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你不可不知的心理咨询100问
16454500000016

第16章 发展心理咨询(11)

在日常生活之中,有许多面临婚姻危机的夫妇都在相互抱怨,怪罪对方将矛盾激化,并且试图寻找婚姻问题的是与非,将其化解和弥补。其实,在心理专家看来,这种寻找是与非的做法不仅是徒劳的,而且还会将婚姻的矛盾扩大化。婚姻中根本就没有是与非。

相当一部分人在婚姻危机到来的时候,采取不断地找亲朋好友诉说的方式,结果反而越来越糟,这是为什么呢?据婚姻专家介绍,这种倾诉促使自己对于夫妻关系越发有偏见,一遍又一遍地诉说,哪个亲朋好友还会不偏袒倾诉的一方?于是帮你讨伐对方反而使得火上浇油。

有的夫妻以为冷战或者分居就可以扑灭战火,殊不知这种消极的冷战只会加重危机,它往往比争吵的杀伤力还要大。冷战的前景往往是绝望,谁也不会在这段时间内好好思考婚姻的危机,反而会四处游荡,寻找自己的价值。

如何排除再婚夫妻的心理障碍?

基本知识ABC

两个初婚者即使婚前感情再好,婚后也存在心理磨合问题,因为当家庭生活开始之后,夫妻俩需要相互适应,否则夫妻生活就不会和谐。初婚夫妻尚且如此,再婚夫妻的情况就更为复杂,彼此心理上的磨合也会比较困难。那么,再婚夫妻有哪些常见的心理障碍呢?

(1)旧情再现。对于丧偶而再婚的夫妻来说,若时常拿现在的生活伴侣同过去的配偶做比较,往往会引起麻烦。心理研究表明,自尊心不被尊重,会激起人内心强烈的反应。

(2)自卑心理。这是再婚夫妻最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尤其是一方结过婚,而另一方初婚时,前者的这种心理更为突出。

(3)信任问题。尤其是离婚以后重组的家庭,更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当事人要信任对方。即使对方离婚时有过错,也只能说明过去,不能代表未来。

(4)孩子问题。再婚家庭中最大的问题是孩子,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早于再婚夫妇的关系,在单亲家庭生活期间,家长和孩子形成的关系很坚固,他人介入有一定的难度。

(5)管理钱财。再婚时,一般都有经济上的问题,一定要正确处理,再婚家庭有时发生经济纠纷,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以前孩子的抚养问题。另外,若一方给予以前配偶一些资助,另一方也会不自在。总之,再婚夫妇谈论金钱问题要比谈论其他问题时更为困难。

专家答疑

关键词:比较 戒备 嫉妒

再婚夫妻要注意克服以下几种心理障碍:

(1)比较心理。再婚夫妻轻易犯的一个毛病,便是用原配偶的优点与现配偶的缺点相比较,事事挑剔,处处不满。应当积极地全面地了解对方,使对方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配偶。

(2)自私心理。初婚家庭的子女用血缘这条固有纽带,把父母黏合在一起,而再婚家庭的子女因无血缘关系,会轻易滋生矛盾而起离间作用,易使各自父母产生自私心理偏袒自己的子女。其实,血缘不能完全超越后天的感情,关键是再婚后双方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大度博爱的胸怀,处理好与继子女的关系,假如视对方的孩子如自己的亲生儿女,甚至更胜一筹,那就可以大大缩短再婚夫妻的心理距离。

(3)戒备心理。再婚夫妻双方都有一些过去家庭中的财物,鉴于前次婚姻的破裂,常会产生戒备心理,实行经济封锁、分心眼、留后手、闹独立,这会使现实家庭名存实亡。其实,既然重建了家庭,就应该毫无保留地共同使用一切财物,这样才能密切夫妻感情。

(4)嫉妒心理。许多再婚者常嫉妒或计较对方的前婚生活,不时地揭其隐私、捅伤疤,亵渎对方人格,挫伤对方自尊心,日久必将影响双方的感情。因此,再婚夫妻必须防范嫉妒心理,尤其是性爱型嫉妒,重视对方的心理贞操,珍惜对方爱的感情,抚慰对方饱受创伤的心灵,才能使两颗心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5)报复心理。不少被动离婚者,对前配偶心怀怨恨,在重新选择对象时只要求外貌或某些方面超过前配偶,达到报复的目的。由于这种选择常有盲目性,不讲感情基础,非但不能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平衡,而且也使再婚后家庭基础也不稳固。

小贴士

除了以上五种心理障碍外,还有一种是习惯心理。一般在第一次婚姻中可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爱好和生活习惯,再婚后相互之间一时不能适应,所以,双方都应有足够的宽容精神,互相协调,逐步建立起新的生活习惯。

