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如何与全国各地商人打交道:全国各地商人性格与习惯解析
16502600000011

第11章 如何与广东商人打交道(4)

奋斗、拼搏,是深圳人精神风貌的典型特征;奋斗、拼搏,烙刻在深圳人的工作生活中。正是怀着强烈的事业心,怀着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千千万万的人选择了深圳。深圳机制灵活,环境宽松,是一个能够干事业,而且能够干成事业的地方。

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圆了无数来自五湖四海、渴望成功者的梦。特区成立后,全国各地、带着各式梦想的农民、工人、学生、商人先后涌至,因为这里挣钱多、机会也多。他们边打工边学习,有的人从普通的操作工、公司职员成为车间主任、经理。有的人则把挣得的“第一桶金”,学到的先进技术、观念带回家乡创业,当起了老板。

源源而来的人才大军,为这座城市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人才,在这座城市被称为“第一资源”。

十多年来深圳一直是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城市之一;近几年来深圳开拓事业的海外留学生每年都超过千人;全国各地大量的科技人员、干部、职工来深圳谋职、发展。他们把事业之根扎在深圳,把理想之舟系在深圳。在深圳,有多少人摆脱平庸,追求卓越,干出了一番事业,实现了人生的新飞跃。白手起家成为企业领导人、凭技术专利成为业界巨子、放弃内地良好的条件开辟事业新天地……二十多年来,特区这片热土上演绎了多少寻梦者的动人故事。

在深圳,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一股朝气、锐气和闯劲,人们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着生活。深圳竞争十分激烈。面对竞争,深圳人不甘于现状,不甘于落后,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正像一名年轻的工程师所说:“深圳充满了压力,也充满了动力,不打起精神努力干,就会被社会淘汰。”在深圳,不论在什么行业、什么岗位,不论是普通市民还是外来劳务工,人们都在为生活、事业而打拼,许多人甚至同时打几份工;人们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我要干,要干好”,这是深圳人对待工作的态度。为提高能力,许多深圳人不停给自己“充电”,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培训、进修。2003年,深圳职工技能培训人数达到170多万人次,其中外来劳务工达90万人次。通过学习和实践,许多人增长了知识和才干,不断超越自我。

奋斗、拼搏,是深圳人不断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利器。

这里不管你是七尺男儿,还是玲珑娇女;不管你来自城市还是乡村;不管你曾经是强者还是弱势;不管你过去是辉煌还是迷茫,所有的一切,你都不得不将之置于脑后,新的起点,新的希望,靠你的打拼,才能逐渐呈现。所有人都得“站直了,别爬下!”

我们为什么来深圳?为什么选择远离父母、妻儿?为什么选择一个人在这座城市中苦苦挣扎?这里没有我们熟悉的朋友,看不到家乡的山山水水,无法品尝父母、娇妻烹出的可口饭菜,这里一切都是陌生,这里一切都靠自己打拼,辛酸苦辣、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情冷暖,一切的一切都得我们自己默默忍受、独自承担。有泪,可以流;擦干,继续走!苦不苦?自然苦!累不累?当然累!然而为什么我们还是义无返顾来这里?为什么还要再坚持?为什么?为什么?!为了追逐我们心中的梦想,为了实现我们人生的辉煌!

从第一代移民的开拓到2l世纪初的海归、高科技人才的进取,每个人都来到这块神奇的土地寻找自己心中的梦想。

袁庚来了,他想筹建蛇口工业区,他是深圳的拓荒牛,他要亲手播种一块试验田。1979年初,他和有关同志带着蛇口开发工业区的蓝图,到北京向李先念、谷牧同志汇报。先念、谷牧同志很感兴趣,当时同意把整个南山半岛都划给工业区,袁庚还没有这个胆量,只要了2.14平方公里。袁庚行动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口号在全国引起轰动,由此也让人们有了深圳速度的概念。蛇口启动了,袁庚拉来了更多的寻梦者,他说“我是个冒险家,为了蛇口的改革,我从全国各地罗致了一批小冒险家。”蛇口成功了,袁庚圆了心中的梦。

王石在广州坐不住了,为了心中的梦想,1983年他从广州辞去公职来到深圳,虽然那年33岁,但是王石决心已定。来深圳一切从零开始,货场搬运、鸡料推销、司机、出纳,这些小人物做的工作王石做得老老实实,诚诚恳恳。火车站的货场,王石领着临时召集的民工卸玉米包,75公斤一包重量的麻袋他同样在扛。卖饲料,做地产,组建万科,付出总会有回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当年王石就是如此激励自己一步步靠近心中的梦想,如今万科成功了,王石的梦想也实现了。

与很多城市相比,移民文化方面的优势是深圳所独有的东西。这种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移民文化、价值原则和思维方式,形成了鼓励创新、冒险,求新、求异,缺少束缚,容忍失败等观念。可以预见,它将直接促成一座高科技城市所不可或缺的两大元素:“创新”、“创业”。

深圳沸腾的局面,让任正非感到心动,他比王石晚了两三年来到深圳,但同样也是八十年代到深圳的,当时任四十多岁,任正非到深圳的头两年是在南油打工,之后开始创业,华为由此开始启动。任正非开始追逐自己的华为之梦,虽然当年由于“十分幼稚,选择了通讯产品”,但是在任正非以“偏执狂”的执着推动下,华为在通讯行业中取得了龙头地位,而任正非的华为之梦也成为现实。

深圳是改革的实验田,是创业者的梦工厂,许多人之所以愿意放弃内地安逸的生活环境,之所以愿意从首都来到深圳,就是为了做点事情,为了“干大事”,海王集团总裁张思民正是如此。张思民1988年11月,他怀揣美丽的梦想,携妻离开了首都北京,离开了刚刚营造好的小家,那年他26岁。

关注所做之事而不愿在烦琐的人际关系对人的是非议论中浪费时间,成为一些移民创业者的动因。“金蝶软件”的创办人徐少春就是这样。1990年,徐少春与女友一起南下深圳,开始了希望之旅。1991年,一直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敬而远之的徐少春砸碎自己的铁饭碗时,8年的工龄换来的是360元的养老保险补偿金,随即他向岳父借了5000元买了一台286来编程序,开始创业,他给自己输入的创业“程序”是:只能进,不能退,坚持就是胜利。1993年,徐少春先生与美籍华人赵西燕女士合资成立金蝶软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成功发布金蝶财务软件。如今的金蝶在十年多的打拼中在软件领域早已地位显赫,徐少春也逐渐实现了自己的希望之旅。

比亚迪的缔造者王传福教授1990年硕士毕业后,在有色金属研究院301室工作,按部就班的历任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师,还曾带出过一批研究生。据说,王当时的主要兴趣是研究宝石,他甚至还出过了一本宝石方面的专著。在学院内工作了5年,王传福忽然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面临机会。当时要花2—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而欲买者趋之若鹜。王意识到手提电话的发展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会与日俱增。在他这个教授看来,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做出大事业。1995年2月,他在深圳注册了比亚迪实业。据熟悉比亚迪初创情况的有关人士透露,王传福当时一无所有,领着20个人就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起家,创业的250万元钱是表哥借给他的。但王从一开始就知道从哪里人手抓住机会。目前比亚迪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二次充电电池生产商,王传福也实现了自己从教授到企业家的跨越,圆了自己电池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