩首。诸部将求情得以幸免,邓艾令其再战。二人重又率军向蜀军发起攻击,邓艾亦率军参战。蜀军败阵,被杀伤无数,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黄崇均战死,蜀军余部弃城而逃。邓艾占领了绵竹,闻姜维已从剑阁南下救援,便令迅速向成都进军。

蜀军从绵竹败下阵来,已溃不成军,向成都逃去,老百姓听说魏军已进入平原,纷纷向山野躲藏。蜀后主刘禅闻报诸葛瞻战死,魏军已占领绵竹,惊慌不已,忙召集群臣商议。众臣意见不一,刘禅犹豫再三,最终决定降魏,遣侍中张绍等人捧着皇帝的玉玺去向邓艾求降,并派太仆蒋显传诏,令姜维向魏军投降。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十一月,刘禅带领太子和群臣60余人,到成都北门外的邓艾大营投降。至此,经历了43年的蜀汉灭亡。

“迂直之计”不仅军事战争的“军争之道”,还是政治斗争的万全之策。刘备占汉中用的正是“迂直之计”。

三国时期,当汉中之争开始时,刘备在争夺战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但由于刘备知“迂直之计”,将不利因素化为了有利因素,成功地抢占了军事要地——定军山,从而争得了这场战争的制胜权,最终占据了汉中,迫使曹军退出四川,取得了这场争战的胜利,也巩固了自己在四川的统治。

公元215年,曹操率大军进攻汉中的张鲁。张鲁是东汉时期“五斗米教”的道教传教人,被东汉统治者封为镇民中郎将后,领汉宁太守。张鲁得知曹操进攻汉中,自思以汉中一隅之地,不足与曹操对抗,想投降曹操,但他的弟弟张卫不同意。张卫在曹军到达平阳关时,率领一万多人据关坚守,平阳关最终还是被曹操攻破,张鲁及巴中地区的首领均投降了曹操。因此,曹操基本上控制了汉中及巴中地区。

刘备对曹操势力进入汉中,而且深入巴中地区十分担心。他派部将黄忠出兵击败了曹军在巴中地区的势力,控制了这一地区。这时曹操的军队在汉中休整。主簿司马懿曾向他建议,应抓住时机进攻益州。曹操鉴于西蜀守备不易攻破,且自己后方还不稳定,因而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不久,他把原驻守在长安的大将夏侯渊调来驻守汉中,自己领兵回到了中原。

汉中的地理位置对于刘备、曹操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四川东北的门户,曹操占据汉中,可以使益州北方无险可守,这对占据四川不久的刘备无疑是极大的威胁;而汉中如果被刘备占据,那么刘备则进可以攻关中,退可以守益州。因此,刘备决心将汉中夺回自己的手中。

公元217年,刘备亲率主力进攻汉中,留诸葛亮守成都,负责军需供应。刘备大军进攻阳平关,想攻下这一战略要点。他选精兵万余轮番攻战,始终没能得手。双方在阳平关相峙一年有余。

公元219年正月,刘备经过充分的准备与策划,决定采取行动以改变这种长期相峙的局面。他率军避开地势险要、防守严密的阳平关,南渡汉水,沿南岸山地东进,一举抢占了军事要地定军山。定军山是汉中西面的门户,地势险要,刘备占领了定军山,就打开了通向汉中的道路,并且威胁着阳平关曹军侧翼的安全。夏侯渊被迫使防守阳平关的兵力东移,与刘备争夺定军山。为防止刘备进军和北上,曹军在汉水南岸和定军山东侧建营垒,修围寨,设鹿角。刘备军夜攻曹营,火饶南围鹿角。夏侯渊命张邰守东围,自己则亲率轻骑往救南围。刘备军又转而急攻东围,并派黄忠率精兵埋伏在东、南围之间的险要地段。张邰不支,夏侯渊又急忙率军回援东围。黄忠居高临下,以逸待劳,突然攻击回援的夏侯渊。夏侯渊军毫无防备,战败溃逃,夏侯渊本人也被黄忠斩杀,张郃军退守阳平关。

夏侯渊死后,曹军由张郃统领。曹操得知汉中战场失利,亲率主力从长安出斜谷,迅速赶赴阳平关前线救援汉中。这时,蜀军士气旺盛,刘备通过定军山争夺战改变了以前的被动局面,也信心十足。他对随从的部将说:“曹操即使再来,也将是无能为力了,汉中必然归我所有。”待曹军到达汉中后,刘备利用有利地形,扼守险要之处而不与曹操决战。同时,刘备遣游兵扰袭曹军后方,劫其粮草,断其交通。曹军攻险不胜,求战不得,粮草缺乏,军心恐慌,兵无斗志,士卒逃跑不少。一个多月后,曹操不得不放弃汉中,全军撤回了关中。刘备如愿占据了汉中,不久,他派刘封、孟达等攻取了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得到了扩大与巩固。汉中争夺战以刘备的胜利而告结束。

刘备之所以能变被动为主动,最主要的一点是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到“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在初战不利的情况下,刘备停止了以硬碰硬的作战方法,通过长途迂回,占领了另一军事要地定军山,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此后,刘备便反客为主,调动曹军并在运动中伏歼灭了曹军,刘军面对曹操的援军,采取以主力守险不战,以游兵扰其后方的战略,迫使曹军撤出了汉中。所以,我们可以毫不过分地说,刘备的夺取汉中,是运用了孙子“迂直之计”而取得的。

迂,是曲折、绕弯的意思,它与“直”的意义相对。“迂”与“直”、“患”与“利”、“退”与“进”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