温馨提示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在再婚家庭中格外重要,补偿式的爱或放任自流都容易造成儿童的情绪异常。

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

基本知识ABC

“婆媳关系”这个话题,对已进入婚姻围城的朋友来说,是讳莫如深非常敏感的一个词汇。可以说,在影响婚姻幸福及家庭和睦的诸多因素里,“婆媳关系”成为仅次于婚外恋的破坏夫妻感情的“杀手”,还有人戏称其为影响婚姻质量的“恶性肿瘤”,是导致家庭内战的一大诱因。可见,其影响力和伤害性非同一般,已然成为青年男女步入婚姻殿堂前的一门“必修课”。

关键词:分离 焦虑 关注

专家答疑

有人说“‘婆媳关系’是一对天然的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也有人说“娶了一个媳妇,就等于死了个儿”。 儿子恋爱或结婚后,母亲和媳妇上演了一场争儿子的“心理游戏”。母亲恐惧自己的位置被儿媳妇“夺去”,于是拼命地想“夺回”应有的位置。与此相对应的还有另一种家庭关系则大相径庭——“岳母关系”。俗话说,“十个女婿九个亲”、“一个女婿半个儿”。这世界真奇怪啊!同样因婚姻纽带产生的亲情关系,“婆媳关系”和“岳母关系”竟呈现出如此之大的反差。从心理的角度看,“健康的母子关系”是导致“婆媳关系”问题的关键。

如果依照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健康的母子关系要经历“二次分离”。第一次分离是“孩子的分娩”。第一次分离如果成功的话,对母亲和孩子都是双赢的:母亲除了对孩子尽必要的照顾之责外,把生命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依然追寻自己的情感、事业及成长;孩子则可以自由地发展自己。假若,“第一次分离”不成功,就会导致母子的“情感依恋”及“互相依赖”的现象。

“第一次分离”为孩子的“第二次分离”——结婚成家埋下了伏笔。如果说第一次的分离不成功,孩子结婚后(从恋爱开始),母亲便有被孩子遗弃的感觉,孩子也会产生“新婚焦虑症”——不适应婚姻生活,甚至在潜意识里期待妻子既是“太太”又有“妈妈”的感觉。

这是很危险的信号!母亲想回到从前儿子只对她一人依恋的局面,而现实不许可,母亲的行为出现“退化现象”——情绪多变、敏感、脆弱等。其实,母亲“行为退化”的心理需要是“儿子的关注”!

小贴士

男士在处理婆媳关系中的地位很重要,会办事的男人既讨好了老妈,又讨好了老婆。

原则一,不做恶言传话筒,只传好听的话;如果没有就自编一些。

原则二,细心,当发现婆媳间有矛盾苗头,要自掏腰包买些礼物讨好两个女人,但要告知是对方掏的钱。

原则三,不在老妈或老婆面前表扬对方的好处,否则会让彼此吃醋。

原则四,经常回家探望,打电话询问,或发个短信表示你对两个女人的关心,同时也附上一句,是代另一个女人问这女人的好。

原则五,不要错过一些特别的日子,生日啊,节日啊,纪念日啊,等等,奉送小礼物,或当面祝贺……

温馨提示

要处理好这种家庭关系,婆媳双方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婆媳之间的相互尊重。要求双方有事全家协商处理,如经济开支、如何教养第三代等要共同商量,养成民主家风;而属于个人的“私事”,则应互不干涉,个人享有“自主权”。有分歧时要回避矛盾,礼让为先。婆媳之间物质上的孝敬与情感上的交流相结合。婆媳之间发生矛盾要发挥好儿子的中介作用。

老年人如何调适好再婚的心理?

基本知识ABC

和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一样,中国的老年人口在不断地增加。随之而来的老年问题也多了起来,其中老年人恋爱和再婚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的关注。近几年来,老年人再婚在我国已逐渐增多。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或看到一些孤独老人找到了合意的老伴,重新过上了舒心的家庭生活的事例。但是,老人再婚,在社会上还存在不少障碍,传统习俗对老年人再婚持否定态度,即使是很多现代的年轻人,对自己年老的父亲或母亲再婚,感情上也转不过弯来。有的认为独身老人不愁吃不愁穿,为什么还要结婚呢?难道还那么迷恋性生活吗?人们往往忽略,老年人的再婚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心理上的需求。

