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与全国各地商人打交道:全国各地商人性格与习惯解析
16502600000047

第47章 如何与河北商人打交道(1)

河北人民风淳朴、心地善良,重义轻利,生性豪爽、勤劳朴实、自强不息。河北人是朴实平凡的。河北人不愿在高谈阔论中出什么风头。在生意聚会中,河北商人不吵闹,很少激动,他们话不多,总在一旁抽烟静听,这并不是河北人没话可讲,而是他们在细心地品味谈论者的话意。

1.朴实平淡的河北人

河北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有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因位于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部分地区古属冀州,所以简称“冀”。河北省地处北京市的周围,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东北地区与关内各省区联系的通道,是天津港的必经之路。它是华东、华南和西南等地连接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枢纽地带和商品流通的中转站,也是三北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国内外的贸易往来繁忙。

河北全省形成了以省、市为中心,连接县市,并向乡镇、街道延伸的市场网络体系。市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并且形成了大、中、小型兼存,高、中、低档并举,多层次、多门类的市场布局。河北与北京、天津共同构成京津冀经济区,市场容量占全国大陆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是全国市场容量最大的地区之一。

自古以来河北就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因此,做生意不可忽视河北。

在历史上,河北是历代民族冲突与融合非常频繁的地区,在社会的变迁中,河北既是边塞重地,又是京都腹里。河北是中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锋地带,是南方文化与北方文明的回归线。

河北文化是在一次次历史变迁中形成的,河北人也是在文明的交错中成长的。河北文化的后面是厚重的历史,河北人的内涵决不止于平淡,河北人生长在中原腹地,即少有边塞风云的磨励,又缺乏江南水乡的陶冶,所以一些彪悍、勇猛或柔顺的典型化词语很难戴在河北人的头上。

河北人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朴实、平淡。有人形容中国的农民“朴实得像一棵红高粱”。河北人不像东北人那样粗门大嗓,豪气冲天,也不像上海人那样细致、灵秀,精明外露。河北人很少有头角峥嵘的,也算不上潇洒气派。

正如河北人外表朴实一样,他们做事也踏踏实实,大多默默无闻,很少惹人注目。河北人生长在中原腹地,既少有边塞风云的磨砺,又缺乏江南水乡的陶冶。

曾经有人说河北太平淡,太普通了,平淡到没什么特色,普通得只剩下几点中国人共同的国民性。河北人就是普通的北方人。

河北的商风是朴实的,河北商人见面寒喧,经常是一、两句亲切的问候,老友相见也不过握握手,拍拍肩。他们不像山东人那样高门大嗓地打招呼,也不像北京人打招呼时谦恭里透着踞傲。

一些生意场的聚会中,河北商人一般很少激动,他们不吵闹,话不多,总是在一旁静听。这并不是河北人没什么话可讲,而是在细心地品味谈论者的意思,他们不愿在高谈阔论中出风头。河北商人只有和老乡在一起时,才偶尔会谈笑风生。

河北人挺热情,在街上问个路,河北人会给你解说半天,最后你还是不明白,干脆带你去,然后再自个儿折回来。河北商人的热情是含蓄的、执著的。在河北做生意,商品普遍很廉价。但河北人感到很坦然,因为他们不擅长欺诈之类的东西。

河北人千人千面,并不像其他地域的人具有统一的典型性,比如张家口人就朴实,勇敢得像蒙古人;沧州人又豪爽如山东人;廊坊人则长期受京津影响,老道干练如京津人。因此有人说很难描绘出一张完整的河北人的面孔。其实,河北人不管是哪里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吃苦耐劳,做事情踏踏实实,很少耍心眼,一是一,二是二,不会动歪脑筋。在商界上他们也是如此。

因此,与河北人做生意打交道时,要注意熟悉他们这种朴实的风格,要用一颗平淡的心去读懂他们的心,才能做长久的朋友。

2.知足常乐

河北人的生活信念就是知足常乐。对河北人来说,一杯“二锅头”、一碟花生米,就足以使他忘记了忧愁。家中生活虽不富有但却闲适,这样的生活,正是河北人心中向往和追求的生活。

