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与全国各地商人打交道:全国各地商人性格与习惯解析
16502600000012

第12章 如何与广东商人打交道(5)

追逐梦想与学历无关,特区的八九十年代,对于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没有受过教育者来说同样充满创业的机会。

陈建生80年代初到深圳时仅二十二岁。这个粤北韶关来的小厨师,做过饭堂师傅、卖过汽车、当过中国第一个为汽车进行整体形象再设计和包装的私营老板,身家过亿元。而今,陈建生又迷上了网络世界,注巨资成立互联通讯公司,建电脑城、为住宅小区智能化提供软件开发,摇身成为投资高科技的企业家。陈建生说:“深圳给我提供了可以圆梦的舞台。”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的热潮从大洋彼岸传到中国,随着纳斯达克指数的节节攀升,随着雅虎、亚马逊等网络股飞速上涨,由此一场围绕网络的创业热潮在深圳掀起轩然大波。虽然随着网络泡沫的消退,一些网络公司销声匿迹,但是在这之中仍然涌现了一些知名的创业新秀。与早期创业者不同的是他们更年轻,具有更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这其中以腾讯的马化腾为代表。

1984年,13岁的马化腾随父母从海南来到深圳。1993年从深圳大学毕业后,他进入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软件的开发,并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的位置上,这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1994年进入股市使其完成了一次飞跃,为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那时马化腾最精彩的一单是将10万元炒到70万元。“从1998年开始,我就考虑独立创业,却一直没想清楚要做什么,但创业的想法并没有起伏,我知道自己对着迷的事情完全有能力做好。我感觉可以在寻呼与网络两大资源中找到空间。”1998年11月,27岁的马化腾创办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1999年2月,腾讯自主开发了基于Internet的即时通信网络工具——腾讯即时通信(Tencentlnstant Messenger,简称腾讯QQ)。2003年实现利润人民币3.222亿元,收入达人民币7.35亿元。2004年,腾讯QQ的用户群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群,其互联网即时消息服务QQ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91亿个,其中最高同时在线用户达600万个。腾讯QQ成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通信服务网络。2004年6月16日腾讯QQ成功在香港挂牌上市,上市简称为腾讯控股,股票代码为0700。

不同的移民拥有不同的梦想,创业者追逐自己的创业之梦,文化人追逐自己的文化之梦。安子成为打工文学的中坚;胡晓梅成为“寂寞高手”;缪永说出《你的生活与我无关》;蒋开儒讲述《春天的故事》;李云迪遨游黑白琴键之间……他们是文化移民的代表,他们追逐的是另一道风景,他们同样抵达到了自己理想的港湾。

胡晓梅、蒋开儒为了各自的梦想在92年先后来到深圳,两人不同地方再于前者刚从学校步入社会,后者则退休后要寻找新的生活,寻找创作的激情。年龄可以不同,性别可以有异,然而在寻找各自己梦想之时,两人同样品尝过打工生活的辛苦与无奈,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对于一个文化人来说,这或许更是财富。

1992年7月11日胡晓梅只身闯深圳时身上仅有450元,7~12月,生活漂泊不定的她看不到希望。12月初在从西乡镇去深圳的中巴上,她偶然听到深圳电台的点歌节目,久埋心底的关于声音的梦想被触动,泪水凄然而下。12月12日胡晓梅打通深圳电台晚间节目《夜空不寂寞》的热线电话,向主持人倾诉来深圳的梦想、挫败、失落……当晚便有不少听众打来电话鼓励她,随后她更收到不少来信并抱着一厚叠听众来信自荐上门找台长,主动请缨主持《夜空不寂寞》,并建议关注个体情感命运,关注移民心态,为以后节目风格尊定基调。

十二年过去,胡晓梅从21岁的漂亮姑娘变成了33岁的母亲。这10年,《夜空不寂寞》的风格也从煽情转变到尽可能接近真相。在一个个或温情或寂寞的故事中,胡晓梅也用一个特殊的视角,完成了对这座城市12年来一段声音历史的记录。

胡晓梅和她的《夜空不寂寞》成为这座移民城市一个稳定的文化符号,代表着理解、信任和追问。胡晓梅实现了自己的声音之梦。

在特区深圳,还有成千上万的王石、任正非、张思民、朱保国、王传福、邱文钦……还有更多胡晓梅、蒋开儒、缪永、李云迪……他们挣扎在深圳的每一个角落、他们过得可能很苦,可能很累,然而他们从未放弃追逐梦想,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他日的辉煌,他们卧薪尝胆、他们披荆斩棘、他们奋勇前进。在这个移民城市中,他们是希望,他们是动力,他们是这个城市的脊梁。

“敢于冒险的人就去深圳”,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流行在内地的年轻人中的一句话。在当时,告别铁饭碗到深圳来闯天下是需要勇气的,所以,有人开玩笑地说,“胆子大的人都到深圳去了。”

玩笑归玩笑,深圳人敢于冒险的性格却是真的。当年的深圳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淘金的地方”,他们当初只身南下闯深圳就是一种冒险的举动——不管什么招聘不招聘,不管竞争是不是很激烈,不管能不能找到工作,拎起行李就奔深圳,有一种不管不顾的劲头。

深圳需要有冒险精神,因为这里“敢为天下先”。当年南下大军的主体主要是恢复高考以后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年轻、热情,充满活力,新观念多而旧包袱少,和这个城市的文化性格一拍即合,于是,这个年轻城市具有冒险精神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深圳人敢于冒险的性格主要体现在创业上。年轻的城市深圳是一个集纳梦想的地方,对于两手空空的人来说,要想在平地上实现梦想,敢于冒险是一个很重要的素质。

深圳的主导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这是一个变化多端的高风险行业,甘于平庸的人是干不了这个行业的,只有那些敢于冒险、敢于失败的人才能在这个领域搏杀。于是,在这个行业工作的人都有一个共识:在深圳做高科技需要想像力,需要激情,需要冒险和追求刺激。

深圳高科技的创富故事中,就有着很多冒险的神话。媒体报道的一个高科技企业家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深圳式的冒险神话。他原来在内地开发区搞了一个通讯项目失败了,同事议论老婆骂,简直脱了一层皮,受罪不说,最要命的是摧毁人的自信心,有一阵他真的以为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了。于是他来到深圳,带着重整旗鼓的梦想。在深圳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看中了一个高科技项目,调动了过去所有的关系,在银行贷了300万,悄悄地做了起来。

“当时所有的熟人都认为我是发了疯,因为这个项目在那个时候还看不出任何市场前景。而这个项目要是做不成的话,不出两年就能看到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我要跳楼。因为我在当时就是把自己卖了也还不上这个贷款的。”

结果当然是不仅没有跳楼,而且现在他已经是一家年销售额过3亿元的高科技企业的老板。

深圳不像内地城市那样处在一个相对静态的稳定结构中,这种稳定是以牺牲机会为代价的,机会是任何一个具有创业精神的人梦寐以求的东西。深圳社会结构不是一种凝固的稳定,各种因素处于剧烈的变动中,这种变动带来社会运行的风险,但也同时孕育无穷的机会。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中的人,时间长了,就能够很好地对待失败和竞争。深圳人只关心你干成功了什么,不在乎你干砸了哪些事。所以深圳少有那些患得患失的“门槛精”,有的是富有激情的冒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