关键词:适应 善待

专家答疑

(1)端正再婚心理动机。老年人再婚也要以爱的需要为主线,其次是安全的需要和生理等需要。不少老年人再婚后并不幸福或速配速离,原因就是缺乏坚实的爱情基础,结果给老年人再次造成伤害。因此,老年人再婚前必须端正再婚心理动机,只有从爱的需要出发,才能在再婚后得到真正的幸福。有些老年人认为再婚只不过是找个“伙伴”,打发日子而已,忽视了再婚的爱情价值,这种认识显然是片面的。

(2)克服回归心理。老年人总喜欢沉湎于过去的回忆之中,在心理学上称为回归心理。老年再婚后往往不自觉地把先后两个家庭加以比较,尤其遇到不顺心的事或发生矛盾时,就会追忆过去爱情的甜美,产生后悔和怨恨情绪,这就在感情上拉开了再婚夫妻的距离。要克服这种心理,关键在于双方都应认识到,过去的已经永远过去了,面对新的家庭,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努力消除矛盾,不断对自己进行心理调适。只有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和信任,才能创造美满幸福的新家庭。

(3)适应对方心理特征。老年人有比较稳定的性格、兴趣和爱好。但进入更年期后,老年人的生理及心理特征都有不同的变化。这就要求老人再婚后尽快了解对方的心理特点,正确对待老伴的性格和习惯,注意互相尊重、互相谅解。身体较好的一方要耐心安慰、体谅、理解和容忍另一方,避免感情上的冲突。

(4)同等对待前婚子女。再婚夫妇应克服“排他”心理,与新配偶及子女建立新的关系,把双方子女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尽到父母的职责,在衣食起居等一些生活小事上要一视同仁。

小贴士

失去几十年朝夕相处的老伴是令人心碎的悲伤事件,但又无可挽回。因此,不妨理智地提醒自己: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接近死亡,这个自然法则谁也逃脱不了。为了减少悲伤,不妨把老伴的遗物收藏起来,将注意力转到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中,不要老是回忆往事,积极的生活方式可减轻初婚老伴故后的孤独凄凉感。再婚老年人常有对不起已故老伴的自责心理,可进行一些积极、愉快的活动来避免这种心理。

温馨提示

老年期是丧失期,将失掉金钱、健康、配偶等。正因为如此,也是容易丧失生存意义的时期。老年人要生活得充实,其最根本的条件有:① 经济上的保障;② 身心健康;③ 要有能够从心底里相互谅解的对话人;④ 要有益于别人的工作及作用;⑤ 能得到适当的性满足。老年期的恋爱与结婚,在多数情况下,起着能使这些条件得以满足的作用。

老年人如何度过一个健康祥和的晚年?

基本知识ABC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基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界定:

(1)有正常的感觉和知觉,有正常的思维,有良好的记忆。就是说在判断事物时,基本准确,不发生错觉;在回忆往事时,记忆清晰,不发生大的遗忘;在分析问题时,条理清楚,不出现逻辑混乱;在回答问题时,能对答自如,不答非所问;在平时生活中,有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并善于用想象力为自己设计一个愉快的奋斗目标。

(2)有健全的人格。情绪稳定,意志坚强。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能够正确评价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办事较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意志力表现得非常坚强,能经得起外界事物的强烈刺激。在悲痛时能找到发泄的方法,而不至于被悲痛所压倒。在欢乐时能有节制地欢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过分激动。遇到困难时,能沉着地运用自己的意志和经验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

(3)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家中与老伴、子女、儿媳、女婿、孙子、孙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与过去的朋友和现在结识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人不求全责备,不过分要求于人,对别人不是敌视态度,而从来都是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出现。无论在正式群体内,还是在非正式群体内,都有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4)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相一致。如对社会的看法,对改革的态度,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对社会道德伦理的认识等,都能与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态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不接纳社会,与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能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活动。其一切行为符合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身份和角色。

专家答疑

关键词:生理 生活 文化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许多因素所决定的。大致说来有四个方面。

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脑和其他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如果此时能有效延缓大脑衰老,这对于人的心理健康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大脑衰老过快或者个人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有可能导致心理上失常。

二是环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生活在一个良好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个外部的良好环境。如果生活在一个经常受到恶性刺激的环境里,有可能产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变态。

三是生活因素。有意义的活动,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若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赌博、酗酒等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

四是文化因素。一个人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会对人生有一个正确态度,能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会因意外情况的产生而导致心理失常。

小贴士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据研究,笑可以促进身体内部的激活水平。大笑一次,身体内横膈膜大约可以蠕动18次,而小笑的蠕动程度略小些,笑可以促使肌肉放松,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

温馨提示

老年人要度过高质量的晚年,需做“动、仁、智、乐”,“动”,就是多运动;“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宽厚;“智”,就是勤于学习,科学用脑;“乐”,就是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