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因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似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
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种尊敬之言。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负责。教师千万不要将此言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学生、指使学生甚至利用学生。有句古话这么说,“人有德于尔,尔不可忘。尔有德于人,尔不可不忘也”。学生尊你为父,你自己千万不能把这当成对学生有恩,在学生毕业之后,还念念不忘自己的“德”和“恩”。真正有师德的教师即使有恩于学生,也不会牢记不忘。
在我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一是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既然为“父”,就得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二是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了气候,不要借“父”之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三是当学生犯了错误,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做到了这三条,才是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含义,也才算具有了高尚的师德。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着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封建社会里老百姓称当官的为“父母官”,是期待这些官能为民办事,也是对好官的一种尊称。其实,真正的衣食父母是老百姓,封建社会把这个关系给颠倒了。当教师也是同样的道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孩子们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中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我们日常所说的“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师,其知识结构的状况与道德水准的高下,越来越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为人师表”成为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的重点和基础,怎样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重中之重。在新的历史时期,公众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学生们对自己的老师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师生关系的主导是教师,在我们的调查中,66%的学生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原因是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数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乐观,原因是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者不守纪律,这一部分学生有厌学倾向。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师生关系和学生接受的教育程度有一定的联系。随着学生受教育程度的升高,他们和班主任的关系出现趋于平淡的趋势,也就是说年级越小、学历较低的学生和班主任的关系越好。而学历较高的大学生,他们的生活学习独立性更强,与教师的接触机会较少,彼此之间可能缺乏互相了解的机会,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认为自己与班主任的关系比较一般。
而谈到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时,70%以上的被访问者认为主导因素在于教师,决定师生关系亲疏的决定因素是教师的行为和态度。
师爱最为公众期待,公众对教师的期望值究竟有多高呢?调查显示,最集中的反映是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的素质。
77%的被访者这样认为,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主动经常和学生沟通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愿意与学生成为朋友,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处事公平合理,不以威压人,对自己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抱偏见。
78%的人认为,教师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规的学习,具有依法执教意识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辨识力,要尊重学生,不得变相体罚。
62%的被访者提到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自身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及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如教师的形象,不但要求“德才兼备”、“严格负责”,而且还要“热情活泼”、“幽默风趣”;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热情”、“幽默”、“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文明”、“自然”,还应注意对“举止优雅”、“谈吐高雅”
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57%的被访者提到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以德服人,洁身自好,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
另外,谈到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的被访者为数也很多。他们认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
教师是文化文明传承的载体,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首要的工作是传道,传的什么道,立身立人之道,然后才是教授知识解答疑惑。所以自古选教师首先是要选有德的,其次才是有才,谓之德才兼备者方可为师。而且因为教师对学生毕生的影响,才有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
二、高智商儿童的成长
孩子作为一个发展性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他所要求的发展应该是合理的、全方位的,而不是畸形的、单一的。在发展孩子智商的同时,也应该特别注意孩子情商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现代发展型人才。
发展孩子的智力,不知道喊了多长时间,家长们也都付诸行动。给孩子报一些特长班,每逢周末,孩子们就忙得不亦乐乎,赶场似的接受着寄托了家长和社会厚望的所谓特长教育。确实,孩子们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是有所增长,但是家长们却忽略了应该和孩子智商同步发展的情商,所以造成了与孩子年龄不相符的畸形能力发展。主要表现为孩子的智力水平偏高,而同孩子年龄相符合的自理能力、自立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等较低的现象,由此而造成孩子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过分依赖家长和成人,任性、自私表现尤为突出,以自我为中心和自我优越感强,很难与他人相处,语言沟通能力差,等等。
2007年某电视台举办的一项宝宝智力赛事中,3~4岁的宝宝们对于主持人口中连成人都应接不暇的一长串算术题对答如流。
但在最后的颁奖过程中,出现了冠军(一名4岁的小男孩)哭闹不止,非要家长抱着才肯领奖的尴尬局面。这或许只是宝宝们智力和情商没有协调发展的一个例子吧。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类似的现实,使家长们在感受孩子在智力方面取得成就快感和欣慰的同时,也默默地咀嚼着孩子情商畸形发展带来的无边苦恼。
