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的心理为什么会脆弱得像玻璃娃娃,受不得一点点的挫折呢?首先在于我国教育同社会生活实践严重脱节。繁重的学业压力与大部分学校“填鸭式”教育的枯燥乏味都是导致青少年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青少年厌倦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育,可在来自父母和社会的各种压力下却又不得不被动地忍受或接受这种反人性的教育;从另一方面说,这种教育剥夺了他们与社会实践生活交流与接触的机会——这种教育在青少年周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使他们异化成了受特殊保护的“囚徒”。
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即教育是为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甚至可以说教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因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比如同学之问的小摩擦,或其他类型的人际冲突,本来是人类生活的正常组成部分,恐怕任何人都避免不了面对这种冲突。因此,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教育应该使人通过日常的途径很容易就能获得这种能力,并创造或提供获得这种能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可在很大一部分中国人看来,教育即是读书,读书即是教育,而读书是因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这种社会文化心理的支配下,同时又是为了再生产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我国的传统教育将教育与生活硬生生地割裂开了。几千年来,这种教育造就了一大批只知读书而不知用书的“废物”和多多少少有着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的精神不健康的“怪物”,有幸得以逃脱此厄运者,往往是一些反抗这种教育的离经叛道而被社会视为“异端”
或被社会“边缘化”的人。
而中国现代教育却正是传承着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着大部分不觉悟的自私民众的社会心理的支持——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怀有极强的功利心理,他们对子女教育的一切决策通常都围绕着考上一所好大学“打转”,从而忽视了子女生活技能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养成等其他方面的教育。人的心理是一个“耗散结构”,必须不断地同外界进行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自身的正常运作。否则,必然走向混乱和无序。中国当前的这种社会与教育环境却切断了人的心灵与外界的社会生活实践交流的通路,从而使大部分的青少年发生心理障碍。
从对青少年不健康心理产生的社会机理的分析可以看到,青少年心理不健康产生的原因不单单在于学校教育,而是整个社会都要为之负责。因此,呵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持久的努力。当务之急,是加强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懂得珍爱生命,并提高他们合理应对各种心理冲突的能力。不过,治本之策还是要发起一场社会思想与教育思想的革命,使民众从传统的过分功利的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中觉醒过来,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式,将青少年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并重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除了这个方法之外,别无他途。
近些年来,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在一些青少年中存在着爱慕虚荣、贪图享乐、追求感官刺激、唯我独尊等不良现象,由此引起的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从一些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中很容易看到,青少年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
家庭的影响:社会的细胞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一言一行对孩子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环境较坏、父母教育不当往往是青少年产生不良行为甚至失足犯罪的原因。有些家长不了解子女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不观察思考社会对孩子的内心世界的影响,更不用说教育规律,因而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往往“娇宠溺爱”。这种倾向往往表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家长对他们的要求包括无理要求百依百顺,从而使孩子染上好吃懒做、贪图享受、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恶习,一旦私欲得不到满足,就不择手段地做些损人利己的事情。这正是违法犯罪的潜在因素。
家庭教育不能配合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家长的教育缺乏科学性,随意性非常强,有的溺爱、娇惯,有的简单粗暴、棍棒教育,尤其是当前这种独生子女占比例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家庭教育表现的特点是重智轻德,不能全面培养子女,也不乏有的家长教育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使学生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教育中无所适从,削弱了教育的作用。
学校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党的教育方针并不为每个教育工作者所理解、贯彻、落实,突出表现为“重智轻德”,有些地方对学生只注重成绩,对“双差生”视为包袱,有的竟责令其退学或将其开除,将其推向社会。现在一些地方查获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当中绝大多数为“双差生”。青少年求知欲强,精力旺盛,兴趣广泛,因此,学校除了要抓好课堂教育和智力培养外,还要重视、安排好学生的课外生活。但现在有好多学校却放弃了对学生课余教育的职能,既不组织课外活动小组,也不提供相应的条件,导致学生在课余时间无所事事;有些学校虽有活动小组,却徒有虚名;也有的虽然开展一些活动,但不考虑学生的情趣要求,缺乏时代特点和针对性,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因而学生剩余精力没能得到合理的分配,就很容易参与一些对身心健康有害的活动。好多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都是从“星期五放学后”开始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表现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作用,’学校长时期的正面教育,有时被一次黄色录像或被父母不负责任的言行而否定了。我们知道三方面的教育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也各有不足之处,只有三方面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
社会的影响:大量不健康文艺作品的出现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十分严重,其中黄色、淫秽和反动的书刊、音像制品对青少年危害最大。只要你留心,总能发现黄色的污染,这些东西对社会尤其对青少年的毒害之大是不可估量的。在我们的现实社会生活中,在个别领域歪风邪气还在不同程度地盛行,以权谋私、官僚主义、拉关系、走后门以及利用工作之便损公肥私的现象,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冲淡了正面教育的作用,削弱了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力量。社会教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第一个表现是不重视社会教育,因为社会教育的作用有隐形性、长效性,不能立竿见影。第二个表现是有些社会教育管理机关没把好关、通过宣传媒体对青少年进行的影响是负面的,如影视、书刊、黑网吧经常出现一些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和环境,腐蚀着青少年,正面教育的作用被负面影响冲击了、削弱了。