河北人的懒惰是出了名的,这种懒惰实际上是源于他们知足常乐的心态。懒似乎已经融进了河北人的血液里。河北人的懒是冬天一家人在一起喝酒,搓麻将。这样的生活信念,表现在河北人身上,使得他们的商业意识也自然变得非常弱。

河北夹在山西、山东两省之间,历史上,河北西有晋商,东有鲁商,米、盐、布帛、水果都被两省商人承包了,南来北往,有的是商人和商队商船。河北人夹在中间,用不着辛劳,那商品就自然流通过来。河北自然条件并不差,又处在中原腹地,生活虽不富有,但人却很闲适。

河北离北京最近,只要河北人愿意,北京城中的商业机会唾手可得。但是河北商人并未在北京城里忙碌,最多也是个别人的小打小闹。甚至,就是河北自己的城市,也多是外省商人占着主流。

河北人由于闲适养就的“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上是一种对经商的怯懦。在历史上,河北人也曾有过做生意的辉煌。明清时期,河北安国是有名的药都,是南北药材的集散地,当时各大商帮都云集安国,生意买卖格外兴隆。但是,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少了。

有人在北京城遇见一位卖蛋女,自称是河北人,但她做生意的神态和口音使人犯疑,经多方“盘问”,她才低言相告,她是重庆市某郊县的人,远嫁河北,现在京专做鸡蛋生意,问她为何丈夫不出来做生意却让她出来做。她略有羞涩地回答说,当地河北人做不来生意,丈夫不愿出来,结果只好她自己出来做生意。然后,她用自豪的口吻说,远嫁到河北这个村里的几个四川妹子,现都在京城做生意,她们的丈夫都在农村做农活和照看孩子。

也许是河北人做生意怕冒风险的原因吧,他们做生意总是以保本为前提。河北人炒股总是见好就收,如果不是东北人南下,河北的股市总是风平浪静。

曾经有这样一个例子:河北的兴隆盛产红果,满城盛产草莓,每到收获季节便堆积如山,本地消费力有限,而又不便外运,于是年复一年,河北人推车挑担去卖,卖不掉的便烂掉,从没有人在果品的深加工上做些文章。究其原因,他们的说法就是:这些果子外面多着呢,谁要呀?结果让外地人捷足先登,在这两地兴建了果品加工企业,盈利相当可观。

河北人的懒不是那种“四体不勤”的懒,河北人干起活来也不懒。河北人的懒,是深藏在心里的懒,懒得去用心,懒得去动脑筋,一句话,懒得去竞争。河北人受不了激烈的竞争、紧张的工作,也受不了精细的商业经营管理。惰性使河北人以懒惰的外在形象作为自身的盾牌,以避免自己陷入商海不能自拔。

“懒得去想……”这是很多河北人的心态。河北人可以在小事上勤勤恳恳,对于做生意却表现出一个“懒”字。

事实上,河北人的懒并不是任何事情上都懒,他们不是那种“四体不勤”的懒,他们是深藏在心理的懒,懒得去动脑筋,他们受不了那种激烈的竞争,忍受不了那种紧张的工作。就是这种懒,使河北没有大商人走出来。

3.市场意识淡薄

如果有人对河北人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描述,通常会选择这样一些词语来形容:民风淳朴、心地善良、重义轻利、生性豪爽、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等等。从道德角度来看,这些都是带有肯定意义的评价。但是,从这些特征背后,折射出来的则是市场意识的淡薄。

相对于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外省人来说,河北人的市场观念、经营意识是比较淡化的。市场经济需要观念上的精明而不刁钻、诚实而不愚钝、守信而不轻信、重义而不轻利。市场经济同样要求符合法律规范的赚钱和经营之“道”。但是,正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河北商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