发展孩子的智力是没有错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家长在发展孩子智商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孩子的智商应该和情商协调发展。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社会的需要,注意孩子的全面发展,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宝宝。
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二是能妥善控制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帮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
这是和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情商的水平不像智力水平那样可以用测验分数的方法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心理学家们研究得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特点:性格外向而愉快,社交能力强,不易陷人恐惧或伤感,为人正直,对事业较投人,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不管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专家们还认为,一个人是否具备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紧密的关系。情商是一个人对自己和f对他人情绪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商数。一个情商高的人,能激励自我,愈受挫折愈勇往直前;能延缓满足、克制冲动、延迟享受;能调适情绪,避免过度沮丧影响思考能力;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解忧排难;能积极思考,对未来永远抱有希望。
与智商相比,情商的遗传成分要少很多,主要是在后天形成的。这就意味着,不管你的孩子天赋如何,都可以从幼儿起进行培养,帮助他创造成功人生。
1.爸爸妈妈要做孩子良好的榜样
爸爸妈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爸爸妈妈要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爸爸妈妈自己首先必须能够做到。要培养孩子的情商,家长自己必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2.帮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
爸爸妈妈首先要帮助孩子弄明白,哪些情绪是好的,哪些情绪是不好的。好的积极的情绪,如欢乐、热情、乐观、和善等易被社会接受的情绪,应让它自由地表现出来。不好的消极的情绪,如冷淡、悲观、抑郁、愤怒等不易被社会接受的情绪,要对它加以疏导和消除。同时,家长还应让孩子懂得,应该在什么样的场合下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以便让孩子能自觉地掌握,使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渐形成。
3.让孩子把握各种人际交往的机会
爸爸妈妈带孩子上街,要鼓励孩子问路。带孩子上车,让孩子自己去买车票。孩子的同伴来家里玩时,要让孩子当小主人,家长不要事事包办处处代替。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家长要积极予以支持,并且及时鼓励。
4.为孩子创造人际交往的条件
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妈妈要让孩子相识相伴、倒茶接待。孩子耳濡目染,就会逐渐学会待人接物之道。爸爸妈妈也要适时地带孩子去参加一些聚会、晚会,让孩子见见各种场面,学习和各种人打交道的礼貌。让孩子增长见识,在人际交往时就会变得落落大方。
5.留意孩子情感的细微变化
爸爸妈妈要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做孩子的朋友。对于孩子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而且能给予满足的,家长应该尽量予以满足;不合理和不能给予满足的,则要向孩子说明为什么不能给予满足的道理,既不能不关心孩子的痛痒,也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更不能动辄训斥、打骂,压抑孩子的情感流露。与之相反,家长应让孩子的情感得到合理的流露,并要了解它的原因,需要解决的,应及时加以解决。
6.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在集体活动中,让孩子和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生活,他们会互相教会怎样玩耍、怎样相处、怎样生活。家长要欢迎别的小朋友到自己家里来玩,也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到别的小朋友家里玩。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家长要教育孩子互相信任。
对于那些智商“超高的”,我们通常把他们叫做“神童”。
美国的诸多儿童教育专家曾对“神童”作过长期、深入的专题研究。美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赫尔贝还根据她领导的一个科研小组对全国各地5000多名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作的长达5年的统计,确定“神童”指的是那些约占儿童总数5%的智商偏高的聪明孩子,其中男童约占六成。
说美国人“善待”神童,首先是指他们能以平常心态对待神童。当班上出现了几个不费吹灰之力学习成绩便名列前茅的神童学生时,教师并不会大张旗鼓地将其大名张贴在“光荣榜”上,或将其视作“样板”要求大家仿效,而通常只是轻描淡写地声称:他们只是脑筋“好使”些,而其他孩子只要稍微多用些功,完全可以取得和他们一样骄人的成绩。
在美国,不论教师还是家长,都认定给“吃不饱”的神童适度开开“小灶”不仅合理,而且也是必需的。但这类加添的“小灶”,并不是书本知识或需要背诵的资料,而是动脑、动手、写作、分析等实践和研究能力的超前培养。一名当工程师的家长,就要求自己年仅6岁的“神童”儿子自行设计工艺难度很大的太阳能热水器,而他提供的帮助只是一些资料外加100美元的“科研经费”。儿子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努力,并且请教了包括教师在内的行家,终于大功告成。而通过这番艰难的实践及所经历的多次挫折,这名“神童”再也不会在同学面前因自己的聪明过人而洋洋自得了,反而由于多余的精力得到了发挥,再也不会感到无所事事,甚至在课堂上无事生非了。
美国儿童心理和行为矫治专家们的一系列最新研究已证明,正是神童的超常智力,有可能成为他们社交生活中的意想不到的一大障碍,虽然他们的智商很高,但“情商”却未必高(在许多情况下甚至还可能低于一般同龄孩子),心理上也远未发展到成熟阶段。也许正是由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广泛的兴趣以及与众不同的处世方式而往往遭到包括教师在内的成人的曲解,他们比一般孩子更有可能变得“咄咄逼人”或“不讲道理”,因而在同龄人中更容易成为不受欢迎的“另类”。对于这个问题,家长和教师都应对神童们可能出现的“社交障碍”多加关心和引导。
三、“家”、“校”、“社会”三分立
2007年1月23日《南方都市报》载,深圳罗湖外语学校一名14岁初二学生因其同学丢失手机,而成为众人的怀疑对象,老师向他询问未果,他突然从校内五楼跳下。后据《南方都市报》
报道,所幸只是受伤,捡回了一条命。
正如校方有关人士所说,这本来只是件小事,却引发出这么一场悲剧。可是,这件事情背后的东西却是令人深思的,在某种程度上,这种事情的发生在当代中国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不管什么类型的自杀,都可以看成一种针对自我的暴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自杀意味着某种“能力缺失”,就如这位跳楼少年一样,至少可以说他缺乏用平和的手段化解人际冲突的能力,所以才转向了指向自我的暴力——另一些人也可能采取指向他人的暴力来化解冲突——它暗示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或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障碍和关系失调,是人无力解决同环境或与自我的冲突而采取的一种消极的应对策略。这个少年跳楼事件,同发生在全国各地的各种青少年自杀事件一样,都说明了当代社会众多的青少年处于可怕的压抑和危机中,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损害,影响了他们同他人的关系,并且由于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导致了他们用非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