根据目前教育中出现的教育分力影响教育质量问题,我们提出要促进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发挥各自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不能忽视更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方面。否则,就会出现残缺的、不成系统的教育,后患无穷。
对此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不管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要保持一致,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使学生努力的方向更明确,有动力,避免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三方面的教育都要从国家发展需求和孩子的未来成长为目标和要求,不过在内容、措施上可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教育方式。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是;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以后,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才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
教育作用的互补性。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毋庸置疑,对学生都会有影响。那么,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除了统一要求外,还需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问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健康成长;社会教育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几方面来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根据个人的特点,还需做到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实现。
四、崇贤敬德
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家人,门前长了一棵树,这棵树树龄很高、枝繁叶茂,非常喜爱这家人的一个小孩子。小孩饿了,它就让他摘果实吃;小孩渴了,它就让他嚼叶子。等到这个小孩子长大的时候,它又让他把枝叶割下来,编成一个花冠,送给他心爱的姑娘。
这样过了很多年,这个少年娶妻生子,变得很富有。有一天,他来到大树旁,说:“我已厌倦了现在的生活,我要到远方去,请让我锯下你的树干,打造一条船。”树听了很忧伤,它忧伤的不是这冷酷的要求,而是因为要有很长时间见不到这个少年了。就这样,少年驾船走了。
过了好多年,一个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树跟前说:“我就是当年那个少年,我已疲惫不堪,需要休息。”树说:“很好,这几十年来我一直在苦苦地等你,幸亏我还有一个树桩可以做你的座垫。”老人拿起斧头砍倒树桩,做了一把躺椅。
不知道大家读过这个故事后是怎么想的,我首先想到的是父实际上,遵守诺言、乐于助人、讲求信用、“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等这些在古代也在我们平日里要求常人做到的,都是“义”字的题中应有之义。把这些放在教师身上,同样是一种美德。那些不讲义气,在学生困难时不能解囊相助,学生需要时不能设法帮助,学生遇到危险时不能挺身而出的教师,恐怕也谈不上有师德。
热爱学生。师德的核心内容是当教师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的前提,是必须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理解学生的难处,同情学生的不幸,同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是只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爱护、关心、帮助家庭有困难、身患疾病、学习落后的学生。
尊重家长是师德的重要体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对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尊重家长,引导家长参与、了解、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家长是一支蕴藏着巨大教育潜力的队伍,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素质并不低于教师,教师必须放下架子,经常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人格魅力是师德的最高境界。人格魅力首先体现在对人的真诚和善良,以及办事的诚实和守信上。教师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使自己的品行在学生身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对事的真实情感流露出来,使师生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会感到他的榜样就是教师,教师的人格魅力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有句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每天与童心稚嫩的学生在一起,学生的心灵世界是美妙灿烂的,教师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心灵会得到净化。
为人师表,师德惟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如:“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身为教师,首先须有高尚的师德,爱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一代宗师金铁林甘愿寂寞,无怨无悔,退到幕后,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一心装着孩子的冰心,教育楷模于漪……他们热爱孩子、热爱教育,把自己的毕生心血都献给教育,甘为人梯,展现了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
五、是谁拿了孩子的时间
“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能迅速起飞的总是小灰雀,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人天空;但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人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海鸥。”
这是一位妈妈站在海边,面对因为考试成绩总是不好而感到困惑的女儿给出的指导。读着这段充满哲理的话,我被这位母亲深深折服,折服我的不光是这位母亲的教育智慧,更让我感动的是她的“等待”。
成人有闲暇,有八小时之外;闲暇却很少光顾课业负担过重的学生。他们成天在作业堆上攀爬,在题海里挣扎,兀兀穷年,孜孜以求;他们没有足够的闲暇去深化、消化、细化所获得的知的孩子,如今却拥有数十项发明,被誉为“中国的小爱迪生”。
高考时分数离省控线有8分之差,可在大学期间参加全国性的各种比赛时,成绩超过了众多优秀学子,捧回众多奖杯……这个人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25岁的博士研究生胡铃心。2007年5月4日,他被团中央和全国青联授予当代青年的最高荣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称号。“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母亲的‘纵容’。”胡铃心亲口说。
3岁时,天空中偶尔飞过的一架飞机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胡铃心脱口而出:“长大后我也要造飞机。”母亲听了,给他买了许多飞机模型和玩具。胡铃心8岁时,母亲带他去少年宫玩,一架“米格一15”歼击机再次激发了胡铃心对飞机的好奇心和研究欲。
母亲买来了《航空知识》,让儿子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飞机。
上学后,胡铃心仍然按自己的喜好去研究、去发明,而母亲从不干涉儿子的学习方法。在母亲的“纵容”下,在中学阶段胡铃心就有了“高效率扳手”、“定量倒药瓶”等20多项成果,其中15项在各类科技发明比赛中获奖,还有3项发明获得了国家专利。
如今的胡铃心,在别人眼里好像一个奇迹:他的科研成果多次在国内外竞赛中获得最高奖项;他推向市场的南航“微波快速修复技术”获得了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